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昭君出塞》由京劇名家尚小雲首演,屬尚派代表劇目。講述的是漢元帝將宮女王昭君嫁於匈奴單于和親的故事。
尚小雲飾王昭君,在《出塞》中,他大膽採用了「文戲武唱」的方法,載歌載舞,聲情並茂,把京劇旦行幾乎所有的步法都組織進去了,還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動作。全劇充分反映了尚派飽滿、強烈、清健、豪放的風格。其表演手段層出不窮,通過種種程式化的舞姿創造了一系列動態畫面。他運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揚鞭、急搓步和上馬時單足顛顫、垛泥、趟馬圓場等動作,細緻地刻畫了王昭君的離愁別恨和邊塞的荒涼。他塑造了口中曲子、盔上翎子、手裡馬鞭、身上鬥篷的王昭君藝術形象,渲染了「馬活人俏」的表演效果,這「馬上昭君」的載歌載舞,被譽為一幅幅活的「佳人烈馬圖」。崑劇、京劇舞臺上演出《昭君出塞》基本上都是按照尚派路數演出的。
別離淚漣,怎忍舍漢宮帝苑。
無端歹賊弄朝權,漢劉王忒煞糯軟。
文官濟濟全無用,就是那武將森森也是枉然。
卻叫奴紅粉去和番。
臣僚乎,於心怎安,於心怎安!
哎呀,爹娘啊!孩兒今日別了你,但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時,再見我那爹娘啊!
我只得轉眼望家鄉,飄渺以似雲飛。又只見,海水連天,海水連天,野花滿地。
愁似,雁門關上望長安,總有那巫山十二難尋覓。懷抱琵琶別漢君,西風颯颯走胡塵。
朝中甲士千千萬,始信功勞在婦人。愁漫漫,霧沉沉,咬牙切齒恨奸臣。
今朝別了劉王去,若要相逢,若要相逢,一似海樣深。
尚小雲(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原名尚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並稱「四大名旦」,尚派藝術的創始人;其一生藝術經歷,恰與中國京劇鼎盛時期相始終,是京劇中後期歷史的見證人和參與者。他在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與四大名旦中其他幾位一樣,尚小雲在京劇旦行各領域都有所涉足,無論青衣、花旦、刀馬甚至武旦,都能勝任愉快。尚小雲是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界第一個編演新劇的名家。
尚派唱腔的特點,講究攻堅碰硬,都以實音、真力轉折,決不稍懈;同時又以板頭的變化運用,打破唱腔的固定節奏,展示唱腔的豐富內涵;又以斬釘截鐵的斷和錯綜有力的頓挫,使唱腔錯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簡約、堅實整齊中呈現峭險之處,顯得力透紙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處,則表現為酣暢淋漓,滿紙雲煙,和專尚纖巧者不同。
尚小雲先生的尚派風格是以陽剛見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強調一種力度,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強調一種頓挫,稜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在演唱上他善於運用立音、顫音、頓字和一種「節節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獨特風格。他的表演充滿激情,強調氣勢,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個很大的特色。值得提出的是,尚先生的藝術在剛的同時又講究剛柔相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媚。剛則至剛,柔則至柔。
1937年創辦「榮春社」。不惜家產辦學,培養了「榮」、「春」、「長」、「喜」兩科學生,以及三個兒子,他培育後輩時力求既專又博。尚小雲治藝嚴謹,無論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中對人十分熱情,慷慨仗義,傾囊相贈。「榮春社」共培養學生200餘名,遍布全國,在京劇演出和京劇教育崗位上發揮重大作用。
為了強化我國民族戲曲載歌載舞的特點,在尚小雲的保留劇目中,常常採用崑劇的演法,有些場次整個按照崑劇折子戲來演。一些崑劇折子戲經他大幅度加工,成了京劇的常演劇目,而且都已成為尚派名劇,如《梁紅玉》的後半出《戰金山》,《漢明妃》的後半出《昭君出塞》,就是享譽最盛的藝術精品。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尚小雲的藝術達到了更高境界,他將《漢明妃》、《梁紅玉》、《乾坤福壽鏡》、《銀屏公主》、《墨黛》等劇目作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同時,對傳統戲《御碑亭》、《虹霓關》、《打漁殺家》、《武家坡》等劇目進行了鍥而不捨的精心琢磨。這些劇目,不僅代表著尚派藝術的風格特色,而且與梅、程、荀的傳世名作一樣,至今仍代表著京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