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繡第一人:令發繡重新面世,耗時3年用頭髮繡出12000個人物

2020-12-11 騰訊網

"藝術的審美性是對人類自身意識的內在集中體現。在藝術和美學的研究理論中,關於美的形態大致可以分為自然美和藝術美兩種,這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藝術美直接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發繡,顧名思義,就是用人的頭髮作為原材料,類似於刺繡般的針尖勾畫。發繡融書法、美畫、刺繡、裱刻等諸多工藝藝術手法於一體,不同於刺繡的是,發繡最大的魅力就在於"以人做絲"。

發繡,是以人為載體的,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內心所想所畫,將手中髮絲精心繡製成各種美麗動人的圖案。江蘇省的東臺可謂是中國發繡之鄉,發繡藝術堪稱一絕的"中國發繡第一人"就是從這裡開始了她的傳奇。

剌繡世家,決心發繡

1958年,周瑩華在素來有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譽的江蘇蘇州出生了。周瑩華的父親高伯瑜是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創辦人之一,這使得她從小就在刺繡藝術的耳濡目染下成長。

在這種良好的家庭環境與藝術氣息的氛圍下,周瑩華的藝術根基日益深厚,對她未來傳承刺繡有著極大的影響。

周瑩華在家裡一邊打雜做會計的期間,一邊認真的觀察和思考刺繡做工的奧秘。久而久之,在不斷學習刺繡的過程中,她對刺繡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了解了許多精妙絕倫的繡品後,周瑩華認為比起枯燥的算數和記帳,刺繡反倒十分的有意思,這使得她下定決心,對刺繡的態度徹底從興趣愛好轉為專業從事刺繡藝術。

在從事多年的刺繡研究工作後,周瑩華漸漸的察覺發繡在蘇繡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發繡不僅流失了一大批發繡的優秀傳承藝術家,甚至於到了瀕臨滅絕的絕境當中。發繡作為江浙地區漢族特有的傳統工藝品種之一,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唐朝上元年間。

發繡是以柔順緊細的頭髮絲作為原料,通過繡師結合繪畫與刺繡特點和優點的基礎上製作的藝術品。據說古代從事發繡的繡師高手如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記錄在冊的成品寥寥無幾。

目睹發繡即將絕跡的周瑩華,十分不甘發繡就這樣埋沒,鐵了心要將當年盛極一時的蘇州發繡重新面世,將其發揚光大。

獨樹一幟,藝術創新

周瑩華為了將發繡發揚光大,幾乎將時間和心血全部放在對發繡的研究和探索上,20多年過去,她的發繡技術其實早就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但始終不曾有一秒停止過對發繡的摸索和學習。

周瑩華心裡十分的清楚,要成就一幅發繡精品,僅僅依靠發繡藝術家運用自身高超的發繡技藝還遠遠不夠,發繡最重要的原材料"人",才是決定整個發繡能否亮眼精妙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尤其是古代中國,老百姓都是將血肉身軀當作父母所給,對待頭髮的態度更是珍惜如生命。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原則,發繡在原材料的選取上遇到極大的阻礙。

周瑩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簡單、粗糙的發繡作品中,開始琢磨放棄傳統的研究思路,不再局限以白描法繡佛像來表達對佛祖的虔誠的題材,轉而講究發繡作品的藝術性。她在發繡作品原有特點的基礎上,豐富了發繡的表現形式,從某種程度上對發繡的傳統繡法也進行了改進和創新。

周瑩華在研究創新發繡的過程中,有一副名為《維摩演教圖》的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維摩演教圖》相傳為北宋畫家李公麟創作的紙本墨筆畫,該畫生動的刻畫出維摩向文殊師利宣揚佛教大乘教義的情景。

周瑩華在將《維摩演教圖》創作為發繡作品的時候,為了忠於原作的基礎和理念,她選擇利用發繡"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特點,運用滾針、纏針、接針、虛針等不同創作手法,最大程度上發揮出發繡善於表現線描人物特點的性質。通過女性發質的濃淡、粗細、曲直等不同狀態,將原作人物的形態和質感刻畫的淋漓盡致。

最亮眼的地方在於,周瑩華巧妙地運用發繡線條構成不同層次感的畫面,將用於發繡的髮絲線條強烈、明快、爽健的美悉數展現,其最終成品達到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的效果令世人驚嘆,該作品至今仍被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

發繡第一,實至名歸

周瑩華對發繡的態度是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她強調

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應將詩、書、畫等藝術表現合而為一,在通過各種刺繡手法進行創作的同時,又基於髮絲發質的材質和據書法筆法般的針法,將刺繡的作品集質感、色調、肌理之美於一身,形成一種筆墨丹青所不能到的魅力。

她將發繡藝術從古板、局限中脫離,融入精緻、雅潔、柔麗的美學品格,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正是秉承著這種嚴謹的創作態度,周瑩華在多年的發繡藝術工作中,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不僅先後繡制了《韓熙載夜宴圖》、《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千手觀音》、《姑蘇繁華圖》、《水月觀音》等世人傳頌的發繡作品。

其中《姑蘇繁華圖》更是花費了她三年的心血和精力才得以完成,一副作品繡繪了一萬兩千個人物,將姑蘇古城的繁華全面地展現,她還因此先後獲得了十幾個國家級、省級的重要獎項。

2006年,周瑩華受邀參加義大利都靈冬奧會藝術巡展,期間,她充分的展現出發繡藝術的美麗,宣傳中國文化時廣受稱讚,她因此還被譽為"中國發繡第一人"。

儘管多年的發繡藝術事業並未能將發繡這門藝術挽救於水火之中,但周瑩華仍然堅持身體力行,為發繡藝術的傳承做足了推廣工作。

除了將自己的作品放置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覽和收藏外,周瑩華還時常在各地高校舉辦宣傳刺繡藝術的講座,讓更多人了解刺繡的魅力。在這浮躁的社會,周瑩華堅持著自己的本心,守護著蘇州發繡,令人敬佩。

文/平南

相關焦點

  • 中國發繡第一人:令發繡重新面世,耗時3年用頭髮繡出12000個人物
    目睹發繡即將絕跡的周瑩華,十分不甘發繡就這樣埋沒,鐵了心要將當年盛極一時的蘇州發繡重新面世,將其發揚光大。周瑩華心裡十分的清楚,要成就一幅發繡精品,僅僅依靠發繡藝術家運用自身高超的發繡技藝還遠遠不夠,發繡最重要的原材料&34;,才是決定整個發繡能否亮眼精妙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尤其是古代中國,老百姓都是將血肉身軀當作父母所給,對待頭髮的態度更是珍惜如生命。秉著&34;的原則,發繡在原材料的選取上遇到極大的阻礙。
  • 她是中國發繡第一人,耗時三年用"頭髮"繡出了12000個人物
    據說古代從事發繡的繡師高手如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記錄在冊的成品寥寥無幾。目睹發繡即將絕跡的周瑩華,十分不甘發繡就這樣埋沒,鐵了心要將當年盛極一時的蘇州發繡重新面世,將其發揚光大。周瑩華心裡十分的清楚,要成就一幅發繡精品,僅僅依靠發繡藝術家運用自身高超的發繡技藝還遠遠不夠,發繡最重要的原材料&34;,才是決定整個發繡能否亮眼精妙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尤其是古代中國,老百姓都是將血肉身軀當作父母所給,對待頭髮的態度更是珍惜如生命。秉著&34;的原則,發繡在原材料的選取上遇到極大的阻礙。
  • 溫州發繡:頭髮也可以是藝術品
    >溫州大學供圖溫州大學供圖童笑雨 攝頭髮可以做什麼來自浙江溫州的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孟永國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繡花。這一技藝被稱為溫州發繡。走進溫州發繡藝術館,可看到用頭髮繡成的140餘幅作品,包含名人肖像、山水、風景、花鳥動物等題材。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州發繡代表性傳承人孟永國說,一般單色發繡,用的是東方人的黑髮,用明暗對比來表現人、物與風景。彩色發繡具有色彩冷暖和色相的微妙變化,不過在創作時,因選發複雜也耗時更長。
  • 非遺精品 中國發繡
    幾個世紀之前,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就已經開始用頭髮作為素材製作繡品。雖然相比色彩繽紛之絲線,頭髮的顏色相對單調,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豐富的表現力。頭髮對於發繡品的製作者來說,如鉛筆之於素描者。畫家用一支鉛筆就可以表現出萬物的質感和明暗層次。通過充分利用頭髮的色澤和粗細、長短差異,發繡作品亦可以表現出大自然的萬事萬物。
  • 一根頭髮0.04毫米,她用頭髮繡出12米長畫,3年繡出12000個人物
    ,為了多換點「頭髮錢」,還恨不得連著頭髮根也拔下來給那吆喝的人。「發繡」藝術。 發繡,是刺繡藝術裡面最「冷門」的細分繡種之一,其難度和材料要求都遠高於其他繡種,因此能掌握和傳承這門繡技的人非常稀少,故而「發繡」又有著刺繡中的「大熊貓」之稱。 儘管發繡藝術在如今極為罕有,但它的傳承歷史卻至少可追溯到千年之前。
  • (發微博)這些是用頭髮繡的,你相信嗎?
    童笑雨 攝童笑雨 攝頭髮可以做什麼?來自浙江溫州的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孟永國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繡花。這一技藝被稱為溫州發繡。走進溫州發繡藝術館,可看到用頭髮繡成的140餘幅作品,包含名人肖像、山水、風景、花鳥動物等題材。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州發繡代表性傳承人孟永國說,一般單色發繡,用的是東方人的黑髮,用明暗對比來表現人、物與風景。
  • 價格昂貴乏人問津 溫州發繡的私人定製之路不平
    姑娘抬頭露出個笑臉:「不是甌繡,是發繡。」  發繡易學難精  這位表演發繡的姑娘名叫季蓉慧。2010年的夏天,她從溫大美術專業畢業,原本打算與同學合開一間設計工作室,但因同學出國而擱淺。隨後,校網上一則發繡研究所的招聘信息,令她動心,雖然不是留校任教,但總比大熱天裡四處投簡歷強。
  • 近幾年,發繡價格起碼漲了10多倍
    昨天,嶺南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楊飛武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發繡的收藏價值正直追四大名繡。最近,一批嶺南藏家迷上了藏在深閨少人識的發繡,大舉收購,令發繡價格不斷攀升。歷史已有1300多年「發繡不是用普通彩色絲線,而是全部使用人的頭髮繡成。通過針線的密度和人類頭髮顏色的自然差別,表現物體的質感和立體感。」楊飛武說。
  • 贛發繡:亙古不變的情感記憶,記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
    直到遇上贛發繡,忽然覺得,這才是人世間情感記憶最好的實物。贛,江西的簡稱;發,無疑是指頭髮;而繡就是刺繡的。有人也許會問,頭髮還能刺繡?這得從500年前的明代說起。當初,江西南昌寧王府婁妃用發線繡制字畫,《江城舊事》還記載說,婁妃曾以秀髮作筆,寫下「屏翰」(《詩經》中有這樣的詩句:「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
  • 傳遞正能量,「發繡」繡出「最美逆行者」們
    點擊播放 GIF 0.0M南獨樂河鎮南獨樂河村陳芝霞用自己獨特的才藝——「發繡」,致敬那些「逆行的英雄」們,用自己的頭髮繡出一幅幅生動的英雄像,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傳遞正能量陳芝霞從小受母親以及奶奶薰陶,特別喜歡刺繡一類的手工藝,尤其是發繡的技藝尤為突出。發繡工藝歷史比較悠久,但是傳承下來的手工藝技藝者很少,陳芝霞經過母親的教導,長大後利用閒暇時間鑽研學習,經過努力,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其作品由自己繪畫,用自己的頭髮作為發繡材料,再經過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繡,繡制出具有更多層次感的發繡作品。
  • 東臺發繡之美:萬縷青絲繡出別樣世間
    【導讀】 萬縷青絲繡出別樣世間,讓我們跟隨視頻走近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感受東臺發繡之美。以發代絲,以針代筆,發繡是我國傳統刺繡中獨特的一個分支。新華社推出視頻展現東臺發繡之美讓我們跟隨視頻走近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發繡,顧名思義即運用頭髮繡制的繡品,它以人發作「線」,用綢或絹作載體,利用頭髮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以及細、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繡制而成。
  • 絲絲髮繡融深情
    而漢族婚姻習俗中,夫妻成婚時,各取身上一束頭髮合而作一結,稱為「結髮夫妻」,可見頭髮自古在中國人的情懷與倫理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發繡從它的緣起就帶著虔誠和情思,被賦予了特殊的人文寓意,它不同於民間刺繡的熱情奔放,也不同於各大名繡流派的華麗精緻,它在幾乎黑白間將中國人內斂深沉的髮絲情結緩緩洇開。在古老而絢麗的中國刺繡史上,發繡有著神奇而獨特的地位,古代發繡被後人譽為「細若紋睫,侔於鬼工」的神來之作。
  • 東臺發繡傳承人王瓊:以發為線繪美景
    「發繡是一門綜合藝術形式,是以人的髮絲為材料,以鉤針作畫筆,利用頭髮黑白灰黃自然色澤,用接切纏滾針法,在布帛上施針度線,創造形象的藝術品。」從事手工技藝幾十年的王瓊介紹說,想要繡出好的作品,藝人不僅要有紮實的繪畫功底,精準地表現出原畫的精妙,更要利用材料的顏色深淺,展現畫作的明暗虛實。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遵照中央關於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指示精神,東臺工藝美術廠成立。
  • 周瑩華:當代蘇州發繡的守護者
    經處理後的人發,具有不腐不爛的特點,用它繡製成的發繡作品具有保存時間長的特點,有利於長期收藏。此外,頭髮具有人體DNA,這也決定了它有著獨特的人文價值。在中國,尤其是古代中國,人們珍惜頭髮如生命,並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教誨,也有宋代孝女周氏為紀念其母,刺血手書《妙法蓮華經》7萬字,以髮絲繡之,歷時23年而成的故事。
  • 慈谿發繡
    發繡,古稱「墨繡」,是以人的頭髮作為原料,在緞底上精心繡制的特種工藝藝術品。唐代佛教鼎盛時期,虔誠信女開始用自己的纖發,在絲絹上繡成如來佛像、觀音像,朝夕頂禮膜拜,這便是發繡的源頭。現代人物肖像發繡是在傳承古代發繡的基礎上,結合西方繪畫原理創新而來的一種藝術門類,要求作者繪繡結合,製作上更為複雜、要求更高,傳承難度大,現代發繡肖像作品在國內外屢獲殊榮,被國際友人稱為「東方一絕」。
  • 一針一發也是大外交 溫州發繡的傳奇故事
    前世傳說  一針一發繡出「東方一絕」  溫州發繡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與杭繡、寧波繡、甌繡、臺繡合稱浙江省五大刺繡,也是中國二十四個地域繡種之一。所謂發繡,就是以人的天然色澤髮絲為材料,以針為工具,遵循造型藝術的規律,在繃平整的布帛上施針度線,創造形象的藝術。
  • 發繡《姑蘇繁華圖》成臺灣巡展最大看點
    18日,蘇州工藝美術大師周瑩華帶著她的80幅刺繡作品遠赴寶島臺灣進行巡展,而在這些展品中長1225釐米、高35釐米的發繡作品《姑蘇繁華圖》無疑是最大的亮點。     應臺灣一家知名美術館的邀請,周瑩華自今年2月起在臺灣舉辦「千縷絲情——周瑩華刺繡藝術交流特展」。
  • 孟永國 × 溫州發繡 | 青絲寸心,盡付繡中
    技藝: 發繡製作時長:發繡作品《悠然》耗時三個多月在一場溫州的文博會上,發繡藝術的展設區裡,一群小學生一走進,就被琳琅的發繡作品吸引住了。「真的是用頭髮繡出來的?」「繡一幅要用多長的時間?」小朋友一邊搶著提問,一邊鼻子都湊到了繡品的玻璃框前,想看清楚那些發繡上的每一絲到底是不是跟頭髮一樣細。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溫州市發繡研究所所長孟永國站在一旁,細緻地回答著每一個問題,還鼓勵小朋友也找機會親手繡一幅發繡作品。
  • 頭髮做成的繡品成國禮 百萬元發繡需歷時四年完成
    2017年10月27日,杭州市民在觀看來自江蘇東臺的民間藝人張冬鳳製作發繡作品《虎嘯圖》。(圖片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盜圖使用)當日,來自江蘇東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繡工藝亮相在杭州開幕的2017中國民間藝人節。 圖為江蘇東臺的民間藝人張冬鳳製作發繡作品《虎嘯圖》。
  • 彩發繡成9米長《清明上河圖》高超繡藝令人嘆
    這其中既有氣勢恢宏的山水景色,也有形象逼真的人物頭像。一幅齊白石的肖像刺繡,瞬間就吸引了記者的眼球。乍一看,記者還以為這是一幅水墨畫,若不是陶永紅介紹,根本不會想到這如畫筆行雲流水般勾勒的作品,竟然是用成人的黑髮和孩童的胎毛繡成的刺繡。  陶永紅告訴記者,為了儘可能保持畫作的原貌,刺繡者不僅要了解基本的繪畫知識,精準地表現出原畫的精妙,更要利用材料的顏色深淺,展現畫作的明暗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