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主推薦:
你很難想像,一個寫作小白,學會思考之後,能寫出4000字有邏輯思考的文章。
今天是讀書學員華偉的周分享,進步非常快,從開始焦慮苦惱,到現在幹勁十足,正在準備思考出屬於自己的成長系統。
成長路上都是坑,要麼不行動,一行動就自我感動,掉入形式化努力陷阱。到處在追求一年讀100本書,半小時讀完一本書,寫了多少摘抄筆記,像我們這樣老老實實讀書,認認真真啟發你思考的社群不多了。
01
大家好,我叫華偉。
來自河北省唐山市小縣城,也是革命家李大釗故鄉。
今年我31,在老家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參加工作有8年,回首工作多年,我的成長感覺很複雜。
在穩定的辦公室工作,讓我屢次感覺到,隨著年紀增長,自己太缺乏知識積累了,所以我選擇重新拿起書本,重新開始學習。
平時每天都會看一些文章,機緣巧合下,看到魚堂主的文章。讓我感覺耳目一新,堂主的文章很有思考的深度,這也促使我關注、主動找到堂主。
不知不覺看了大半年後,發現遇到了讀書寫作的真正瓶頸期。於是開始主動真正的接觸堂主,找堂主聊天,請教一些問題。
接觸後,發現不管是跟堂主聊天,還是在群裡居然意外地收到了反饋,就是自己的思考力有些與眾不同,這才促使在今年真正想加入了讀書會。
當我經歷讀書的適應期後,發現大家都存在很多共性問題,加上自己的一些經驗思考總結分享給大家。
02
你是在讀書,還是在被書讀?
最近在堂主組織的讀書,大家都在讀《系統之美》這本書。
堂主前段時間針對群裡,如何讀硬核書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解答,並在群裡屢次地告誡大家如何讀書的思路,也提醒大家如果因意外耽擱了讀書,不要想太多,找時間補上了即可。
真正的持續是堅持下去一百天,當自己真堅持到足夠長時間,再回過頭來看的話,曾經耽擱的那一天、兩天還是問題嗎?
只有持續行動才是積累的本質。
很多人看不清這個道理,總因為一天或者二、三天....也沒完成,導致自己想太多。總覺得這種硬核書還是不適合讀、快要堅持不下去了,內心出現了一系列抗爭對白。很多人還沒開始真正的行動,卻被眼前的小困難就阻擋了道路。
03
這種情況,往往歸因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讀的書太難,面對比較難讀的書,越讀越難懂,導致失去了堅持讀下去的信心。
第二,總是會出現周圍各種事情或意外,耽擱讀書計劃,導致無法完成讀書筆記作業。
第三,過於關注於書中所講的內容和細節,無法獲取書中真正所表達的觀點。
第四,讀書讀完後,無法對所讀的內容進行高效的思考和輸出筆記。
面對以上一些問題,其實困難和問題每個人遇到的都差不多。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讓讀書不再是難事,而是一種讀起書來很享受的感覺。
我的感受是,人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想從書中獲取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陷入被動書讀,無法從書裡跳出來,主動思考的讀書,去獲取想要的知識和答案。
要想真正的把書讀下去,讀懂,這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需要持續的行動加上時間積累,從一個由量到質的變化。
04
堂主在讀書群裡說過的金句:
1、讀書首先是目標概念,然後才是建立印象,其次是做到理解認知框架。
2、如果你能理解他說什麼, 論證過程略讀參考就可以,永遠找最重要的,跟自己有關的。
3、自己一句話說出,他在講什麼,一句話概括。
4、不要崇拜書,為什麼我一定要崇拜他,憑什麼我要都按他說的記。
5、他能啟發我思考,就是好書,不能就沒用,至於作者怎麼想跟我沒關係。
6、書給你的首先是梳理知識,把一些概念梳理清楚,其次才是獲得新知,我們首先還是習慣接受熟悉的,然後在接觸陌生的。
7、給你一個很好用的小技巧,看的不知所云,就回頭看看大綱,他想說什麼。
在讀書過程中,面對書裡有太多的概念、理論之類的內容。我經常會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跟隨作者的邏輯論證思路去看書、去分析。看完以後也不知道,有沒有看出個所以然。最後想到要從書裡跳出來,從全局、從框架,從目錄,來看這本書主要想講什麼。
05
想要做到不被書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先去看這本書的框架目錄,根據你所要讀的書,每個章節去抓概念、抓重要的關鍵詞句。爭取對整個書、章節中有一個大概的輪廓,把重要的、關鍵的內容用紙筆或電子文檔記錄下來。
第二,重讀第二遍,重點抓取書裡、章節的關鍵概念、關鍵詞句、內容等,進行聯想思考。
根據記錄下來的東西,去聯繫自己身邊的經歷,去理解他們之間有沒有相似、相關的關係。
用這樣的方式去對比書上的內容,會有更好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就不會一直陷入書裡講的各種複雜的論點論證裡。
如果你最後看完後大腦沒有再出現,這些,不知道看了什麼、思考了什麼,跟當初拿到書沒看一樣。
第三,在讀的過程中,不要總是去思考、去關注那些無關緊要的論證細節。
要主動地去根據書裡提供的信息,去聯想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看看有沒有匹配書上所講的內容,這樣找到相對容易的東西對號入座,會讓你更容易能理解書裡所講的是什麼。
第四,按照獲取的一些關鍵詞句,加上你經歷的內容,把二者之間的聯繫相結合,進行一個整合資源的總體思考。
這樣就會更好的理解書裡講的是什麼,而你也收穫了書裡,所要講的內容到底講了什麼,並對此所總結思考出來的東西進行一種輸出,這也就是理論聯繫實際了。
總結:
看書不能被書中的內容牽著走,要主動去佔主導地位。
其實讀書寫筆記,是一個系統,比如,你看書看的關鍵的內容部分,這是輸入。
大腦回憶身邊周圍發生的事情,進行聯繫書裡所講的內容有什麼關聯,這是存量。而通過這種存量,把自己想到和書中的內容,進行整合資源。開始整體的思考,迸發出一種新的靈感,這就是輸出。
閱讀(輸入) ——思考(存量)——寫作(輸出)
想要不被書讀,應該去強化讀書能力,這樣以後讀硬核書的時候,不至於被一些艱澀難懂的概念嚇住了。需要多讀一些比較硬核的書,來增加自己閱讀硬核閱讀的能力,這樣才會更好、更容易的堅持讀下去。
06
我們該如何讀硬核書?
什麼是硬核書?
硬核書的內容要經得起考驗,你可以不喜歡,但是你不能不信。
1、如果你想讀系統思維類型的書,首先就要先去讀比較入門級的書,如《11堂極簡系統思維課》。
或者想讀些關於邏輯學方面的書,也可以選擇入門級的《簡易邏輯學》這樣的書。
先從入門級的硬核書籍,慢慢進階到中、高級這樣的書。先把基礎打好、打牢了,再去讀些難懂的硬核書,就不至於不知該從何下手了。
2、不管是讀入門級,還是高深版的硬核書,在你讀書的時候,建議帶著框架目錄去思考,去讀每一個章節,帶著這個框架目錄的概念,來理解書裡章節所要給你講解的理論。
如果遇到不太懂的,可以直接忽略掉,直接整合起來理解這章要講的到底是什麼,用一句話能不能概括地把內容講出來。
3、把每個章節都讀完的時候,對這本書,重新梳理框架目錄的理解和認識,並輸出一篇文章,運用從書上學到的知識,結合身邊的經歷寫出來。
這樣可以去看看自己,到底對這本書的知識到底掌握了多少。
當你看完書然後一點也不懂,說明你被書看了,如果你知道怎麼去看書,也知道書裡的講的是什麼。恭喜你,說明真正的做到把書看了。
現在你知道你是處在讀書中,還是處在被書讀了嗎?
07
《系統之美》這本書已經讀了一半,堂主說學一份用一分。
今天我就活學活用一下,用系統思維拆解一下我們讀書會系統。
首先我們知道系統三要素:要素、關聯、目標組成。
那魚堂主讀書會系統是怎麼樣的呢?
讀書會系統
要素:組織者堂主,參與者同學,書單,執行系統培訓組成。
關聯:每天作業,群內分享,每周引領讀書,每月培訓把不同要素串聯起來。
目標:我們讀書會目標是,幫助大家建立深度閱讀,培養思考、行動的社群。
相信堅持積累,每天行動,獨立思考帶來的價值。
反饋迴路:
當讀書會的學員在讀書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和疑惑,
通過這些反饋到堂主那裡,堂主再用執行系統來對大家進行解答。
學員們通過堂主給的方式方法運用到自己的讀書中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反饋迴路。
增強迴路:
每天認真進行讀書思考,積累知識,更加容易把書讀進去,慢慢地以後也敢讀硬核書了。
通過不斷地探索學習行動方法,主動去堅持行動。
而堅持行動會帶來更大信心繼續行動。當遇到問題時,去找堂主會幫忙解決,
解決問題越多學到越多,能力越強讀書效果越好,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增強迴路。
調節迴路:
讀書的學員們在遇到讀書難的問題時,
需要調整輸入這個環節、需要如何解決怎麼讀的。
加強自己的輸入能力,多摸索、多練習綜合思考的總結方式方法。
如果輸入這塊不能很好的進行下去,後面的存量、輸出都不能更好的進行。
08
讀書的學員們,都會在星球輸出自己的讀書筆記,也會參考別人是如何思考和寫筆記。
大家都在通過,這樣的思考方式,來進行反饋迴路,啟發自己的思考。
每個學員之間的筆記,都會形成新的學習迴路,相互影響,相互啟發。
再說一下小秘密,每次當我讀書讀不下去或者沒靈感寫東西了。
我就會找堂主的文章,每次拿來一篇文章讀個十遍八遍的,反正把文章讀到能讀懂、能有所思考和收穫就好。
通過這樣不斷地重複閱讀堂主的文章,對於堂主的很多理念和方法掌握的越來越深。
因為我已經學會了如何思考,自己會想辦法去解決,很少會出現一些面對讀書難、情緒化等很多的問題。
強烈建議,當你讀不下去了,你只管去讀堂主的文章,一次不懂,讀兩次,兩次不懂,就一直讀.....
通過這樣的方式,慢慢地,你的大腦就會自動的訓練出,一種與眾不同專屬於你獨特的深度思考能力。
其實,這是快速培養上手,如何鍛鍊思考力的小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