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7 15:24:02 來源: 作者: 點擊:
很小的時候,記得家中有個石臼,安放在草樓下的穀倉邊。每逢家裡辦什麼大事了,我那瞎眼爺爺就一腳踩地,一腳踩在石臼上方那長長的木樑端頭上,隨著中間橫檔支點的作用,帶鐵的臼頭便雞啄米似的落入石臼中。那時,我只知道腳一踏一抬,臼中便「嘣嘣」響個不停,太好玩了,每每想一試身手,卻總免不了大人一頓斥責。「嘣嘣嘣」,「嘣嘣嘣」,幾個日月交替,糙米舂白了,糯米舂粉了,煮成飯做成粑,吃起來雖然口味甘甜,可我那瞎眼爺爺因為痛惜,也因為累,卻要「哎喲哎喲」地喊上兩三天。
衣食無憂,一直是人們最樸素的追求。而那「三年困難時期」,人餓得東倒西歪,要想填飽肚子,就只有「自力更生」了:頂著炎炎烈日,從田間尋回稗子,放到石臼裡舂;為了讓米糠更細,把糠放入石臼裡再舂;更有甚者,大人披星戴月上崇山峻岭挖蕨根去了,我們就把做蕨粑洗出的蕨根渣渣放入石臼中三番五次猛舂,提著空肚子,一上一下地踩舂,用不了多久,人就兩眼發黑,難怪小時候大人不準我們去碰它,原來是如此費力氣,但為了心中不「荒」,我們還是「樂此不疲」。這樣,稗子粑粑、糠粑粑和蕨粑渣粑粑就成了我們得天獨厚沒齒難忘的美食。日後讀到魯迅的那句「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我想:總不至於比這些粑粑更「難以下咽」吧!
1961的清明,父母親要我和二弟去給先一年水腫去世的瞎眼爺爺掃墓。前一個晚上,母親帶著我用石臼舂碎了半斤粘米,做成了比扣子大不了多少的10來個粑粑。沒有鞭炮,沒有香燭,用個小竹籃提著這些粘米粑粑就上路了。墓地就在現今的邵懷高速經過的縣園藝場那裡,離我家6公裡多。我提著小籃,聞著那籃中透出的脈脈香味,饞涎欲滴,幾次故意把籃子提高些,香味鑽入鼻孔,我恨不得咬上一口,但我不能,因為我是哥哥,我分明看見,二弟那貪吃的目光時刻沒有離開過我。好不容易來到了茅草橫生的墓地,我心想:待在爺爺墓前上供過這些粑粑後,兄弟倆也就可以一飽口福了,此時臉上竟洋溢出了少有的笑意。冷不防,山中突然鑽出了兩個手持柴刀蓬頭垢面的大漢,10多個粑粑頃刻成了他們的美味佳餚。我們兄弟只好在爺爺墳上哭了個夠,而後又忍著轆轆飢腸往回走。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家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地種得好了,糧食打得多了,農家的日子蘸上了蜜。各種農用機械在農村安家落戶了,不用說榨油機、磨漿機,也不用說耕田機、收割機,單說家庭碾米機和電動小鋼磨,就夠你樂意融融了,電閘一合,功夫不大,白米粒粒香,糧食變粉面,還用得上老祖宗留下的與世代窮苦人相伴的石臼麼?
今天,我們不說高樓大廈的增多,不說車水馬龍的場景,你只看,春暖花開時,如果想換換口味,去野外摘點水義花,配些糯米,鋼磨一轉,水義花粑粑便令人滿口生津;上城逛街,我們已厭倦了奢侈品的消費,那琳琅滿目的糯米粑粑、油炸粑粑、南瓜粑粑,也不在興味之列,大家在左顧右盼,盼望買上點山珍——蕨粑,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多澱粉,無汙染,既解熱又利尿,絕對的綠色食品。你想想看:做蕨粑最難的工序就是磨碎蕨根,先人把蕨根放入臼中,舂得人腰酸背疼,而今,鋼磨飛轉,蕨碎粉出,輕鬆愜懷。
我時時提醒自己,也常常囑咐子輩孫輩:不能忘記湮滅的石臼,因為那是先輩艱難歲月的帳本,臼印是祖輩老臉上的皺紋;不能忘記小康社會的來之不易,因為那是30年來一路風雨一路歌的騰飛,是改革開放黨的富民政策的碩果;更不能忘記由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富康才由少數人的權利變成了屬於今天所有中國人的瑰麗多彩的新篇章!你瞧,60周年的歡呼聲同禮炮聲一起迴蕩在萬水千山,共和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新的驚異與幸福,華夏天空的每一朵雲彩都託起了新的希望與理想!
【來源:邵陽日報肖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