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餅菜,是中國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及臺灣地區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也是閩南人從小吃到大的食物之一。
潤餅菜的特點是清脆爽口,鹹甜適中。包的過程也與吃北京烤鴨極其相似,但是潤餅的口感更加多樣。
餅皮
餅皮分為兩種,一種為新式一種為老式
正宗古派潤餅
採用原生態火種烘烤,餅用手貼火爐,錘鍊出來的正宗古派「潤餅」,這樣烤出來的餅皮很Q很潤,餅皮包菜過程任其搓揉都不易碎裂,並不會滲油。
新式潤餅皮
新式潤餅皮的製作方法和雜糧煎餅的餅皮製作方式一樣,餅皮薄而柔嫩,但是包閩南菜會比較不合適,閩南菜多油,所以這種餅皮大多數是包比較幹的食物。
地道閩南風味
在閩南家庭裡,傳統做法是以蚵仔煎、胡蘿蔔、荷蘭豆、高麗菜、米線為核心,圍繞著這些再根據各家口味添加菜式,有魷魚、春筍絲、五花肉、香腸、海苔碎、豆芽、醋肉、香菇等。
在做鹹潤餅菜之前的材料準備也是十分的繁瑣,有些家庭會選擇將全部材料都炒在一起,最後裝在大盆裡端到餐桌上,每個人按照自己的食量選擇包;
另外一種則是更加的繁瑣,要一樣樣把每樣材料煮熟,然後再逐一擺在餐桌上,再讓每個人按照喜好決定包啥。
吃鹹潤餅菜,當然最不可少的自然是吃潤餅菜的「靈魂」——甜辣醬。
加入靈魂後的潤餅菜恍如進行了一種升華,微微咬一口潤餅菜,潤餅皮柔韌而有嚼勁,甜辣醬混合著蔬菜的風味,中和了肉的油膩感,口感豐滿而醇厚,令人回味無窮。
潤餅菜的甜口味
而與傳統家庭所吃的鹹口潤餅大為不同的,是以甜油嗲為核心的甜口潤餅。
而甜潤餅多流行於廈門、潮汕等地區。
甜油嗲,又叫豬油哋,早先用豬油炸,後來為了健康,才改用大豆油。
甜油嗲原本攤開像個舌頭,後來祈禱財運滾滾的閩南人把它折了起來,形狀像個「8」字,也意味著「發」。
甜口潤餅之中最為費時費力的便是那配料,尤其是甜油嗲。製作潤餅需要的甜油嗲必須小而且薄,而且要十分Q彈。
製作過程中在和了糯米粉後,要使勁揉,這樣炸了之後才能保證香糯有嚼勁,不出差錯。
製作甜口潤餅要先灑上花生碎,再拉長剪一截麥芽糖,貼上兩個長而薄的甜油嗲,再刷一排蒜頭汁調味進行封口。
咬一口甜潤餅,口腔中充滿了清甜的味道,花生碎脆中帶香,甜嗲粘膩而又軟糯,輕咬撕扯著麥芽糖,居然拉出糖絲,蒜頭汁的蒜香又化解了三分甜膩,讓人想再多吃點。
甜口的潤餅與鹹口的潤餅象徵著兩種風味,但是卻都不相上下,都是讓人吃了就難忘的存在,可能有人不喜有人愛,但是無可否認是「它」確實是我們記憶中的古早味。
潤餅小典故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或清明前後,有吃潤餅的習俗。
至於潤餅的典故,據說春秋時代,有個賢者介子推為了照顧母親拒絕晉文公的封祿,帶著母親入山隱居,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推而放火燒山,料想孝子必定會背著母親逃出來,但介子推卻抵死不從,和他的母親一起被燒死,傷心悔恨的晉文公自此規定這一天全國都不能生火,定為寒食物節以紀念介子推的氣節,這也就是後來的清明節。
古時候在清明節這一天吃寒食,將蔬菜放涼再包進麵皮中包裹食用,這樣的習俗流傳到今日,大家便會在清明節吃潤餅來應景。
///
你吃潤餅喜歡加什麼東西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
///
——END——
編輯 / 香草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