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中國未來的前途關係人類的前途,國家民族文化的根絕不...

2020-12-11 騰訊網

我從小到現在,感覺到中國文化是個大問題,尤其是現在,文化沒有根了,所以我提倡重新讀書。在我的觀念裡頭,現在三四十歲左右的人都沒有希望了,文化要靠新的一代才行。如何建立中國文化跟人類的文化(還不是世界的文化)合流,開展人類未來的前途,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在我的觀念裡,中國未來的前途關係人類的前途。

到了近一二十年感到我們自己的文化沒有根了。要說接受西方文化,也沒有好好接受,也不懂。事實上,西方文化可以給我們做一個很好的參考。我常常感到,國家亡掉了不怕,還可以復國,要是國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遠不會翻身了。一個國家、社會的興衰成敗,重點在文化,在教育。

——《南懷瑾講演錄》

我們知道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國家不怕亡國,亡了國還有辦法復國,如果文化亡了,則從此永不翻身。試看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無前例。所以對於文化重建的工作,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太重大了,絕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斷送掉。

*****

孔子說了他擔憂的四點:「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也是每一個人和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亂的世局,任何一個國家社會,都可能有這四種現象出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怕亡國,因為亡國可以復國。只要有決心,有勇氣,就能把國家光復回來,沒有什麼可怕。尤其我們這個民族與眾不同,歷史上已經有好多次復國的經驗,就是因為我們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國雖亡而文化猶存。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斷了,就會陷於萬劫不復。這裡所記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擔憂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後果。我們再看古今中外的歷史,一旦國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態存在,但已動搖了根本,難以翻身,這是一定的。猶太人雖然亡了國,他立國的文化精神,始終建立在每一代猶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來是空洞的,但它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命脈,孔子在這裡不談國家政治而談人文文化,實際上這正是民族歷史的重點。國家天下,盡在其中。

——《論語別裁》

中國自南北朝到清代,歷史上經過好幾次外族的進攻,為什麼中華民族始終站得住?就是因為文化的力量,進攻的民族反被我們的文化同化了。有個哈佛大學的教授來問我,說世界上許多國家亡了就亡了,永遠起不來了,只有中國經過了好多次的大亡國,都沒有垮,永遠站得起來,是什麼原因?我回答說,關鍵在「統一」這兩個字,就是思想、文化、文字的統一。因為文字、語言、文化的統一,所以維持幾千年而不亡,尤其是文化的力量,比什麼都強,那是無形的。因此文化不能亡,不能挖根。我們有些國人,自己去做文化挖根的工作,這是自取滅亡的事情。

——《莊子諵譁》《列子臆說》《論語別裁》

文化是人類民族的靈魂,尤其是一個國家民族,切不可自毀靈魂、但取軀殼地糟蹋文明,更不可自毀千秋的文化大業,而偏取後世的一家之言,便當作金科玉律。那是必有自懺孟浪,後悔莫及的遺憾啊!

——《原本大學微言》

我們老祖宗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快要斷根了,命若懸絲,國家民族文化的生命像一根絲一樣吊住,很脆弱很危險了。要怎麼培養它,把它重新接起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這是現在青年同學們的責任,因為我們老了,寄望在你們身上。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我常說,一個國家亡了不怕,是可以復國的;最怕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整個亡掉,那就翻不了身了。諸位青年同學千萬要注意,將來的時代,我們的文化要你們年輕一輩去挑啊,不能使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種子斷絕。最嚴重的是文化精神沒有了,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根一旦喪失,那就真完了。

——《孟子與離婁》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輸出,為什麼需要更多「李子柒」?
    南懷瑾先生也曾在著述中提到,我們這一百年來的文化是輸入的,都是從外國搬進來的。而現在開始,中國人要自強,中國文化要輸出,向外傳出去。今天結合李子柒現象的熱議,我們再聽南師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未來的輸出傳播,感悟更深。
  • 一種排他的文明是沒有前途的,也會讓整個民族陷入沒有前途的黑暗
    從華盛頓到北京,從東亞地區到阿拉伯國家,或介紹或評論,或褒揚或針砭,幾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回應之聲。隨後,塞繆爾·亨廷頓又出版了他的新書《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進一步完善了他的文明衝突論,讓世人了解了他對世界政治所作的更全面、更精確和更詳盡的分析。
  • 南懷瑾:為何而讀書?
    南懷瑾先生一生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晚年尤其重視教育與讀書,而讀書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39;,而不是為了『生活』。」 南懷瑾先生 我提倡重新讀書,文化要靠新的一代才行。如何建立中國文化跟人類的文化(還不是世界的文化)合流,開展人類未來的前途,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
  • 孔丹憶南懷瑾:他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
    文/孔丹 編者按:南懷瑾先生(1918—2012),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弘揚者,是於國家民族前所未有之歷史大變局中,投身歷史文化的救亡
  • 對比中西文化體系,梁漱溟:中國文化最有前途,季羨林:我同意
    關於文化的對比,是學術界和文人們很喜歡做的一件事。而在中國有關中西文化的話題,從民國就一直持續著。當時因為中國積貧積弱,有識的知識分子階層們從文化上分析,覺得是中國數千年"迂腐"的文化,麻木了人們的精神,因此掀起了一場批判傳統文化,開展新文化的活動,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新文化運動。
  • 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主要內容有:一、中華文化的一般內涵,二、中華文化的特質,三、了解中華文化的途徑和方法,四、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儒、釋、道的當代價值和意義,五、中華文化與「文化強國」的關係,六、當代文化建設的困惑和癥結,七、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 未來中國什麼宗教最有前途?學者認為當屬佛教
    未來中國,什麼宗教最有前途?我看當屬佛教。 最近三十年,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發展,宗教的空間也有所發展,佛教的香火正在逐漸、緩慢的恢復之中。 ,預測其未來的發展前景。 基督教進入中國雖然很早,但是它在中國真正的繁榮卻是藉助殖民者的槍炮才實現的。今天在中國還很有魅力,是因為幾百年來西方基督教社會(主要是資本主義力量)成為主宰人類社會走向和地球命運的主流力量,中國百年以來的所謂"現代化發展戰略",乃是對此種主流力量的認同與趨歸。在此背景下,中國國民對基督教的熱情長盛不衰,幾乎是順理成章的。
  • 《父親南懷瑾》:什麼有利於國家,我就做什麼
    同樣的,國家在發展歷程中亦是定數與變數時刻相伴。不過有大智者能夠觸摸歷史的車輪,探尋未來的軌跡,供世人深思。中國便是如此,如今的她在經歷近代屈辱之苦後已經浴火重生,變得偉大而強盛。而令人稱奇的是,早在1974年,南懷瑾先生就曾經預測,中國從丁卯年(1987年)開始會有200年的大運,此言一出,國人皆熱議紛紛。當然,有贊同便會有質疑,時人更是覺得滑稽。
  • 餘秋雨:對人類文明的前途從樂觀變得越來越悲觀
    歐洲從前我零敲碎打地去過,相關的書也讀過,這次我們到處看,訪問當地的駐外記者、留學生、學者,現實的觀感矯正了我從前從書本中得來的有關民族紛爭的一些印象:歐洲國家在走向聯合的過程中,文化思維也在變化。  記者:這本書可以視為「千禧之旅」後完成的《千年一嘆》的延續,相比之下有沒有變化和超越?
  • 學者:提升中國文化全球影響力前途光明、任重道遠
    人民網北京3月28日電(萬鵬)國家主席習近平27日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鑑的看法和主張,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 學習美發在未來有前途嗎?
    中國的人口基數非常龐大,每個人都要剪頭髮,所以美發的市場是很龐大的;而且做美發也不容易失業,技術學好了,全國各地那麼多美髮店,找工作也是非常容易的創業也簡單,開店的成本比其他行業要低許多目前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未來美發行業的價格上升空間也是非常巨大的;現在人們對自己的形象越來越看重,技術學好了,在未來也是非常吃香的。
  • 前途光明 未來可期
    前途光明 未來可期 2010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 他看到北京的變化, 餐飲業和旅遊業都在飛速發展,
  • 劉結一:祖國是臺灣同胞的篤定依靠,更是臺灣前途所在
    劉結一:祖國是臺灣同胞的篤定依靠,更是臺灣前途所在 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12月9日以視頻連線方式在廈門市和臺北市同步舉行。
  • 努力做好讓「鎮江很有前途」跑進現實的算法
    馬明龍說,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我們將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鎮江很有前途」殷殷囑託,緊扣全省「兩爭一前列」使命任務,甩開膀子「跑起來」,堅定奔跑方向、釋放奔跑動能、集聚奔跑優勢、匯聚奔跑合力,跑出自信、跑出加速度,讓「很有前途」跑進現實。做好加法,匯聚國家、省重大戰略鎮江疊加的強大勢能。
  • 未來做直銷的人,前途如何?
    前途,是每個人都會考慮到的問題,無論是在選擇行業還是公司上,都得選擇有前途的。那麼對於做直銷的朋友來說,前途由什麼決定呢?什麼樣的人前途更好呢?如果你能做到下面這4點,那麼在未來,你的前途也就是很好的。
  • 臺灣統派瘋傳「舊文」:中國的前途不在臺灣,而在中國大陸(上)
    當前情勢下,島內有識之士更加積極思考兩岸如何推進統一和中國的未來前途問題。近日,包括民進黨創黨元老、中華統一促進黨首任黨主席林正杰在內的多位島內統派人士告訴筆者,島內統派人士近日在社交軟體群中瘋傳一篇「舊文」——已故臺灣大學教授、文藝評論家顏元叔1991年2月發表《向建設中國的億萬同胞致敬》一文。「雖然已過30年,但該文的前瞻性,讀起來仍讓人心潮澎湃。」
  • 欠薪的「前途」,黯淡的前途
    一方面是讓身處其中的新能源車企得以喘息回血,以更好的姿態應對接下來的競爭,另一方面自然是士氣方面的提振,新能源市場仍是國家發展的重點項目,值得新能源車企長久的付出時間與資金。不過,儘管新能源汽車前景變得較為明朗,但是身處其中的造車新勢力,日子還是很難過。
  • 禁菸歟,稅煙歟——晚清一場關係國家前途和民族存亡的論爭
    鴉片的大量輸入,白銀的不斷外流,造成國內銀貴錢賤現象,影響了清廷的地丁、漕銀收入和民間交易的疲降,從而出現了嚴重財政危機,這一財政危機的性質已不只是一般的稅收政策問題,而是涉及資本主義國家利用鴉片作為向我國傾銷商品的突破口,藉以損害和侵略我民族和國家主權等根本利益的政治問題。於是,在清廷朝野人士中掀起了一場嚴禁鴉片進口,還是弛禁增稅的論爭。
  • 「臺獨」舉動瘋狂,大陸重拳出擊,人民日報一番話指出臺灣的前途
    近段時間以來,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加緊與外部反華勢力勾連,頻頻製造事端,大搞「臺獨」分裂活動,嚴重危害兩岸和平和臺海局勢穩定,嚴重危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近日,媒體曝光的一批臺灣間諜竊密案件引發社會關注。
  • 意識形態工作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在今年2月19日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他又強調,做好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意識形態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總體判斷,強調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性、戰略性、全局性意義,以及它在引領思潮、凝聚人心、推動發展方面的強大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