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的前世今生
金魚在自然界的原生魚種不是鯉魚而是鯽魚,鯽魚並不是一種基因很穩定的魚種,即使在自然界中也經常發生基因變異,這種變異主要體現在在色澤,既在自然界中,常常會出現金色或者紅色的鯽魚。
從鯽魚到金魚,變化最初和佛教大有關係,這往往是我們忽略的一點,佛教在唐朝大為興盛,佛教的教義讓人行善積德,又由此使一種行為大行其道,具體的說,金魚的出現和這種行為息息相關,這種行為就是--放生。
時代對於發展當然很重要,唐代最流行的神話是;魚化龍,既龍的前身是魚。那麼唐代人在自然界中發現金色的鯽魚無疑是一種神奇,唐代官府甚至頁依託寺廟設立了許多放生池,放生池裡就有野外捕得的鯽魚,這种放生池使鯽魚由野生進入了半家養狀態,其實隔絕了可能產生的雜交。
在唐代,鯽魚似乎並沒有發生太多的故事,歷史依然還在慢吞吞的前進,從宋代開始,鯽魚開始變成了金魚。
從鯽魚到金魚
宋代的金魚故事很複雜,並不僅僅是宋代經濟發達導致的市民階層的富裕,從鯽魚到金魚的內核是中國藝術思想的一個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影響到了鯽魚。
宋人"重文抑武",宋代城市工商業大發展,市民文化興起,科舉制度平民化,宋代官僚寬鬆舒適的程度是歷代士人所不能及的。但宋代國力卻是積貧積弱,外族入侵和政治軟弱使得宋人的豪情在一味的苟安求和中消磨殆盡。宋代的社會審美風尚因此和前朝具有很大的不同,漢唐的壯美雄渾變成了宋代的小巧、超然、清麗,空靈。這種審美思想當然也映射到了建築上--宋代園林,宋代園林往往追求自然山水野趣,在園中鑿池注水,借水成景。為了有自然野趣,當然就需要有--魚,色彩奇異的鯽魚也就是在這個時代離開了放生池,遊弋進了花園。
宋朝吳越國刺史丁延贊,可能是歷史上最早人工養殖觀賞金魚的人。但名聲最大的其實是宋高宗,也許他是繼承了其父徽宗的藝術傳統,據記載,他的皇宮裡就養過金魚。
盆養
鯽魚從此徹底進入了家養狀態,鯽魚在家養環境中也在發生變異,金魚在宋代人的記載裡就有金黃、銀白及花斑等三種花色。宋代人對於金魚的態度並沒有很刻意,他們也許願意把那些更奇特的變異品種遴選出來,並保留下來。
用一個精美的大池塘養金魚並非人人都有能力做到,有人想出了一個新的辦法,開發新的需求,利用中國發達的陶瓷行業製造大號的瓷盆,用瓷盆來養金魚,到明朝嘉靖時,民間利用瓷盆飼養金魚已經十分普遍了。
也許就是瓷盆這種最常見的物品真正的改變了金魚的命運,從池養到盆養從表面上看好像都差不多,但其實這是金魚歷史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人工選擇間接影響金魚的遺傳,遺傳又導致了更多的變異。
金魚盆養使得金魚的形體和生理都發生了重要的改變。在野外,為了能夠快速遊動躲避天敵、尋找食物,魚類的體型一般都會呈流線型。但到了狹小的魚缸中,鯽魚迴旋空間受到了限制,只能緩慢的遊動,由此,鯽魚的身形逐漸變得短圓,最關鍵的是長出了各種花哨的尾型,其中,尾型的變異就分成了近十種,有單尾、雙尾、上單下雙(三尾)、垂尾、扇尾、蝶尾等等,金魚已經無法適應野外環境,其實金魚絕大多數的變異,對其野外生存能力都是有害的。
古人有目的地選育適應盆的個體,新產生的變異品種也在細心呵護下被保留下來,人工選擇促使了金魚整個形體演化,平直的單尾型變成了長且闊的叉尾型,有的尾鰭變成多葉;有的眼睛則呈水泡狀突出;有的則頭頂長出大片頭瘤……。
刻意為之
更多的人喜歡上了這種變異的鯽魚,喜歡的人越來越多,金魚成為了一種商品,刻意為之的過程開始了。
進入清代,有生意頭腦的養魚人已開始有意識地對金魚進行人工雜交與定向選種,金魚變得越來越稀奇,特點越突出的金魚就越名貴,逐漸的發展到今天。
中國有超過300多個品種的金魚,金魚就是這樣被中國人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