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遺留下來的書論中經常會這樣描述一位書法家:「善詩,工書法,諸體皆能」,意思是說某位書法家能寫詩,擅長書法,且對篆、隸、草、楷、行各種書體都有較高的成就。例如元代的趙子昂就能書善畫,對五體書法都有所長,以楷書和行草書聞名於世。這些都是古人在書法方面的基本狀態吧。
在當代,這樣的書法家卻是少之又少,就我們目前所熟悉的書法名家當中,沈鵬以草書見長,時也有楷書或隸書示人,但「買帳」(認可)的人卻很少。可以說,當代書法家中,尤其是書法名家中,大都是以一體成名立萬,就像是歌壇上的歌星一樣,「成名歌」就是他們一輩子的「鐵飯碗」,書法家也不例外。
當代書法名家胡秋萍可能有所不同,人們見慣了她是以寫草書而出名的,但她的楷書作品也頗具高格之規。胡秋萍在80年代起就已經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之中,因為從那時起,她的很多幅書法作品都已獲得全國第三屆書法大賽獎項和婦女書法展,而此後,則連續獲得了全國書法展的多次展覽名次,其中有草書的、也有楷書的。
在草書方面:
胡秋萍主要學習張旭和懷素的狂草書法,並在王鐸書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說,胡秋萍是學習王鐸書法最成功的一位。她繼承和發展了王鐸書法,並把個人的理解、氣度、學養、情懷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有人評價到她的作品「納古法與新意之中,生新法與古意之外」,是「新古典主義陣營」者,意思是說,她的作品既有古典之法,又新現代之美。
在楷書方面:
她擅長魏碑的創作,也長於魏晉小楷。胡秋萍善寫大字,而大字的取法、取勢、取意均來自於六朝魏碑,她的創作的魏碑作品,筆法靈動不失魏碑之根本,字形字勢不失其宗,而又有創造力,把魏碑的恢宏與時代性相結合,形成了個性書風。
她的小楷來自於魏晉鍾繇及「二王」,古質之中方顯靈動之氣,點畫之外還有清氣。用筆沉靜,這也是多年來她一直強調要把自己學書的注意力放在用筆、拆字和解構等方面的訓練上,用激情尋找韻律,學習古人書法作品中所表現的大氣、靜氣、雅氣之迷人風採,而非霸氣、俗氣之類的沉酣感覺,非寧靜無以致遠。
在文學思考方面:
如果說胡秋萍是一位書法家的話,不如說她還是一位文學家或詩人。古人往往都把寫字書法作為一門「餘事」來看待,他們認為書法是業餘之外讓人提筆把玩的事情,而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修養方面。對於胡秋萍來說,她先後出版了《胡秋萍書法作品集》、《秋歌—浸月齋詩稿》、《胡秋萍書法藝術》、《秋萍墨韻》等書法或詩作專著,還在主要專業媒體上發表了《詩意的生命線條形式——懷素草書》和《王鐸當代性闡釋》等多篇論文。
如果按古代法家的標準來衡量當代書法家的話,真正的書法家卻是少之又少的。我們注意到了一些網友對當代書法家的看法,他們所說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例如有人說,有些所謂的書法家只會寫行書,而行書就是日常所寫的鋼筆字,但人家有名有地位有話語權,怎麼寫都是對的,還會控制寫得好的人,所以當代書法家的水平只能是按照話語權來衡量了。這個說法並不是瞎說,而是大有人在的。
看了胡秋萍的書法作品後,我們會不禁感嘆,一位想要在書法方法取得成就的人,一定會遠離權貴,因為書法需要人們去用心體悟、用心思考、用心書寫,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它的真正意義,而不是靠著外表的華麗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