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據騰訊潛望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監管層正在研究螞蟻重組,不過仍沒有具體辦法。
是否真的沒有具體辦法,大家不得而知。
從監管的角度看,想早點上市,或可以將需要持牌經營的金融業務從螞蟻集團中獨立出來,其它業務先上市。
然而,從螞蟻集團的角度考慮,不僅僅是上市時間問題,還要考慮利益最大化和集團的長遠發展。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曾在11月中旬表示,螞蟻集團上市是否有時間表,取決於政府如何重組監管框架,特別是對於科技概念股,而且也特別關注公司如何應對監管環境。
這真是有趣的博弈。
螞蟻集團像個大菜市場,銀行們(菜農和小批發商)都來這個市場放貸(賣菜),螞蟻集團與銀行們各取所需,相安無事。
問題出在螞蟻也有自營的攤位在放貸(賣菜)。
這個自營攤位本金不多,但是利用槓槓,不僅賺的多,還前景廣。
以前這個自營攤位很神秘,現在大市場要上市,本想裹著自營攤位一起上,發大財。沒想到被管理者發現有風險,可能「食品」不安全!
買菜的路人和銀行們(菜農和小批發商)都議論紛紛,各種賣的菜不好,賣的菜太貴,想吃獨食……反正都是螞蟻集團(菜市場)的問題。
另外,吃瓜群眾認為,螞蟻集團這個大市場的管理者,表面看是開辦大市場的「馬爸爸」,但實際上不是。所以喊,「馬爸爸」你不能無法無天。
既然群眾喊,菜市場的管理者不是「馬爸爸」,那「馬爸爸」自營攤位自然護不住了。
監管可能時常認為,這個菜市場的管理者就是「馬爸爸」,這樣放任發展,發大財,還罵我們守舊不行,這是不行的,我得管。
那這個菜市場的管理者到底是誰呢?
二
自營攤位護不住,怎麼辦呢?
我們根據螞蟻集團此前公開的招股書了解到,目前其主要業務分四大塊,包括數字支付、微貸、理財和保險三個科技平臺。
支付業務方面,支付寶APP服務有超過10億用戶和超過8000萬商家,年總交易規模達118萬億元。
微貸科技平臺目前是我國最大的線上消費信貸和小微經營者信貸平臺。截至今年 6月底,已促成消費信貸餘額達17320 億元、小微經營者信貸餘額 4217億元。
如果說螞蟻集團上市被一些人詬病,主要就是涉及微貸科技平臺的業務。
此外,其理財科技平臺也是我國最大的線上理財服務平臺。截至6月底,促成的資產管理規模達 40986 億元。
保險方面的業務也在持續高速增長中。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除了杆率較高的ABS貸款業務,螞蟻集團其它業務雖然規模大,但並不複雜,市場上都有類似業務已上市公司可以對比,獨立上市沒有問題。
Fintech見聞認為螞蟻集團有三塊業務單元可以獨立上市,包括支付業務、導流業務(金融科技服務)和金融業務。如果不出意外,三塊業務上市後的長期市值都能突破萬億。
或者也可分為兩塊業務各獨立上市,即支付+導流業務和金融業務。
前者用新實體先上市,如果取名,可以叫支付寶數科,主要收入來源是支付服務費和科技服務費。
後者聽監管的話,拿到更高層許可和更多金融牌照,繼續幹,晚些上市也沒問題,核心部分可以做成一個新型的網際網路銀行上市。如果取名,叫螞蟻銀行比較合適,主要收入來源是利差。
令人有些煩心的是,見聞君身邊的小王同學則認為,分開獨立上市,談何容易。
表面看來有些業務單獨上市沒有監管問題,但實際支付寶生態圈業務雜而有序,像一個體系化的航母編隊,同進共退。幾塊核心業務就像驅逐艦和核潛艇,幾塊電商和O2O業務就像補給艦和戰鬥機,離開任何一樣兵器,對支付寶來說都是沒有安全感的,單獨上市並不是最明智的選擇。
不過見聞君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螞蟻集團體量太大,就算上市了也是樹大招風,混業經營、壟斷、暴利、社會責任等等各種質疑和問題也會接踵而至。因此分開,主要業務單元看形勢和時機獨立上市,風險隔離比較好。
三
一位熟悉螞蟻集團的機構投資人稱:「支付寶作為螞蟻的子公司,其商業模式可供對標的就是Visa,二者都沒有信貸損失的風險,如果將其單獨IPO,不會有什麼監管阻礙。」
有機構預測,螞蟻集團今年支付業務淨利潤可達133億,如果以41倍的平均市盈率計算,估值將超過5000億,未來3年在1萬億以內。
再來看微貸科技平臺,它背負罵名與夢想。
這塊業務也是最複雜的,目前主要產品包括消費貸花唄和現金貸借唄,靠技術服務費和自營利息獲取營收,佔據螞蟻集團總營收的近40%。
如果是純導流平臺沒啥好討論的,問題是這個微貸科技平臺不是純粹的導流平臺,螞蟻招股書說它的規模有2.1萬億,但98%的資金來自銀行和ABS。
別小看這2%,監管們就在盯著。2%滾動起來,竟然帶來了50倍的資金。
而實際上,平臺資金是實時動態的,自由資金與機構資金的真實比例是多少,槓槓有多大,風險有多大,誰也看不清。
今年的疫情,國內控制的好,沒有出現大規模人群的持續性失業,不然包括各持牌金融機構放出去的房貸、信貸都存在大量逾期風險。金融科技公司對接的次級貸款更會首當其衝。這是監管最擔心的。
話說回來,螞蟻導流部分的業務,其實與已經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一些金融科技核心業務沒有本質差別,上市是完全可能的,只是螞蟻的體量大一些,玩的狠一些。
以前這些金融科技公司幹P2P,不能幹了,現在依靠自己的科技能力和積累的用戶,轉型做助貸,錢主要來自機構,與機構風險共擔,各用所長,各取所需,也挺好。上市後,作為公眾化公司,都在為就業和稅收作貢獻,螞蟻集團拿這塊業務上市為什麼不可以呢?
理財、保險導流業務也一樣,老老實實幹導流就好了。別整出這個保險,那個不靠譜的理財產品,讓大家奔走呼號。
拿到金融牌照的業務最好一個個獨立,不要放在導流業務一起,發展成熟了再考慮去資本市場,或者直接成立合資公司剝離上市。
寫在最後
螞蟻一役,我們的監管也越來越成熟,大家期待的是保守型創新,紳士型創業,而不是西進運動的「搶殺」。
大家都知道螞蟻是優質資產,螞蟻自己也知道,就是因為太優質,大家都盯著。
螞蟻自己怕拆錯了,不僅短期內利益受損,長期很有可能被不同對手超越。
如果不拆,不僅短期內無法上市,也有可能在監管與內耗中失去更多的機會與可能。
如今阿里巴巴的各業務單元,似乎都在面臨這一窘境。
好在馬雲是有憂患意識的企業家,他並不覺得做一家102年的企業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