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動駕駛測試管理聯席工作小組向百度Apollo頒發了首批5張無人化路測(第一階段)通知書。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我國自動駕駛技術處於由輔助駕駛向無人駕駛進化的新階段,自動駕駛真正的商業化應用還需行業充分協作。
新華財經北京12月7日電(記者 李唐寧 張超)記者7日從百度了解到,12月4日,北京市自動駕駛測試管理聯席工作小組向百度Apollo頒發了首批5張無人化路測(第一階段)通知書。這是北京市首次允許測試主體在公開道路進行無人化自動駕駛測試。
圖為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運營的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 李唐寧/攝
自動駕駛技術走向廣泛應用的下半場已然開啟。除了傳統車企,科技「大廠」和新能源汽車後起之秀們也紛紛壓下重注。不過,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我國自動駕駛技術處於由輔助駕駛向無人駕駛進化的新階段,自動駕駛真正的商業化應用還需行業充分協作。
北京頒發無人化路測通知書
從自動駕駛技術演進的路徑來看,前期技術測試驗證主要分為場地測試、道路測試、車內有安全員的無人化道路測試和車內無人道路測試四個階段,最終形成適應實際道路運行的安全技術系統。
「以前測試安全員就像家長一樣跟著學走路的小寶貝,需要時刻跟著他扶著他,怕他跌倒。」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瓊說,無人化階段的車輛則像會走路的孩子,家長可以放手,偶爾幫一把,絕大多數情況學會走路的孩子自己能判斷是不是能走過去。
分析人士認為,無人化階段要求自動駕駛測試企業的車輛從有行動能力進化到有判斷能力。
根據11月12日北京出臺的《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提出無人化測試的申請要求的測試主體應取得T3及以上測試能力,並在開放道路安全測試裡程達到3萬公裡,通過封閉場地內的無人化測試評估,這也是目前全國最高安全要求、最高門檻的無人化測試政策。
無人化自動駕駛系統涉及複雜的車輛軟硬體技術,在實際道路測試期間可能會遇到複雜情況。「比如社會車輛違章停車導致自動駕駛車輛必須跨越雙實線借用對向車道才能繼續行駛。」百度相關人士透露,為此,百度目前為無人化自動駕駛車輛都配備了5G雲代駕系統,在上述場景下可以通過遠程安全員遠程控制的方式,使車輛快速脫離當前困境後恢復車輛自動駕駛。
本土企業發力 突圍自動駕駛下半場
自動駕駛技術走向廣泛應用的下半場已然開啟。除了傳統車企,科技「大廠」和新能源汽車後起之秀們也紛紛壓下重注。
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將自動駕駛分為L0-L5級,L0為人工駕駛,L5為完全自動駕駛。L3級或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才是更多人理解的「自動駕駛」。
國內本土企業正加快朝更高等級推進。文遠知行副總裁鍾華近日表示,公司L4級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運營首個月就完成了8396個出行訂單,今年在廣州繼續擴大和深化無人駕駛計程車運營,2021年在部分區域去掉安全員,實現全無人駕駛的計程車,在2023年至2024年在廣州大部分區域實現全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2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透露,長安汽車將在2022年前逐步實現L4級、L5級自動駕駛車型的量產。北汽集團董事長姜德義表示,北汽集團要在2024年量產L4級自動駕駛。
美團副總裁夏華夏表示,美團自動駕駛配送車在順義區的自動駕駛裡程突破了10萬公裡,真實訂單量突破了1萬次,未來繼續擴大自動駕駛配送車的規模,三年內在順義區部署1000臺自動駕駛配送車,實現全區域、全天候的運營。
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安全行駛總裡程達200.055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赤道約50圈,北京的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共200條,分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澱區、順義區和房山區。北京已向北汽新能源、蔚來、百度、戴姆勒等14家企業的87輛車發放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用臨時號牌。
自動駕駛真正商用還需生態協作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我國自動駕駛技術還處於由輔助駕駛向無人駕駛進化的新階段,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自動駕駛也面臨的諸多挑戰,真正的商業化應用還需要時間,需要自動駕駛行業主體充分協作。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騰訊自動駕駛、中汽數據有限公司此前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自動駕駛仿真藍皮書》顯示,當前自動駕駛實車測試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自動駕駛量產需要的測試裡程長、時間長、成本高;極端場景、危險工況測試難,危險性大;相應交通法規及保險理賠機制缺失;國際間技術競爭和標準不統一等。
騰訊自動駕駛仿真技術總監孫馳天對記者表示,目前,主流的自動駕駛開發企業,技術架構基本已經成型,自動駕駛汽車能順利動起來,落地的瓶頸在於如何確保自動駕駛算法的完備性,或者說如何保證自動駕駛算法可以很好的識別、處理各種各樣千變萬化,極其複雜的交通場景。
而保證自動駕駛汽車行駛安全,需要極其龐大的測試裡程來對算法進行升級完善。目前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單輛車的成本就在百萬人民幣左右,加上各項運營成本,靠實路累計這些測試裡程成本極高。
為了突破測試的瓶頸,行業引入了自動駕駛虛擬仿真技術來輔助完成測試,如騰訊的TAD Sim平臺,利用自動駕駛仿真技術完成測試任務,可以大大節約測試時間和成本,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快速落地。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對行業整體而言,開放合作是自動駕駛應用推進的一個大前提。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總裁陳黎明表示,目前整個產業的變革,呈現出「軟硬體分離」和「軟體定義汽車」的特點,隨著生態越來越大,複雜程度越來越高,肯定需要有很多玩家一起來做這件事。對於未來量產應用,騰訊也表示,將分場景、分需求的推動自動駕駛落地,比如城市快速路等場景,跟車企合作推進應用量產。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