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回歸自由天地
——《愛的呢喃》之二十四
2019年5月18日
不要執著於法,也不要執著任何儀規,讓心回歸到本來無一物的自由天地。
先生:
古代稱悟境是:絕諸相待。相待就是二元分立、主客分歧,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猶如黑格爾說的正反合。你說正,就有人提反對,更有人綜合提出新論,這個綜合又變成另一個正,如此相因為緣,帝網恢恢,萬相殊呈。佛教的八正道就是針對二元而提出一個非二元的絕對。
粗看這是思辯方法,但是從倫理看,除了世間二元法,應該有一個絕對的法存在,倫理才存在。倫理不屬於後天教育的東西,這是根植於生命的屬性,與生俱來的。
這個探索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心的探索。他們將心分為心意識活動和不動的心體,透過冷靜的觀察(即打坐冥想),發現當心意識活動減弱之後,生命能量增加了,擴大了生命深沉的感觸。現代腦神經科學提供了很有用的信息,即左腦及右腦的分工,尤其右腦提供的信息大部分是非二元的部分,例如慈悲、合作、關懷、救助等情緒。
春秋時代,《公孫龍子》主張:有意不心。意是心意識活動,心是心體,否認獨立的心體。墨家偏重右腦特質,主張:天地一體,樂於急人之難,有宗教的情操。
孟子的性善論及荀子的性惡論是心意識活動,以現代科學講,是偏重右腦及左腦的作用。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是中性說,等於無說。所以儒家不涉及宗教,偏重在人文。
墨家雖有宗教熱情,但沒有宗教信仰,繼起無人,很快就消滅了。
妹珠:
這也是墨家與儒家不兼容的原因嗎?儒墨顯學最後消失的是墨家,主情意的右腦,極快消失,為何?
先生:
墨家消失因為類似宗教,犧牲奉獻,忘我情懷多,顧不了家。中國是宗法社會,儒家以禮規範之,很受社會的歡迎。
金闈:
宗教和人文並重,平衡發展,是否才能讓人類社會長久發展?
先生: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世界觀及生命觀極度亮麗,也極度震撼。尤其輪迴思想,預示生命的另一個世界存在,對這個非人類生存的世界做了很多的研究,把宇宙觀擴大了,生命也擴大了。最近更因物理學的領域突破了傳統束縛,生命在多維空間存在的可能性也被關注。新佛教在醞釀中。
金闈:
輪迴思想以前缺乏現代科學的論證,所以容易產生迷信,而現在有了物理學的介入,有了論證的入口,打破迷信,拓展了生命豐富的內涵,也催生了新佛教的產生。
先生:
多維世界的確存在,深入宗教的人多少能接觸到,多維世界呈現了暗物質的世界。有趣的是意識在哪裡,二元觀念提不出來的。
雨鑫:
讓我震撼的是,暗物質世界竟然有質量,並且質量還那麼大。
先生:
沒有二元觀念,就沒有生死而入不垢不淨。
要研究的是,意識變得單純了,當進入多維世界,時間多維,也沒有了時間。
金闈:
修行修的就是意識的提純,純一無雜。
先生:
不要執著於法,也不要執著任何儀規,讓心回歸到本來無一物的自由天地。培養喜悅的輸送,說好話,說幽默,說早安,說謝謝。回歸到平淡,再平淡,讓炎炎一世的心平息下來,只看戲,不評戲。
我們說三維空間加上時間的四維,這是很深的觀察,沒有時間的加入,三維是什麼世界?當時間維線出現了,三維才豐富起來。我們在突出時間帶出生命的存在。
你說一,一從何來?一是你自以為的唯一存在嗎?從另一個一來嗎?那就有另一個一了。有了一,相隨就有非一,非一也是二嗎?
物理學、哲學再如何推演,也無法如實地找到生命的真實。當照體得到了以後,要從照體獨立去觀察生命活動的內涵。我們要用物理學、哲學及心理學等等來詮釋生命,不只是停留在表象上。
我們重視量子力學及弦論,不是在找色空的關係,而是在尋找識的軌跡。《楞嚴經》不用識而用覺,弦論是覺的一個描繪,不是全等。
你看多少物理學都沒有熱淚盈眶的感動。
京鵬:
多精密的理論也不如生命的感動來得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