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是年8月,曹操大敗烏桓,滅了袁紹殘黨。
經此一役,曹操一統北方的廣袤地區,在北方再無敵手!
可以想見,這樣重要的一場戰爭之後,曹孟德是多麼志得意滿。
班師回朝時,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遠眺滄海。
此刻正當秋風起時。碣石山上,樹木叢生,生機盎然。秋意的颯爽中,秋光的閃耀中,大海上波瀾壯闊,洪波翻湧。
一切景語皆情語。大勝歸來的曹操此時的心情,一定是像滄海那樣壯闊而難以平靜的。
打敗烏桓,就是解決了東北方的大患。
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時,漢末群雄之一的大軍閥——袁紹的殘部,包括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不斷勾結烏桓首領,屢次騷擾邊境。
這次大軍出徵,徹底殲滅烏桓。曾經不可一世的袁紹殘部,也從此再無還手之力!
此一役,不僅收復了幽州(今京津冀一帶)、并州(今山西河北一帶)的大片土地,而且將烏桓部落的萬餘族人全部遷徙到中原,精壯隨軍作戰,解決了勞動力和軍力的問題。
可以說,烏桓之戰,鞏固了曹操的大後方,同時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的客觀基礎。
從此,曹操統一中國的宏願,又進了一步。
大敗烏桓、志得意滿的曹操,站在碣石山上、遠眺滄海,心情怎能不昂揚、激動?
於是,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裡。
面對滄海,吟誦出&34;這樣雄渾蒼勁的千古名句,盡展英雄霸氣!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篇短小精悍的《觀滄海》,被選入新版部編版《語文》(七上)教材。
這是初一第一學期時,學生們將遇到的第一篇古詩文。
以此拉開初中生活的序幕,大有深意。
從升入初中的那一刻開始,學習任務陡然加重。與此同時,孩子們還要面臨青春期的躁動、以及更複雜的人際關係等等,各種變化。
如何順利過渡?
十二三歲年紀,正是開始走出童年的「自我中心」,邁入青春的「胸懷天下」的時刻。擁有遠大的志向、胸中的萬千丘壑,可以幫助少年們更快適應新生活,更順利地投入到多姿多彩的中學時代。
《觀滄海》一詩,傳遞的就是這樣一種力量。
文化的傳承,就是這樣神奇。雖然相隔兩千多年,但是我們仍能從這首詩中,毫不費力地體驗到曹操那種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細讀全詩,可以感受到曹操的語言質樸,初一學生完全可以順利地理解。
同時,詩中的想像之豐富,氣勢之磅礴,蒼涼悲壯、氣象萬千,以初中生的閱歷經驗是難以模仿、卻自然而然心生嚮往的。
哪個中國人,讀到&34;時,胸中沒有湧起一種穿越時空般的壯麗情懷呢?又怎麼不會對前途注入信心滿滿的樂觀氣度呢!
在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順著大海的自然吐納,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十幾歲的少年們,只要心中存有天地日月,自然能吞吐氣象,展現出青春特有的壯闊。
這就是《觀滄海》一詩,對青少年的重要意義吧!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經常讀讀這樣的詩句。
志得意滿的年輕人應該多讀讀。&34;的成年人,也應該常常用這樣充滿力量的詩句,不斷為生命注入能量。
無論什麼年齡的人,無論生活給了我們什麼,都應該將青春時代特有的這種吞吐萬千的氣度,永存心間。
是的,每個人都應該保留一套初中課本。
中學時代學習的那些詩詞、文章,都是中國文化最雋永的篇章。
多年後回顧,那些當年似懂非懂的心情,都將躍然紙上。
有些心情,有些情緒,必須在生活的洪流中摸爬滾打過後,才能恍然。
願每個少年人,初識《觀滄海》時,能胸懷大志;
願每個成年人,再讀《觀滄海》時,能不忘初心。
——E·N·D——
花2分鐘了解一首好詩。我是愛讀書,愛生活的 。
歡迎你關注我,一起讀書賞文,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