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拙《悟道偈》,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2020-12-12 百家號

《悟道偈》

五代·張拙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這首詩是五代時期的秀才張拙,因石霜慶諸禪師點示而開悟後所作的偈語。五燈會元有載,「張拙乃五代宋初人,生卒年不詳。曾舉秀才。因禪月大師貫休之指示,拜謁石霜慶諸禪師,慶諸問:『秀才何姓?』曰:『姓張,名拙。』慶諸云:『覓巧了不可得,拙自何來?』遂豁然有省,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是空華。』慶諸為之印可,遂嗣其法。」

「光明寂照遍河沙」,意言清明自性能生萬法,因而處處是道,處處有禪,如照徹河沙之大光明。河沙在這裡有無所不在之意。佛教常以「大光明」來比喻真心自性,「光從佛無痴善根心起,復除眾生無明品心」。

「凡聖含靈共我家」,意言眾、我、佛之間並無差別。《雜阿含經》有雲,「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佛教說無我,是因萬法緣起,在世間萬象中不存在獨立的自體,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因而每一事物皆非單獨存在,而是集合體。這個集合體由五蘊而定,五蘊內的任何一蘊皆是非我,最終的組合自然也不會有我。

況且五蘊無有,必定無常,無常生苦,而這種苦並沒有任何一個實體可以控制,由此才說「苦即非我」。而眾生以為有我,產生我執。若能破除我執,自然便知我與眾生不二的道理。而佛與眾生無差的原因在於,迷即眾生,悟則佛。佛與眾生本質無別,只在迷與悟的一念之差。如六祖開示,「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一念不生全體現」,這裡的一念不生,並非字面上的不生一念之意,而是前後際斷,諸念不住。簡而言之,就是不執著於任何一念,以生為不生,不生為生。畢竟不生念,也會有不生念的執著,而有執著就會起分別心,以不生念為好,以生念為次。如此一來,又如何能讓自性自行現前?「六根才動被雲遮」,與前句相反,若是無法觀照自身的起心動念,六根只稍微妄動一下,清明自性便會如被烏雲遮蔽的太陽一般,無法朗照而生煩惱。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這兩句所講的道理相當,前句說妄圖斷除煩惱,就是病上加病。自性本就清朗無垢,何來煩惱可斷除?正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中有煩惱本已是病,執著於斷除煩惱,就更是一病未愈,又生一病。如此煩惱生煩惱,煩惱又生煩惱,慾念層出不窮,哪裡會有盡頭。後句說妄圖追求真如,便已誤入邪途再者。諸法性空,任何一個可以被抓住的所謂真如,皆是非法。況且「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頸聯所示皆是不可為,而尾聯便道出了張拙悟得的道理與做法。那便是一切隨緣,「隨順世緣無掛礙」。《三世因果經》有載,「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相續,便必定無法跳出輪迴。因而只能「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對於自己所受之果,忍辱持定,莫過還罪而已。「涅盤生死等空花」,最末這句更是張拙心無掛礙的最高體現。學佛之人,無不想了生死出輪迴,而他卻言涅槃生死也不過是空花。即使功夫到家,得以不落輪迴,亦不過如此。

相關焦點

  • 智慧極高,一點就透,很快就證悟隨緣任運、透脫生死的大自在境界
    本篇文章介紹的是張拙秀才的故事,頂禮禪師,希望大家喜歡。張拙秀才,石霜慶諸禪師之法嗣,生平不詳。因受禪月大師指點,前來參石霜禪師。石霜禪師問:「秀才何姓?」張拙秀才道:「姓張名拙。」石霜禪師道:「覓巧尚不可得,拙自何來?」張拙秀才一聽,豁然有省,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 隨順:世事螺旋上升,你到了哪1層
    說錢不重要的,立即就會有人拿柴米油鹽出來拍,說詩詞歌賦精神類的東西不重要,《中國詩詞大會》以及《經典詠流傳》這樣的節目收視率、好評率在那,所以,都重要,單落哪頭都不必要,做好自己的包容人家的這個世界究竟如何才會越來越清晰,而能做到當真不容易,它的前提是「隨順」。
  • 生死即涅槃,生死與涅槃不二
    但是,佛陀在度化我們這些凡夫的時候,當然還是要隨順眾生,往往是要先利用凡夫的二邊見,而最終讓我們遠離二邊。比如說,我們這些凡夫感受到自己生生死死的輪迴不已,而且我們感受到這個生死輪迴給眾生帶來種種的無盡的苦難,因此佛陀不得不向我們凡夫妥協,佛陀首先暫時肯定、承認我們凡夫的生死,進而佛陀安立了一個與生死相待的名言,叫「涅槃」。佛陀說,生死苦不苦?
  • 佛不見佛,法本無法——七佛悟道偈
    弘忍付法時,命十弟子各作一首悟道偈。彼時,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大師認為他未見本性。後來,雜役僧慧能在忍大師門外的廊柱上寫下自己的悟道心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掛礙造句和解釋_掛礙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隨分世緣無掛礙,涅盤生死等空華。5、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確的智慧,心裡沒有掛礙,不貪戀今生和來世,便是啟發心智的實行者。掛礙有關的成語:1、心無掛礙(xīn wú guài ài):掛礙: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
  • 『南懷瑾』涅槃與生死,如夢幻空花!
    凡諸宗教,皆以可作生死依歸相號召。人孰惡生而祈死,求不死者,皆有望於永生,故曰死生亦大矣!世之學佛者,尤其禪宗,鹹曰為「了生脫死」。綜諸哲學與宗教之言死生者,約有三說:(一)謂死後即滅,與草木同腐,持唯物論者,大抵主此。此在佛法,目為斷見。(二)謂死乃形器消滅,精神長存。此復有二說:一則精神長存,存而不論。二則精神隨善惡等差別,或升天堂,或入地獄。
  • 學佛修道,就是為了了生死 但怎樣才能真正了脫生死呢?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就是為了了生死。但怎樣才能真正了脫生死呢?這個問題,恐怕不是每個學佛人都能知道的。以所謂生死者,有二種生死:一是分段生死,一是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出六道輪迴,這較易理解。變易生死,是超六道輪迴外的一重無形生死,乃修行不究竟之法障,故一般人較難知曉,現在約略解釋一下:阿羅漢等小乘聖者雖斷見、思二惑,不受分段生死輪迴之苦,但偏於空理,以為有法可修,有道可成,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拘泥於依所知障助緣所感之界外淨土,住在法上,不思變易其身,隨緣度生,所知愚惑未盡,是一生無生死之法執生死也。
  • 不變隨緣,即無生死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就是為了了生死。但怎樣才能真正了脫生死呢?這個問題,恐怕不是每個學佛人都能知道的。以所謂生死者,有二種生死:一是分段生死,一是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六道輪迴,這較易理解。變易生死,是超六道輪迴外的一重無形生死,乃修行不究竟之法障,故一般人較難知曉。
  • 佛道修真,心空涅槃,見性成佛!
    《達摩悟性論》講: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達摩悟性論》講:「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
  • 涅槃造句和解釋_涅槃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涅槃(niè pán)。[梵Nirvā?a]後用作佛或僧人死亡的代稱。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對生死諸苦及煩惱的最徹底的斷滅。小乘佛教認為涅槃就是徹底死亡,大乘佛教則認為達到涅槃是成佛之標誌。
  • 宏圓法師: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才是究竟涅槃
    無住涅槃,無住,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也叫做大般涅槃。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生無所生,死無所死。之所以會有生死,都是我們的執著在作怪,活著的時候,把一切的妄認為實有,如人身、家庭、金錢、物質、名利、地位,樣樣都想去追求,心隨境轉、有取有舍、有愛有憎,所有的一切都存到了我們的阿賴耶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