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日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中日關係真的解凍了嗎?

2020-12-16 至誠財經網
  至誠網(www.zhicheng.com)2月19日訊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16日發表文章稱,中日關係中的不信任和信任始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係,不信任情緒依然盛行。

  文章稱,201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署40周年——標誌著中日關係進入新的廣闊階段。儘管日本似乎半心半意地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且東海局勢日益緊張,但總體上,冷淡關係已經解凍。

  安倍2018年10月訪問北京,這是日本首相近7年來首次訪問中國。之後兩國籤署了涉及多個領域的50餘項合作協議,這無論如何都表明亞洲兩個大國正在進入一個合作而不是競爭的新時代。

  文章稱,東京塔首次點亮「中國紅」慶祝農曆新年,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勢頭。在中國新年的第一天,安倍前所未有地向中國人發出視頻問候,他在視頻中回憶了2018年如何成為日中關係史上重要的一年。安倍重申,兩國已經「完全回歸正常軌道」。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以類似的論調作出回應,並強調中日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這也讓日本媒體大呼罕見。

  然而文章也指出,儘管中國和日本稱讚兩國關係達到新的水平,但言辭和現實之間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而且中日關係內部任何重大舉措都會產生矛盾效應。為什麼會這樣?

  文章稱,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係,不信任情緒也盛行。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把美中貿易爭端的不確定性當做武器,無疑促使中國和日本在經濟合作方面走得更近。

  安倍訪華時隨行的日本代表團有來自各行業的500人,他承諾將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的基礎設施項目,並與中國達成為期3年的貨幣互換協議。在地區層面,兩國還承諾加快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

  接著文章提出問題: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最近的和解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持續的?

  文章指出,在訪華期間,安倍提出了他預計將指導中日關係向前發展的「三原則」:第一,從競爭轉向合作;第二,成為夥伴而不是相互威脅;第三,發展自由公平的貿易機制。儘管承認這些內容,但北京並沒有使用「三原則」的說法。

  另一方面,就在國事訪問一個月後,鑑於美國決定禁止政府採購華為的電信產品,日本也修改了有關採購的內部規定,實際上將華為和中興排除在外。

  文章認為,在眼下外交緩和的前景背後,中日關係中的不信任和信任始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在中日廣泛合作的拐點上,中日兩國政治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都存在許多矛盾和不協調。

相關推薦

美國多州稱將自行決定何時重啟經濟 美國經濟現狀2020

川普將宣布成立美國經濟工作組 專注於在未來幾周內指導如何重新開放

桑德斯宣布支持拜登競選美國總統 2020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最新消息

相關焦點

  • 五位專家談中日關係現狀及發展
    近日,《光明日報》編輯部邀請五位學者就中日關係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推動兩國關係繼續向前發展等問題進行座談,以下為他們各自的看法:  記者:朱鎔基總理將於10月12日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請談一談此次訪問的現實意義與深遠影響。
  • 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順利舉行
    本期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特別邀請原外交部副部長、前駐日大使徐敦信先生蒞臨,以「中日關係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為題,和與會嘉賓和學者共同回顧了中日在政治、經濟、外交以及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國際關係發展狀況以及現階段諸多敏感問題的歷史淵源。 徐敦信表示,中日關係應該要看到兩點,既有蜜月期,也有風風雨雨的時候。
  • 日本將發外交白皮書:中日關係出現「改善趨勢」
    據參考消息網4月6日轉引日媒報導,日本發布了2016年版外交白皮書概要,概要中指出,2015年中日關係出現了關係改善的趨勢,但也表示,中國在「尖閣群島」(即我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頻繁動作是「在東海單方面改變現狀」,日本將「堅決保衛領土、領海和領空」。
  • 中日關係在曲折中互助 競爭中前行
    其中中日兩國的經濟交往與合作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這是中日兩國關係「鬥而不破」的現實性因素。此外,他還談到了中日關係維持相對穩定的歷史性因素。他認為是中國人史觀中的相對包容與全局觀念維持了中日平穩發展的趨勢。「中日兩國的力量對比變化增進了日本的危機感,兩國未來的總體走向應是合作、競爭、不斷碰撞。」 「抱著仇恨的歷史觀就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和解與合作。」
  • 國際關係學院舉辦日本動向與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
    人民網北京10月29日電(楊牧 徐祥麗)10月28日,「『一帶一路』建設下日本對華戰略調整及中國的對應研究」研討會在國際關係學院召開。來自國際關係學院、中華日本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日本學會、中國人民大學等學界2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研討會由國際關係學院和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聯合主辦。
  • 從日本經濟情況看中日關係
    中日友好交往歷史綿延兩千多年,中日兩大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古代中華文明推動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近代中國也通過日本學到了許多西方先進文明的重要成果。然而,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半個多世紀時間裡,日本軍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中日關係則逐步回歸了友好和互助,民族主義情緒被暫時壓制在很小空間之中。
  • 安徽人民社《中日關係的光和影》透析外交風雲
    本報訊(記者 孫海悅)8月22日,時代出版旗下安徽人民出版社在京舉辦《中日關係的光和影》國際推介會。    推介會現場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的作者王泰平曾作為記者、外交官和民間代表在日本工作和生活20餘載,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觀察和感悟。    該書力求使讀者對70年來中日關係的演變有整體概念,對中日關係的現狀有整體把握,並為展望中日關係的未來提供有益思考。
  • 中日關係論爭的理智與情感
    》一文,就一些中日關係熱點問題邀請中日兩國學者們發表看法。這位對日關係「新思維」的領唱人物之一年前在網絡上遭遇了洶湧的「口水」,此番他在中共中央機關報上現身,不免叫關注中日關係走向的人產生猜想和追問的衝動:有關「新思維」的探討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人們今天又會對這場爭論作出怎樣的反思呢?
  • 中日關係:解鈴還須繫鈴人
    去年9月,日本民主黨政權炮製「購島事件」,導致中日關係陷於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一年過去了,雖然中日間各領域的交流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兩國關係複雜嚴峻的局面仍未改觀,推動中日關係回歸正軌任重道遠。
  • 中日關係如何解扣?
    就東亞地區而言,「二戰」的遺產仍未處理完畢,中日之間的矛盾、衝突,從根本上說還是「二戰」遺留下來的。  東亞的地區穩定、和平,最重要然而最困難的則是中日關係。如何處理?二戰後為歐洲和平奠定基礎的德、法關係良性處理,可作為今日我們處理中日關係的一種「方法」、一種借鑑。
  • 北青報:中日關係,讀懂「德不孤必有鄰」的經緯
    主旋律   雖歷經冷暖起伏,但總體上和平友好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自古以來交往頻繁。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發展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雖經歷冷暖起伏,但總體上和平友好是主旋律。   奠定當代中日關係基礎的是兩個訪問: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和1978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日。
  • 復旦大學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發布
    該報告書是繼《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多層面和中長期戰略的視角》(2014年)、《中日關係:2015》、《中日關係:2016——低位徘徊與嬗變》、《中日關係2017:戰略對峙中的轉機》等四本年度報告書之後所推出的第五本。
  • 民調顯示:中日關係發展穩中有升 文化經濟是主流符號
    這表明,隨著「侵華日軍」這一歷史符號的漸漸退色和在民眾心中的淡忘,文化、經濟符號逐漸替代歷史符號已成為一種趨勢,而「南京大屠殺」作為一種歷史符號或是記憶,或許在民眾心中是永遠也抹不去的。與去年同比,有更多中國民眾對中日關係的現狀看好:學生群體對中日關係現狀的看法比08年更加正面;居民對目前中日關係持樂觀態度的較去年有顯著增加。但有超過四成(42.4%)學生和超過五成(51.9%)居民認為在過去一年,中日關係沒有明顯改觀。可見,在公眾的心目中,過去的一年是中日關係較為平穩發展的一年。
  • 對於「不安倍增」的中日關係,政協委員怎麼說?
    近年來,中日關係跌宕起伏,時有不睦。在「安倍路線」下,中日之間的磕碰與博弈已經成為常態。對此,相關領域的政協委員是如何看待的呢?關於中日關係的發展,他們給出了哪些建議?最重要的是要逐步構建和加深互信,真正地以實際行動體現遵守中日之間的四個政治文件和四點原則共識的精神,扎紮實實地推動兩國關係逐步走向改善。中國話也講了叫『言必信、行必果』,日語中也有一句話叫做『信為萬事之本』,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運用一帶一路的理念,向東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歷史上,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都有文化上的往來。
  • 新時代的中日關係:核心內涵、主要途徑
    以外交文書論,中日先後締結了四個政治文件及「四點原則共識」作為睦鄰外交與合作發展的約束和規範;②從外交實踐觀察,中日在持續前行的過程中,政治、經濟、海洋、軍事安全等領域也多次發生過矛盾衝突和對立摩擦。可以說,中日關係既有過「蜜月期」的熱絡,也有過「冰凍期」的酷寒。
  • 2020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對當前中日關係持觀望態度的中國受訪者增多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 朱晨曦)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17日首次以在線方式在北京、東京發布。調查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政局的變動以及中美關係等現實問題影響,對當前中日關係持觀望態度的中國受訪者增多。
  • 2020中日關係輿論調查:七成以上中國受訪者認同中日關係的重要性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朱晨曦 應妮)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17日首次以在線方式在北京、東京發布。調查顯示74.7%的中國受訪者認為中日關係「重要」或「比較重要」。
  • 「中日關係緩和回暖」或言之尚早
    9月23日至24日,中日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在中國青島市舉行了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雙方就東海有關問題及海上合作交換意見,並原則同意重新啟動中日防務部門海上聯絡機制磋商。   此舉引發不少外媒關注,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24日刊文,從「中日恢復海洋磋商」聯想到「日中首腦會談」,並認為兩國關係出現「明顯緩和」。
  • 上海市日本學會舉行研討會 研討美國大選後中日關係與地區局勢
    新民晚報訊(記者 吳宇楨)由上海市日本學會主辦的 「美國大選後的中日關係與地區局勢」 學術研討會18日在上海師範大學召開。滬上日本研究知名專家學者與會,就一系列熱點問題展開研討。圖說:上海市日本學會舉行研討會。
  • 港媒:日領導人不要遮住中日關係最後曙光
    香港中評社10月31日文章,原題:不要讓武力烏雲遮住中日最後曙光中日關係烏雲密布,近日來更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採訪和視察陸上自衛隊時稱,為了在亞太和全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他致力於復興日本的經濟,以重建日本人對國家的信心。同時他也指出,日本無法容忍中國試圖通過武力改變現狀,為對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就必須在亞洲制衡中國。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29日上午在記者會上說,中國「入侵」釣魚島周邊領海的行為,「已落入和平時期和緊急狀態之間的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