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和壺友聊天,聽起,「 紫砂壺的價格主要看做壺師傅的職稱和等級,泥料很便宜 」。但凡此類言論的,基本上要麼是不懂,要麼就是忽悠了。
目前紫砂壺的價格相差較大,很難有一個標準,價格可以從幾十塊錢到幾百幾千,甚至上萬,高達百萬千萬都是常見的。那麼就要購買者通過自己的判斷綜合給紫砂打分,然後得出最後的價格。
泥料是基本
紫砂壺與其他材質泡茶的壺相比,重點就在於「紫砂」這兩個字,紫砂泥料是紫砂壺最重要部分,也是一把壺之所以叫「紫砂壺」的最基本原則。如果泥料都不對,那還叫個什麼紫砂壺?所以泥料的原礦與否、泥料的種類,對紫砂壺價格都有著不小的影響。
製作工藝是關鍵
一把紫砂壺的價值,除了泥料材質以外,製作紫砂壺的做工也很重要。用再好的泥料做一把歪歪扭扭的壺出來,也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 全手工製作過程
所以紫砂壺的製作工藝如何也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壺嘴和壺把是一把壺不可缺少的部分,往往也是壺能體現靈魂的地方。嘴、把與壺身的連接是否協調和諧,並富有神韻感,和整體做工的細膩程度,都會對其價格造成影響。做工越精細的難度越大,價格也隨著水漲船高。
器型不可小覷
紫砂壺的外觀造型如何,可以說是能否吸引我們購買的主要原因。(和人找對象一樣,有顏值有氣質看的順眼,才會進一步深入了解。)
不同器型的紫砂壺的結構、製作要求都有所區別,所以制壺的難易程度就會對價格有著影響。如花器方壺總會比圓器更難做些(只限於壺型結構比較)。除此之外一些特定的器型或者具有意義的造型對價格也會產生影響。
職稱影響價格嗎?
做工精良的原礦紫砂壺,如果是名家製作,那麼價格會受到其級別、名氣的影響。但是不能盲目只看職稱,幾百元的國工壺還配拿壺照的,大多數是忽悠新手。
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職稱」是作者身價和作品價值的「名片」,回到紫砂的本質,以平常心正確對待「職稱」。回想歷史上的許多藝人,雖身懷絕技,但卻默默無聞。就是在解放以後,著名的老藝人如任淦庭、裴石民、朱可心、吳雲根、王寅春等他們都沒有職稱,但他們的藝術勞動和成就不是得到群眾熱愛和社會承認。
吳冠中先生曾說:「所謂大師,就是失敗最多的勞動者,打工最多的勞動者。」唯有勤奮,不斷克服缺點,戰勝自我,才能提高作品的水平,而對一位真正追求藝術的人來說,決不會一門心思追求榮譽、職稱。而最終,人民也不會忘記那些奉獻給他們優秀藝術作品的人們,應得的「職稱」也會名歸實至。
很多對紫砂壺不了解的朋友常常會根據職稱的高低來以為紫砂壺的價格,其實以作者職稱高低來制定紫砂壺的價格,是比較片面的,不單單要看職稱,還要看你作品做的好不好。
當代紫砂藝人的職稱及榮譽稱號繁雜,如果簡單地認為,職稱高者藝術水平就高,那就太片面了,職稱就像畢業證書,關鍵是要讓作品說話,有些工藝師就作品一般。有些無職稱者卻作品新穎,功力深厚,只有藝術性和工藝性過硬的作品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壺並不是因為職稱高才值錢,而是首先因為壺做的好,所以才有名氣/職稱。一切都遵循一個標準:壺做的多好,就值多少錢。而不是職稱高壺就值多少錢!
如果有其他意見和建議,都可以在文末留言與我交流。
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