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多樣性保護中國在行動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語言多樣性保護中國在行動

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現場

  曹超攝

參加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的各國人士

  曹超攝

  「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展覽」圖片

  「語言多樣性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語言各具獨特之處,豐富了人類智慧。學習了解多種語言,有助於觸發好奇之心,增進相互理解。」9月19日至20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教育部等聯合主辦的「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為大會發來的賀信中提出的上述觀點正契合本屆大會所討論的主題——「語言多樣性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語言資源保護、應用與推廣。」

  首次舉辦的「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旨在世界範圍內重申對語言資源保護問題的重視和關注,促進各國家(地區)進一步形成保護語言多樣性的共識。在與會嘉賓看來,語言文化多樣性構建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全球每兩周消失一種語言

  奧德蕾·阿祖萊談到語言多樣性時強調:「語言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語言還是人類的基本條件。在語言中,積澱著我們的價值觀、信仰及身份認同;語言還傳遞著我們的經驗、傳統與知識。語言多樣性反映了我們豐富多彩的想像力和生活方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瀕危語言地圖(2018)》,在世界現存的約6700種語言中,有40%的語言瀕臨滅絕。當前,全球平均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認為,語言越使用就越有活力,不用就會死亡。「語言變得『無用』,有些是客觀原因,例如城鎮化、進入網絡信息社會等;有些是人為原因,例如語言政策支撐不力、對語言的文化價值重視不夠等。」 曹志耘說。

  「每一種語言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而一種語言的消亡,則意味著人類失去了一種文化,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杜佔元說。

  語言瀕危、語言多樣性、語言資源保護等相關問題日益受到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廣泛關注。在保護語言資源之路上,全球正在共同努力。就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語言地圖」項目、歐洲瀕危語言記錄項目、中國的「語言資源保護工程」 等,都進行了探索與努力。

  「未來,還需要各國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世界語言資源保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文化基礎。」杜佔元說。

  今年底完成1491個調查點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和印歐五大語系的130多種語言,10大漢語方言,方言土語難以計數。同時,中國的語言資源保護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對多樣化的語言和方言進行調查記錄,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周代就開始了。漢代的揚雄編撰了《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這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對方言詞彙進行比較研究的專著。

  新中國成立不久的上世紀50年代,開展了全國範圍的語言普查,奠定了中國漢語方言研究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基礎。

  但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變化,一些語言、方言趨於瀕危或面臨消亡。

  2015年,中國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這標誌著中國政府從國家層面開展語言資源保護工作。工程計劃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按統一的規範標準實地調查保存全國1500個地點的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調查數據將匯聚成為中國語言資源庫。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該工程已經完成總體規劃的72%。預計到2018年底,將完成1491個調查點,達到總體規劃的99.4%。截至目前,全國有超過35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1000多個專家團隊、45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參與了該工程的建設。同時,工程的標誌性成果之一《中國語言文化典藏》已出版發行 。

  為語言資源保護貢獻力量

  據杜佔元介紹,相比其他同類項目,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涉及範圍最廣、投入資金最大、參與人員最多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規模很大,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語言多樣性保護方面,中國做得很棒。」維德角共和國駐華大使塔尼亞·羅穆阿爾多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如是評價中國的語保工程。

  在本次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上,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關領域的專家與會,他們分享了各自國家(地區)的語言多樣性保護的經驗。其中,杜佔元提到:「中國的語言資源保護始終是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鑑中進行的。我們珍視全人類的語言資源,努力加強外語服務,支持公民學習外語……目前高校的外語專業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的語種。」

  就此,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包容性社會發展司官員錢德拉·羅伊·亨裡克森回應說:「當杜部長講到中國的雙語以及多語言教育時,我想說,中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大家借鑑。此外,中國是一個多語言國家,在保護語言多樣性方面,可以說是一個範例。我們也可以分享其中的經驗。」

  曾到中國一些省份考察過的越南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阮氏泰通表示:「可以借鑑中國的語言多樣性保護經驗。比如,我到了貴州之後,發現有專門的博物館保護當地的語言文化,這是很好的保護措施。」

趙曉霞

相關焦點

  • 保護與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正式發布
    今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重要永久性文件——保護與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正式發布。《嶽麓宣言》充分體現了加強語言交流互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凝練了當前世界語言資源保護的指導思想,倡導各國制定語言資源和語言多樣性保護事業行動計劃及實施方案,提供了中國開展語言資源保護可資借鑑的經驗、模式和路線圖,傳遞了中國聲音、貢獻了中國智慧和方案。
  • 「保護與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 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日報2月21日北京電(記者王科舉)2月21日,教育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京共同舉行發布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重要永久性文件——保護與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以下簡稱《宣言》)
  • 《嶽麓宣言》正式發布 倡議保護與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
    去年9月,中國政府會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湖南長沙舉辦的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上,通過了《嶽麓宣言(草案)》。並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徵求意見並進一步完善後,形成最終文本。《嶽麓宣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重要永久性文件,也是聯合國「2019國際本土語言年」的重要基礎性文件。《嶽麓宣言》向全世界發出倡議,號召國際社會、各國、各地區、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等就保護和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達成共識。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嶽麓宣言》20條倡議保護世界語言多樣性
    中國網北京1月24日訊,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官網正式公布保護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據了解,2018年9月,由中國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長沙共同舉辦的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各國政府、相關學術機構代表和與會專家學者討論並通過了《嶽麓宣言(草案)》,成為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的又一次實踐。
  • 青海少數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
    青海少數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劉 松,羅雪娟(青海民族大學 外國語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7)摘要:青海省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省份,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多民族的存在造就了青海少數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國家和青海省對藏、蒙、土、撒拉等民族語言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旨在減緩青海少數民族多樣性語言的流失速度。
  • 保護生物多樣性丨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訪...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布洛霍芬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20年前,當時他作為一名林業工作者前往雲南省,與中國同行交流經驗,共同研究如何更可持續地利用森林資源。此後,他又到貴州山區了解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在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中,布洛霍芬深刻感受到了他們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
  • 【世界文化多樣性】文化危機與文化多樣性保護
    以語言為例,資料表明:世界上一度有7000至8000種彼此明顯不同的語言,時至今日,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大致有6000種,其中有一半不到10000人會說,有1/4不到1000人會說。語言的滅亡意味著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減少,因為在語言丟失的同時,原來以這種語言為載體的文化也可能喪失。
  • 語言多樣性為何如此重要
    「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重要永久性文件——保護與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嶽麓宣言》正式發布。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以中國千年書院命名首個「保護語言多樣性」主題文件無疑極具象徵意義。語言多樣性為何重要,我國的語言保護有何獨到之處,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動態保護文化多樣性
    以人類學視角探究文化生態保護有哪些現實意義?應如何通過文化生態學研究保護文化多樣性?近日,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趙旭東表示,人作為個體,相互結群而生活在一起,從而形成社會與文化。社會與文化的根本組織形態要求多樣性,要求有彼此的存在,而不是單一性。由此而創造出來的文化和對文化的吸收與轉化,也必然是多樣的。在全球化語境中,更應倡導這種文化存在的多樣性生態價值。
  •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熱點話題 植物醫生迎高保行動公益周
    作為一個始終把公益事業放到品牌發展戰略高度的優秀民族品牌,植物醫生懷抱對高山植物的深厚感情,於2017年與雲南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保護中心聯合發起「生物多樣性—高山植物保護行動」,目前已恢復和保護雲南高山植物生態環境達5590畝。
  • 國際母語日關注保護語言多樣性 每年24種語言消失
    央廣網北京2月21日消息(記者李贏)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今天是國際母語日,今年的主題是利用信息與傳播技術保護和促進語言與語言多樣性。  現在世界上一共有7000多種語言,但是它們的未來令人擔憂。其中就是因為96%的語言是被世界的4%的人使用,因為使用的人比較少,所以世界有一半的語言都面臨這種消失的危險,幾乎是每兩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失了。
  • 中國的瀕危語言保存和保護
    內容提要:中國的瀕危語言保存和保護經歷了由少數民族語言學家率先開展瀕危語言調查研究並宣傳呼籲,逐漸影響語言文化學術界,並引起政府和社會關注而開展保護行動這樣一個漸進過程。⑤1999年11月,教科文組織一般大會宣布:從2000年起,每年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⑥旨在促進世界語言多樣性。2001年11月,教科文組織第31屆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⑦其《行動計劃建議案》確認了「保護人類語言遺產,鼓勵用儘可能多的語言表達思想、進行創作和傳播」⑧。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
  • 瀕危語言,消失的文化多樣性
    谷歌日前推出了「瀕危語言」項目,旨在拯救3000多種正逐漸消失的語言。該項目負責人稱:「語言的消亡意味著珍貴的科學和文化信息的流失,與物種的滅絕毫無二致。保護瀕臨消亡的語言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一步。」
  • 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民間合作
    ▲ 中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領域始終積極作為。中國於1993年正式籤署《公約》,始終積極參與《公約》各項工作,在完成履約、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同時,擴大在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方面的「朋友圈」,在生物多樣性的全球治理平臺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海外輿論關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發展
    同時,海外輿論也關注到,中國領導人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多次就相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並倡導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中國近年來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成為海外關注的焦點。其中,中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重要地位,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與肯定。
  • 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貢獻者
    新華社奈洛比10月1日電 專訪: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力支持者和貢獻者——訪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莉莎白·穆雷瑪 新華社記者楊臻 「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力支持者和貢獻者。」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方案」 讓人與自然更和諧
    新華社記者 秦晴攝  科技日報記者 李 禾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9月30日召開,中國發出了最強聲音。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報訊 日前,由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築城海關聯合制定的《貴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方案(試行)》出臺。該《方案》立足貴陽市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和保護需求,從生態系統、物種多樣、遺傳多樣和景觀多樣四個層次出發,著力加強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 生物多樣性保護——2019首屆國家公園論壇·「生物多樣性保護」分...
    現在實現生物多樣性的2050年的願景需要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標和一系列可靠的行動,在2030年前恢復生物多樣性並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曲線,將自然種群的豐度恢復到足以促進人與自然繁榮的發展水平,這樣才能夠為2030年的90億人口提供食物、飲水,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氣候,還有保持高質量生活。  用影像保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