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舌尖上的中國》閩南潤餅菜,一口咬盡閩南風味

2020-12-05 騰訊網

潤餅菜,是中國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及臺灣地區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也是閩南人從小吃到大的食物之一。

潤餅菜的特點是清脆爽口,鹹甜適中。包的過程也與吃北京烤鴨極其相似,但是潤餅的口感更加多樣。

餅皮

餅皮分為兩種,一種為新式一種為老式

正宗古派潤餅

採用原生態火種烘烤,餅用手貼火爐,錘鍊出來的正宗古派「潤餅」,這樣烤出來的餅皮很Q很潤,餅皮包菜過程任其搓揉都不易碎裂,並不會滲油。

新式潤餅皮

新式潤餅皮的製作方法和雜糧煎餅的餅皮製作方式一樣,餅皮薄而柔嫩,但是包閩南菜會比較不合適,閩南菜多油,所以這種餅皮大多數是包比較幹的食物。

地道閩南風味

在閩南家庭裡,傳統做法是以蚵仔煎、胡蘿蔔、荷蘭豆、高麗菜、米線為核心,圍繞著這些再根據各家口味添加菜式,有魷魚、春筍絲、五花肉、香腸、海苔碎、豆芽、醋肉、香菇等。

在做鹹潤餅菜之前的材料準備也是十分的繁瑣,有些家庭會選擇將全部材料都炒在一起,最後裝在大盆裡端到餐桌上,每個人按照自己的食量選擇包;

另外一種則是更加的繁瑣,要一樣樣把每樣材料煮熟,然後再逐一擺在餐桌上,再讓每個人按照喜好決定包啥。

吃鹹潤餅菜,當然最不可少的自然是吃潤餅菜的「靈魂」——甜辣醬。

加入靈魂後的潤餅菜恍如進行了一種升華,微微咬一口潤餅菜,潤餅皮柔韌而有嚼勁,甜辣醬混合著蔬菜的風味,中和了肉的油膩感,口感豐滿而醇厚,令人回味無窮。

潤餅菜的甜口味

而與傳統家庭所吃的鹹口潤餅大為不同的,是以甜油嗲為核心的甜口潤餅。

而甜潤餅多流行於廈門、潮汕等地區。

甜油嗲,又叫豬油哋,早先用豬油炸,後來為了健康,才改用大豆油。

甜油嗲原本攤開像個舌頭,後來祈禱財運滾滾的閩南人把它折了起來,形狀像個「8」字,也意味著「發」。

甜口潤餅之中最為費時費力的便是那配料,尤其是甜油嗲。製作潤餅需要的甜油嗲必須小而且薄,而且要十分Q彈。

製作過程中在和了糯米粉後,要使勁揉,這樣炸了之後才能保證香糯有嚼勁,不出差錯。

製作甜口潤餅要先灑上花生碎,再拉長剪一截麥芽糖,貼上兩個長而薄的甜油嗲,再刷一排蒜頭汁調味進行封口。

咬一口甜潤餅,口腔中充滿了清甜的味道,花生碎脆中帶香,甜嗲粘膩而又軟糯,輕咬撕扯著麥芽糖,居然拉出糖絲,蒜頭汁的蒜香又化解了三分甜膩,讓人想再多吃點。

甜口的潤餅與鹹口的潤餅象徵著兩種風味,但是卻都不相上下,都是讓人吃了就難忘的存在,可能有人不喜有人愛,但是無可否認是「它」確實是我們記憶中的古早味。

潤餅小典故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或清明前後,有吃潤餅的習俗。

至於潤餅的典故,據說春秋時代,有個賢者介子推為了照顧母親拒絕晉文公的封祿,帶著母親入山隱居,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推而放火燒山,料想孝子必定會背著母親逃出來,但介子推卻抵死不從,和他的母親一起被燒死,傷心悔恨的晉文公自此規定這一天全國都不能生火,定為寒食物節以紀念介子推的氣節,這也就是後來的清明節。

古時候在清明節這一天吃寒食,將蔬菜放涼再包進麵皮中包裹食用,這樣的習俗流傳到今日,大家便會在清明節吃潤餅來應景。

///

你吃潤餅喜歡加什麼東西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

///

——END——

編輯 / 香草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潤餅菜—閩南人的思鄉菜
    潤餅菜,又叫「春卷」,是閩南地區及臺灣地區的特色小吃。在泉州的傳統美食中,潤餅菜可算是排頭兵。關於潤餅菜的起源,民間有多個傳說,其中之一是說潤餅菜由明代同安才子蔡復一夫人所創。為完成任務,蔡復一廢寢忘食,晝夜雙手齊書,抽不出時間吃飯,蔡夫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麵粉加水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做成一張張薄薄的麵皮,再把各種菜切細,炒成燴菜,然後用麵皮把燴菜捲成圓筒狀,每天用餐時,蔡夫人雙手捧著「薄餅」餵丈夫吃,這樣既不影響工作,又不耽擱時間,在夫人的照料下和協助下,蔡復一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
  • 泉州「古早味」潤餅菜 一層薄皮卷盡美味
    潤餅菜餡料豐富(林勁峰 攝)潤餅菜 一層薄皮卷盡美味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若是泉州人就會知道,在這個傳統節日裡,除了掃墓祭奠緬懷先人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吃潤餅菜。如今,潤餅菜搭著《舌尖上的中國》這個平臺上了央視,在全國露臉,這就不得不讓人再來回味一下這道「古早味」。
  • 清明寒食,閩南人用潤餅包盡萬物
    「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自寒食節與清明相融合後清明吃寒食也漸成定例在閩南,保留寒食食俗之遺風的非潤餅菜>莫屬何為潤餅菜?在閩南人的飲食習慣中甜鹹搭配的吃法不足為其人們習慣在潤餅皮包裹之前再加一次料如「土豆敷」、麻佬、蕪荽、滸苔、甜辣醬如此一來不光包山包海,這酸甜苦辣鹹一口就能嘗遍
  • 閩南潤餅菜——一道讓人思念家鄉的美食
    潤餅菜,據泉州的老一輩人說,這道菜來源於中原的春餅,估計是唐末王審知入閩時帶來的美食。閩南在古時候是個四荒八野的蠻夷之地,戰亂把一批吃苦耐勞的中原人趕到了這片土地上墾荒,久之這些中原人把原住民給同化了,我們基本都是這些厲害的中原人的後代。
  • 【閩南四句】每年清明你吃「潤餅菜」嗎?
    閩南四句:  清明節,清明兜,  無閒叱吒亂糟糟;  煮五味,辦炊操,  菜蔬發落幾落甌。  潤餅皮,買來包,  未孝囝仔先來偷;  掃墓埕,清水溝,  緬懷祖先排頭摳!  閩南四句:  清明風俗看海沿,  特別深滬尚堅持。  親人哭墓毋轉移,  山頂掃墓獻紙錢。  厝內潤餅包滸苔,  一桌五味臊菜魚。  孝敬祖先無躊躇,  已經延續數百年!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
  • 舌尖上的清明美食: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怎麼做?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閩南人會備辦葷食、潤餅菜、金紙、香燭等祭品,敬奉祖先。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麥餡粿等清明小吃在平時也能吃到。日前,他向記者介紹了這幾種美食的做法。
  • 吃貨團:潤餅菜上舌尖2名聲大噪
    潤餅菜上舌尖2名聲大噪 古早味令人回味潤餅菜是春卷的一種,發源於泉州,而後流行於臺灣、福建地區。泉州民俗專家傅孫義表示,多數關於潤餅菜的民間傳說都未經過考證,但可以推測是:唐宋時期,因大批中原人遷徙南下,春餅隨之傳入閩南地區,成為潤餅菜的前身。
  • 閩南人的清明傳統美食——潤餅
    春卷,又稱春餅、潤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和芝麻湯圓。閩南一帶清明時節也吃春卷,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春卷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
  • 鼠粬粿麥餡粿潤餅菜 嘗嘗舌尖上的泉州清明美食
    原標題:鼠粬粿麥餡粿潤餅菜 嘗嘗舌尖上的泉州清明美食   舌尖上的清明美食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閩南人會備辦葷食、潤餅菜、金紙、香燭等祭品,敬奉祖先。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
  • 閩南潤餅,騰衝大救駕,這菜裡的故事你知道嗎?
    聞聲如面,溫暖的聲音有著美麗的樣貌,達人今天帶來的家鄉菜叫閩南潤餅,這道家鄉菜有著怎樣的故事?相傳閩南潤餅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初創,百姓把諸多菜餚擺在面前,他不知如何選擇,用餅通通一卷,便成了一道閩南潤餅。一張潤餅,餅薄如蟬翼。一份餡料,菜香在味蕾上肆意。幾碟醬料,鄉愁醇厚,讓人在這片異鄉的土地上想起家的味道。
  • 泉州清明節要吃什麼食物 閩南清明潤餅菜麥餡粿做法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閩南人會備辦葷食、潤餅菜、金紙、香燭等祭品,敬奉祖先。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麥餡粿等清明小吃在平時也能吃到。日前,他向記者介紹了這幾種美食的做法。
  • 清明吃潤餅你知道來歷嗎? 美味潤餅菜咋做?
    ­  潤餅菜­  美味­  潤餅菜,被賦予了「包金包銀」的招財寓意,深受閩南人喜愛。從現代營養學來看,潤餅菜葷素搭配得當,營養均衡,不失為一道既美味又營養的地道美食。薄如蟬翼的潤餅皮,包裹著鮮美可口的餡料,吃起來嫩脆甜潤、醇香多味。­  潤餅菜的餡料以應季食材為最佳選擇,包含了胡蘿蔔條、豆乾條、蛋皮絲、豌豆條等,尤其以海蠣煎不可或缺。
  • 閩南清明節習俗:上墓、吃潤餅夠(薄餅春卷),吃雞蛋、清明餜
    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最喜歡吃的閩南人又來了,先說說吃的,閩南清明有三大吃:潤餅、清明餜、雞蛋。其實說起來清明沒啥吃的,因為清明前後是寒食節,距清明節一兩天,又稱冷食節,禁菸節,冷節。寒食禁火,不能吃,古代寒食才是掃墓的時候,不過現在基本上寒食和清明連在一起掃了。
  • 咱厝人的「潤餅菜」
    桌上已經擺好了一盆盆香噴噴、色澤鮮潤的潤餅菜,有魷魚、醋肉、紅蘿蔔、花生、香腸、虎苔、水果拼盤……饞得同學們直流口水。    包潤餅開始了,同學們興趣高漲,個個躍躍欲試。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分成五個小組進行,老師先耐心地示範包潤餅的方法,接著讓同學們動手體驗。
  • 阿姨在街邊買閩南小吃,小小一個潤餅賣5塊錢,味道好不好呢?
    現在已經三月下旬,再過不到半個月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也叫寒食節。而到了這個節日,我國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風俗,光在「吃」上面就有很大的區別,就比如閩南人一定會在這一天吃潤餅,每家每戶都會自己炒潤餅菜,然後自己包潤餅吃。
  • 過清明吃寒食 泉州古早味"潤餅菜""清明粿"
    過清明 吃寒食「潤餅菜」和「清明粿」是不少泉州人清明時節必吃的傳統古早味在閩南地區,「潤餅菜」和「清明粿」便是清明前後,人們常吃的傳統古早味,它們都包含著初春時節的應季食材,通過不同的做法,製成兩道「春意盎然」且帶有閩南風味的特色美食。本期《美食》帶大家一起來回味下這些清明節推出的「限定版寒食」。
  • 上過《舌尖》的石花膏、野生東山小管…火爆廈門的榮先森首次開到...
    到店的時候已經下午一點半,沒想到還是要等位,翻翻菜單看到主打的是閩南風味的海鮮,好多菜都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用腳投票這回事兒還是靠譜的。復古閩南風的設計風格,把廈門傳統花磚和時髦的黃銅元素融合到一起,細節心機滿滿。
  • 舌尖上的閩南鹹飯
    天氣變熱了,總感覺廚房就像是蒸籠一般,不想多呆一會,畢竟一下子就滿頭大汗,渾身難受,不想下廚房,今天就帶給大家一道閩南鹹飯,一下子飯和菜都有了。鹹飯是福建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屬於閩菜系。大部分閩南人人都會做這種飯。
  • 泉州潤餅菜,甜潤可口,泉州美味的傳承
    閩南人,在清明的時候,除了掃墓、祭祖,在回到家鄉的時候,大家還會坐在一起坐在一起吃潤餅菜。作為比春餅更古老的美食,吃潤菜餅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現在成為了清明節的必吃美味。在閩南某些地區也俗稱「薄餅」,是閩南人不可或缺的菜色。福建和臺灣一帶的家庭再新年和尾牙以及清明節時會以潤餅皮祭祀祖先,之後家族成員圍據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與糖粉以潤餅皮包裹後食用,這是一種比春卷更為古老的吃法,是屬於福建臺灣一帶家族聚會的重要飲食。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一。
  • 【美食|泉州】閩南小吃的起源地,舌尖上的閩南古早味——泉州
    郭牙牙遊記面 線 糊泉州老城不大,老街古剎,穿行其中都是原汁原味的閩南風味。面線糊發源地就是泉州,據說是當年乾隆下江南時,恰逢糧食短缺,一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利用一些剩骨頭、米粉碎等食材熬出來的。因為味道鮮美,被乾隆稱為龍鬚珍珠粥。在泉州,面線糊能從晚上6點吃到早上6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