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城這座城
在河套平原的東南部,於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的接壤處,因黃河的一級支流無定河流經此處,從而衍生出了居民,有了人自然就有了文化。
因地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交匯,故成為漢民抵禦少數民族南侵的重要防禦地。明朝時該城興起,屬於延綏鎮,又稱榆林鎮。因戰而聚、因聚而城,明朝起將該地作為「九邊重鎮」,派遣戍邊將領、構築工事、開拓邊陲之城,「三拓榆陽」後,這座城愈發堅固雄偉,軍事地位不可小覷。
明朝九邊重鎮圖
從河套平原的榆樹發源,直到西臨渝河水、東依駝峰山建城,城起、人落。
明朝蒙漢互市後,城中的駝鈴聲不絕於耳,商業得以發展。明清時期,城中字號林立,七十二行俱全,發達的經濟也帶動了建築的興盛。南北一塔一臺,街道上樓閣相望,皇帝行宮別致,千餘座四合院在大小胡同中星棋盤布,明武宗駐蹕榆林時說道:「榆林真乃小北京也!」六百年後的今天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仍能感受到當年的繁華。
榆林老街
放下對黃土高原的固有印象、放下對陝北文化的刻板認知,走進這座城,來感受這座城的獨特文化。
1986年榆林古城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標誌就是「北臺南塔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明清建築古蹟。城北為鎮北臺,城南為凌霄塔。六樓從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閣、萬佛樓、新明樓、鐘樓、凱歌樓和鼓樓,連城一線,這條街便稱為大街。
六樓騎街
文昌閣建於清代乾隆19年(1754年)。為仿新明樓造形,這是一座純木結構的建築,樓內共有28根柱子支撐樓體,象徵著天上的28星宿,其中四根柱子通天,貫穿全樓。二層樓為文昌殿,內祀文昌帝君像;三層樓為魁星樓,內祀魁星神像。民間流傳文昌、魁星為掌管人間文運之事的神祗,故備受文人學士的尊崇。每當開科考試來這裡許願的學子絡繹不絕。
文昌閣
萬佛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底層為磚砌築四通街道的四孔拱洞式結構,呈長方形,在四通式樓基上,建有二層木結構樓閣。一層分南北兩院,北院為觀音殿,南院為孔雀明王佛殿。二層通殿內供有佛像萬尊,寓「萬佛生萬福,福德聚匯,無窮無盡」之意。1916年民國五年被毀,1919年寺僧陶官府化緣修復。
當地人說這裡是榆林城龍脈的龍心所在,是榆林城的護身符。每逢廟會日農曆五月二十五和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舉行佛事盛會,樓上作佛事、諷誦經文,樓下搭臺唱戲。農曆六月十九還會給百姓送由19種食材和6種調料燴制的素菜(又稱羅漢菜)。
萬佛樓
新明樓也稱星明樓、四方臺,位於榆林城內南大街,建於明嘉靖年間,通高19.5米。古為打更之所,故又名南鼓樓。《榆林縣誌》記載:「榆城之樓著名者五,惟新明樓獨秀」,「新」是指此樓通體木質結構的不同之處,「明」 就是指立於樓上能看到日、月、星。文革時期更名為「紅旗樓」,結束後恢復原名。
四方臺
樓基分四墩,分別用大青石砌築,成十字通道,通道接南北街道,每基墩豎7根巨柱,共28根支撐全樓,各基墩四角由4根巨柱直通第三層樓。據說建樓時取古代天文星象二十八宿和四大金剛之意設計。和文昌閣互為姊妹樓。現三樓內存有明代泥金魏忠賢銅像一尊,為國內僅有,像背後下方殘缺一大塊。
新明樓
鐘樓建於民國十年(1921年)。城北有鐘樓山,原有建於明成華八年的鐘樓,後毀。民國時期為榆林軍閥、陝北鎮守使井嶽秀生祠,後改為長春樓,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樓頂懸掛大銅鐘,改名鐘樓。
1939年的鐘樓
鐘樓
凱歌樓創建於明弘治五年(1492年)。原名懷德門,是二拓榆陽時的南門,以華美著稱。舊時邊塞戰爭結束時,往往在此舉行祝捷、獻俘、慶功等活動,故有凱歌樓之名。
凱歌樓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沿長城一線巡視軍事防務,抵達延綏鎮後,在懷德門城樓上駐蹕過一段時間,因其信奉道教,又名為太乙神功。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拆除舊凱歌樓擴大重修。
凱歌樓主殿
鼓樓約建於明成華八年(1472年)1975年文革中拆毀,2006年復建。樓基為磚砌崇臺,拱洞四通。上有兩層,一層分南、北兩院,各有配殿。南院有四柱三樓,且原有木牌樓一座。文革時期更名為「人民樓」。
鼓樓
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