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紅:內鏡裡的「大國工匠」

2020-12-12 澎湃新聞

人物名片:周平紅,國際知名消化內鏡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民進上海市委醫療衛生專委會副主任,以第一完成人先後榮獲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20年榮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2019年,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周平紅教授和他的團隊正在開創世界內鏡學的「中山標準」。大批外國醫生慕名排隊到中山醫院學習。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周平紅領銜團隊完成的項目「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技術體系的創建與推廣」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將「禁忌症」改寫為「適應證」

「可以說,對胃腸道夾層腫瘤——黏膜下腫瘤的治療,包括內鏡全程切除術等方面,我們領先歐美整整10年。」周平紅用略帶泰興口音的普通話說著……

「我2006年有幸赴日本學習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消化道早癌,該技術可整塊切除病變,術後復發率低,日「本國內在97年就已經成功開展並應用此項技術,當時第一次見到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治療器械」。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觸動很大。回國後,周平紅依樣畫葫蘆自製內鏡工具,去肉聯廠豬的身上「尋找感覺」,同時耐心聽著師傅們「傳經送寶」。

當年,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成為國內率先開展食管、胃和大腸早癌ESD治療的團隊之一,並於第二年率先將該技術應用於治療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建立併發症防治體系,將其命名為內鏡黏膜下挖除術(ESE)。2009年,他最早在《內鏡外科》、《結直腸疾病》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了中國人ESD相關學術論文;在開展隧道內鏡技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基礎上,他所在團隊原創了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STER),被業界認為是推動內鏡技術進入固有基層腫瘤治療時代的標誌,這兩項新技術還推動了國際指南將內鏡治療的禁忌症「改寫為內鏡手術的適應證。

十幾年來,周平紅經歷了從國內同行「懷疑目光」到「期盼眼神」,再到後來國際同行開始時的「同聲質疑」,逐步轉變為「紛至沓來」「觀摩取經」。期間,他經歷了「成長的辛酸」、「無奈的微笑」……記得那是2014年冬天,德國杜塞道夫消化內鏡國際會議上,作為會上的演示案例,一位18歲的小姑娘被推入手術臺,她的胃裡有三個瘤,內鏡全層切除還是剖腹切胃手術,此時的周平紅與德國消化道專家們產生了嚴重分歧,背後折射了國外同行對中國消化內鏡技術的質疑,支持德國專家的聲音佔了大多數,他只能配合腹腔鏡下把小姑娘的胃切除了一半。切下來後,他將標本剖開看,發現該「瘤」沒有明顯包膜、容易出血、深入到肌肉層、黃色顆粒等特徵,判斷是異位胰腺,當時在場的多國專家一致表示,「NO」。他們認為是間質瘤。周平紅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上海,更多充斥著失望和落寞的情緒,幾天後一封郵件突然打破了沉寂,是大會主席的祝賀信,「Doctor Zhou,你是全世界為數及少能夠診斷異位胰腺的中國專家。」但是此刻的他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小姑娘的胃已經切除了,這是無法挽回的事實,她的生活質量將嚴重降低,一想到這裡,周平紅覺得自己個人的榮辱得失已經無足輕重了。

甘於平庸還是追求卓越

從初始時的「學習加創新」,到現階段的「引領並超越」,但周平紅的初心始終未改,通過內鏡領域的微創技術創新減少傳統外科手術對病人體表及器官的大面積創傷,有助於病人術後儘快恢復,並提高長期生活品質。

周平紅出生於江蘇泰興長生鄉。窮,是他的童年底色。「我初中畢業,考上縣城高中,但是父親在我十歲那年離世,家裡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去縣城讀書不敢奢望啊……」得知周平紅的成績後,鄉中學校長帶著錄取通知書和免學費說明書來到周平紅家。不用交學費,對當時的周平紅太有吸引力了,三年的高中時光一晃而過,「學校的老師自發給我帶飯,我也經常去老師們的家中『蹭吃蹭喝』」,那三年是他人生騰飛的起點。

「那時高考還是先報志願後考試,我有個表哥大學畢業,本家哥哥找到他,詢問怎麼報志願,表哥說,當醫生好,但就怕他考不上。」一個月後,周平紅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後來他才知道,他的分數超過了當年清華大學的錄取分數線。「當時全村沸騰了,方圓幾十裡都知道我的事兒,就好像古時候的中舉。為了慶祝,母親殺了一頭豬宴請了全村的父老鄉親和中學老師們。」就這樣他如願考上自己的第一志願:上海醫科大學。

驀然回首往事宛如煙雲,似水年華流走不留影蹤。來到陌生的城市,一踏入校園後,才發現醫療系本科要讀6年,「當時整個人是懵的,急得差點哭出來,後悔學醫。後來知道上海醫科大學臨床醫療系的學術地位後,就多了一個讀下去的理由。」周平紅說,那6年的堅持,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1992年大學畢業分配,雖然中山醫院是上海最好的醫院之一,但那時病人不多,他有時上午開刀,下午就圖書館看看書。「這樣度過兩年後,我感覺不能再虛度光陰了。」恰巧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僅成立了兩年,急需「新鮮血液」,他就主動找到高衛東醫生和姚禮慶主任要求去學習內鏡操作,想法很簡單,趁年輕精力充沛,多掌握一門技術。周平紅夫人回憶他剛工作那幾年。「他晚上經常不回家,不是值班,而是想方設法『蹭』急診,送來一個患者,他最先跳起來搶著去看、去聽、去學。因常年站立手持內鏡操作,他的肩膀落下了病根。」周平紅說,「我經歷過很多內鏡失敗的手術,最後轉到外科繼續手術,當時就想,這些想做的事兒,未來必須要做成。」少年貧寒、學業優異、堅守初心、青年奮進等繪就了周平紅前三十年生活學習的主基調。

2012年周平紅第一次到德國參加國際內鏡大會,各國專家握手擁抱,但到了中國專家,專家們把左右兩次擁抱減少到了一次,有的也僅僅寒暄一下。「我知道,是別人不願意搭理我們。促使我更加堅定地意識到,想要得到真正的尊重就是要靠自己過硬的專業技術,才能揚眉吐氣。」

現在的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年均診療量超過了13萬人次,中心的設施完備性、診療種類全面性和微創治療技術均位居國內前列。2007年,周平紅獨創了「內鏡黏膜下挖除術」和「內鏡全層切除術」;2010年,在國內首先開展POEM手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無切口、微創傷根治賁門失弛緩症,獨特的手術方法被命名為「POEM ZHOU」,這是全世界治療此病症的最佳方法,全世界一半以上POEM手術在中山醫院完成。

2016年,周平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在消化道黏膜下隧道內用內鏡切除腔內和腔外腫瘤,打破內鏡只能切除表層腫瘤的局限,其術式樹立了世界內鏡學的中國標準。在周平紅的帶領下,如今中山醫院內鏡微創治療水平已是全球領先。他本人則入選央視2016「大國工匠」和2019「為了人民健康」專題片。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當選美國消化內鏡學會Fellow(FASGE)和2016DDW「內鏡世界盃」裁判,並成功組織、主持2屆DDW中國專場,為中國消化內鏡走向國際做出積極貢獻。

從「照妖鏡」到「屠龍刀」

紛紛飛花已墜落,流水悠悠匆匆過。以前,內鏡只是一種診斷檢查的工具,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力的證據,是醫生手中的「照妖鏡」。後來,發現很多疾病的治療可以在內鏡下完成,內鏡治療逐漸成為一種不同於常規手術的治療方式。比如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結腸息肉等等,可以通過內鏡直接切除。「內鏡是外科手術刀之外的另一把特殊的『手術刀』。」

去年開始,周平紅帶領團隊針對出生不到6個月新生兒和嬰幼兒開展先天幽門肥厚狹窄的胃鏡下幽門括約肌切開術,分別創下治療年齡最小(出生23天)和體重最輕(3.2公斤)的世界紀錄。周平紅直言手術過程中那壓力是相當大。「嬰幼兒的胃壁肌肉層很薄,稍微有點誤差就容易穿孔,對醫生的技術要求相當高。」

以往內鏡治療主要針對胃腸道和膽胰系統等疾病,「最初,內鏡幾乎只能切除生長在黏膜表淺部位的惡性腫瘤,隨著醫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有些腫瘤生長在黏膜層下胃壁的中間層,比如平滑肌瘤,也可以通過內鏡切除。」周平紅沉浸於此接著說道,「我們已經有了最新的突破,對於一些腔外的腫瘤,比如食管腔外的縱膈腫瘤、胃腔外的腹腔腫瘤,也可以通過胃鏡穿透胃壁切除腫瘤。內鏡下的治療範圍從管壁至腔外,由表及裡、由內而外,無論範圍還是年齡有無限擴大的趨勢。」周平紅用他那布滿老繭的手筆劃著,生動形象地告訴我。

「2018年米蘭國際消化內鏡大會,我現場演示了一臺『保膽取石』的手術,引發現場觀眾一片驚呼,規定時間到了,我的手術轉播還沒有做完。「與會人員強烈要求,繼續轉播我的手術。」此情此景,他仍歷歷在目。「人越多,我越激動,就想讓全世界的同行們看看,中國醫生的自信與超越……」

膽囊結石是種常見病,以前多通過開腹手術切除膽囊,現在更多採用的是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最近我們成功開展了將近150例的內鏡下保膽取石微創治療膽囊結石。對於年輕人,膽囊收縮功能良好,不願意切除膽囊而想保膽者,我們創新性地開展胃鏡下保膽取石治療。」 周平紅進一步解釋道,手術不會在體表、腹壁上留下傷口,初衷是為特殊需求群體提供個性化的診療服務。相同原理,腸鏡下的闌尾切除手術治療闌尾腫瘤和慢性闌尾炎也已成功開展。

周平紅告訴我,他正致力於微創醫療器械的開發,比如未來內鏡機器人和導航技術,各種縫合器械等將使治療精確度更高,過程更安全,在降低病人醫療風險的前提下,尋求醫工結合的平衡點,減輕醫生在高負荷工作環境中的損傷。

民進會員的大醫人生

為了讓內鏡新技術在更多地區落地生根,也使他這位民進會員以實際行動參政為民、服務社會,周平紅「大國工匠」內鏡工作室已經在全國9個地區落地生根。「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域性,使得當地的消化疾病譜與內地有所差異。」依託復旦-日喀則消化內鏡中心的建設,位於西藏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工作室將針對當地消化道疾病特徵,開展消化道早期癌的篩查,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止血治療等。

周平紅在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國家醫療隊開展醫療支邊,在邊疆之時,不忘撰寫社情民意,致力於在當地推廣無痛胃鏡的檢查和治療,將基層的實際情況記錄下來,撰寫深度調研報告,為消化內鏡的普及和未來發展提供素材。2020年,他增補為民進上海市委醫療衛生專委會副主任,他希望藉助黨派參政履職的平臺和渠道,開展消化道腫瘤的課題研究,力爭在消化道腫瘤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近10年來,周平紅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大會演講和手術演示300餘次,培訓了包括美國梅奧診所、史丹福大學附屬醫院在內的國外學員150餘名。青山不改水長流,明月依舊星漸稀。他還是那個在方寸之地手術室中手握內鏡,專注於技術革新的周平紅。

上海民進公眾號

撰稿:顧冰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周平紅:內鏡裡的「大國工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周平紅:內鏡裡的大醫人生
    周平紅,國際知名消化內鏡微創治療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美國消化內鏡學會國際委員會委員(FASGE),2016 DDW「內鏡世界盃」裁判;入選央視2016「大國工匠」和2019「為了人民健康」專題片,2017年獲評「上海工匠」,2017年獲評首屆國之名醫榮譽稱號,2018年獲評上海領軍人才
  •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在哈醫大四院出診
    12月6日上午 全國知名消化內鏡專家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在哈醫大四院出診為努力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全國優質醫療資源,得到頂級專家面對面診療, 12月6日,哈醫大四院內鏡微創診療中心邀請國內知名消化內鏡專家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到哈醫大四院出診。
  • 當代工匠錄 | 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最多病人成就最好手藝
    故事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但其中涉及的技術革命、大國國情和工匠精神,則值得深究。為此,我們來到了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技術革命:外科做小,內鏡做大周平紅教授在手術中。內鏡則是由診斷促治療,重心前移了,發現早癌的可能性變大了。」內鏡中心現任主任周平紅說。具有手術功能的內鏡是美國人發明的,但使用內鏡切除早癌的手術則是日本人發明的。1996年,日本學者首創使用IT刀對大於兩釐米的消化道早期癌進行黏膜下剝離一次性切除成功,自此,ESD術誕生,並在日本大規模開展應用。而這一技術傳入中國,要到十年以後。
  • 2020南方膠囊內鏡新技術高峰論壇暨資福醫療新品發布會召開
    原標題:2020南方膠囊內鏡新技術高峰論壇暨資福醫療新品發布會召開9月19日,備受期待的2020南方膠囊內鏡新技術高峰論壇在南方醫院增城分院盛大開幕!
  • 復旦中山內鏡護理組榮獲「上海市工人先鋒...
    12月17日,2020年「聚力新科技、奮進新時代」加快科創中心建設主題立功競賽活動座談會召開,會上,上海市總工會授予我院周平紅內鏡中心創新工作室護理組
  •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13人獲「國之名醫」榮譽稱號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於2005年成立。迄今為止,它依然是我國唯一整合全國各個專科內鏡醫療進行統一規範管理的行業協會。此次論壇共有13位內鏡醫師分會的專家獲得「國之名醫」系列榮譽稱號。李兆申會長及其團隊率先在國際、國內開展了多個新技術,為我國消化內鏡技術普及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大國工匠
    全國人大代表,航天科工所屬航天江南貴州航天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特級技師姜濤認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迫切需要更多青年高技能人才,需要新時代「大國工匠」。(5月26日澎湃新聞)大國工匠,國之基石。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一流的技術工人不可或缺。當前,我國成處於高質量發展階段,對高技能複合型人才需求愈發的強力。
  • 他們為什麼能成為「大國工匠」?大國工匠與交通學子共話「工匠精神」
    他們為什麼能成為「大國工匠」?他們身上有哪些感人故事?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徵程中,交通人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要培養更多「大國工匠」,應該向他們學習哪些精神?12月1日下午,三位交通運輸行業的「大國工匠」:許振超、孔祥瑞、竺士傑,來到賽事承辦單位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浙江交院),與交通學子面對面共話工匠精神,並接受學校頒發的勞動教育導師聘書,希望年輕學生們積極主動傳承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徵程中作出更多貢獻。
  • 培養「大國工匠」需要「工匠之師」
    會場熱議技能人才就是未來的「大國工匠」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培養優秀技能人才,全國人大代表、綏化職業教育中心高級教師徐賢淑已經為之奮鬥了30餘年。今年兩會上,徐賢淑代表再次帶來關於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術教育對經濟社會適應性和貢獻率方面的建議。
  • 致敬「大國工匠」,涵養「工匠精神」
    中國橋梁、中國衛星、中國高鐵、中國超算……中國製造正在進一步轉型成為「中國智造」,從大眾產品到國防軍工,從引進技術到輸出技術,從自主創新到制定標準,鼓舞人心的「中國製造」頻頻刷屏,一張張「有底氣」的大國名片背後,無一不是一個個奮鬥的「大國工匠」。工匠精神是什麼?
  • 《大國工匠》以「工匠精神」託起中國夢
    《大國工匠》以「工匠精神」託起中國夢 發表時間:2015-06-02   來源:>張家港文明網   今年「五一」期間,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推出系列報導《大國工匠》,挖掘八位行業頂級技工的典型故事,歌頌「以勞動託起中國夢
  • 大國工匠!
    歷經半年多的評選,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1月中旬揭曉。他是維修工,也是設計師,更像是永不屈服的鬥士!臨危請命,只為國之重器不能受制於人。
  • 《大國工匠》俄文版、韓文版首發
    9月26日,藉助第2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世界閱讀季」平臺,新世界出版社舉辦《大國工匠》俄文版、韓文版首發分享會。 《大國工匠》系新世界出版社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合作推出。全書講述了中國當代勞動者的人生故事和內心世界,展示中國不同行業的技術人員愛崗、敬業、忠誠、奉獻的價值觀。
  • 匠心築夢的大國工匠
    毫釐之間追尋造物極致 他們默默無聞平凡崗位深藏報國雄心他們都有一個響亮的稱謂大國工匠  十幾年來,他和團隊成員常常整天「泡」在生產車間裡,每天只能見到一次太陽,早上上班時有陽光,晚上下班時天已經黑了。他,就是李萬君,中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轉向架製造中心焊接工人、中國高鐵製造領域一位深孚眾望的大國工匠。
  • 《大國工匠》:匠心築夢 良行致遠
    《大國工匠》:匠心築夢 良行致遠 2016年11月18日 08:38:54  來源:紅網綜合
  • 學習短評:弘揚工匠精神 培養大國工匠
    ,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也要看到,中國是一個製造大國,但還不是製造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