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從金融中心排名看優化營商環境
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日前發布,上海連續兩年排名第5,與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這一指數是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的,歷時10餘年,已成為政策研究和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該指數2007年初次發布時,上海與排名第一的倫敦差距為193分,而在最新排名中,上海與倫敦的差距縮小到了17分。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採用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城市基礎設施、金融業規模、金融中心聲譽等5大領域指標來對金融中心進行評價。因此,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的變動,很能說明各城市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努力,上海的持續進步,反映出的是以上海為代表的內地城市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顯示,中國從2013年的第96位快速上升至2018年的第46位,首次躋身世界前50位,成為營商環境改善最顯著的10個經濟體之一,上海在其中佔到55%的比重。
那麼,上海在優化營商環境、建設金融中心方面有哪些經驗值得其他城市借鑑?要想更進一步,我國城市又該如何繼續發力?
營商環境好不好,可以從市場化程度和法治化程度兩個方面考量,關鍵是看能不能真正激發出市場主體的活力。
從市場化程度看,優化營商環境關鍵在於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儘可能減少行政事項與審批流程,讓企業經營更便利。政府儘量減少對市場與資源配置的幹預,能讓企業幹的就讓企業幹,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性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這方面,上海營商環境的市場化程度是全國領先的。今年2月,上海公布優化營商環境2.0版,包含開辦企業、施工許可辦理等25個方面的內容。文件提出,開辦企業,力求最大限度便利化,環節將由4個減少到3個,辦理時間由9天減少到3-5天;施工許可實行分類監管模式,環節由19個減少到14個,辦理時間由169.5天減少到97天;跨境貿易進口單證時間將降為8-10小時,單證費用降為70美元。這些數量化的指標,反映出政府正在努力減少對市場的幹預。提高營商環境的市場化程度,也應是每個城市優化營商環境的重點。
從法治化程度看,政府維護好公平的市場秩序,是營商環境變好的重要保障。實施公正監管,需要政府優化執法方式,不幹預守法企業的正常經營,不放過違法亂紀的企業,執法中保證公平公正,避免選擇性執法。在涉企收費中,政府要保證不亂收費,該收的費要公開透明。企業願意服從市場化的競爭性成本,不服從於非市場化、非競爭性的幹預。因此,唯有執法、收費公正透明,企業才能有良好穩定的預期,才能放心投資興業。
吸引外資情況,可以從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營商環境的法治化程度。上海市商委近日公布了1月份利用外資情況:新設外資項目563個,同比增長69.1%;合同外資100.97億美元,同比增長197.6%;實到外資14.22億美元,同比增長33.5%。可以看出,上海在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成效顯著,因而在吸引外資上領先全國。各個城市也都應當用固定化的制度安排來提高營商環境的法治化程度,無論外資內資、民企國企,都要為它們營造穩定的預期與安心的投資經商環境。
上海在提升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程度上確實值得其他城市學習,而要想在提升國際競爭力、成為更適宜企業營商的樂園方面更進一步,上海乃至其他內地城市,應在擴大開放、對標國際標準方面再下工夫。
以上海為例,一系列機制性的對外開放舉措,比如上海自貿區、滬深港通、債券通等,大大提升了上海的國際競爭力。接下來,上海應當進一步深化金融市場的高水平開放,提升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功能,在場內外衍生品市場、場外資本市場、資產證券化、現代信用體系等領域大膽創新,先行先試。更高水平的開放,可以吸引更高層次人才與更高水平企業落地生根,形成良性循環。每座城市都可以結合自身地域實際和產業特點,因地制宜地擴大開放,與其他城市形成差異化、互補的競爭合作格局。
同時,更大規模的開放需要更高水平的監管,也更需要對接國際標準。在這方面,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可以率先垂範,利用自身經濟規模與開放程度的優勢,試驗沙盒監管等先進的監管模式,滿足擴大開放背景下新的風控需求,進而帶動全國的金融監管提質。在一些金融創新的前沿領域,監管機制與做法也需要對標國際標準,這不僅能更完善地防控風險,也可以更好地滿足外資機構入華後對各類金融工具與服務的需求,能夠使我國的營商環境更貼心、更先進。
記者:王一彤
編輯:吳粵
郵箱:fnweb@126.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金融時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