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荷 東江岸畔搭戲臺 粵韻笙歌代代傳

2020-12-18 大眾網

東莞粵劇發展中心副主任陳映荷。麥煒源 攝

東莞青少年獲獎作品展演暨「莞韻鄉情」粵劇曲藝交流晚會現場。黃詩韻 攝

《紅梅吐豔競芳菲》劇照。黃詩韻 攝

「東莞私夥局精品演出」專場,圖左為陳映荷。黃詩韻 攝

東莞粵劇黃金周期間,劇院座無虛席。黃詩韻 攝

東莞粵劇發展中心一角。麥煒源 攝

  「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單刀年年天貺節,萬人圍住看瓊花。」這首《汾江竹枝詞》描畫了清代道光年間的粵劇盛景。

  百年後的今日,東莞粵韻猶在,文藝百花齊放。12月1日至11日,為期10餘天的第十五屆東莞「粵劇黃金周」活動,為廣大市民帶來一道道內容豐富、好戲連臺的粵劇曲藝大餐。除此之外,東莞還設立了粵劇發展專項資金,成立了東莞粵劇發展中心,並通過舉辦戲曲進校園、粵劇講座、粵劇培訓班等活動,大力弘揚了粵劇藝術,使之成為嶺南文化在東莞的突出代表。

  從「萬家燈火萬家弦」的私夥局,到「一盅兩件,唱曲看戲」的粵曲茶座,這些粵劇舞臺上演的出出忠奸善惡、幕幕歷史興亡,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嶺南人。本期,筆者採訪有「東莞三大平喉王之稱」的陳映荷,從聽廣播自學粵曲,到代表東莞參賽,非科班出身的她,讓粵劇曲藝之花在東莞校園裡綻放。

  ●文:麥煒源

  聽音自學啼聲初試

  每日清晨,位於莞城新風路的東莞市粵劇發展中心大院,總會傳出「查篤撐」的聲音。走近,幾位老戲迷聚在一起練習粵曲,演唱者飽含深情,獨具韻味的粵曲讓人仿佛夢回古代,體驗一番深刻的穿越之情。轉入辦公區,陳映荷正在翻閱第十五屆東莞「粵劇黃金周」的資料,已是東莞粵劇發展中心副主任的她,每晚的演出都會到場觀看,她的朋友圈似乎把東莞各地的粵劇粵曲表演都「裝」了進去。

  如今,走在東莞的大街小巷,人們幾乎隨時都能嗅到「粵韻飄揚」的芬芳,「粵劇黃金周」「粵韻金聲」「粵唱粵好」等品牌活動家喻戶曉。12月1日,東莞粵劇黃金周開幕演出《紅梅吐豔競芳菲》,匯聚了廣東眾多名家,全場觀眾看得如痴如醉,不時對演員的精彩演出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見此情景,陳映荷由衷感嘆,「深夜曬圖,至今仍在回味演出的臺前幕後。」

  問及自己看過最難忘的演出,陳映荷卻笑言,兒時的記憶是最深刻的,「我的父親是一位鐵桿戲迷,他時常跟我講戲裡的歷史故事,正是這些故事,讓我對粵劇曲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年僅6歲的陳映荷,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常在廣播、電視裡播放的粵劇曲藝節目達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放學一回家,她便跟著節目裡的粵曲有模有樣地學了起來。不僅學著唱,小映荷還經常和姐姐一起用床當舞臺,蚊帳當幕簾,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父親的帶動、姐姐的陪伴下,陳映荷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也唱得越來越響亮,越來越動聽。不僅街坊鄰居知道這位會唱粵曲的小朋友,她的「靚聲」粵曲在學校也越來越出名,文藝匯演總少不了她。

  1990年10月,陳映荷在惠州師範學院畢業,回東莞萬江中學任語文教師。當時東莞正舉辦首屆「粵樂杯」群眾粵曲比賽,她報名參加了。「一開始我還有些猶豫,偶然的機會,我結識了粵樂社的王行老師,在他的指點下,我有了登臺的勇氣。」陳映荷回憶道,初識王行,便與他的樂隊合作,唱起了《雨夜憶芳容》,那也是她第一次在現場樂隊伴奏下演唱。

  自此,陳映荷開始在東莞曲壇嶄露頭角。1994年,陳映荷以東莞市選拔賽第一名的成績參加了「粵韻風華」省、港、澳群眾粵曲大賽,斬獲了廣東賽區平喉組亞軍;1999年獲廣東粵曲電視大賽總決賽銅獎。

  傾囊相授灌溉新苗

  過去,粵劇行業有「教識徒弟,餓死師傅」的說法,但參賽經驗的增多也讓陳映荷開始擔憂,「我20多歲參賽的時候是年輕選手,過了十多年後,依然是賽場上的年輕一輩」。與此同時,東莞粵劇學徒的入行年紀由幼童逐漸變成成年才入行,在這樣的轉變之下,對「童子功」水平要求甚高的粵劇,能否得到很好的傳承?傳承人的演藝水平將來會否有長足的進步?

  2002年,還在萬江中學任教的陳映荷被調到萬江宣傳科教辦擔任藝術輔導員,也是那時起,陳映荷開始發掘身邊的可塑之才。其中,年僅十三歲的唐沛文在陳映荷一年多的教導下,考入了廣東省粵劇學校,她也是近十年來東莞第一個考取該專業院校的學生,成了粵劇專業演員。

  陳映荷說道:「這女孩子很痴迷演戲,做功方面很有靈氣,唱功方面也很努力,十四歲那年去考粵劇學校。初到學校的一天晚上,我還在外面演出,收到了她來電,她跟我哭訴學校學戲的辛苦,想回來。我鼓勵她要咬牙堅持,結果堅持下來,一讀就是五年,比起那些很小就在粵劇學校讀書的同學一點都不遜色,畢業後還被學校留了下來。」2010年,19歲的唐沛文在第五屆廣東省「明日之星」曲藝大賽中,憑藉《虞姬巡營》一曲獲演唱組總分第四的成績,獲得了「明日之星」稱號。

  如今,唐沛文也投身到了粵劇傳承之中。在萬江新村幼兒園小紅豆粵劇班,五六歲的小朋友像模像樣地唱起了粵劇,唐沛文是他們的啟蒙老師;在麻湧中心小學,唐沛文將她的所學悉數傳授給「粵劇進校園」興趣班的學生們;在舞臺上,唐沛文帶著學生粉墨登場,給市民展示粵劇的無窮魅力……為了粵劇藝術的傳承與教學,唐沛文每周穿梭在麻湧、寮步、石龍、萬江和莞城等地,她的學生從三四歲的小孩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有。

  2015年,作為「東莞第十三屆粵劇黃金周」的重頭戲之一,「莞邑新歌」——陳映荷粵曲欣賞會在東門廣場舉行,數位在東莞曲藝界有名氣的本土業餘粵曲唱家輪番上臺,其中,唐沛文還在現場演唱了由陳映荷填詞的新粵曲——《莞邑新歌》,為廣大粵劇愛好者展示一臺高水準的粵曲欣賞會。

  譜寫原創「莞邑新歌」

  王國維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對「後世莫能繼」的憂慮,讓每一個當代粵劇人身上都背負著發展粵劇的責任。除了培育青年人才,陳映荷還把大量精力放在粵劇曲目的創作上。

  傳統粵劇劇目中,改編自神話傳說或古典文學作品的很多,但都是以家喻戶曉的故事如《白蛇傳》《梁祝》或《水滸傳》等為題材,而源於本地題材的創作,卻屈指可數。陳映荷在東莞長大,親眼目睹了東莞城市建設的明顯變化,認為這不失為文學創作的好題材,同時還能夠引起本地人對東莞故事的共鳴及喜愛。陳映荷說道:「這樣的新編粵曲,節奏明快,更接地氣。」

  憑著一股創作的激情,陳映荷完成了她的粵曲處女作《廣場之夜》,並在當年廣東電視臺舉辦的電視粵曲大賽中首次亮相,獲得銅獎。

  2003年,陳映荷還參加了首屆廣東省曲藝邀請賽,憑一曲自創作品《金鰲抒懷》成為青年組的冠軍得主;粵曲《金鰲抒懷》經過了廣東省著名粵劇撰曲家潘邦臻等人的點撥,還在粵劇曲藝專刊《南國紅豆》雜誌刊登。近幾年,陳映荷又嘗試撰寫歷史題材的粵曲,推出了《蘇東坡醉月抒懷》等新的曲目。

  粵曲創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熟悉粵曲的音韻樂理,掌握粵曲唱腔的體系,又要具備一定的文學基礎。多年來的實踐,陳映荷逐漸摸索出粵曲創作的門道和規律,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對如何將粵曲固有的邦黃與旋律優美的小調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形成適合現代觀眾口味的「時尚粵曲」,她也花了不少功夫。

  陳映荷分享道:「在粵曲的創作過程中,我借鑑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元素,再將其用戲曲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人們更容易接受。」2011年,她嘗試創作的粵劇小品《盤夫》獲得了東莞市第五屆小品小戲創演的銀獎。

  校園處處聞曲韻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粵劇曲藝猶如一位老者,縱然走過輝煌精彩的歲月,如今卻面臨著逐漸被冷落的命運,步履蹣跚卻心有不甘。但慶幸的是,不少人開始嘗試為粵劇「返老還童」,為它培養新擁躉。陳映荷便是其中的一員,在數年的實踐中,陳映荷認為,小朋友並非對粵劇無興趣,而是對其缺乏系統的認識,推廣粵劇也應該走「從娃娃抓起」的道路。

  2004年,陳映荷在東莞率先組織舉辦了萬江少兒粵曲比賽,在萬江的各中小學掀起了學唱粵曲的熱潮。此後,她開始到學校裡挑選好苗子進行免費輔導,培養粵劇曲藝接班人。她介紹,就學生報名情況來看,在小學生中比較容易開展,中學生和幼兒園相對難些。「而最大的困難則是如何保持學生的熱情,畢竟學下去會越來越深,會遇到一些程式上的枯燥過程。」陳映荷一邊教學一邊摸索,並將總結到的經驗應用到更廣的範圍。

  2010年,東莞市著力推動「戲曲進校園」活動,萬江中心小學、萬江二中、拔蛟窩幼兒園三家學校成為東莞市第一批粵劇進校園示範學校。該活動以設立第二課堂為主要培訓形式,將粵劇曲藝文化輸送至多所學校,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少年粵劇曲藝愛好者。截至目前,已在13個鎮(街)、18所學校和機構開展活動,形成「以點帶面」的促進作用。

  此外,陳映荷還親力親為在校園裡任教,讓少年兒童從中感受和體驗中國戲曲豐富的歷史淵源和表演藝術。陳映荷介紹道:「一開始,同學們並不知道何為粵劇,更不知道有哪些粵劇名家。於是,我從他們熟悉的電視人物形象入手,以《七十二家房客》為例,孩子們熟悉的『八姑』『太子炳』『雞公福』等人物,扮演者其實都是廣東有名的粵劇曲藝名家。由此引入,讓孩子們對粵劇開始感興趣。」說到動情處,陳映荷還會即興唱上兩句,在課堂上為孩子們親身演繹戲曲的「唱作念打」。

  12月3日晚,東莞青少年獲獎作品展演暨「莞韻鄉情」粵劇曲藝交流晚會唱響東門廣場,東莞的老少戲劇曲藝精英齊聚一堂,把近年參加各類展演和比賽的精彩節目以及「戲曲進校園」的優秀成績呈現給觀眾,既有少兒粵劇曲藝節目《白龍關》《劉胡蘭》,也有蓮花板《總有陽光》、小曲聯唱《莞邑新歌》,給廣大市民帶來耳目一新之感,更讓廣大群眾見證了傳承發揚本土粵劇曲藝的新面貌。

  從娃娃抓起,這是粵劇傳承的一大著力點。而開拓過程中,粵劇傳承也遇到難題,那就是師資短缺的問題。陳映荷坦言,不少小朋友對粵劇興趣盎然,尤其是對粵劇服飾愛不釋手,部分學校甚至有意向在校園中設立戲曲社團,但缺少有經驗的老師,師資培養迫在眉睫。

相關焦點

  • 粵韻金聲進校園,萬江師生與莞邑名伶同臺獻技
    12月28日,萬江中學體育館粵韻悠揚,東莞粵劇發展中心主任、東莞知名粵曲演唱家陳映荷攜一眾莞邑名伶走進校園,開展「粵韻金聲送校園」萬江中學粵劇曲藝專場活動。高一師生一千多人共同觀看了演出,一起享受這一場粵劇的饕餮盛宴。
  • 「粵韻金聲」粵劇曲藝欣賞會與群眾「相約美麗鄉村」
    金秋氣爽,莞邑大地再次粵韻悠揚。自11月1日至8日,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東莞粵劇發展中心承辦的"2020粵韻金聲·相約美麗鄉村"粵劇曲藝欣賞會在道滘、洪梅、中堂、厚街等鎮街舉行。
  • 粵韻金聲送校園,萬江師生同臺獻技,婉轉悠揚響琤琮
    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增強藝術育人效果,12月28日,萬江中學體育館粵韻悠揚,東莞粵劇發展中心主任、東莞知名粵曲演唱家陳映荷攜一眾莞邑名伶走進校園,開展「粵韻金聲送校園」萬江中學粵劇曲藝專場活動。高一師生一千多人共同觀看了演出,一起享受這一場粵劇的饕餮盛宴。
  • 佛山三水新添蘆苞粵韻花海
    10月19日,正逢周六,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蘆苞湧粵韻花海阡陌倩影,遊人如織。連日來,隨著佔地面積300多畝的蘆苞湧粵韻花海鮮花相繼盛開,不少街坊、市民陸續到花海打卡秋遊,接待遊客數量達萬人,已成為三水區周邊遊熱門景點之一。
  • 粵韻風華 傳情北歐
    人民網廣州9月6日電(賀林平、盧健鵬、徐雪亮)為慶祝廣州與瑞典林雪平市締結國際友好城市關係20周年,日前,廣州國際友城文化藝術團遠赴北歐,為當地市民展演精彩粵韻藝術。北歐之行是廣州國際友城藝術團的首次正式亮相,也是「2017廣州文化周」遠赴北歐開展文化交流的首場演出。
  • 去可園賞粵韻芳華 感受「粵劇之鄉」獨特魅力
    ■現場也展出了部分粵劇實物(以上圖片均由記者 楊澤彬 攝)東莞時間網訊 「紅豆生南國」,粵韻滿東莞。「美哉粵劇」,呈現視覺盛宴粵劇是一門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要素的表演藝術,是中華戲劇百花中光彩奪目的一朵。
  • 粵韻飛揚廣州塔
    粵韻飛揚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鳴鑼。2020年7月25日晚,「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以下稱名家周末大舞臺)在廣州塔二層移動平臺拉開帷幕。據悉,自7月25日至12月26日的每周六晚,名家周末大舞臺將在廣州塔共推出23場精彩演出,面向市民和遊客免費開放。
  • 粵韻悠揚(上)—— 鄉間曲藝社的臺前幕後
    下期,我們將推出「粵韻悠揚(下)——那些唱粵曲的孩子們」,繼續講述粵曲傳承的故事。2018年9月2日下午,在清暉園「粵唱粵精彩」戲臺後場,記者見到一班正在上妝、卸妝、換戲服的南華曲藝社的粵曲業餘唱家。雖然是業餘,沒經過專業的培訓與學習,但其描妝的嫻熟手法,武生戴上頭飾、穿上大戲服後隨意的一踱步、「一划拉」,角落裡穿旗袍的姑娘咿呀的清唱習練——粵曲的味道撲面而來!
  • 廣州|老城粵韻
    荔枝灣「白荷紅荔、五秀飄香」,若談及粵式風韻,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便是荔枝灣。蒸鳳爪也是粵式早茶裡面不可或缺的一道,燜得柔嫩酥軟,絲絲入味。艇仔粥是由珠三角的水上人家「疍民「創造的。舊廣州的入夜時分,疍民會撐著魚艇會向岸邊或遊船的遊客兜售艇仔粥,這種粥滑軟綿、芳香鮮甜的好滋味也流傳至今。
  • 老城永慶 粵韻芳華
    原標題:老城永慶 粵韻芳華 同時西園之內各個園林小院,水畔、山石間、曲徑迴廊、湧邊、橋頭、榕樹下都可以作為粵劇私夥局的表演場地,整座博物館為粵劇傳承營造出最大可能的戲曲空間。   到永慶坊,來粵劇藝術博物館,進行一次時空的穿行,讓當下、歷史和未來靜靜對話。
  • 《粵韻芬芳》紀錄片開機
    大洋網訊  近日,紀錄片《粵韻芬芳》在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正式開機,該片是廣州市文廣新局「廣州文化藝術影像志」系列紀錄片的第三部,將於明年下半年在中央電視臺首播。據導演盧川介紹,《粵韻芬芳》以粵劇的傳承和傳播為主題,以當下粵劇界的中堅力量為主角,回顧他們與粵劇結緣、創作的歷程,通過其藝術人生呈現粵劇魅力。
  • 萬福臺上演繹粵韻芳華,2019「粵韻之春」粵曲大賽圓滿收官
    3月2日下午,春雨綿綿,但祖廟萬福臺前觀眾區人頭攢動、座無虛席,正是在這個建造於清朝初年、廣東現存最完整裝飾最華麗的古戲臺上,2019「粵韻之春」粵曲大賽決賽為市民和遊客帶來一場視聽盛宴。據了解,為大力發展群眾性曲藝活動、傳承廣府粵曲精髓,今年1月3日,祖廟街道啟動了2019「粵韻之春」粵曲大賽,大賽吸引了近百名粵曲愛好者報名參賽。不同於以往的粵曲比賽,本次2019「粵韻之春」粵曲大賽是面向粵曲達人的一場粵曲狂歡。比賽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報名方式廣集粵曲愛好者。
  • 小區搭靈堂戲臺 連著三天哀樂嗩吶聲不斷(圖)
    靈堂和戲臺搭在居民樓樓道口兩側,附近住戶不堪其擾。讓李英困擾的是她所住居民樓下,一戶居民竟然在那裡擺了一座靈堂和一座戲臺;靈堂裡傳出的哀樂,戲臺上每晚準時響起的嗩吶聲,讓李英等一些小區業主不堪其擾。  樓道口處設戲臺、靈堂  前日傍晚,記者趕到金州新區灣裡街道某小區進行探訪。居民所反映的靈堂就設在該小區某居民樓的一個樓道口的停車位上。
  • 紀錄片《粵韻芬芳》傳承粵劇文化
    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紀錄片《粵韻芬芳》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中國文聯舉辦。紀錄片《粵韻芬芳》凸顯了藝術家對傳承創新傳統文化的強烈責任感和藝術追求感,激發了青年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尊重和喜愛。勾起了海內外遊子對家鄉、對親人眷戀和思念,是一部成功的藝術作品。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認為,這部紀錄片通過影視化的方式展現了以粵劇為代表的嶺南文化, 「這是一個40年行進中的歷史時間的藝術。
  • 紀錄片《粵韻芬芳》開機
    本報廣州11月1日電  (記者賀林平)紀錄片《粵韻芬芳》日前在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開機。此系列紀錄片旨在以藝術為橋梁,以作品為紐帶,傳承和發展廣州粵劇傳統文化,推動本土優秀藝術家「走出去」,將於明年下半年在中央電視臺首播。
  • 京腔粵韻同臺亮相 小蠻腰下曲韻悠揚
    廣州粵劇院六朵「梅花」表演粵歌《相遇嶺南》 文瑤 攝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黃宙輝、通訊員穗文廣旅宣報導:24日晚,「京腔粵韻唱響灣區」京粵戲曲合作交流活動在廣州塔下舉行。當晚演出分為「粵韻風華」「致敬經典」「盛世梨園」三個精彩篇章,以《太真外傳—長生殿》《刁蠻公主戇駙馬》《帝女花》《霸王別姬》《荔枝頌》《壽州救駕》等多個京劇、粵劇的經典佳作描摹欣欣向榮的梨園盛景。
  • 紀錄片《粵韻芬芳》首登央視
    紀錄片《粵韻芬芳》片中鏡頭。攝/信時記者徐敏 通訊員歐璐大洋網訊 記者昨日從廣州市文廣新局獲悉,展現新時代「南國紅豆」光輝發展歷程的紀錄長片《粵韻芬芳》將「登陸」央視播映,該片是「廣州文化藝術影像志」系列紀錄片的第三部作品。
  • 京腔粵韻「相遇」廣州塔
    昨晚,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指導,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和國家京劇院主辦的「京腔粵韻 唱響灣區」京粵戲曲合作交流活動在廣州塔盛大舉辦。觀眾現場體驗京劇與粵劇的藝曲華裳,領略人類非遺之美,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 「紅色中國 粵韻飛揚」音樂會舉辦
    本報廣州7月2日電(記者羅艾樺)7月1日晚,在廣東省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下,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東音樂曲藝團出品的「紅色中國粵韻飛揚」廣東音樂精品音樂會——喜迎建黨100周年全國巡演首演(廣州站)在廣州大劇院舉辦。主辦方表示,將組織該音樂會前往陝西、江西、貴州等地巡演。
  • 「紅色中國 粵韻飛揚」音樂會舉辦
    本報廣州7月2日電(記者羅艾樺)7月1日晚,在廣東省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下,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東音樂曲藝團出品的「紅色中國粵韻飛揚」廣東音樂精品音樂會——喜迎建黨100周年全國巡演首演(廣州站)在廣州大劇院舉辦。主辦方表示,將組織該音樂會前往陝西、江西、貴州等地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