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蔣介石執行天字特號暗殺計劃,目標人物到底是誰?

2020-12-19 騰訊網

1949年5月27日,原定要堅守上海數年的國軍一敗塗地,被解放軍全線擊潰,最終迎來上海的解放,國軍的上海成為了人民的上海,指揮官陳毅元帥多次發表講話,為上海現狀發言,並開始著重上海的戰後恢復和後續建設。

雖然國軍退出了上海,但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這麼多年來,還是有不少殘軍和特務存在,社會秩序很難穩定,有一天,陳毅元帥更是收到了一封信,當他剛打開這封信時,一顆子彈便掉了出來,他將信扔進垃圾桶,淡淡一笑,說「我千軍萬馬都過來了,還會被一顆「花生米」嚇倒嗎?」

他絲毫不在意這麼毫無威懾力的威脅,仍舊著重開始恢復上海的經濟建設,解決上海的現狀,讓百姓們安居樂業,但是潛在的危險正在迅速蔓延。

1949年8月,上海公安局接到公安部的一封電報,上面寫著:「臺灣國防部保密局特務機關近日將派遣直屬行動組上校組長劉全德帶領殺手安平貴、歐陽欽,攜電臺和特務經費,到上海執行暗殺陳市長的任務,希即注意提防。」很快,關於這個刺客的全部資料就呈現在上海公安局局長的辦公桌上。

劉全德是誰?是蔣介石下令執行天字特號暗殺計劃時,毛人鳳安排的殺手,目標任務便是陳市長,蔣介石想在上海製造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如果劉全德刺殺計劃成功,將獎勵他千兩黃金並封為少將,這個封賞可是很厚的啊。

其實,蔣介石為何要這麼急製造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呢?並且目標還是上海,還是我方著名名將呢?因為他曾下令國軍堅守上海至少要半年,等待美國援助,但是隨著號角響起,浩浩蕩蕩的解放軍只用了16天時間便解放了整個上海,這對國軍而言,不僅打臉還讓美國難以置信,蔣介石丟掉了城市,在美國人面前也丟掉了信任。

刺殺計劃主要目的其一是為自己贏一點面子,其二是讓美國人對他刮目相看,其三是阻礙新中國的成立的進程,因為當時他已經知道新中國即將在10月份成立,蔣介石無可奈何只能出此下策,但是蔣介石不僅在正面戰場打不過解放軍,在後方戰場也仍舊不敵解放軍,剛下達命令指派了殺手,所有詳情計劃都被公安部獲知,安排了相信對策,嚴密布施坐等殺手自投羅網。

相關焦點

  • 蔣介石親自部署「天字特號」暗殺,殺手潛入上海不到10天竟被活捉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陳毅兼任第一任上海市市長。其時的上海,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同時遺留了近2萬國民黨殘軍和8個國民黨特務機構組織,社會魚龍混雜,動蕩不安。
  • 1949年10月1號,蔣介石致電空軍司令,說了四個字
    1949年10月1號,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之上,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這一刻中國人民舉國歡慶,華夏子孫為之沸騰,尤其對一個人,似乎更加永生難忘,毛澤東的老對手--蔣介石,此時此刻我們不禁疑問他在哪裡,在做些什麼?
  • 蔣介石下令暗殺「金蘭兄弟」李宗仁始末
    版次:[A15] 蔣介石下令暗殺「金蘭兄弟」李宗仁始末 左起李宗仁、蔣介石、白崇禧   1948年11月2日,遼瀋戰役大獲全勝,東北解放軍以傷亡6.9萬餘人的代價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蔣介石的最大敵人,戴笠多次暗殺均失敗,卻意外死於王亞樵之手
    自1927年後開始獨攬,雖然次後反覆幾次上臺下野,但依靠著黃埔系將領,始終牢牢控制著民國的實權。然而在蔣介石的政治生涯中,有一個人卻始終讓他頭疼,此人就是國民黨元老汪精衛,按資歷汪精衛比蔣介石還老,而且汪精衛經常以孫中山的繼承人自居,讓蔣介石頗為頭疼,尤其是後來汪精衛做了漢奸,蔣介石更欲除之後快。
  • 蔣介石日記:他到底罵了多少人?
    我的看法:第一,蔣介石日記記自己的私人生活,例如1919年5月8號,蔣介石到香港,他就說:「見色起意,記過一次」,就是說,我看到一個女孩子,這個女孩子很漂亮,起意了,動心了。怎麼樣呢?記過一次。蔣介石日記裡面,幾乎所有人,他的同事,他的朋友,他的親戚都罵,只有一個人,吳稚暉,這個人是國民黨元老,蔣介石不罵。那麼宋美齡他罵不罵?也罵,只不過罵得比較巧妙,比較隱蔽。例如1972年5月27號蔣的日記,說到中興賓館視察,中興賓館在陽明山,蔣介石原來跟宋美齡住在士林官邸,這一天蔣介石搬到陽明山上去了,說最近我的精神苦痛。
  • 軍統暗殺宋慶齡始末:為什麼蔣介石在最後一刻放棄了行動?
    這實際上相當於當面打了蔣介石的臉。一顆仇恨的種子,就這樣埋在了蔣介石的心底。宋慶齡畫像 | 來源:網絡二、仇恨加劇1931年4月,中共中央高級領導顧順章叛變革命,致使共產國際在上海的聯絡員牛蘭夫婦被蔣介石秘密逮捕。
  • 蔣介石八大拜把子兄弟都有誰?
    近代政壇當中,蔣介石就很喜歡來這一手。蔣介石一生當中,曾先後結交了幾十位「盟兄弟」,其數量之多,為近現代「大人物」中所鮮見。8 陳其美:民國第一豪俠陳其美(1878—1916),字英士,號無為,浙江湖州吳興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同盟會元老、青幫代表人物,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
  • 蔣介石的日記:五十七年不間斷,記錄私人生活、罵人情況
    很多人都記日記,但是像蔣介石這樣連續寫日記,五十七年每天不斷,這是他堅毅有恆的表現。蔣介石為什麼記日記呢?一個是學習曾國藩,曾國藩每天記日記,所以蔣介石也每天記日記。蔣介石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他要做古往今來的第一聖賢豪傑,要做中華民國的模範。所以蔣記日記的第一個目標是為了進行個人的道德修養。
  • 你可能不知道的1949:改變歷史的8天
    1949年的中國,升起和墜落同時發生。  宣讀《新年文告》一個多月前,蔣介石剛剛失去了「國民黨第一支筆」陳布雷。他的眾多文稿出自陳的手筆,包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等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名句。  但陳布雷拒絕見到1949年。在一個夜裡,他服下了兩瓶安眠藥。在留給蔣介石的遺書裡,他說自己「書生無用,負國負公」。他的子女已加入共產黨。
  • 最是倉皇辭廟日:蔣介石1949年日記(組圖)
    我的主要興趣雖是1949兼涉及前後兩年,但忍不住好奇想看看最早的日記是何模樣,因此也要求調出1918年1月──現存的最早的蔣介石日記。不像後來日理萬機每頁寫得密密麻麻,那時的日記字大行疏,具體記事也不多;前一大半是自我反省,後面幾句才約略提及今天上哪裡見何人,最後抄一段勵志的話作結。
  • 本欲暗殺宋慶齡,終是楊杏佛慘死,蔣介石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一、埋下種子時間倒推到1927年,這年,國民黨公開分裂為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7月15日,時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實行「分共」,捕殺共產黨人。7月16日,宋慶齡發表脫離武漢國民政府的聲明,並離開武漢赴上海閒居,謝絕所有來訪者。
  • 從拜把子到反目成仇,蔣介石三次起殺心,李宗仁是怎麼躲過去的?
    蔣介石的下野並沒有持續多久,只在幾個月後,他就官復原職,甚至還比之前權力更大了,成為黨政軍三大權力一把抓的實權人物。 而此時,國家的形勢也已經逐步開始明朗,基本是實現了全國統一,蔣介石想要趁此時完成個人的獨裁統治。
  • 摩薩德暗殺史:人狠話不多!​伊朗核武首席被暗殺,誰是主謀?
    「兇手」是誰?誰幹的?西方普遍認為,這是美國和以色列主使,具體執行的是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2018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演講中說:「請記住這個名字,法赫裡扎德,他是伊朗核武器計劃的負責人。」內塔尼亞胡指責伊朗在隱藏其擴大核武器的行動。
  • 「克己」與「罵人」:蔣介石日記應該怎麼讀?
    所以蔣介石日記,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反省的日記,每周蔣介石要寫本周反省日記,每月蔣介石要寫本月反省日記,到了一年終結了,蔣介石還要寫上幾千字甚至於幾萬字的本年反省日記。所以他的第三個目的是自我反省,總結經驗。
  • 1949年國民黨秘運黃金到臺灣
    兩天後,海星號抵達臺灣的基隆港二號碼頭。    資料顯示,當時海星號上約有200萬兩黃金。    1948年8月,國民政府宣布金圓券政策。當時限期兌收百姓持有的黃金白銀,結果民眾沒想到,用黃金白銀換來的金圓券迅速貶值,黃浦江畔的上海人心浮動。
  • 蔣介石為何要資助暗殺希特勒
    蔣介石為何要資助暗殺希特勒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6.08 星期一     1944年7月20日12時42分,納粹德國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一處戰地指揮部,突然傳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
  • 陳曉平:1949年錢穆為何移居香港?
    解放軍渡江後,留穗黨政要人感到形勢萬分險惡,必須加強團結,遂由閻錫山、吳鐵城、陳立夫、朱家驊發起,邀集國民黨中常委、立法委員、監察委員,以及青年黨、民社黨首腦等,於1949年5月15日下午四點在留德同學會(今文德北路75號大院內)舉行茶會,會商成立一個跨黨派的反共聯合組織,到會者50多人,公推閻錫山為主席。
  • 共產黨為什麼不搞暗殺?
    011925年8月20日上午9時35分,一輛汽車停在了廣州市越秀南路的惠州會館門前,一位身材不高、留著小鬍子的中年男子走了下來,同行的還有他的妻子、以及一位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三個人並排走到會館門前的臺階下,正要拾階而上時,背後傳來了冷槍的聲響。
  • 1949年野戰軍炮轟英艦,蔣介石聞訊後感嘆:「真是天不怕地不怕」
    1949年4月下旬,中國的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方面,在長江北岸部署了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共計120萬人與國民黨軍隊隔江對峙,即將實施渡江戰役。 隨著4月20日國共和平談判破裂,解放軍準備發起渡江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