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到現在,感覺到中國文化是個大問題,尤其是現在,文化沒有根了,所以我提倡重新讀書。在我的觀念裡頭,現在三四十歲左右的人都沒有希望了,文化要靠新的一代才行。如何建立中國文化跟人類的文化(還不是世界的文化)合流,開展人類未來的前途,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在我的觀念裡,中國未來的前途關係人類的前途。
到了近一二十年感到我們自己的文化沒有根了。要說接受西方文化,也沒有好好接受,也不懂。事實上,西方文化可以給我們做一個很好的參考。我常常感到,國家亡掉了不怕,還可以復國,要是國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遠不會翻身了。一個國家、社會的興衰成敗,重點在文化,在教育。
——《南懷瑾講演錄》
我們知道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國家不怕亡國,亡了國還有辦法復國,如果文化亡了,則從此永不翻身。試看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無前例。所以對於文化重建的工作,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太重大了,絕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斷送掉。
*****
孔子說了他擔憂的四點:「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也是每一個人和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亂的世局,任何一個國家社會,都可能有這四種現象出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怕亡國,因為亡國可以復國。只要有決心,有勇氣,就能把國家光復回來,沒有什麼可怕。尤其我們這個民族與眾不同,歷史上已經有好多次復國的經驗,就是因為我們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國雖亡而文化猶存。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斷了,就會陷於萬劫不復。這裡所記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擔憂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後果。我們再看古今中外的歷史,一旦國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態存在,但已動搖了根本,難以翻身,這是一定的。猶太人雖然亡了國,他立國的文化精神,始終建立在每一代猶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來是空洞的,但它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命脈,孔子在這裡不談國家政治而談人文文化,實際上這正是民族歷史的重點。國家天下,盡在其中。
——《論語別裁》
中國自南北朝到清代,歷史上經過好幾次外族的進攻,為什麼中華民族始終站得住?就是因為文化的力量,進攻的民族反被我們的文化同化了。有個哈佛大學的教授來問我,說世界上許多國家亡了就亡了,永遠起不來了,只有中國經過了好多次的大亡國,都沒有垮,永遠站得起來,是什麼原因?我回答說,關鍵在「統一」這兩個字,就是思想、文化、文字的統一。因為文字、語言、文化的統一,所以維持幾千年而不亡,尤其是文化的力量,比什麼都強,那是無形的。因此文化不能亡,不能挖根。我們有些國人,自己去做文化挖根的工作,這是自取滅亡的事情。
——《莊子諵譁》《列子臆說》《論語別裁》
文化是人類民族的靈魂,尤其是一個國家民族,切不可自毀靈魂、但取軀殼地糟蹋文明,更不可自毀千秋的文化大業,而偏取後世的一家之言,便當作金科玉律。那是必有自懺孟浪,後悔莫及的遺憾啊!
——《原本大學微言》
我們老祖宗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快要斷根了,命若懸絲,國家民族文化的生命像一根絲一樣吊住,很脆弱很危險了。要怎麼培養它,把它重新接起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這是現在青年同學們的責任,因為我們老了,寄望在你們身上。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我常說,一個國家亡了不怕,是可以復國的;最怕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整個亡掉,那就翻不了身了。諸位青年同學千萬要注意,將來的時代,我們的文化要你們年輕一輩去挑啊,不能使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種子斷絕。最嚴重的是文化精神沒有了,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根一旦喪失,那就真完了。
——《孟子與離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