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老子無為概念的方法與結論

2020-11-29 國學新知堂

無為是老子特有的概念,如何理解它呢?有人可能會說了,無是沒有的意思,無為也就是沒有為,沒有為也就是不為,所以無為的含義一定是什麼也不去做,無所作為。

這個推理看上去似乎沒什麼毛病,無為是沒有為,沒有為是不為,不為也就是無所作為。但是,當我們聯想到老子是一位哲人,那麼哲學家的思想一定要比我們普通人深刻,所以他所宣講的道理一定會很深奧,超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識觀念之外,甚至還可能與我們的常識觀念相反。可當我們讀到他的言論或聽聞他的說教時,還會有茅塞頓開,原來如此的感覺。

所以哲學家都是善於製造新思想和新觀念,並且有能力說服我們的理智,使我們信奉他的言論或學說的智者。如果我們認定老子也是一位哲學家,那麼他為我們提供的概念與言論,也一定符合上面說到的情形。可是當我們將無為的含義等同於無所作為時,就將面臨經驗和理論上的諸多困難。

在經驗中從未有無作做為而有所成就的事實發生。無為而無不為,什麼不用去做就可以實現什麼都能做到的目標,沒有任何實踐支持這個結論。有些學者將無為歸結為精神內斂,比如,靜坐、冥想等功課被很多宗教利用,而這些功課又常常被歸於無為的範疇。所以很多人都將《道德經》看作個人修煉的手冊。但是沒有任何經驗可以證明靜修比適量運動的方式更利於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

有人認為老子無為是治國秘訣,但縱觀歷史上有成績的皇帝,沒有一個是通過無所作為而實現天下大治的。秦皇、漢武、成吉思汗,沒有任何功業的成就符合不作為而無所不為的論斷。這些言論明顯與經驗事實不符,我們為什麼要迷信它。很多學者深知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矛盾,所以就要將無為的定義作出相應修正。

比如,有人解釋無為說,無為不是絕對的什麼也不做,而是順應客觀規律的作為,不超出客觀規律所界定的界限。這意味著無為即是不妄為,做客觀規律規定的事就是無為,做客觀規律規定之外的事就是有為。這個看上去似乎也很有道理,一個人做事之前,先去研究事物的客觀規律,當認識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再做事,成功的機率一定會很大。

但是,經驗中誰能夠做到嚴格依據這一程序做事。就拿君主治理國家這件事來說,哪個君王是在掌握了社會的客觀規律之後才去做君王的,在治理國家這個問題上,誰又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當面臨具體問題時,依據什麼來判定哪些作為客觀規律之內的,哪些作為是客觀規律之外的。客觀規律是在實踐中不斷認識與完善的目標,所以完全依據客觀規律的不妄為是不存在的。這樣一來,修正了的無為含義仍舊面臨著困難與矛盾。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就在於我們將無為簡單的等同於無所作為了。換言之無為的含義一定不是什麼也不去做,無所作為的意思。可是,大家就要問了,我在前面所做的推理沒有錯誤,為什麼結果反而錯了呢?這是因為無為是一個概念,不是一個詞彙。詞彙可以通過其文字字面的含義去理解,但是一個概念卻不能這樣去理解。概念的含義要通過下定義的方式獲得。老子使用了無為這一概念,就要為這一概念賦予特定的意義。所以我們要理解無為就不能僅僅看到這兩個字就聯想出某個意義來,而是要在通讀全部經文的基礎上,找一找老子為這一概念所下過的定義,或者看一看老子是在什麼意義下使用這一概念的。無為概念的含義一定是老子給出的,而不是我們看到這兩個字後聯想出來的。

比如,哲學中實體這一概念。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實體就是實在的物體或客體。但是這個意義一定不是斯賓諾莎所理解的那個,因為斯賓諾莎在使用這一概念時曾經下過定義,所以我們要了解斯賓諾莎的思想就要依據他為這一概念所下過的定義,而不能從實體這個詞彙字面上引申出的意義開始。

同樣的道理,我們要理解老子的無為,也不能單純依據這兩個文字所直接體現的意義,而是要通過通讀全部經文內容,看一下作者是如何論述無為,或者如何定義無為的。然後再依據這些論述進一步總結歸納出老子為無為這一概念所賦予的特定含義。

比如,在經文中老子論述說,水之德幾於道,意思是說水的德性與道最為接近,所以水具有無為之德。這時我們就要問了,水的什麼樣的品德或性質被認為與道最為接近呢?經文是這樣解釋的,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滋養萬物,萬物的生長都不能離開水,這是水利萬物。水利萬物就意味著有作為、有貢獻於萬物。這顯然與不作為的觀念是相矛盾的。所以水的無為就不能理解為水不作為。

那麼什麼才是水的無為呢?是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眾人之所惡莫過於低下的地位,然而水在利萬物的同時偏偏要流向最低最窪處。萬物皆爭上而恥下,只有水心甘情願的流向最低處。水滋養著萬物,沒有誰能比水於萬物的功勞更大,但是水並沒有因為自己對萬物有功而爭居萬物之上,反而總是甘居萬物之下。這就利萬物而不爭,也是無為的全部內涵。

水有作為於萬物、有功勞於萬物,但並不因為自己於萬物有貢獻有功勞而爭居萬物之上,反而甘居萬物之下。這種品德就是利而不爭、功而不居,也就是老子講的無為。所以無為就不是無所作為,反而是必有所作為,有作為而不恃,有功勞而不居,利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地位,這才是無為。

那麼,經文又是如何論述道無為呢?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萬物恃道而生,即道有衣養萬物之功。道生養萬物,也即是說道有作為於萬物,有貢獻有功勞於萬物。但是道並沒有因為自己對萬物有貢獻有功勞而為王為主,反而以虛以無的形式甘居萬物之後之下,這就是文中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根據這段經文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說,道無為就不是說道無所作為。道衣養萬物就是它的作為、貢獻或功勞,但是道不因為自己功於萬物就爭取萬物之上,為王為主,反而以虛無的形式甘居萬物之下之後,這也是利而不爭,功而不居的品質。與我們對水無為的分析是一致的,所以無為就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為而不恃,功而不居。

經文中多次出現類似下面的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且經文將它總結為玄德。所謂玄德即道之德,道之無為。道無為、水無為,它們的共同處在於生而不有、利而不爭,功成而不居,而不是無所作為。所以我就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看作老子為無為概念所下的定義。有了這個定義,我相信大家再回過頭細讀經文,一定會有所收穫。

相關焦點

  • 我們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
    我們該如何理解無為這一概念?這是決定我們是否能正確解讀經文內容的最關鍵的問題之一。首先,我們要知道無為這一概念是老子學說中特有的概念,這就意味著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比如,我學習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和概念我就不可能到笛卡爾的地著作中去找那些思想和概念的具體含義。這應當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我們研究老子,研究易經看到不能理解的詞彙或語句首先想到是的查字典,找字源。這個方法不是不行,不是不沒有必要,但也不要過分相信。其次,無為是一概念,是用「無為」這一詞彙標誌的概念,它的意義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無為」這一詞彙的意義。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這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治」。少作為的統治者往往在社會大動亂結束之後出現。因為這時候人們看到,殘酷的統治是造成社會大亂的直接原因。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出現大亂以後,都是道家人物站出來,用「無為」的方法治理國家。他們對國家事務很少幹預、很少作為,讓國家得以休養生息,國家就逐漸復興了起來。
  • 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應該怎樣理解?
    《道德經》中的 「無為」是老子自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如果我們想要學習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智慧,那麼就得正確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只有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含義,才能從老子《道德經》中體悟出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積極的指導作用。
  • 水與無為 老子求真連載之五
    為理解無為這一概念,我們在上一節討論了老子有關道無為的論述。在上一節的討論中我們形成如下認識:無為作為一個概念是不能通過其字面上的意義去理解的。也可以說,無為所包含的意義與無為這一詞彙的意義並不相同,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糾纏無為與不為之間的矛盾。
  • 從水的特性看老子無為概念的含義
    老子的觀點在於,天下之所不能長治久安,不能夠永久的太平清靜,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帝王君主不能做到功而不居,利而不爭。天下治亂交替現象的根據就在這裡。老子講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功而不居,利而不爭。水就具有這樣的德行。這無為的德行要求統治者,不是不去打天下,不是不去為人民謀幸福,而是一定要去打天下並為人民謀幸福。
  • 老子有為與無為概念的區別
    老子為有為概念下過了定義,有為的定義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道衣養萬物不為主,水利萬物而善下,聖人功成身退,甘居萬物之下之後。功於萬物而不處前,反處萬物之後;利於萬物而不處萬物之上,反處萬物之下。無為的概念應作這樣理解。
  • 老子有為與無為概念的區別
    老子為有為概念下過了定義,有為的定義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道衣養萬物不為主,水利萬物而善下,聖人功成身退,甘居萬物之下之後。無為的概念應作這樣理解。道生有天地萬物而不自生,所以不處天地萬物之前而處天地萬物之後,所以我們只能知道天地萬物的存在而不知道之實在。因為它是無為的,即「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德無為的社會中也不能獲得關於德的任何知識。但德卻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揭示人的覺性存在,並且靠自己的覺性,能夠更好地應對一切,這才是老子提出「無為」的真實用意。他想告訴我們,人靠大腦來做決策、來行動絕不是最好的方式,甚至是很糟糕的方式,因為我們在用大腦思考時,總是會被許多概念束縛住。
  • 「無為」是老子哲學觀的總原則,「魂魄不死」為無為理論做鋪墊
    「無為」是老子哲學觀的總原則,我們找到了它的出處。「道經」第六章依然在講氣功理論,所以各家譯文內容相去甚遠。我們今天共同探討「道德經」第六章裡面所講的氣功理論,其主題乃「穀神不死」。也像老子一樣會如此感慨嗎?「這是誰的兒子啊,好像出現在天帝之前」,這樣的發問,這樣的肯定句式,是否可以理解呢?是不是合乎情理啊!回答都是肯定的。接下來,老子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難道傳說中的「鬼神」、傳說中的陰性世界真的存在嗎?這是個偉大的哲學命題!為了明確此問題,他會反反覆覆地求證,怎麼求證呢?自然向「誰的兒子」的這個人求證。
  • 老子為什麼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講「無為」的好處,方法是以進為退。所以,老子在這一章裡藉助思想實驗來論證「無為」是益的道理。比如,我們可以設想兩個物體之間的間隙可以無限小,那麼能進入這個間隙的物體也是無限小的。如果我們將兩個物體之間的間隙想像為零,那麼就只有「無」才能進入為零的間隙中。間隙為零,也就是沒有間隙,但是這個情形卻不在現實中存在。自然界不存在沒有間隙的事物。但是老子卻假定它存在,從而給「無」概念以價值和意義。
  • 老子為什麼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01【名家解讀】 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在這裡又一次講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講「無為」的好處,方法是以進為退。所以,老子在這一章裡藉助思想實驗來論證「無為」是益的道理。比如,我們可以設想兩個物體之間的間隙可以無限小,那麼能進入這個間隙的物體也是無限小的。如果我們將兩個物體之間的間隙想像為零,那麼就只有「無」才能進入為零的間隙中。間隙為零,也就是沒有間隙,但是這個情形卻不再現實中存在。自然界不存在沒有間隙的事物。但是老子卻假定它存在,從而給「無」概念以價值和意義。
  • 讀懂《老子》|有道論與無為政治思想——老子思想綜述
    通過前邊章節的學習,我相信大家對於老子思想有一定的把握,今天我將老子思想的兩個核心觀點——有道論與無為政治,做一個概括性的綜述,來幫助大家加深對老子思想的理解。老子的道概念雖然具有不可知的性質,這是由於道以「無」為存在形式原因,並不是不可理解,但是後世道家學說卻將道概念玄學化、神秘化了。老子只是講道存在,並沒有講道是什麼。但是後世道家試圖探索道的本體,宣稱通某種神秘的經驗可以體驗它。而按照老子的本意,道永遠都不能成為人類感覺和知覺的經驗對象。
  • 老子講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解讀《道德經》最正確的姿勢,莫過於「以老解老」了,也即是說:用老子的原話解讀老子所提出來的概念,用老子的思想印證老子的主張,用老子的思維實現邏輯內證。離開《道德經》原文討論這個內容,很容易被參考線索誤導。
  • 老子說的無為是無所作為嗎?
    《老子》全書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叫做「無為」。「無為」這個詞真的好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正確的準確的理解「無為」,是無法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的。兩千多年來,無論是帝王將相,亦或是古聖先賢,再或是黎民百姓,無數人被「無為」一詞阻擋在真理的大門之外。可悲可嘆可惜。究其原因,無不將「無為」簡單地理解為無所作為了,取其消極一面而舍其積極一面。《老子》第三十七章中明確地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如何理解老子「以無為治天下」的意義
    ,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認為無為是治理天下的最好策略。如何理解「以無為治天下」的意義的呢?老子認為天下之所以不能得清靜,是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政治權利和經濟地位上的不平等。
  • 如何理解老子「以無為治天下」的意義
    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認為無為是治理天下的最好策略。如何理解「以無為治天下」的意義的呢?所以,老子無為政治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取消人與人之間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上不平等關係。但是,如何才能消除人與人之間在政治和經濟上的不平等呢?一般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政治家在開邦定國之後,都會自立為帝王,成立政府,設置官員,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分配政治權力。這樣,社會組織就會有一部分成員成為政府工作人員,進而形成統治者階層。統治者階層由皇帝和中央與地方的龐大的官僚機構組成。
  • 對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與主流解讀不同的領悟
    按正常思維理解這句話簡要的大意是,什麼也不做,但什麼都可做倒。再詳細一點,做進一步&34;的字象解釋是,以不做為的形式、方法為前提,謀求、達到無所不為的終極&34;。多數人將老子的&34;理解得很&34;。
  • 老子《道德經》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妄之為
    解讀老子《道德經》最正確的姿勢,莫過於「以老解老」了,也即是說:用老子的原話解讀老子所提出來的概念,(64章)......很多人把老子的「無為」理解為無所作為。當你通讀《道德經》全文,你會明顯感覺老子的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63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64章),這裡的「必作」和「為」與「治」都是有為的意思。因此,老子的「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是無妄之為,即順應萬物本性而不人為幹擾,遵從自然規律而不人為破壞。
  • 我理解的無為
    我理解的無為,前所未有、獨一無二,因為我破解了道德經,才會有這樣的理解。什麼是無為?無為就是「無」的為,老子用「無」描述了一種狀態,也就是萬物之始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開始的「為」,稱作「無為」。這個「無」,就是第一章:無名萬物之始的「無」,也就是從萬物之始的「為」,就是「無為」!那麼萬物之始是什麼狀態呢?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目的。
  • 從王莽改制,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
    老子說道家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和「儉」都好理解,那什麼叫「不敢為天下先」呢?人不是應該有理想,有抱負,敢為天下先嗎?老子還有兩句話,一句叫「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意思是說如果沒有了聖人和智者,那麼老百姓就會獲得很大的好處;第二句叫「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意思是如果沒有了仁義,那麼老百姓就會孝順和慈愛。這不是胡說八道嗎?老子這幾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