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的石臼

2020-12-06 嶽西熱線

湮滅的石臼

2013-06-17 15:24:02     來源:    作者:     點擊:

    很小的時候,記得家中有個石臼,安放在草樓下的穀倉邊。每逢家裡辦什麼大事了,我那瞎眼爺爺就一腳踩地,一腳踩在石臼上方那長長的木樑端頭上,隨著中間橫檔支點的作用,帶鐵的臼頭便雞啄米似的落入石臼中。那時,我只知道腳一踏一抬,臼中便「嘣嘣」響個不停,太好玩了,每每想一試身手,卻總免不了大人一頓斥責。「嘣嘣嘣」,「嘣嘣嘣」,幾個日月交替,糙米舂白了,糯米舂粉了,煮成飯做成粑,吃起來雖然口味甘甜,可我那瞎眼爺爺因為痛惜,也因為累,卻要「哎喲哎喲」地喊上兩三天。

  衣食無憂,一直是人們最樸素的追求。而那「三年困難時期」,人餓得東倒西歪,要想填飽肚子,就只有「自力更生」了:頂著炎炎烈日,從田間尋回稗子,放到石臼裡舂;為了讓米糠更細,把糠放入石臼裡再舂;更有甚者,大人披星戴月上崇山峻岭挖蕨根去了,我們就把做蕨粑洗出的蕨根渣渣放入石臼中三番五次猛舂,提著空肚子,一上一下地踩舂,用不了多久,人就兩眼發黑,難怪小時候大人不準我們去碰它,原來是如此費力氣,但為了心中不「荒」,我們還是「樂此不疲」。這樣,稗子粑粑、糠粑粑和蕨粑渣粑粑就成了我們得天獨厚沒齒難忘的美食。日後讀到魯迅的那句「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我想:總不至於比這些粑粑更「難以下咽」吧!

  1961的清明,父母親要我和二弟去給先一年水腫去世的瞎眼爺爺掃墓。前一個晚上,母親帶著我用石臼舂碎了半斤粘米,做成了比扣子大不了多少的10來個粑粑。沒有鞭炮,沒有香燭,用個小竹籃提著這些粘米粑粑就上路了。墓地就在現今的邵懷高速經過的縣園藝場那裡,離我家6公裡多。我提著小籃,聞著那籃中透出的脈脈香味,饞涎欲滴,幾次故意把籃子提高些,香味鑽入鼻孔,我恨不得咬上一口,但我不能,因為我是哥哥,我分明看見,二弟那貪吃的目光時刻沒有離開過我。好不容易來到了茅草橫生的墓地,我心想:待在爺爺墓前上供過這些粑粑後,兄弟倆也就可以一飽口福了,此時臉上竟洋溢出了少有的笑意。冷不防,山中突然鑽出了兩個手持柴刀蓬頭垢面的大漢,10多個粑粑頃刻成了他們的美味佳餚。我們兄弟只好在爺爺墳上哭了個夠,而後又忍著轆轆飢腸往回走。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家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地種得好了,糧食打得多了,農家的日子蘸上了蜜。各種農用機械在農村安家落戶了,不用說榨油機、磨漿機,也不用說耕田機、收割機,單說家庭碾米機和電動小鋼磨,就夠你樂意融融了,電閘一合,功夫不大,白米粒粒香,糧食變粉面,還用得上老祖宗留下的與世代窮苦人相伴的石臼麼?

  今天,我們不說高樓大廈的增多,不說車水馬龍的場景,你只看,春暖花開時,如果想換換口味,去野外摘點水義花,配些糯米,鋼磨一轉,水義花粑粑便令人滿口生津;上城逛街,我們已厭倦了奢侈品的消費,那琳琅滿目的糯米粑粑、油炸粑粑、南瓜粑粑,也不在興味之列,大家在左顧右盼,盼望買上點山珍——蕨粑,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多澱粉,無汙染,既解熱又利尿,絕對的綠色食品。你想想看:做蕨粑最難的工序就是磨碎蕨根,先人把蕨根放入臼中,舂得人腰酸背疼,而今,鋼磨飛轉,蕨碎粉出,輕鬆愜懷。

  我時時提醒自己,也常常囑咐子輩孫輩:不能忘記湮滅的石臼,因為那是先輩艱難歲月的帳本,臼印是祖輩老臉上的皺紋;不能忘記小康社會的來之不易,因為那是30年來一路風雨一路歌的騰飛,是改革開放黨的富民政策的碩果;更不能忘記由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富康才由少數人的權利變成了屬於今天所有中國人的瑰麗多彩的新篇章!你瞧,60周年的歡呼聲同禮炮聲一起迴蕩在萬水千山,共和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新的驚異與幸福,華夏天空的每一朵雲彩都託起了新的希望與理想!

【來源:邵陽日報肖安軒

相關焦點

  • 石臼
    原標題:石臼 鄉下老屋前的稻場上,擺放著一隻石臼。打我記事起,石臼就這樣靜靜地立在那裡,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儘管已有些滄桑,依然墩實如故。 如今盛行復古風,小橋流水人家都「修舊如舊」,但如果仔細觀察一下石頭的紋路和肌理,還是不難判斷新舊的。所以說,歲月可以刻在石頭上,大抵是不錯的。
  • 石臼街道加速推進石臼市場片區改造升級
    一直以來,石臼市場片區就因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房屋情況較為複雜,成為石臼街道舊城改造中最後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為啃下這塊「骨頭」,石臼街道以創建文明城市為契機,根據東港區三年攻關、五年收官的部署要求,對石臼市場片區啟動拆遷,於2月26日成立石臼市場片區拆遷改造指揮部,開展前期矛盾排查、拆遷方案制定、片區測繪、入戶徵求群眾意見建議等工作;5月
  • 石臼漁歌
    石臼湖因外形酷似一隻石臼而得名,原是古丹陽大澤的一部分。大約到了唐代,由於泥沙的不斷自然淤積和人為大規模的圍湖墾田,石臼湖才逐漸從丹陽湖裡獨立出來,其名最早出現在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一書中。石臼湖美麗富饒,四周群山環繞,湖中所產魚類甚多,銀魚、螃蟹、野鴨素稱「三珍」,故有「日出鬥金,日落鬥銀」之美譽。沿湖居民多賴捕魚為生,捕魚者舟楫往來,日夕則歌聲四起,響徹湖濱,水影山光,相映一色。情景之妙,莫過於此。因之,高淳、溧水兩區都將「石臼漁歌」(溧水叫「臼湖漁歌」)列入了各自的「古八景」之中。
  • 在石臼,遇見日照的夏……
    打卡東港區石臼街道初夏時節,風華正茂,在一片生機勃勃之間,5月28日,東港區委宣傳部攜融媒體記者、攝影愛好者走進東港區石臼街道,和夏天進行了一場美麗的邂逅。
  • 倭寇槍炮下的石臼所
    其實他們算不上會種莊稼種蔬菜,更不懂得養花弄草,因石臼所特殊地質地貌等自然因素影響,石臼所人很會買糧買菜。一石臼所城裡十字大街交匯點為石臼所中心。該處為北緯35°32′東經119°3′。石臼年平均氣溫攝氏11.6度。東、南兩面臨黃海,北側為萬平口潟湖,西側為西江潟湖,明代以前是典型的半島;南宋時期曾稱這裡為「石臼島」。
  • 懷舊老物件古老石臼
    石臼,又叫石椿,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藥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石臼是人們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藥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在農村,最為常見的就是用來研磨花椒、辣椒的石研臼。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裡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藥材。在電氣化生產以前,人類的穀物糧食主要是以這種生產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說,石臼是古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類定居點的標誌。
  • 青石臼上有風景
    我家這個石臼有年頭了,聽父親說他記事時就是這樣子,只是石臼的凹窩沒這麼深。我打記事起,就很熟悉這個石臼,娘用它搗棉籽、碎薯幹、舂小米,搗榆樹皮做麵條,還特意為我搗過茅根燙炒麵。院裡有株老棗樹,石臼就放在棗樹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因為有這個石臼,我家成為我們村許多人家的食材加工點,有時石臼旁人多得要排隊。
  • 打年糕的石臼去哪兒了?
    200多斤的石臼,說沒就沒了,老馮有點想不通,去年過年時候,老馮和鄰居們一起打年糕,兩個男人空手一抬,石臼紋絲不動,再喊來兩個男人,才把石臼抬到了院子裡,「見鬼了,怎麼這個東西也有人要,這麼重的東西,到底怎麼拿的?」
  • 日照旅遊攻略:石臼情緣
    石臼最早建村於宋代以前,據資料證實,石臼這個稱呼,傳自宋代始。有漂泊海洋的漁家在東南隅岬角駐足拴纜,上岸舂米為食,形成多處臼狀石坑,故稱「石臼」。石臼街道的稱呼則始自1998年、在外人看來,石臼這個稱呼有一點拗口,但在本地人叫來卻非常的親切。
  • 海南島石臼:歲月雕飾的地質奇觀
    這是人工石臼。地球上還存在著大量自然形成的石臼,對於它們的形成原因,學術界一直莫衷一是。  海南島也有天然石臼,它們大多分布在河道上,豐富多樣的形態造就了獨特的地質景觀。儘管它們廣泛分布在海島各地,但就成因而言不外乎兩種———「水流石臼」和「火山石臼」,就分布區域來講也是兩種———瓊北石臼和瓊南石臼,就物質構成而言亦是兩種———玄武巖石臼和花崗巖石臼。
  • 石臼湖的古今神景——石臼漁歌
    文/方長榮「石臼漁歌」是老家的一處風光景點,位於江蘇南京和安徽馬鞍山的交接處,是一個古自然湖泊,叫石臼湖,是南京地區最大的湖泊,湖狀如石臼,「石臼」是當地百姓臼米的一種石制工具,為圓錐體形。關於石臼湖的由來,小時候聽母親講過一個故事,至今不忘:很古的時候其實並沒有石臼湖,就是個平地,這裡住著一戶很有錢的石姓人家,老兩口養了三個兒子,並娶了二房媳婦,老三叫石臼,傳說他的媽媽生養的時候被石臼拌了一跤,才起了這麼個怪名。轉眼間石臼也到了結婚論嫁的辰光,老兩口東託西請也沒個著落,急得連覺都睡不著。
  • 石臼市場改造提升再進一步 將以「石臼老街」為主題打造海文化一條街
    齊魯網日照4月18日訊記者從日照市東港區石臼街道辦事處了解到,4月18日石臼市場片區3棟多層樓的94戶居民齊聚拆遷指揮部,領取拆遷協議獎,這標誌著石臼市場片區改造升級工作又進了一步。記者了解到,石臼市場片區拆遷改造是石臼街道一項重點項目,該片區位於黃海一路以南、市場路以西、天津路以北、海濱三路以東,佔地228.28畝。自工作啟動以來,石臼街道成立石臼市場片區拆遷改造指揮部,深入了解拆遷建設工作;召開拆遷動員會,講解搬遷補償安置方案;多方宣傳,營造良好的拆遷工作氛圍,最終順利推進拆遷改造協議籤訂工作。
  • 石臼湖畔的歌聲
    但我堅信,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總有一天,我們會把民族敵人和反動派統統打倒,讓人民過上自由的生活,唱起幸福的歌兒……面對這水天一色、漁帆點點的湖面,想著正處於水深火熱的人民群眾,我不禁觸景生情,便順手撿起一塊貝殼,在沙地上寫下了《石臼漁歌》的歌詞:「天蒼蒼,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鄉。野鴨滿天飛喲,漁帆列成行。年年辛苦年年飢,捉條魚兒飽肚腸。
  • 瓊南花崗巖地帶 鬼斧神工的海南萬泉河石臼
    除了乘坡河,瓊中境內的黎母山上和中平鎮七步水,也有石臼的身影。五指山市和東方、昌江亦有少量石臼。  與海南省資深水文地質專家、高級工程師李福的每次出行,海南日報記者總會看到意想之外的地質景觀。  只要雨水不大,淹沒不了乘坡河河床上的石頭,能夠同時看到河流景觀和石臼景觀,不是什麼「奢侈」的事。
  • 雲居寺發現巨型石臼(圖)
    經清理,專家初步判定,這是古代僧人舂米用的一個巨型石臼。  該石臼通高70釐米,長75釐米,寬60釐米,重約1000公斤。「這塊巨石為紅色花崗巖質地,外形是一塊天然巖石。」雲居寺工作人員介紹。  據了解,雲居寺北路遺址是目前雲居寺惟一一處沒有修復的地方,保留著被炸後的殘垣斷壁。據史料記載,遼以後,這裡一直是僧人的生活區。
  • 石臼所海鮮農貿市場 試營業啦!
    石臼所海鮮農貿市場 試營業啦!鼎盛時期,老石臼市場每天人流量近兩萬人,年營業額達4億多元,不僅是全市百姓的「菜籃子」和千百商戶的「錢袋子」,也是眾多遊客必到的海鮮採購地。 老市場歷經近三十年發展,逐漸暴露出設施老化、管理滯後、環境髒亂等問題,市場改造提升勢在必行。 2020年,東港區把石臼市場改造提升列入十大為民辦實事工程,石臼街道全力推進新市場建設運營、老市場搬遷。
  • 亞歷克斯·加蘭的新片《湮滅》——亞歷克斯·加蘭的新片《湮滅》
    兩天前,網飛上線了亞歷克斯·加蘭的新片《湮滅》。這,很可能是今年最優秀的科幻驚悚片。當然,所謂的「最優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力求嚴謹和現代感的觀眾會覺得《湮滅》神叨叨,錯漏百出;喜歡軟科幻的詩意青年,又往往受不了畫面裡血淋淋的生化恐怖。
  • 福安石臼,大自然的造化,人類之瑰寶
    福安石臼就屬於這類物體,它已存在兩三百萬年了,依然圓睜著眼睛注視大自然的風雲變幻和人世間的時代更替。石臼的神秘,撩撥起我們前往探訪的好奇心。早春二月,乍暖還寒,我們從福安穆雲鄉進山探訪石臼,途中路過溪塔畲村稍作歇息,聞名遐邇的閩東葡萄溝就在這裡。
  • 絳縣堯寓村發現遠古時期石臼石杵
    運城日報 運城晚報 運城新聞網 官方發布平臺堯王故裡又添佐證絳縣堯寓村發現遠古時期石臼石杵▲相關人員在測量文物尺寸 陳欣 攝運城晚報訊 日前,絳縣古絳鎮堯寓村發現了一個完整的石臼和一個殘缺的石杵據當地文物專家考察鑑定,此次發現的石臼和石杵應在遠古時期,它是古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是人類定居點的主要標誌,為堯王故裡提供了又一有力佐證。絳縣堯寓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古老而神奇的山村。
  • 石臼市場改造後效果圖出爐!
    日照市東港區石臼街道石臼路社區居民委員會   石臼海鮮農貿市場提升改造項目建設工程設計方案批前公示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