古人說:「欲成大事者,先修其身」,現實社會中也一樣,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出人頭地是需要綜合技能的,特別是人脈,通過7個人可以認識全世界,相信這句話大家都知道,講的是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社交機構,通過你認識的人,不斷擴展可以認識全世界。
如何結交人脈,這是現在許多雞湯書籍中都會講到的,交友容易,但交到好友卻需要精心挑選,而且交友也要有舍有得。
《道德經》第80章《小國寡民》提到:「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裡描寫的其實是一種其樂融融、安居樂業、路不拾遺的的美好生活。但這句話演變至今卻變成了形容」彼此從此不聯繫,老死不相往來「。
其實生活中與人交往,很簡單,兩人聊得來,在一起開心就行,但事業上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懂得取捨,正如世界首富洛克菲勒所說,一定要學會遠離一些」毒素人「,老洛克菲勒告訴兒子,一定要遠離那些」不願意將挑戰進行到底的人「、」安於現狀的人「。
而中國經典名著《道德經》也告訴我們,要想成大事,有四種人是一定要遠離,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一種人:輕易許諾,而不實行的人
《道德經》有云: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這話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太容易做承諾,那他踐行諾言就一定會很困難。畢竟話容易說,事難做,正是因為說話太容易了,所以口頭承諾總是來得太輕鬆,諾言是一種契約精神,畢竟不是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籤一個合同來約束的。
但對於那種輕易許諾,而又不實行的人,這樣的人,一定要學會遠離。正如酒後稱兄道弟,可上刀山可下火海,為兄弟兩肋插刀等等豪言壯語,皆脫口而出。
但當真正有困難需要找人幫忙的時候,這樣的人往往是跑得最快,躲得最遠的。
所以與其輕信這樣的人,與之為友,莫不如少一個這樣的朋友。
第二種人:華而不實的人。
《道德經》有云: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
這句話是說:大丈夫為人要敦厚,而不要浮華。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必須要實在,而不是華而不實。正如老丈母娘選女婿一樣,寧願選一個踏實穩重的,不願意要一個外表靚麗而行為孟浪的人。
如果整天與華而不實的人為伍,練就的不過是嘴皮功夫,這樣的人不過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最終也不過是慵懶之人,這樣的人對我們其實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表面浮華的人,往往伴隨著遇事就躲,無擔當等品行。所以,做人要想有出息,這樣的人還是遠離比較好。
第三種人:喜歡抱怨的人
《道德經》有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職場中有一句話叫」少說話,多做事「任何領導都喜歡做事的人,而不喜歡只說不做的人。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經常都會有一種」祥林嫂「,這種人充滿的負能量,遇事總喜歡抱怨這,抱怨那。
我初入職場時,我的師父教了我一個道理叫」沒有為什麼,一個字「幹」。他說,在領導交代的事情面前,」幹,就完了,沒有藉口,沒有抱怨,沒有為什麼」。這個觀點,或許許多人都 不認同,覺得他迂腐,這都什麼年代 了,還有這種愚忠思想。但往往最後被重要的都是這類人。
在這裡面,沒有抱怨,這一點,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的,對於喜歡抱怨的人,對生活,對工作總是充滿了消極的態度,總覺得困難比辦法多,遇到一點事,喜歡將困難無限放大,不僅阻礙自己,還傳播負能量,特別是團隊中,抱怨型人才,就像一顆臭蟲波及一片。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是滿滿的負能量,不僅會將自己帶入壞情緒的泥淖,長久與之交往,更會讓自己也變得消極而喜歡抱怨。所以這樣的人,也一定要遠離。
第四種人:強橫無禮的人。
《道德經》有云: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一點其實和我們現在所倡導的行為禮儀是契合的,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大家都喜歡與謙虛有禮的人結交。
正所謂」君子遠庖廚「,並不是說 庖廚不值得結交,而是」庖廚「往往有一個通病,蠻橫無禮。在古代,庖廚一般指沒有受過詩書禮儀的教化,所以往往行為粗鄙,蠻橫無理,與這樣的人結交容易養成欺軟怕硬的不良行為。
正所謂過剛易折,是指一個人如果太強勢,往往並不會有好的結局,長期與這樣的人為友,往往容易誤入歧途,最終害人害己。
所以,做人要想有出息,這種強勢無禮的人,也應該遠離。
以上這四種人,對於普通 生活而言,或許並不覺得有多大害處,但對真正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講,這樣的人還是遠離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