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審美性是對人類自身意識的內在集中體現。在藝術和美學的研究理論中,關於美的形態大致可以分為自然美和藝術美兩種,這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藝術美直接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發繡,顧名思義,就是用人的頭髮作為原材料,類似於刺繡般的針尖勾畫。發繡融書法、美畫、刺繡、裱刻等諸多工藝藝術手法於一體,不同於刺繡的是,發繡最大的魅力就在於"以人做絲"。
發繡,是以人為載體的,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內心所想所畫,將手中髮絲精心繡製成各種美麗動人的圖案。江蘇省的東臺可謂是中國發繡之鄉,發繡藝術堪稱一絕的"中國發繡第一人"就是從這裡開始了她的傳奇。
剌繡世家,決心發繡
1958年,周瑩華在素來有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譽的江蘇蘇州出生了。周瑩華的父親高伯瑜是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創辦人之一,這使得她從小就在刺繡藝術的耳濡目染下成長。
在這種良好的家庭環境與藝術氣息的氛圍下,周瑩華的藝術根基日益深厚,對她未來傳承刺繡有著極大的影響。
周瑩華在家裡一邊打雜做會計的期間,一邊認真的觀察和思考刺繡做工的奧秘。久而久之,在不斷學習刺繡的過程中,她對刺繡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了解了許多精妙絕倫的繡品後,周瑩華認為比起枯燥的算數和記帳,刺繡反倒十分的有意思,這使得她下定決心,對刺繡的態度徹底從興趣愛好轉為專業從事刺繡藝術。
在從事多年的刺繡研究工作後,周瑩華漸漸的察覺發繡在蘇繡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發繡不僅流失了一大批發繡的優秀傳承藝術家,甚至於到了瀕臨滅絕的絕境當中。發繡作為江浙地區漢族特有的傳統工藝品種之一,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唐朝上元年間。
發繡是以柔順緊細的頭髮絲作為原料,通過繡師結合繪畫與刺繡特點和優點的基礎上製作的藝術品。據說古代從事發繡的繡師高手如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記錄在冊的成品寥寥無幾。
目睹發繡即將絕跡的周瑩華,十分不甘發繡就這樣埋沒,鐵了心要將當年盛極一時的蘇州發繡重新面世,將其發揚光大。
獨樹一幟,藝術創新
周瑩華為了將發繡發揚光大,幾乎將時間和心血全部放在對發繡的研究和探索上,20多年過去,她的發繡技術其實早就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但始終不曾有一秒停止過對發繡的摸索和學習。
周瑩華心裡十分的清楚,要成就一幅發繡精品,僅僅依靠發繡藝術家運用自身高超的發繡技藝還遠遠不夠,發繡最重要的原材料"人",才是決定整個發繡能否亮眼精妙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尤其是古代中國,老百姓都是將血肉身軀當作父母所給,對待頭髮的態度更是珍惜如生命。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原則,發繡在原材料的選取上遇到極大的阻礙。
周瑩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簡單、粗糙的發繡作品中,開始琢磨放棄傳統的研究思路,不再局限以白描法繡佛像來表達對佛祖的虔誠的題材,轉而講究發繡作品的藝術性。她在發繡作品原有特點的基礎上,豐富了發繡的表現形式,從某種程度上對發繡的傳統繡法也進行了改進和創新。
周瑩華在研究創新發繡的過程中,有一副名為《維摩演教圖》的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維摩演教圖》相傳為北宋畫家李公麟創作的紙本墨筆畫,該畫生動的刻畫出維摩向文殊師利宣揚佛教大乘教義的情景。
周瑩華在將《維摩演教圖》創作為發繡作品的時候,為了忠於原作的基礎和理念,她選擇利用發繡"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特點,運用滾針、纏針、接針、虛針等不同創作手法,最大程度上發揮出發繡善於表現線描人物特點的性質。通過女性發質的濃淡、粗細、曲直等不同狀態,將原作人物的形態和質感刻畫的淋漓盡致。
最亮眼的地方在於,周瑩華巧妙地運用發繡線條構成不同層次感的畫面,將用於發繡的髮絲線條強烈、明快、爽健的美悉數展現,其最終成品達到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的效果令世人驚嘆,該作品至今仍被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
發繡第一,實至名歸
周瑩華對發繡的態度是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她強調
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應將詩、書、畫等藝術表現合而為一,在通過各種刺繡手法進行創作的同時,又基於髮絲發質的材質和據書法筆法般的針法,將刺繡的作品集質感、色調、肌理之美於一身,形成一種筆墨丹青所不能到的魅力。
她將發繡藝術從古板、局限中脫離,融入精緻、雅潔、柔麗的美學品格,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正是秉承著這種嚴謹的創作態度,周瑩華在多年的發繡藝術工作中,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不僅先後繡制了《韓熙載夜宴圖》、《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千手觀音》、《姑蘇繁華圖》、《水月觀音》等世人傳頌的發繡作品。
其中《姑蘇繁華圖》更是花費了她三年的心血和精力才得以完成,一副作品繡繪了一萬兩千個人物,將姑蘇古城的繁華全面地展現,她還因此先後獲得了十幾個國家級、省級的重要獎項。
2006年,周瑩華受邀參加義大利都靈冬奧會藝術巡展,期間,她充分的展現出發繡藝術的美麗,宣傳中國文化時廣受稱讚,她因此還被譽為"中國發繡第一人"。
儘管多年的發繡藝術事業並未能將發繡這門藝術挽救於水火之中,但周瑩華仍然堅持身體力行,為發繡藝術的傳承做足了推廣工作。
除了將自己的作品放置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覽和收藏外,周瑩華還時常在各地高校舉辦宣傳刺繡藝術的講座,讓更多人了解刺繡的魅力。在這浮躁的社會,周瑩華堅持著自己的本心,守護著蘇州發繡,令人敬佩。
文/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