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2021-01-14 騰訊網

在中世紀的歐洲與日本,武士階層是封建貴族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之間的比武格鬥、甚至決鬥得到官方支持,成為一種制度,這自然是他們達到高水平的武術技擊能力的保證。

歐洲騎士制度一直到近代才終結,西方人的尚武、決鬥之風也一直延續了下來。比如著名的法國數學家伽羅瓦就死於決鬥,普希金也死於決鬥,著名的聯邦黨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則死於同其政敵、美國副總統阿龍伯爾的決鬥。

而在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上,重文抑武是基本國策,現實生活中缺乏一個實實在在的武士階層,缺乏制度性的格鬥賽會的歷練、經驗,中國的武術實戰能力可想而知。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武士制度,但戰爭之頻繁、規模之宏大、程度之慘烈卻是無與倫比的。戰爭與武術自然關係緊密,戰爭能否為中國古代造就大批武林高手呢?

實際上,大隊人馬的陣地戰與武士對打是有很大區別的,明代著名的軍事家戚繼光對這一點有非常經典的看法。大隊人馬作戰強調的是各種兵器、各兵種的專業分工,整體配合,而不是單兵的個人武勇。

在《紀效新書》中戚繼光講得很透徹:「開大陣,對大敵」不同於「場中較藝,擒捕小賊」,「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

平定倭寇中,戚繼光發明了著名的「鴛鴦陣」。鴛鴦陣是一個由12人的步兵班組成的戰鬥整體。除隊長一名、夥夫一名外,其餘士兵如下安排:最前面兩人持兩種不同功能的藤牌主要擔任護衛工作,其後兩名戰士手持一丈三尺的「狼筅」掃擊敵人,狼筅手後面是四名長槍手擔任主要的刺殺工作,最後面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

鴛鴦陣

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倭寇是個人武藝大大高於中國士兵的武士,但「戚家軍」卻在多年的抗倭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甚至還創造了殲倭上千名、「戚家軍」無一傷亡的戰例。平定倭寇後,戚繼光調任薊北防守蒙古軍隊,他又因地制宜,創造出以車兵、騎兵、步兵、銃手、炮手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新的陣法。總之,大隊人馬作戰分工合作的性質與武林高手的培養是有很大距離的。

漢以後,中國的武士、遊俠階層在現實中消失了,但在文藝作品中卻獲得了新生,並日益「壯大」起來。而且,離開了現實的校驗、提醒,俠客們的武功也日漸高強,以至於「出神入化」。

中國武俠文藝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唐代。唐詩中就多有以「俠」、「劍」入詩之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李白《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區區20個字,傳達出來的「武俠」意象卻已十分高明:武功精湛,深不可測;行蹤飄忽,凡眼難睹……這種意象與中國文化藝術「寫意不寫形」的特點恰相符合。

不過,唐朝真正的武俠文藝出現在唐傳奇中。唐傳奇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唐傳奇中國小說開始擺脫史家的「實錄」傳統,進行藝術虛構,小說真正成為作家的自覺創作。唐傳奇中的名篇《虯髯客傳》、《聶隱娘》、《紅線》、《崑崙奴》等豪俠故事開中國武俠文藝之先河。

金庸先生就十分推崇《虯髯客傳》,認為此文「或者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唐傳奇中的武功已是十分高強,如《聶隱娘》中的刺客「空空兒」的武功:「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

他出手只是一招,一擊不中,即飄然遠去,絕不出第二招,而且「才未逾一更,已千裡矣」,可見輕功十分了得。這已遠不是先秦刺客所能比。如《史記?刺客列傳》所記專諸、豫讓、荊軻等人,只是處心積慮偷襲刺殺對象,一擊之後,不論中或不中,幾乎只能束手待斃了。他們若有空空兒百分之一的本領,歷史就要改寫了。賴文學虛構之賜,中國俠客們的武術水平大大提升了。

到晚清,出現了一部真正典型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即《三俠五義》。據臺灣學者何洪生先生的研究,《七俠五義》及其續書所創造或大加發揮的元素如點穴、暗器、劍訣、輕功、悶香、夜行衣、各種機關埋伏等等,對後來的武俠小說之內容素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此書可以說是中國武俠小說史上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裡程碑。

一入民國,隨著報刊雜誌、出版業的興起,武俠小說也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湧現出像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王度廬、還珠樓主等一大批武俠小說名家,武俠小說幾乎佔了民國小說出版數量的大部分。「還珠樓主」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竟然長達五百萬言。

這一時期,大批的武術絕技、功法被創造出來。如趙煥亭在其《奇俠精忠傳》中首創服食千年靈芝以使功力大增的方法,這一元素在後來的武俠小說中比比皆是。武俠小說逐漸文人化,其受眾不再局限於一般市民,欣賞層次較高的知識分子也開始趨之若鶩。這正是近些年來金庸被抬上廟堂的主要原因。

表演與格鬥並行不悖

秦、漢以後,雖然沒有武士階層、缺乏體制性的格鬥比賽的支持,但在現實生活中,中國武術仍在發展—日益向套路表演的方向發展,既有單人套路,又有對練套路。套路表演不以實戰為目的,而以健身、娛樂為目的,逐漸與舞蹈、戲劇融合。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這裡的舞劍就是套路表演。唐時武術套路表演已相當成熟。杜甫的名詩《劍器行》描寫的就是唐朝著名藝人公孫大娘舞劍的景象:「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這就是把劍術與舞蹈相融合的一種表演。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他的劍術也主要是用來表演的。

中國武術長期專於套路表演,缺乏實戰性,對這一點,自古以來就多有批評者。比如,戚繼光就極為反對軍中流行的那些受民間武術影響的花拳繡腿。他說,「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紀效新書》中也載有一套拳法,即「三十二勢長拳」,但是用來做體操鍛鍊的,戚繼光說得很清楚:「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民國以來,武術被尊為「國術」,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中國武術天下無敵。但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究竟如何,我們卻很難拿出可靠的證據。有關中國武術天下無敵的說法,其證據主要是近代以來關於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等的小說與影視作品。

實際上,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在職業化的背景下,用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通過大量的實戰搏擊而練就的,勝負憑的是力量、速度、技術、經驗等因素的綜合。靠口授心傳,苦讀某本「秘笈」,或在深山老林中觀摩某種動物的動作,一朝頓悟而成絕世高手,純屬小說家言。

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實際上只要我們拋開那些迷信、玄想,引入科學的訓練方法,獲得有力的制度支持,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也是完全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的。

富有觀賞性的套路表演我們毋須丟棄。實際上,套路表演與實戰格鬥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乃至相得益彰地發展下去。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期待「國術」重煥青春。

相關焦點

  • 敢稱「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中國古代有位傑出的詩人李白人稱「詩仙」,而他同時還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劍客。玩過王者榮耀的朋友們知道,遊戲中李白的人物刻畫就是個劍客形象,他的經典臺詞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李白的師傅裴旻是個非常有名的大將軍,那麼究竟李白劍法有多厲害呢?本期歷史內容小編帶領大家看看。
  • 黑科技叢刃AD妖姬「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黑科技叢刃暴擊流AD妖姬「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為什麼要說這個黑科技叢刃暴擊流AD妖姬是TheShy又一個絕活呢?是因為TheShy在S10新賽季的LPL春季賽上一直在使用一手ADC英雄來打上單,比如上單滑板鞋、上單盧錫安甚至是一手上單薇恩。
  • 《俠客行》中「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並非強調殺人如麻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此句是出自於詩仙李白的《俠客行》,若想解析這句詩文,一定要加上後面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才能對其有所完整的理解。他並不是在炫耀除掉了多少對手、殺了多少人,而是要表達出俠客在行俠仗義後不圖名利與回報的節操與品行,這才是俠者應有的風範。並且這句詩也不是李白的原創,他是引用了《莊子.說劍》中的一個典故。原文為【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詩仙」李白最狂傲的一首詩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這首《俠客行》大約是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遊齊州時,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前兩句「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 「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一人一雕的佳話,在江湖中廣為流傳。因為這部小說,這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刻印在了許多人的心裡。而84歲高齡毅然星夜奔赴武漢疫情前線的鐘南山院士,儼然已經成為了新時代大俠的代言人。2、今天,團團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充滿俠氣的詩——李白的《俠客行》。
  • 四篇穿梭文,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今天小編繼續給大家推薦四篇穿梭文,看主角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只想做個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俠客!希望你們能喜歡!穿梭時空的俠客自破廟離開後,陳浩一行人便前往了湖北,洪熙官要送馬超興他們去和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會合。正所謂平生不識陳近南,自稱英雄也枉然,陳浩也想見見這位堅持抗清的大英雄。「怎麼還沒來啊!」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後面還有一句,才是真的霸氣無比
    歷史長河煙波浩渺,你我皆是渡客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詩,「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當真是霸氣外露鋒芒盡顯。但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這句詩後面還有一句,相形之下更為霸道,卻很少人知道。▲刺客其實,這句話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俠客行》中的名句,緊接著後面的內容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串聯起來,我們能夠聯想到這樣一位名俠士的形象:本領高超,十步就可殺死一個敵人,縱橫千裡無人能擋,完成擊殺就拂衣而去,果敢決絕。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李白是一位武藝高強、仗義疏財的大俠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譯文:十步殺一人,飛奔千裡無人可擋;行俠仗義之後拂衣而去,功成身退不留姓名。這四句寫俠客的俠義行為,俠客不求名利,純粹是為公理正義。前八句虛構了理想中的俠客形象,他們豪邁瀟灑身手不凡,行俠仗義不計名利。
  • 號稱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難道李白的劍術比他的詩歌還厲害?
    只能說,李白的劍術與身手,在唐代詩人這個群體裡面,能排得上號而已。李白自稱青蓮居士,潔身自好,出汙泥而不染。他曾寫到: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可見,酒中仙是李白的最顯著的特點。李白是道家中人,他的詩飄逸奔放,這與他的瀟灑不羈的性格密切相關 。
  • 唐詩閒讀「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有一部相對怪異的小說,就是《俠客行》,似乎也在總結俠客的概念和人性的複雜性,在這部書裡,我們幾乎找不到一個稱得上可愛的人,石破天養母,石清夫婦,謝煙客,白自在,不三不四,石破天,這些人都不可愛……,都不像《射鵰》裡的郭靖、黃蓉或者《天龍》裡的喬峰和段譽,甚至不如《鹿鼎記》裡的韋小寶,或者阿秀算一個,但畢竟眼光有問題,她對男主人公的愛是「愚愛」。
  • 你只知道「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那麼下一句是什麼?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兩句詩出自李白的《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他的詩句裡盡顯張狂
    俠客《俠客行》是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全詩抒發了作者對於俠客的傾慕。此詩的前四句「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第二個四局「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是至今後人仍會津津樂道的四句詩,李白用簡單的四句詩便將俠客的形象再一步刻畫,使人物更加的立體。「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說明了俠客的無意高強程度。「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 「十步S一人,千裡不留行」。李白到底S沒S過人?
    那麼,作為一個劍客,李白到底殺沒殺過人呢?其實,作家的嘴,騙人的鬼,可千萬別當真了。比如蒲松齡寫了那麼多妖魔鬼怪,都是他見到了的嗎,非也。李白說,「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也只是說說而已。更何況,他在詩裡也說了,主人公不是他自己,是古代俠客(戰國時期)的故事。《俠客行》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文|劉老師然而這句並不是李白最霸氣的詩句,在李白的詩句中,「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可以說把霸氣寫到了極致。該句出自李白《俠客行》古風,這是李白對俠客的傾慕。唐代遊俠之風頗為盛行,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
  • 你以為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是誇張手法?不,是寫實
    比如《南陵別兒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你能說它不狂傲?比如《上李邕》中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能說他不霸氣?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但是,若問李白最狂、最霸氣、最具殺氣的詩是哪一句,筆者首推《俠客行》中的那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你是不是以為,李白此詩只是延續了他一貫的誇張手法,什麼「十步殺一人」,什麼「千裡不留行」,完全是在吹牛?錯錯錯,這明明是寫實!
  •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李白的俠客夢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年少的李白意氣風發,不滿時任渝州刺史李邕對後輩的傲慢態度,自喻大鵬,一首《上李邕》直接開懟。當時的李邕是名聞海內的大名士,但李白卻不論什麼名士,他的志向何其遠大,豈是這老頭能明白得了的?讀罷此詩,任誰不能感嘆一句,這小子未免也太囂張!
  • 李白一首充滿殺氣的詩,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值得一讀!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李白的這首詩,讀起來令人酣暢淋漓,而且在這首詩中,充分地表達了詩人,想要成為一位俠客的這麼一個願望。其實李白除了作為是詩人之外,那麼他還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劍客,據說他在唐朝,他的劍術也都非常的高明,也是可以排得上名次。
  • 李白最具殺氣的一首詩,讀了令人顫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那麼小編為大家介紹他最具殺氣的一首詩,那便是他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俠客行》,可以說是讀了令人顫慄。
  • 「國學同參」臣之劍,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這詩句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句,當屬「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 每日一首古詩詞: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有關於劍客,俠客,大家都不陌生,我已經介紹過兩首詩歌。每一首的風格都不一樣,都展現了詩人心中俠客的完美形象。 俠客行 唐代: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