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古籍叢書《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出版

2020-12-18 網易新聞

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劉奕湛)記者28日了解到,《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歷經2年多編纂後,已正式出版與讀者見面,第二輯90冊,共收錄域外漢籍共計289種。

據介紹,《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是中國「十一五」(2006-2010年)文化發展規劃重大出版工程之一,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持編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大型古籍整理項目。

據了解,域外漢籍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中國版漢籍,即中國歷史上因為各種原因流傳到海外的,由中國文人撰寫、抄錄、刊刻的漢籍;另一類則是日本版、韓國版、越南版等域外刊刻、抄錄的漢籍,也包括域外學人用漢字撰寫的著述。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的出版,旨在對域外漢籍進行一次完整系統的調查和整理,遴選孤本和善本,編纂一套影印古籍叢書,藉此準確把握漢文古籍在域外遺散、收藏、保存的基本狀況,同時撰寫域外漢籍目錄與提要索引,為學界提供基本線索。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出版
    作者:  2008-11-27 09:44  編輯:牛歡   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工程項目——《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日前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共同主持編纂,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出任顧問或編委。其編纂旨  在對域外漢籍進行完整而系統的整理,遴選孤本和善本,藉此準確把握漢文古籍在域外流傳、遺散、收藏、保存的基本狀況,為學界提供研究基礎,搶救性地保護世界範圍內的漢字文化遺產。
  •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出版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專電(記者隋笑飛)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工程項目——《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日前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共同主持編纂,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出任顧問或編委。
  •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獲突破性進展
    日前面世的大型古籍叢書《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不僅免去了國內學人去國訪書的舟車勞頓之苦,而且為學界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有利於催生相關學科新的研究成果。第二輯的出版,標誌著《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取得突破性進展。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由中國社科院歷史所主持編纂,由人民出版社和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首輯出版
    本報北京11月26日專電(駐京記者江勝信)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工程項目「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的第一批成果《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日前正式出版。域外漢籍涉及的古籍數目龐大,僅以韓國為例,韓國學者全寅初編著的《韓國所藏漢籍總目》共著錄了漢文古籍12500餘種;域外漢籍的分布地域又十分廣闊,從漢文化圈的東亞諸國到歐美各國,甚至澳大利亞等國都有館藏漢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共同主持編纂的「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意在選取其中珍善版本進行系統編目,以方便國內外學界檢索。
  • [中國文化報]《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彰顯「漢籍之路」
    本報訊 (記者林瑞華)國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之一——《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日前面世。這套大型叢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主持編纂,人民出版社和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面世
    日前,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工程項目「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的首批成果——《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一輯)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整套文庫將出版800冊,囊括2000餘種珍貴域外漢文文獻,勾勒出一條綿長的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漢籍之路。
  • 海外「四庫全書」《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學術座談會召開
    據了解,《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文化項目於2007年啟動,是《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所列八個國家重大出版工程之一,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地系統整理海外漢文古籍的文化活動。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主任柳斌杰在學術座談會上發表講話。 項目由人民出版社與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申請立項,國家出版基金資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持編纂。
  •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 來自海外的「四庫全書」
    作為當代最大的域外漢籍整理出版工程,《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所收的具體對象為海內外各機構或個人收藏之域外漢籍善本、孤本、稀見本。其中《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正編》按照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將從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歐美地區陸續收集的各類稀見的漢籍珍本納入其中,截至2016年10月,已經出版正編第一至第五輯(經史子集)共400餘冊,收錄文獻達1000多種,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典籍的各個門類皆在海外分布,且不乏中國佚書、珍稀的域外刊本以及有代表性的域外學人漢文著述。
  •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2輯90冊問世
    本報訊(記者 魯大智)《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2輯)在經歷兩年多的編纂過程後,於近日正式面世。第2輯共90冊,按四庫分類法編排,分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14冊、史部18冊、子部20冊、集部38冊,全輯共收錄域外漢籍共計289種。它的出版標誌著該項目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 兩千多種稀見文獻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國內首度出版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11月9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學術座談暨項目總結會議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檔案樓會議室召開。蒐集了2000多種稀見文獻的800巨冊文庫圖書在會場展出,標誌著該重大文化項目取得了圓滿成果。
  • 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中發現書籍之路
    這些書的內容源自中國,刊刻於朝鮮,曾被日本名士收藏,又回歸至中國,在中、日、韓三國之間,構成了一個有趣的書籍流傳的循環,正說明了東亞諸國之間在文化上存在著漢字、漢籍的基因。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項目的專家們將這類文獻結集出版,從而將「漢籍循環」的文化現象凸顯出來,頗值得人們關注。
  •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揭秘
    在此背景下,國家耗資3600萬元,開始出版整理《域外漢籍珍本文庫》。  據了解,《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是《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所列8個國家重大出版工程之一,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與人民出版社承擔。這是當代最大的域外漢籍整理出版工程,並邀請傅璇宗、饒宗頤、馮其庸等擔任學術顧問。
  • 域外漢籍整理催生學術增長點
    域外漢籍整理催生學術增長點 2018年01月26日 07: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整理出版域外漢籍 豐富中華文化寶庫
    所以,10多年前就謀劃《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項目,後來得以實現,列入國家出版重大工程和文化重大工程,於2007年正式啟動這項工作。經過10年來學者和出版家的努力,今天終於看到成果,這是值得慶祝的事情。這項工程相當浩大,相當不容易,目前出版的800餘冊圖書中,包含2000多種珍稀漢籍,補充了國內傳統文化經典文獻方面的空白或不足。
  • 2000餘種稀見域外漢籍編纂出版
    歷經十餘年努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持編纂的《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日前由人民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全部出版。該叢書從海內外搜集了2000多種稀見文獻,較為系統地整理了域外漢文古籍。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既收入歷史上從中國流散到域外的漢文古籍,也收入歷史上域外各國翻刻、整理、注釋的漢文古籍,還收入古代域外學人用漢文撰寫的、與中華文化有關的重要著述,每種文獻都附有提要,以便讀者了解其流傳情況及學術價值。該叢書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擔任編纂出版委員會主任,傅璇琮、林甘泉、白化文、陳高華、陳祖武、安平秋等知名學者擔任學術顧問。
  • 力推「全球漢籍合璧」 山東大學組建「全球漢學聯盟」
    今天舉行的全球漢籍合璧與漢學合作研究研討會上山東大學教授鄭傑文介紹說,港澳臺地區約3.7萬種,海外散存漢籍6萬多種。為了聯合全球漢學研究力量,推動漢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全球漢籍合璧與漢學合作研究研討會今天在山東大學召開。21世紀,文明交流與互鑑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
  •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帶近2000種域外漢籍珍本文獻「回家」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供圖)  重慶日報訊 (記者申曉佳)《水滸傳》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可你看過明刊清印、著名思想家李贄親自評點的珍本《水滸傳》嗎?5月10日,「行走書香重慶」全民閱讀全媒體大型採訪活動來到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已出版近2000種域外漢籍珍本文獻,讓這些久居海外的文獻得以「回家」。
  •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稿抄珍本》出版
    原標題:《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稿抄珍本》出版復旦大學出版社與圖書館通力合作推出的新學術項目《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稿抄珍本》第一輯,日前在上海首發。該項目計劃將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藏珍稀稿本、抄本111種共計36000餘頁,分為兩輯予以影印出版,本次發布的為第一輯,共收入5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