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不久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線發布了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從成年國民對各類出版物的閱讀量來看,2019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略低於2018年的4.67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較2018年的3.32本減少了0.48本。
曾幾何時,中國有好幾座城市都被人們有意無意地稱為「文化沙漠」,比如如今的一線城市廣州和深圳。它們經濟發展非常迅猛,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化的建設。但從21世紀初開始,深圳就開始提出建設「圖書館之城」,廣州也在近些年加入「戰場」。
如今一線新一線城市文化建設都已頗有成果,它們中哪些城市閱讀指數最高?哪些城市圖書館書店最多?哪些城市在閱讀上的消費最壕?搜狐城市帶你來了解一下。
深圳個人閱讀指數最高 北京紙質書閱讀量高
今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中,並未對調查樣本城市進行指數排名。但在該研究院去年發布的調查報告中,卻對50個重點調查城市的閱讀指數進行了測算,其中在個人閱讀指數方面排在前十名的城市依次為:深圳、青島、蘇州、北京、西安、杭州、武漢、合肥、南京和長沙。
這項指數包括了城市居民各類出版物的閱讀率、個人閱讀認知與評價等多個方面,是比較綜合的一個測算結果。我們試著將其分解,看看各大城市年人均閱讀量、日均綜合閱讀時長的數據情況。
搜狐城市梳理了一線、新一線城市最新發布的全民閱讀調查報告,發現北京是紙質圖書年人均閱讀量最高的城市,2018年人均閱讀量達到11.74本;武漢位居第二,年人均閱讀量是8本;成都是7.3本排在第三;深圳7.23本屈居第四。若加上電子圖書閱讀量,深圳則躍居榜首,人均讀書量高達18.5本。
在日均綜合閱讀時長方面,北京以119.46分鐘的時長位列第一;青島緊隨其後,時長為118.41分鐘;廣州、成都分別為98.9、94.3分鐘,深圳為64.56分鐘,均超過一個小時。
深圳圖書館數量最多 北京書店數量一騎絕塵
在公共閱讀服務方面,重慶是區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數量最多的城市,共有43家;天津位居第二,共有29家;北京、上海均有24家,並列第三;成都、瀋陽分別為23、21家;其餘城市均不足20家。若算上鄉鎮、街道、社區等各級圖書館數量,那麼深圳的圖書館數量則一騎絕塵,高達674家,東莞、廣州分別為653、433家。
以公共圖書館藏書量來看,上海共有藏書7773萬冊,位居第一,西安、青島緊隨其後,北京位居第四名。
以公共圖書館的閱覽坐席來看,深圳、重慶處於第一梯隊,閱覽坐席超過3萬個;廣州、上海、北京處於第二梯隊,閱覽坐席分別為2.6、2.2、2.1萬個;其餘城市約為1-2萬個。
以公共圖書館的年流通人次來看,2018年廣州流通人次達到3704萬,上海(3036萬)、深圳(2953萬)、北京(2449萬)緊隨其後。但借閱人數和外借冊數上海都高居首位,分別為1903萬和8724萬。
以實體書店的數量來看,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百道新出版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書店數量排行榜》顯示,北京書店數量一騎絕塵,高達6719家,成都以3463家的數量位居第二,重慶、廣州、上海位列前五。
北上廣深仍是購書主力 閱讀完成率卻有待提升
在閱讀的花費方面,一線城市仍是主力地區。京東圖書與艾瑞諮詢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圖書市場報告》中顯示,在過去一年,無論是用戶數量、成交數量還是成交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都排在前列。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榜單。在2018年亞馬遜統計的閱讀城市排行榜上,深圳在付費電子書人均閱讀中位列第一,一線新一線城市中的東莞、昆明、上海和蘇州躋身前十。但在付費電子書人均完成率排名中,一線新一線城市裡卻只有寧波、蘇州進入前十。也就是說,有一大部分人買完書之後並不會讀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更是促進城市發展的軟實力。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文化建設提到了重要位置。昨日,成都發布《建設書香成都 發展實體書店三年行動計劃》,喊出建設「中國書香第一城」的口號,立志在2022年將城市綜合閱讀指數升至全國前三,實體書店發展水平也爭創全國一流。廣州更是在2015年就推出了「圖書館之城」的規劃,北京在2018年開始支持實體書店發展……可以預見的是,一座城市文化基礎設施水平的高低、文化氛圍的好壞,未來也將成為各路人才用腳投票的重要參考。
數據來源:各市統計局、各市統計年鑑、各市發布的全民閱讀調查報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