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不準教孩子識字,不準教孩子計算,是怕有些人違背兒童的成長規律,搞超前教育,加重幼兒的負擔,不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這樣的初衷是好的。其實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如果我們對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和規律有充分的研究和認知,就一定把握制這當中的度。
幼兒識字,和我們大人是不一樣的。成人識字,是看到一個字後,去判斷它的偏旁部首,然後看筆畫,記住這個字。幼兒不懂得這些什麼偏旁,什麼筆畫,小寶貝們識字,可是有他們自己的法和規律呢。
幼兒識字,是把字當作一幅圖去記憶的。因為他不懂筆畫,更不懂筆順,所以,他是把每個字當作一幅圖,去記住它的模樣,記住這個字的整體形狀。如果我們拿圖畫卡片教幼兒識別,例如「蘋果」,「西瓜」等,孩子能夠識別並記住,那麼他識字也就沒有問題,根本不會產生加重負擔,違背幼兒成長規律一說。因為讓幼兒住一幅圖和讓他記住一個字,對他來說沒什麼不同。
因為幼兒識字記的是形狀和圖形,所以有些時候,當同樣一個字,以不同的字體,在其他場合出現時,幼兒就不能認識。這更證明幼兒識字是記圖而不是筆畫。當這個字以其他的形狀或樣子在另一個地方出現,幼兒並不能立刻認識,就是因為這個圖和他以前記的圖有些區別。
現在有許多幼兒識字卡片,一面是事物的圖畫,一面是漢字,這樣的卡片對幼兒識字到底好不好?從前面的分析來看,這樣的卡片是有不科學的地方的。既然幼兒識字,記的是個形狀和圖形,所以,單純一個字和一幅圖,對幼兒來說,並沒什麼區別,他都是整塊記住。如果從複雜程度來講,一幅圖畫的樣子恐怕比一個簡單漢字的樣子更複雜,更難記。
也許製作這種卡片的人會認為,把圖畫和漢字放在一起,是為了讓幼兒把抽象的漢字與形象的實物聯繫起來,對於幼兒掌握漢字的意義是有幫助的。仔細一想,這種說法其實經不住推敲。
如果卡片上的事物對幼兒來說,是熟悉的,例如蘋果,幼兒經常見到。現實中的蘋果比圖畫上的蘋果應該更真實,增加蘋果的圖畫就顯得多此一舉了。幼兒聽到大人教他「蘋果」的發音時,自然會把這個圖畫(也就是漢字)同他記憶中的蘋果的樣子聯繫起來,根本無需再加一個圖。
如果卡片上的事物對幼兒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見過或者短時間內也不可能見到,那你教他這些字和圖又有什麼意義呢?更何況,有些字是根本無法用圖畫來表達的。實物圖只能表示具體的事物,而對那些表示抽象意義的字,又是幼兒熟悉的情形,畫圖就顯得無能為力了。例如像「好」、「乖」這些字,你畫什麼圖去給孩子識別呢?
所以,教幼兒識字,並不會加重幼兒的負擔,用配圖的方式教幼兒識字,則不可取,本來幼兒記住字的形狀,只需要記住一個圖,配上實物反而要記住兩個圖。倒顯得加重負擔了呢。
怕加重幼兒負擔,是出於對幼兒的關愛。我們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不能低估幼兒的潛力和能力。著名的早教之父馮德全教授曾說過:幼兒能記住並區分自己家爺爺和隔壁家爺爺的臉,難道這區分這兩張臉的皺紋有什麼不同,要比區別一個漢字的形狀更難嗎?
倒不是要鼓勵和提倡幼兒園或家長都去教幼兒識字。而是說,根據各個幼兒的不同表現和反應,可以教幼兒識一些字。只幼兒在這個過程當中,依然開心,沒有不耐煩和反感,那麼這個過程對幼兒來說就是可以接受的。我們不能用成人的感覺和想當然去代替幼兒自己的感受。
我對自己的孩子早期也進行過一些漢字識別。我採用的都是純漢字的卡片:把卡片和各種各樣的玩具放在一起,孩子如果玩到了漢字的卡片,我就教她發音。結果孩子到外面去玩,看到有漢字就都要跑去認一認,讀一讀。四歲左右時,就能記住五百個左右的漢字,在圖書館能進行一些簡單的獨立閱讀,現在孩子的語文成績和語言表達能力,也都不錯。由此看來,教幼兒識些字,沒什麼不好。
不知道您是否贊成給幼兒識字,會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在幼兒階段就識別一些漢字,歡迎在留言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