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回歸自由天地——《愛的呢喃》之二十四

2020-10-10 正心讀書會

讓心回歸自由天地

——《愛的呢喃》之二十四

2019年5月18日


不要執著於法,也不要執著任何儀規,讓心回歸到本來無一物的自由天地。

先生:

古代稱悟境是:絕諸相待。相待就是二元分立、主客分歧,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猶如黑格爾說的正反合。你說正,就有人提反對,更有人綜合提出新論,這個綜合又變成另一個正,如此相因為緣,帝網恢恢,萬相殊呈。佛教的八正道就是針對二元而提出一個非二元的絕對。

粗看這是思辯方法,但是從倫理看,除了世間二元法,應該有一個絕對的法存在,倫理才存在。倫理不屬於後天教育的東西,這是根植於生命的屬性,與生俱來的。


這個探索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心的探索。他們將心分為心意識活動和不動的心體,透過冷靜的觀察(即打坐冥想),發現當心意識活動減弱之後,生命能量增加了,擴大了生命深沉的感觸。現代腦神經科學提供了很有用的信息,即左腦及右腦的分工,尤其右腦提供的信息大部分是非二元的部分,例如慈悲、合作、關懷、救助等情緒。


春秋時代,《公孫龍子》主張:有意不心。意是心意識活動,心是心體,否認獨立的心體。墨家偏重右腦特質,主張:天地一體,樂於急人之難,有宗教的情操。

孟子的性善論及荀子的性惡論是心意識活動,以現代科學講,是偏重右腦及左腦的作用。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是中性說,等於無說。所以儒家不涉及宗教,偏重在人文。

墨家雖有宗教熱情,但沒有宗教信仰,繼起無人,很快就消滅了。


妹珠:

這也是墨家與儒家不兼容的原因嗎?儒墨顯學最後消失的是墨家,主情意的右腦,極快消失,為何?


先生:

墨家消失因為類似宗教,犧牲奉獻,忘我情懷多,顧不了家。中國是宗法社會,儒家以禮規範之,很受社會的歡迎。


金闈:

宗教和人文並重,平衡發展,是否才能讓人類社會長久發展?


先生: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世界觀及生命觀極度亮麗,也極度震撼。尤其輪迴思想,預示生命的另一個世界存在,對這個非人類生存的世界做了很多的研究,把宇宙觀擴大了,生命也擴大了。最近更因物理學的領域突破了傳統束縛,生命在多維空間存在的可能性也被關注。新佛教在醞釀中。


金闈:

輪迴思想以前缺乏現代科學的論證,所以容易產生迷信,而現在有了物理學的介入,有了論證的入口,打破迷信,拓展了生命豐富的內涵,也催生了新佛教的產生。


先生:

多維世界的確存在,深入宗教的人多少能接觸到,多維世界呈現了暗物質的世界。有趣的是意識在哪裡,二元觀念提不出來的。


雨鑫:

讓我震撼的是,暗物質世界竟然有質量,並且質量還那麼大。


先生:

沒有二元觀念,就沒有生死而入不垢不淨。

要研究的是,意識變得單純了,當進入多維世界,時間多維,也沒有了時間。


金闈:

修行修的就是意識的提純,純一無雜。


先生:

不要執著於法,也不要執著任何儀規,讓心回歸到本來無一物的自由天地。培養喜悅的輸送,說好話,說幽默,說早安,說謝謝。回歸到平淡,再平淡,讓炎炎一世的心平息下來,只看戲,不評戲。

我們說三維空間加上時間的四維,這是很深的觀察,沒有時間的加入,三維是什麼世界?當時間維線出現了,三維才豐富起來。我們在突出時間帶出生命的存在。

你說一,一從何來?一是你自以為的唯一存在嗎?從另一個一來嗎?那就有另一個一了。有了一,相隨就有非一,非一也是二嗎?

物理學、哲學再如何推演,也無法如實地找到生命的真實。當照體得到了以後,要從照體獨立去觀察生命活動的內涵。我們要用物理學、哲學及心理學等等來詮釋生命,不只是停留在表象上。

我們重視量子力學及弦論,不是在找色空的關係,而是在尋找識的軌跡。《楞嚴經》不用識而用覺,弦論是覺的一個描繪,不是全等。

你看多少物理學都沒有熱淚盈眶的感動。


京鵬:

多精密的理論也不如生命的感動來得貼切。



相關焦點

  • 家家門前火把子——《愛的呢喃》之三十五
    家家門前火把子——《愛的呢喃》之三十五2019年6月23日信奉宗教是人的自由選擇,但傳播宗教的人要立場分明,是禪?是密?是淨?站隊要清楚。入聖界,唯覺無我,覺即安祥。正等正覺即無執而入禪定,不是修而得的禪定,是自性自定,金剛經說的如如不動是也。何謂不動?唯有深深安祥,做無相布施。從複雜歸向簡單,心也開了。
  • 這個世界沒有我——《愛的呢喃》之三十八
    這個世界沒有我——《愛的呢喃》之三十八2019年6月30日惠明這不是看心看淨嗎?六祖喚醒惠明,惠明當下感悟到什麼呢?要用心體會。你再怎麼打坐,打得一念不生,死寂寂的。六祖這一喝讓你死中復活,沒有那一喝,你怎麼起座?你既然一念不生,怎會動念起座呢?那一刻是什麼?是種明亮。不是,不是,我不該多嘴,我不該暗示。努力去追尋吧。
  • 讓生命閃閃發亮——《愛的呢喃》之三十
    讓生命閃閃發亮——《愛的呢喃》之三十2019年6月6日風動或幡動如果沒有覺察的心,動不動和我們絲毫沒有關係,只有意識的連結。管制我們意識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吧。管制起心動念而不自覺,是默照禪的制命病灶,那是次第禪定的不確定性使然。理學家明白這個缺點,所以加上一個仁,讓生命閃閃發亮。
  • 菩提心是檢驗標準——《愛的呢喃》之四十五
    菩提心是檢驗標準——《愛的呢喃》之四十五2019年7月8日由以心傳心而入者更為殊勝,因為這是六祖禪的無上殊勝。安祥禪承緒以心傳心,所以歸入禪宗一支,比較妥善。但安祥禪弘法的人及弘法的對象無限制,有同化力並以己身修行的經驗為檢驗尺度,現身說法,完全沒有限制。得心傳的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菩提心是檢驗的標準。講經說法以《壇經》為依歸,故請順平兄一定要以弘傳《壇經》為己任。
  • 共享一顆圓明——《愛的呢喃》之四十四
    共享一顆圓明——《愛的呢喃》之四十四2019年7月7日你傳遞著愛,來自太陽界無私無我的愛,叫人怎能不生敬仰!愛您!敬愛的老師!先生:光明寂照遍河沙,一顆圓明,普照大千,故說凡聖含靈共我家,沒有區別啊!既然一顆圓明沒有你我他,所以可以光明寂照入凡聖含靈的心中,共享一顆圓明。
  • 《彩雲湖邊的呢喃》記憶中的憂傷
    《彩雲湖邊的呢喃》作者:張翼飛 一別多年,彩雲湖畔,萬千感慨在心間。舊地重遊,時過境遷,曾經荒野換新顏。 感風雨之無常,觀雲霞之聚散;往事悲催,徒增傷感。望天空之高遠,臨湖水之興嘆;悠悠天地,人生苦短。
  • 用實踐證道——《愛的呢喃》之四十九
    用實踐證道——《愛的呢喃》之四十九2019年7月12日教錯了,讓學生滯在半途,是師之過。那是半桶水師父,經論不通才搞打坐,要放空要放下要歇心,說無心便是道。
  • 活在極樂世界——《愛的呢喃》之三十七
    活在極樂世界——《愛的呢喃》之三十七2019年6月29日最近的例子是慧開的兒子及緣生可愛的女兒,他們在心中點燃了生命之光,一切就步向彩虹的故鄉了。祝福!若水:感恩您!婷婷:先生太偉大了!
  • 緬懷黃友棣教授(一)——《愛的呢喃》之三十九
    緬懷黃友棣教授(一)——《愛的呢喃》之三十九2019年7月1日音樂也是人類回歸自然與宇宙結合的紐帶,尤其是《心經》,曲調優美,歌唱者熱情四溢,跟著唱宛如身臨其境。跟先生唱《自性歌》身心震動,身體是琴架,神經是琴弦,如在調撥琴弦,神經緊張的會自然將琴弦放鬆,神經鬆懈的會自然將琴弦扭緊一點,「啊!弦啊弦,音美妙,不緊不松,剛好剛好,剛剛好!」跟著先生唱、聽導師《心經淺釋》錄音,心垢會去掉很多,心率的振動越來越調和。深深感恩耕雲導師!
  • 二十四節氣:天地之中一首歌
    今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就在有「天地之中」之稱的河南登封。「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節氣歌》簡短的歌詞裡,似乎蘊藏著無窮的奧秘。12月8日,記者驅車前往登封,探賾索隱。
  • 最大的神通是以心傳心——《愛的呢喃》之二十六
    最大的神通是以心傳心——《愛的呢喃》之二十六2019年5月24日以心傳心到底在心中留下什麼感受?你是否清楚?先生:禪宗是教外別傳的以心傳心,最明確的直指人心。以心傳心到底在心中留下什麼感受?你是否清楚?六祖又特別強調: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這一問很重要!第一,你要有得到般若的經驗,明白那就是「佛佛唯傳本體」的本體。這個本體和金剛經有什麼關係?
  • 這就是付法灌頂——《愛的呢喃》之三十一
    這就是付法灌頂——《愛的呢喃》之三十一2019年6月19日我們的同修絕大部分都被這份濃濃的愛洗滌過了,所以即刻體會到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大法恩。這份心體的真實體驗,就是付法灌頂。唯有我們禪宗有這份特殊的作略,希望大家常作感恩想。沒有獲得心體印證的人,都應升起慚愧想,努力反省懺悔,改變性格,穩定情緒,逐步打開菩提心,自然而然地豐沛慈悲心,就可能有傳心力量,共同走向菩提大道。
  • 以一顆清淨依止的心看世態萬千,天地皆寬,地老天荒
    也許我們可以選擇一個無意的日子,無論晴雨,不管春秋,飲下一壺人生的禪茶,回歸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白雲深處,白牆黛瓦的村落,安然地落在群山之中,不與世爭。為了這份安寧,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甘願捨棄名利,遠離都城,騎一匹瘦馬,隱居田園。守著簡樸的柴門,修幾徑籬笆,看三兩桃李爭豔吐芳。或靜坐光陰下,泡一壺清茶,聽梁間燕子嬉戲呢喃。
  • 承天地之心,蒙父母之愛,德福寶寶事業永不止息
    這次更名,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引起了新老朋友們的重度關切。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更名為「德福寶寶」呢?然而天地間也唯有人心可以體貼並實證這天地之徳的萬千氣象。人類與生俱來的「仁心善性」面對天德的啟發能夠生發出真誠與嚮往,成為生命中真實的性情之本,真愛的動力之源。不但可以成全長養,參贊天地之化育。而且還可以成長自己,回歸真我,順成人倫之大愛。此即「人德」。「天地之德」與「人心人徳」相互呼應,這就是中國文化上下感通的生命哲學。
  • 法界傳語人——《愛的呢喃》之四十六
    法界傳語人——《愛的呢喃》之四十六2019年7月9日
  • 識智本相依——《愛的呢喃》之四十七
    識智本相依——《愛的呢喃》之四十七2019年7月10日佛法在除心垢,心垢之根在識。佛法在除心垢,心垢之根在識。識智本相依,轉識成智,當然要明白八種識的本源及作用,修行才明白次第和進度。我看過很多人講唯識,卻以心理學或哲學為本,根本忘掉了佛法的宗旨,令人可嘆。沒有見性的人無法開展唯識學,因為他不明白本來無一物,那是大圓鏡智啊。所謂開悟,就是轉識而成此圓鏡。
  • 回歸大學之道:學術自由的呼喚
    這一組織的特點就是要按照思想和理性的邏輯來運行,而這一邏輯的根本所在就是理性的自由,表現出來就是學術自由。保護理性和學術的自由就是大學組織不同於政府組織、企業組織等社會其他組織的最大特點,這也是高等教育規律之所在。
  • 法無定法,因緣說法——《愛的呢喃》之三十三
    法無定法,因緣說法——《愛的呢喃》之三十三2019年6月21日
  • 見性不是覺悟——《愛的呢喃》之三十二
    見性不是覺悟——《愛的呢喃》之三十二2019年6月20日
  • 清秋有一種相思的味道,呢喃的傾訴在愛的秋風裡纏綿
    清秋有一種相思的味道,呢喃的傾訴在愛的秋風裡纏綿,生命裡遇見的美麗,把珍惜盈滿枝頭。望斷天涯,盡情揮灑青春的芳華,無邊的思緒,邂逅在紅塵阡陌的某一個路口 …… ―― 題 記愛的世界裡,唱著秋天的歌謠,一點點暈染煙雨的妖嬈,只是那些相思,在眉間露一絲,些許的感情,都在秋日裡流淌,依依不捨,舊夢依稀,輕輕地寫下不見不散的約定,多想牽著你的手在海邊漫步,依偎這秋水長天,兩顆心一起飛,瀲灩菊花黃蕊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