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巖大壩鳥瞰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去年冬天,即將告別故土的村民們聚在一起吃壩壩宴。 (資料圖片)
2016年10月,成都第二水源地工程李家巖水庫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竣工——
崇州市文井江鎮馬家社區的餘良,幾乎每天要從城裡跑到山裡,自願幫助村民協調搬遷中的糾紛;
從成都派遣到崇州,興蓉集團的劉兆兵,不停穿梭在「農家樂指揮部」和工地之間,力圖將「文井江水」早日輸送到成都市區;
儘管新加入的鄉村旅遊專合社還沒「開張」,但清泉村村民任建芳時常會到山上打望將來的環村新路,「靠著水庫搞鄉村旅遊肯定沒錯」。
這三個人眼下的生活狀態,都與成都市第二水源地工程——李家巖水庫工程息息相關。李家巖水庫工程壩址位於崇州市懷遠鎮境內,總庫容1.71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1.8萬千瓦。工程總投資49.64億元,2016年10月9日,李家巖水庫工程在成都崇州市懷遠鎮正式開工,預計2020年竣工。
對成都中心城區居民來說,要到2020年以後才能感受到該工程的作用:每年可為成都市中心城區補水約1.4億立方米、提供至少30天應急水源保障;而對餘良們這樣的新老「李家巖人」而言,隨著李家巖水庫工程移民安置工作進入尾聲,新生活圖景的精美底稿已經在眼前展開。□本報記者 王懷 蔣君芳
搬遷 在政策範圍內為村民爭取最大利益
時值6月,從崇州城區通往文井江鎮的雞冠山路已是綠樹成蔭,卻沒了往年納涼的人流。進入文井江鎮地界內,路兩旁已是連片推倒的房屋和成堆的瓦礫。
「你看到的第一堆瓦礫,就是我原來的家,一共有400多平方米。」餘良是鎮上第一個籤署搬遷協議、第一個推倒自己房子的村民。
彼時,不少村民說他衝動。「政府雖然來量了面積,但賠付款沒給」「好多地沒了,以後生活咋過」……大家對水庫移民這事議論紛紛,有牴觸,也有擔心:不少房屋是2008年地震後才修建,就這麼放棄了,「捨不得」;祖祖輩輩生活的這片土地,也是村民心中難以割捨的依戀。
但餘良不擔心,「這是國家級的工程,我相信政府的政策——而且後來確實一個平方的錢都沒少我的。」
「要打消村民的顧慮,就要把他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李家巖水庫項目推進工作指揮部負責人、崇州市委常委王成龍說。結合成都實際,當地創新探索出水庫移民搬遷的新模式——「移民搬遷+拆遷安置」,在政策允許範圍內,為村民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餘良的信心就源於「研究明白了政策」。他選擇了貨幣安置,拿著補償款置辦了兩套房子,一套在崇州市城區、一套在懷遠鎮上,餘下的錢用來流轉更多土地,擴大他的生態種養專合社生產規模。在政策允許下,他又把一家人的戶籍保留在了文井江鎮。這意味著,他和家人在享受城市就學、就醫等福利的同時,仍能參與農村集體資產帶來的股份分紅。
感受到政策帶來的甜頭,他自願往返於城裡和山裡,幫助鎮上調解村民搬遷中的矛盾。
「這一項政策,讓很多人沒有了進城的擔憂。」文井江鎮鎮長楊忠記得,最初做意願調查時,只有20%左右的人願意選擇貨幣安置,最後實際操作時,這個數字超過了83%。
沒有選擇貨幣安置的村民,將以統規統建、統規代建的方式,住進新家。
懷遠鎮村民黃俊英選擇統規統建。他在臨時過渡的家裡掛起了政府送的掛曆,內頁照片是村民們在搬遷前與老房子的合影。這樣的掛曆,懷遠鎮每一位因為水庫而搬遷的村民,都有一本。
看著老屋的照片,憧憬著新家的模樣,黃俊英覺得「生活更有盼頭」:距離黃俊英新家地址不遠,崇州市旅遊產業的大項目——投資106億元的三郎國際旅遊度假區,也正在抓緊建設中。「以後我也可以吃上旅遊飯了。」黃俊英說。
「把最好的位置留給老百姓,讓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王成龍說,探索水庫移民安置新辦法,是李家巖水庫項目能否成為造福當代、澤被子孫的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的關鍵一環。
截至目前,崇州市已實施移民搬遷997戶,進度超過90%。
運營
把這個項目建設成「國家試點」
「搶晴天、戰雨天、鬥夜間」——懷遠鎮境內青峰嶺大橋上遊1.5公裡處,李家巖水庫導流洞建設現場,這道標語十分醒目。按照工程計劃表,9月底前必須貫通導流洞。導流洞貫通後,才能圍堰截流,開始修水庫主體大壩。
隨著水庫建設的啟動,興蓉集團作為項目業主,成立了李家巖開發有限公司,劉兆兵被派駐崇州,開始了他的人生新旅程。
為方便辦公,公司在工地附近租了一家農家樂作為「大本營」,一邊裝修,一邊辦公。在這個略顯雜亂的「大本營」裡,劉兆兵面對著非同一般的挑戰:除了要如期在2020年完成水庫工程建設外,他和團隊還在進行一項「受到國內外強烈關注」的創新。
這是一個「明星項目」——李家巖水庫工程既是國家172項重大水利項目之一,又是全國第一批12個PPP水利試點項目之一。「目前正在進行組建3P公司的階段,這樣類型項目,在全國沒有借鑑的經驗。」
「水庫的修建,從工程建設來看並不難。」在劉兆兵看來,整個項目的「難」處在於下一步如何運營。
根據國家相關要求,李家巖水庫建設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參與的民營企業將會依據出資多少獲得一定時間的經營權等權限,承擔相關的責任和風險。
劉兆兵說,現在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設計好機制,引進民間資本共同修建好水庫,鋪設好近50公裡的輸水管道,在讓民間資本獲利的同時,還要確保這個涉及千家萬戶的公益事業項目良好運行。「這對我們公司而言也是一個全新治理模式的考驗。」
省農水局農村供水處處長周家富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李家巖水庫距離成都主城區近50公裡,其輸配水成本相對較高,企業想要在短時間內收回投資成本乃至盈利,需要「更為精細的管理」。
如何把握建設、管理、運營和監督的權力邊界,劉兆兵和他的團隊的「破冰之路」才剛剛開始。
目前,引進民間資本正在洽談和招標中,按規定不能透露細節,但劉兆兵既忙碌又從容的身影,已然透露出「國家試點」的創新希望。
產業
下好「四區聯動」的產業大棋
李家巖水庫建成蓄水後,文井江鎮大部分區域將被水淹沒。隨之而沒的,可能還有「文井江鎮」四個字——預計7月內,文井江鎮與雞冠山鄉就將合併。
鄉鎮的合併背後,當地政府也在下一盤產業大棋。
「對於崇州來說,李家巖水庫不僅僅是一座水庫,更是經濟發展的一次重要機遇和載體。」王成龍說,依託水庫庫區、產業園區、特色景區、精品社區「四區聯動」的模式,崇州正在規劃建設環李家巖水庫生態區,合併後的文井江鎮和雞冠山鄉,正是該生態區的核心部分。作為核心部分,它有著「三層機遇疊加」的核心優勢:大熊貓國家公園、雞冠山國家森林公園、李家巖水庫。「富集的資源,是我們敢於發展旅遊業的底氣。」
好資源要讓村民共享——新建的移民安置社區都選址在全市重大文旅項目周邊,為村民下一步發展休閒旅遊業留足空間。
有心的村民也都已有了打算。去年10月,李家巖水庫工程正式開工。幾天後,一塊鄉村旅遊合作社的牌子就掛在了文井江鎮清泉村。任建芳以自家的林地資源入股,成為了合作社的首批成員。雖然目前合作社並沒有啟動實質的項目,但她堅信「走鄉村休閒旅遊這條路肯定沒錯」。
致富的希望種子,不僅僅在旅遊業的土壤萌發。
今年春天,文井江鎮種下了幾千畝牛尾筍。受益於李家巖水庫項目的配套扶持政策,這個「國家地理標誌」的特色林產品,將是李家巖庫區發展現代林業的拳頭項目。除此之外,當地的中藥材,以及擁有千年歷史的枇杷茶,其種植規模都將迅速擴張,成為李家巖庫區山地生態綠色產業示範園的核心產品。
借鑑「農業共營制」思路,新的「林業共營制」也為當地破解「搬遷後生產半徑擴大」的難題:村民以林地承包權入股成立合作社成為股民,合作社聘請專業的職業經理人經營成規模的林地,所得收益,在股民間進行分紅。餘良就是這些職業經理人中的一員。
「村民進城過幸福生活,綠色上山辦生態銀行」——或許不久的將來,這將成為李家巖水庫新的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