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派代表劇《昭君出塞》欣賞

2020-12-12 當局者458

京劇《昭君出塞》由京劇名家尚小雲首演,屬尚派代表劇目。講述的是漢元帝將宮女王昭君嫁於匈奴單于和親的故事。

尚小雲飾王昭君,在《出塞》中,他大膽採用了「文戲武唱」的方法,載歌載舞,聲情並茂,把京劇旦行幾乎所有的步法都組織進去了,還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動作。全劇充分反映了尚派飽滿、強烈、清健、豪放的風格。其表演手段層出不窮,通過種種程式化的舞姿創造了一系列動態畫面。他運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揚鞭、急搓步和上馬時單足顛顫、垛泥、趟馬圓場等動作,細緻地刻畫了王昭君的離愁別恨和邊塞的荒涼。他塑造了口中曲子、盔上翎子、手裡馬鞭、身上鬥篷的王昭君藝術形象,渲染了「馬活人俏」的表演效果,這「馬上昭君」的載歌載舞,被譽為一幅幅活的「佳人烈馬圖」。崑劇、京劇舞臺上演出《昭君出塞》基本上都是按照尚派路數演出的。

別離淚漣,怎忍舍漢宮帝苑。

無端歹賊弄朝權,漢劉王忒煞糯軟。

文官濟濟全無用,就是那武將森森也是枉然。

卻叫奴紅粉去和番。

臣僚乎,於心怎安,於心怎安!

哎呀,爹娘啊!孩兒今日別了你,但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時,再見我那爹娘啊!

我只得轉眼望家鄉,飄渺以似雲飛。又只見,海水連天,海水連天,野花滿地。

愁似,雁門關上望長安,總有那巫山十二難尋覓。懷抱琵琶別漢君,西風颯颯走胡塵。

朝中甲士千千萬,始信功勞在婦人。愁漫漫,霧沉沉,咬牙切齒恨奸臣。

今朝別了劉王去,若要相逢,若要相逢,一似海樣深。

尚小雲(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原名尚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尚派藝術的創始人;其一生藝術經歷,恰與中國京劇鼎盛時期相始終,是京劇中後期歷史的見證人和參與者。他在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與四大名旦中其他幾位一樣,尚小雲在京劇旦行各領域都有所涉足,無論青衣、花旦、刀馬甚至武旦,都能勝任愉快。尚小雲是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界第一個編演新劇的名家。

尚派唱腔的特點,講究攻堅碰硬,都以實音、真力轉折,決不稍懈;同時又以板頭的變化運用,打破唱腔的固定節奏,展示唱腔的豐富內涵;又以斬釘截鐵的斷和錯綜有力的頓挫,使唱腔錯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簡約、堅實整齊中呈現峭險之處,顯得力透紙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處,則表現為酣暢淋漓,滿紙雲煙,和專尚纖巧者不同。

尚小雲先生的尚派風格是以陽剛見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強調一種力度,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強調一種頓挫,稜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在演唱上他善於運用立音、顫音、頓字和一種「節節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獨特風格。他的表演充滿激情,強調氣勢,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個很大的特色。值得提出的是,尚先生的藝術在剛的同時又講究剛柔相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媚。剛則至剛,柔則至柔。

1937年創辦「榮春社」。不惜家產辦學,培養了「榮」、「春」、「長」、「喜」兩科學生,以及三個兒子,他培育後輩時力求既專又博。尚小雲治藝嚴謹,無論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中對人十分熱情,慷慨仗義,傾囊相贈。「榮春社」共培養學生200餘名,遍布全國,在京劇演出和京劇教育崗位上發揮重大作用。

為了強化我國民族戲曲載歌載舞的特點,在尚小雲的保留劇目中,常常採用崑劇的演法,有些場次整個按照崑劇折子戲來演。一些崑劇折子戲經他大幅度加工,成了京劇的常演劇目,而且都已成為尚派名劇,如《梁紅玉》的後半出《戰金山》,《漢明妃》的後半出《昭君出塞》,就是享譽最盛的藝術精品。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尚小雲的藝術達到了更高境界,他將《漢明妃》、《梁紅玉》、《乾坤福壽鏡》、《銀屏公主》、《墨黛》等劇目作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同時,對傳統戲《御碑亭》、《虹霓關》、《打漁殺家》、《武家坡》等劇目進行了鍥而不捨的精心琢磨。這些劇目,不僅代表著尚派藝術的風格特色,而且與梅、程、荀的傳世名作一樣,至今仍代表著京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水平。

相關焦點

  • 京劇《昭君出塞》選段欣賞,由中國戲曲學院演出
    京劇《昭君出塞》由京劇名家尚小雲首演,屬尚派代表劇目。是尚小雲先生根據崑曲改編而來,尚小雲先生在傳承崑曲本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對演出風格、臺上技藝大膽創新改革,終於使情與技完美結合,細微妙美、堪作典範。成為京劇旦角尚派經典劇目。講述的是漢元帝將宮女王昭君嫁於匈奴單于和親的故事。
  • 昭君出塞,出的是哪個塞?
    漢在長時間對匈奴採取妥協和親政策,而昭君出塞,在民族關係史上書寫了不朽的篇章。 公元前53年(甘露元年)先後派其子及弟入漢。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呼韓邪南下至五原塞。漢派車騎都尉韓昌先至五原郡邊塞迎接,並派兵在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馮翊至長安七郡境沿途護衛歡迎。正月謁見宣帝於甘泉宮,並就邸留月餘遣歸國。單于自請「願留居光祿塞下,有急,保漢受降城」。漢遣常樂衛尉高昌侯董忠,在騎都尉韓昌將騎萬六千,又發邊郡士馬以千數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這是呼韓邪單于第一次入漢朝。
  • 王昭君出塞經朔州的故事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經久不衰,其事跡最早見於《漢書》和《後漢書》。《漢書·元帝本紀》記載了漢元帝將昭君賜於單于之事:「竟寧元年(前33)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前來朝拜元帝。下詔曰:『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
  • 昭君博物院新館——匈奴歷史和昭君出塞陳列對外開放
    《大漠雄鷹——匈奴歷史文化展》及《朔漠爭芳——昭君出塞展》與近日在昭君博物院世界首座匈奴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昭君博物院匈奴歷史博物館是國內乃至世界唯一一座系統、科學的展示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歷史文化沿革的重要平臺。
  • 昭君出塞的傳奇故事
    昭君出塞的傳奇故事。作為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其美貌被世人廣為稱讚,並且「沉魚落雁」這個成語中的「落雁」,就是出自昭君的故事。而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便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甚至對昭君的外貌進行了醜化,便使昭君沒有得到漢元帝的召見。得知錯失王昭君的緣由,一氣之下,漢元帝下令把毛延壽殺了。在凜冽的寒風中,王昭君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千裡迢迢地到了匈奴,嫁與呼韓邪單于為妻。在昭君出塞和親後,胡漢兩地長期的紛擾與戰亂因此平息了,她還為匈奴帶去了中原文化。
  • 《昭君出塞》舉辦發布會 李玉剛成方文山女神
    《昭君出塞》是李玉剛歷時三年,巨資打造的史詩級巨製。這部作品馬上就要搬上舞臺接受觀眾的檢驗了,李玉剛頗為緊張。他表示,作為中國文化的經典作品,《昭君出塞》的故事被翻拍成各種版本,並被觀眾所熟悉。如何演繹好「王昭君」這個角色,成為創作之初,《昭君出塞》劇組做面臨的巨大難題。為此,李玉剛曾帶領幕後團隊,歷經三千公裡重走昭君路,只為把昭君這個經典形象準確重塑。
  • 元青花昭君出塞圖罐,高清解析
    元青花昭君出塞圖罐A(平生收藏)元青花昭君出塞圖罐A日本出光美術館藏元青花昭君出塞圖罐高:28.4cm,口徑:21.2cm,圈足徑:20cm。元青花昭君出塞圖罐,首都博物館藏。青花紋飾,內壁繪卷草紋,上下輔以弦紋;底繪「昭君出塞圖」。外壁繪3朵纏枝花卉;竹節足下部繪3片倒蕉葉紋。
  • 李彩樺版《昭君出塞》美化出塞情節的做法,你們覺得對嗎?
    剛剛恰巧看到了《母儀天下》中,昭君出塞的情節,讓我一下就想起來了李彩樺版的《昭君出塞》。若說最美昭君,李彩樺的昭君扮相,在我心裡一直是最美的。有事沒事,就喜歡去回顧一下她那一版《昭君出塞》。昭君出塞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已是多年。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電視劇,也有好幾個版本。但就我所看過的版本中,只有李彩樺版的《昭君出塞》把王昭君跟呼韓邪之間的感情,進行了美化。
  • 王昭君出塞之謎,公主琵琶幽怨多,兩次被封閼氏!
    漢元帝回到後宮,派人將這位佳人傳來,漢元帝問道:「你原名叫什麼?什麼時候入宮的?」只聽這位佳人回道:「小女名叫王嬙,小字昭君,入宮已經有三年了。」王昭君走後,漢元帝心中仍有諸多不舍,於是命令把後宮美人圖取來細看。只見王嬙的畫像只是形似本人的兩三分,還是草草地描繪而成,緊接著再看其他已經被召幸過的女子畫像,一個個精描細畫,比本人要美上許多。
  •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昭君出塞是否懷抱琵琶
    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可見在大家的共識之中,王昭君出塞之時,一定是手抱琵琶的。從流傳的那些繪畫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昭君出塞時,懷抱琵琶幽怨無比。正因為有了這種對美人的解讀,所以昭君懷抱琵琶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昭君是否懷抱琵琶美人有物,有景,方襯美人之美,才有了對美人描畫的不同意境。所以大家並沒有懷疑過王昭君是否真的懷抱琵琶出塞,只一味的欣賞那唯美的畫面了,就像現在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你美你有理,說什麼都對。
  • 尚派名劇《漢明妃》將在青上演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昭君出塞」的故事以各式各樣的形式登上了藝術舞臺,其中,尚派名劇《漢明妃》至今令人津津樂道。12月21日晚7:15,青島演藝集團京劇院就將在青島四方劇院上演該劇,為島城的戲迷朋友們帶來一齣戲臺上的「佳人烈馬圖」。
  • 看高翠英演出《贈劍》和《昭君出塞》
    看高翠英演出《贈劍》和《昭君出塞》郭士星《昭君出塞》原為崑曲劇目。是京劇大師尚小雲先生的拿手戲。《昭君出塞》是這齣戲中重要一折。主要描寫王昭君離別家鄉,踏上塞外古道,前往匈奴和親,一路上不忍離別的複雜心情。高翠英的這齣戲是尚小雲先生傳授的,不過,戲中的音樂唱腔已全部改為山西中路梆子。高翠英的表演,具有自己的特色。昭君和番,是一個非常深入人心的故事。在人們心目中,王昭君是一個象徵民族團結的藝術典型。這個故事在《史記》和《漢書》中就有記載。王昭君,歷史上真有其人,名叫王嬙(檣)。內蒙呼和浩特市有個昭君墓。
  • 尚派名劇《漢明妃》周六上演,「佳人烈馬圖」再登...
    半島記者 黃靖斐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昭君出塞」的故事以各式各樣的形式登上了藝術舞臺,其中,尚派名劇《漢明妃》至今令人津津樂道,12月21日(周六)晚7:15,青島演藝集團京劇院就將在四方劇院上演該劇,為島城的戲迷朋友們帶來一齣戲臺上的「佳人烈馬圖」。
  •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但昭君的出塞確實為匈奴和大漢的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昭君出塞後,漢朝匈奴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幹戈之役」,展現出一派和平的景象。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這兩條路線各有優劣,都有可能成為昭君出塞所選擇的路線。
  • 王昭君豔絕人寰卻遠嫁塞北,她真的是自願「出塞」嗎?
    王昭君是因和親匈奴而聞名天下的。派她和親,是朝廷和皇帝的決定,她去與不去,是沒有自願與不自願的選擇自由的,自願也得去,不自願也得去。不過,古今小說戲劇中的王昭君,與歷史上的王昭君,有一點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王昭君不是小說中單于興兵來奪的,而是單于主動來請求漢帝賜予的。 有一部民間通俗小說《昭君和番》,歷代戲劇又改編為又名《王昭君》《美人圖》《漢宮秋》《昭君出塞》《和番記》等等。
  • 昭君出塞對她本人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只有昭君的魂能夠月夜歸來。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怨恨。這首詩是杜甫的《詠懷古蹟(三)》是借寫昭君的怨恨來抒發自己一生顛沛流離,遭逢動亂,功業無成等身世家國之情,而對王昭君人則只是表達了自己的同情。但王昭君出塞對她本人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是福還是禍?
  • 馬上琵琶心自哀——昭君出塞後的悲慘命運
    昭君出塞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眾所周知,在這裡我們不作評論,我們只談談王昭君奉漢元帝之命出塞和親,嫁給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之後命運。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來朝,他附帶了一個政治條件——迎娶漢女,自請為婿。
  • 昭君出塞的真實原因你可能想不到,真是令人氣憤
    歡迎來到百家號《大臉哥說歷史》,今天我們講的是:昭君出塞的真實原因竟然是這個,令人氣憤公主作為皇帝的女兒,自然是千嬌百寵的,她們的命運卻並非自己可以決定的,在我們的歷史上有很多公主都被皇帝派去和親,自此遠離家鄉,了此一生。
  • 昭君出塞是從陝北走的秦直道,還是從山西過的雁門關?
    不過到了漢朝第十一位皇帝漢元帝劉奭時期,又有一次著名的和親---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為閼氏(皇后),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典故。昭君出塞跋山涉水、越過茫茫大漠,來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附近),一路上吃了不少苦,為漢匈雙方的和平共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昭君出塞,一曲千古絕唱的戀歌
    一、美人之美中國歷來最富傳奇色彩的女子莫過於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大美女。西施浣紗、昭君出塞、貂蟬拜月、貴妃醉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尋常百姓間永不沉寂的話題。但我總覺得在那些莊嚴的歷史和美麗的傳奇背後,隱藏著另外一種更為深沉的東西,或許那才是她們真正的人生。西施原是越溪之畔的浣紗女,出身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