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中的鼓山湧泉寺,仿佛一片世外桃源
東南網12月3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拯 鄭靚/文 包華/圖)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上,佔地1.7公頃的大剎巍然佇立,前靠香爐峰,後倚白雲峰,「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築格局,令遊人嘆為觀止。它,就是「閩剎之冠」——湧泉寺。
始建於783年的湧泉寺,曾數次毀於火災,相繼修復、擴建後,形成今天的規模。1699年,康熙頒賜的御書「湧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於天王殿寺門之上。漫步其中,能感受到「石鼓靈源蘇萬物,閩山古剎閱春秋」的勝境。
湧泉寺有大小殿堂25座,宏偉輝煌,遊人在晨鐘暮鼓中,感受心靈的平靜
現在的湧泉寺,保留了明朝嘉靖年間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宏偉輝煌,法像莊嚴。晨鐘暮鼓中,遊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心靈平靜。
湧泉寺有三寶——陶塔、雕版、血經。其中,兩座立於古剎門前的陶塔,已有千年歷史。陶塔各有名字,東邊一座稱「莊嚴劫千佛陶塔」,西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八角九層,高約7米左右。之所以有「千佛」之稱,是因為兩座塔上各塑1078尊佛像,雕刻工藝之精湛,令人驚嘆。
據介紹,湧泉寺曾以刻書種類之多、數量之大聞名天下,為鼓山贏得「中國的第一法窟」的美譽,寺裡保存的一萬多片飽經滄桑的經板。「雕版印經技術文革時斷檔了,後來,在普法大和尚的努力下才得以恢復。」湧泉寺法師說,現在,寺裡熟練掌握該技術的只有首座和尚一人,已年過八旬。
刺血為墨,書寫經典,湧泉寺珍貴的血經,從不輕易示人(福建文化記憶攝製組供圖)
在不少遊人看來,湧泉寺藏經殿頗有神秘色彩。雖然大廳對外開放,但一旁的小廂房卻大門緊閉。刺血寫成的珍貴經書,大都保存在這處廂房內。
血經,是前代高僧刺破自己的舌尖或手指,用滴出的鮮血書寫而成,由於血液黏稠,無法直接書寫,所以血液中還加入中藥硃砂,一部經書往往要耗費四五年的時間,是湧泉寺最為珍貴的文物。
寺內法師告訴記者,廂房鑰匙,由寺裡德行很高的藏主和尚保管。血經不輕易示人,多年來只公開亮相過兩次。為記錄、傳承這一珍貴資料,近日,湧泉寺破例允許「福建文化記憶」攝製組進入廂房拍攝。
編導餘錦秀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直感嘆氣氛之肅穆莊嚴,讓她「大氣都不敢喘」,「老僧十分虔誠,打開廂房和櫃門前,都要默默誦經。
2005年的「龍王」颱風來襲,鼓山也遭遇700年一遇的山洪,湧泉寺藏經殿內,超5000冊古籍、經書被浸泡,珍貴的血經也未能倖免。為了搶救古籍、經書,上百位熱心市民自發上山,已有近10年古籍修復經驗的林鳳也在其中。
林鳳說,正是這次偶然的機會,讓她有幸一睹血經的真容,讓她感到既神聖又痛心,「大部分血經曾經歷修復,含大量糨糊,黴變也因此更加嚴重。當時有老僧感慨,血經被洪水浸泡後,原本鮮紅的字跡也變淡了許多,十分可惜。」
洪水來襲,陶塔的安危也牽動人心,親歷災難的僧人,至今心有餘悸,「萬幸,天王殿石壁倒下後,正好壓住塔基,陶塔得以倖免於難。」
作者:李拯 鄭靚 包華 圖
本文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