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粵劇發展中心副主任陳映荷。麥煒源 攝
東莞青少年獲獎作品展演暨「莞韻鄉情」粵劇曲藝交流晚會現場。黃詩韻 攝
《紅梅吐豔競芳菲》劇照。黃詩韻 攝
「東莞私夥局精品演出」專場,圖左為陳映荷。黃詩韻 攝
東莞粵劇黃金周期間,劇院座無虛席。黃詩韻 攝
東莞粵劇發展中心一角。麥煒源 攝
「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單刀年年天貺節,萬人圍住看瓊花。」這首《汾江竹枝詞》描畫了清代道光年間的粵劇盛景。
百年後的今日,東莞粵韻猶在,文藝百花齊放。12月1日至11日,為期10餘天的第十五屆東莞「粵劇黃金周」活動,為廣大市民帶來一道道內容豐富、好戲連臺的粵劇曲藝大餐。除此之外,東莞還設立了粵劇發展專項資金,成立了東莞粵劇發展中心,並通過舉辦戲曲進校園、粵劇講座、粵劇培訓班等活動,大力弘揚了粵劇藝術,使之成為嶺南文化在東莞的突出代表。
從「萬家燈火萬家弦」的私夥局,到「一盅兩件,唱曲看戲」的粵曲茶座,這些粵劇舞臺上演的出出忠奸善惡、幕幕歷史興亡,培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嶺南人。本期,筆者採訪有「東莞三大平喉王之稱」的陳映荷,從聽廣播自學粵曲,到代表東莞參賽,非科班出身的她,讓粵劇曲藝之花在東莞校園裡綻放。
●文:麥煒源
聽音自學啼聲初試
每日清晨,位於莞城新風路的東莞市粵劇發展中心大院,總會傳出「查篤撐」的聲音。走近,幾位老戲迷聚在一起練習粵曲,演唱者飽含深情,獨具韻味的粵曲讓人仿佛夢回古代,體驗一番深刻的穿越之情。轉入辦公區,陳映荷正在翻閱第十五屆東莞「粵劇黃金周」的資料,已是東莞粵劇發展中心副主任的她,每晚的演出都會到場觀看,她的朋友圈似乎把東莞各地的粵劇粵曲表演都「裝」了進去。
如今,走在東莞的大街小巷,人們幾乎隨時都能嗅到「粵韻飄揚」的芬芳,「粵劇黃金周」「粵韻金聲」「粵唱粵好」等品牌活動家喻戶曉。12月1日,東莞粵劇黃金周開幕演出《紅梅吐豔競芳菲》,匯聚了廣東眾多名家,全場觀眾看得如痴如醉,不時對演員的精彩演出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見此情景,陳映荷由衷感嘆,「深夜曬圖,至今仍在回味演出的臺前幕後。」
問及自己看過最難忘的演出,陳映荷卻笑言,兒時的記憶是最深刻的,「我的父親是一位鐵桿戲迷,他時常跟我講戲裡的歷史故事,正是這些故事,讓我對粵劇曲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年僅6歲的陳映荷,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常在廣播、電視裡播放的粵劇曲藝節目達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放學一回家,她便跟著節目裡的粵曲有模有樣地學了起來。不僅學著唱,小映荷還經常和姐姐一起用床當舞臺,蚊帳當幕簾,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父親的帶動、姐姐的陪伴下,陳映荷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也唱得越來越響亮,越來越動聽。不僅街坊鄰居知道這位會唱粵曲的小朋友,她的「靚聲」粵曲在學校也越來越出名,文藝匯演總少不了她。
1990年10月,陳映荷在惠州師範學院畢業,回東莞萬江中學任語文教師。當時東莞正舉辦首屆「粵樂杯」群眾粵曲比賽,她報名參加了。「一開始我還有些猶豫,偶然的機會,我結識了粵樂社的王行老師,在他的指點下,我有了登臺的勇氣。」陳映荷回憶道,初識王行,便與他的樂隊合作,唱起了《雨夜憶芳容》,那也是她第一次在現場樂隊伴奏下演唱。
自此,陳映荷開始在東莞曲壇嶄露頭角。1994年,陳映荷以東莞市選拔賽第一名的成績參加了「粵韻風華」省、港、澳群眾粵曲大賽,斬獲了廣東賽區平喉組亞軍;1999年獲廣東粵曲電視大賽總決賽銅獎。
傾囊相授灌溉新苗
過去,粵劇行業有「教識徒弟,餓死師傅」的說法,但參賽經驗的增多也讓陳映荷開始擔憂,「我20多歲參賽的時候是年輕選手,過了十多年後,依然是賽場上的年輕一輩」。與此同時,東莞粵劇學徒的入行年紀由幼童逐漸變成成年才入行,在這樣的轉變之下,對「童子功」水平要求甚高的粵劇,能否得到很好的傳承?傳承人的演藝水平將來會否有長足的進步?
2002年,還在萬江中學任教的陳映荷被調到萬江宣傳科教辦擔任藝術輔導員,也是那時起,陳映荷開始發掘身邊的可塑之才。其中,年僅十三歲的唐沛文在陳映荷一年多的教導下,考入了廣東省粵劇學校,她也是近十年來東莞第一個考取該專業院校的學生,成了粵劇專業演員。
陳映荷說道:「這女孩子很痴迷演戲,做功方面很有靈氣,唱功方面也很努力,十四歲那年去考粵劇學校。初到學校的一天晚上,我還在外面演出,收到了她來電,她跟我哭訴學校學戲的辛苦,想回來。我鼓勵她要咬牙堅持,結果堅持下來,一讀就是五年,比起那些很小就在粵劇學校讀書的同學一點都不遜色,畢業後還被學校留了下來。」2010年,19歲的唐沛文在第五屆廣東省「明日之星」曲藝大賽中,憑藉《虞姬巡營》一曲獲演唱組總分第四的成績,獲得了「明日之星」稱號。
如今,唐沛文也投身到了粵劇傳承之中。在萬江新村幼兒園小紅豆粵劇班,五六歲的小朋友像模像樣地唱起了粵劇,唐沛文是他們的啟蒙老師;在麻湧中心小學,唐沛文將她的所學悉數傳授給「粵劇進校園」興趣班的學生們;在舞臺上,唐沛文帶著學生粉墨登場,給市民展示粵劇的無窮魅力……為了粵劇藝術的傳承與教學,唐沛文每周穿梭在麻湧、寮步、石龍、萬江和莞城等地,她的學生從三四歲的小孩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有。
2015年,作為「東莞第十三屆粵劇黃金周」的重頭戲之一,「莞邑新歌」——陳映荷粵曲欣賞會在東門廣場舉行,數位在東莞曲藝界有名氣的本土業餘粵曲唱家輪番上臺,其中,唐沛文還在現場演唱了由陳映荷填詞的新粵曲——《莞邑新歌》,為廣大粵劇愛好者展示一臺高水準的粵曲欣賞會。
譜寫原創「莞邑新歌」
王國維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對「後世莫能繼」的憂慮,讓每一個當代粵劇人身上都背負著發展粵劇的責任。除了培育青年人才,陳映荷還把大量精力放在粵劇曲目的創作上。
傳統粵劇劇目中,改編自神話傳說或古典文學作品的很多,但都是以家喻戶曉的故事如《白蛇傳》《梁祝》或《水滸傳》等為題材,而源於本地題材的創作,卻屈指可數。陳映荷在東莞長大,親眼目睹了東莞城市建設的明顯變化,認為這不失為文學創作的好題材,同時還能夠引起本地人對東莞故事的共鳴及喜愛。陳映荷說道:「這樣的新編粵曲,節奏明快,更接地氣。」
憑著一股創作的激情,陳映荷完成了她的粵曲處女作《廣場之夜》,並在當年廣東電視臺舉辦的電視粵曲大賽中首次亮相,獲得銅獎。
2003年,陳映荷還參加了首屆廣東省曲藝邀請賽,憑一曲自創作品《金鰲抒懷》成為青年組的冠軍得主;粵曲《金鰲抒懷》經過了廣東省著名粵劇撰曲家潘邦臻等人的點撥,還在粵劇曲藝專刊《南國紅豆》雜誌刊登。近幾年,陳映荷又嘗試撰寫歷史題材的粵曲,推出了《蘇東坡醉月抒懷》等新的曲目。
粵曲創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熟悉粵曲的音韻樂理,掌握粵曲唱腔的體系,又要具備一定的文學基礎。多年來的實踐,陳映荷逐漸摸索出粵曲創作的門道和規律,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對如何將粵曲固有的邦黃與旋律優美的小調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形成適合現代觀眾口味的「時尚粵曲」,她也花了不少功夫。
陳映荷分享道:「在粵曲的創作過程中,我借鑑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元素,再將其用戲曲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人們更容易接受。」2011年,她嘗試創作的粵劇小品《盤夫》獲得了東莞市第五屆小品小戲創演的銀獎。
校園處處聞曲韻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粵劇曲藝猶如一位老者,縱然走過輝煌精彩的歲月,如今卻面臨著逐漸被冷落的命運,步履蹣跚卻心有不甘。但慶幸的是,不少人開始嘗試為粵劇「返老還童」,為它培養新擁躉。陳映荷便是其中的一員,在數年的實踐中,陳映荷認為,小朋友並非對粵劇無興趣,而是對其缺乏系統的認識,推廣粵劇也應該走「從娃娃抓起」的道路。
2004年,陳映荷在東莞率先組織舉辦了萬江少兒粵曲比賽,在萬江的各中小學掀起了學唱粵曲的熱潮。此後,她開始到學校裡挑選好苗子進行免費輔導,培養粵劇曲藝接班人。她介紹,就學生報名情況來看,在小學生中比較容易開展,中學生和幼兒園相對難些。「而最大的困難則是如何保持學生的熱情,畢竟學下去會越來越深,會遇到一些程式上的枯燥過程。」陳映荷一邊教學一邊摸索,並將總結到的經驗應用到更廣的範圍。
2010年,東莞市著力推動「戲曲進校園」活動,萬江中心小學、萬江二中、拔蛟窩幼兒園三家學校成為東莞市第一批粵劇進校園示範學校。該活動以設立第二課堂為主要培訓形式,將粵劇曲藝文化輸送至多所學校,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少年粵劇曲藝愛好者。截至目前,已在13個鎮(街)、18所學校和機構開展活動,形成「以點帶面」的促進作用。
此外,陳映荷還親力親為在校園裡任教,讓少年兒童從中感受和體驗中國戲曲豐富的歷史淵源和表演藝術。陳映荷介紹道:「一開始,同學們並不知道何為粵劇,更不知道有哪些粵劇名家。於是,我從他們熟悉的電視人物形象入手,以《七十二家房客》為例,孩子們熟悉的『八姑』『太子炳』『雞公福』等人物,扮演者其實都是廣東有名的粵劇曲藝名家。由此引入,讓孩子們對粵劇開始感興趣。」說到動情處,陳映荷還會即興唱上兩句,在課堂上為孩子們親身演繹戲曲的「唱作念打」。
12月3日晚,東莞青少年獲獎作品展演暨「莞韻鄉情」粵劇曲藝交流晚會唱響東門廣場,東莞的老少戲劇曲藝精英齊聚一堂,把近年參加各類展演和比賽的精彩節目以及「戲曲進校園」的優秀成績呈現給觀眾,既有少兒粵劇曲藝節目《白龍關》《劉胡蘭》,也有蓮花板《總有陽光》、小曲聯唱《莞邑新歌》,給廣大市民帶來耳目一新之感,更讓廣大群眾見證了傳承發揚本土粵劇曲藝的新面貌。
從娃娃抓起,這是粵劇傳承的一大著力點。而開拓過程中,粵劇傳承也遇到難題,那就是師資短缺的問題。陳映荷坦言,不少小朋友對粵劇興趣盎然,尤其是對粵劇服飾愛不釋手,部分學校甚至有意向在校園中設立戲曲社團,但缺少有經驗的老師,師資培養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