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

2020-12-15 中國文明網

西城區萬松老人塔經過活化利用,建成了「磚讀空間」。

  北京市西城區文物騰退工作已近尾聲,記者1月9日從西城區人代會上了解到,《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已經出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建築活化利用中來。

  2016年,西城區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行動計劃,計劃對47處直管公房類文物進行騰退保護,至「十三五」末實現一批重大歷史文物建築騰退亮相,帶動一批社會單位管理使用的文物騰退保護。

  「這項計劃總投入超百億元,超過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全市對文物保護的投入。」西城區文化委主任孫勁松介紹,截至2018年底,西城區實際啟動52個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項目,提前超額完成計劃目標。其中25個項目騰退清零,完成騰退總戶數的88%。

  2018年,西城區文物騰退保護速度加快,原定2019年實施項目提前啟動,並結合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和中軸線申遺,新增5個項目。全年共計啟動20項文物騰退,涉及居民477戶。

  孫勁松介紹,2018年的文物騰退分三批啟動:第一批6個項目,已籤約88戶,除會賢堂剩餘1戶外,京報館、五道廟、朱家胡同45號茶室、慶雲寺、恭儉胡同三官廟5個項目已實現清零;第二批9個項目,已籤約211戶,除永興庵剩餘1戶外,秦良玉屯兵處、歙縣會館、聖祚隆長寺、磚塔胡同關帝廟、真武廟、永泉庵、廣仁寺、福德庵8個項目均實現清零;第三批5個項目,已籤約172戶,除三官廟、護國寺建築遺存各剩餘2戶外,紹興會館、婺源會館、錢業同業公會3個項目已實現清零。截至2018年12月30日,騰退進度99%。另外,錢市胡同爐房銀號建築群文物徵收工作10月啟動,71戶居民已籤約64戶。

  同時,西城區2018年以前啟動的29項文物騰退結轉項目剩餘447戶,2018年完成騰退207戶。其中聚順和棧南貨老店舊址、康有為故居、新市區泰安裡實現清零。另外,2018年還完成了市中軸線申遺重點項目北海公園、景山公園市園林中心公房住戶騰退。

  隨著「十三五」文物騰退工作進入尾聲,西城區文物保護工作重點將逐漸轉移到文物建築的修繕利用上來。目前,沈家本故居作為展覽館已於2018年初對社會開放。新市區泰安裡、護國觀音寺正在修繕中。按照文物修繕騰退方案,西城區還開展了安徽會館、楊椒山祠等一批文物修繕方案編制工作。2019年將啟動京報館(邵飄萍故居)、慶雲寺等一批文物修繕工程,同時推進林則徐故居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的建設工作,力爭年內對外開放。

  《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近日出臺。該意見明確了文物建築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功能,要求任何文物利用必須以確保安全為前提,以服務社會公眾為目的,以彰顯文物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堅持公益屬性、社會效益優先;堅持保護責任,實現科學保護;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文物建築主要用於展覽展示、參觀遊覽、文化交流、公共服務、文化體驗服務、非遺傳承和公益性辦公等。

  西城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中來。實施規範的社會化項目申報和決策程序,積極推動文物建築社會化工作。主要程序包括:專業部門論證提出社會化利用項目,發布項目徵集公告;意向使用方根據文物保護利用要求,申報文物活化利用方案;通過項目評審和部門會商,確定最優方案;上報西城區政府批准後實施。

  西城區文物部門還將制定相應實施細則,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體系,加強全過程監管,確保文物建築的合理使用。(北京日報 記者 王海燕)

相關焦點

  • 騰退文物待「活化」 西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在西城區,大規模的文物騰退工作將接近尾聲。騰出來的文物怎麼用?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今天(9日)上午舉行的西城區第十六屆人代會第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北京市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已經出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建築活化利用中來。
  • 北京市西城區舉辦「魅力西城、文化連線——聚焦文物、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活動,在林白水故居舉行
    2019年初,西城區出臺了《北京市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深入挖掘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加強文物的合理利用,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引導和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如何做好文物、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功能和業態引入?如何建立與文物、歷史建築良性運營相匹配的管理運營機制並有序引入社會力量?
  • 北京市西城區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 市場化運作加強文物保護
    12月5日,在西城區召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上,記者獲悉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一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本市還是第一次,目的是廣集社會各方智慧,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尋求文物項目更好利用和保護。
  • 西城區七處文物將啟動活化利用_文化快報_首都之窗_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0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包括晉江會館等七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北京還是第一次。目前,共有97家社會機構諮詢接觸,最終33家機構提交了53份利用方案,西城區相關部門已經對利用方案進行預審。
  • 西城探索創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推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
    今天,記者從北京市西城區召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上了解到,北京市西城區今年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一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這在北京市還是第一次,目的是廣集社會各方智慧,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尋求文物項目更好利用和保護。
  • 西城首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預審,林海音故居等7處文物入選
    今天,西城區召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記者了解到,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推出歙縣會館、晉江會館(林海音故居)、西單飯店舊址等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北京還是第一次。
  • 包括晉江會館、梨園公會等,西城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預審
    12月5日,西城區召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記者了解到,今年,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一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在北京還是第一次。目前,共有97家社會機構諮詢接觸,最終33家機構提交了53份利用方案,西城區相關部門已經對利用方案進行預審。西城區第一批發布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有7處文物項目,包括體現會館及名人文化的歙縣會館和晉江會館(林海音故居),體現商業文化的錢業同業公會、西單飯店舊址、聚順和棧南貨老店舊址等,體現戲曲文化的梨園公會,體現北京城市近代發展進程的新市區泰安裡。
  • 引入社會資本開展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
    南岸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彭均:南岸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各項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使沉寂於江畔的歷史遺蹟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場所。近年來開展的重要項目包括:  一、 安達森故宮文化項目。以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安達森洋行舊址為空間載體,對現存建築進行整體保護與活化利用。
  • 山西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 認領建築可做博物館、圖書館等
    據了解,文物大省山西省公布實施了《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實施方案》,推出首批252處文物建築,期待社會力量認領認養。在山西文物數量眾多,保護力量不足,文物損毀嚴重的情況下,認領認養這一針強心劑能否助力文物保護工作更進一步?
  • 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召開
    12月5日,主題為「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再審視」的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年會由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辦,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清源視野(北京)文化諮詢有限公司、北京薊城山水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承辦。
  • 西城區:全面推動老城保護與復興
    今年,西城區將繼續以街區更新作為老城保護與復興的統籌抓手,加快不可移動文物騰退保護與利用,積極推進老城修補、生態修復,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品質,促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實現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為貫徹落實新總規,特別是全國文化中心城市戰略定位,西城區全面提速,打響了文物騰退攻堅戰。
  • 「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結果出爐
    11月12日下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發布會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  主辦方介紹,本次評選共收到54個申報項目。其中,文物古蹟類型涵蓋線性文化遺產、古村落、古建築、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多類。
  • 文物保護應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 - 電子報刊
    目前,哈爾濱市文物保護需要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然而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亟須解決。 一、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沒有專門專業的社會文物保護組織。一直以來,雖有志願者和人民群眾參與哈爾濱市文物保護事業,支持文物保護工作,但沒有成立專門的社會文物保護組織。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積極性不高。
  • 逵園、東平大押入選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近日,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推薦的逵園保護利用項目、東平大押保護利用項目入選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全省共有25個項目入圍此次評選活動,其中廣州市有8個。  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文物保護需全社會共同參與。
  • 引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保護與傳承
    原標題:引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保護與傳承   與過去相比,北京大運河
  • 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新探索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今年6月,由劉愛河等幾位學者編著的《保護遺產 永續根脈——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實踐研究》一書榮獲2018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該書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近年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案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總結,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一向被公眾認為是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職能的文物保護工作其實離不開廣大群眾,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作用越來越大,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 第三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論壇舉行 聚焦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劉暢):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論壇」26日在北京舉行,兩百多名中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如何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讓文物活起來?
  • 活化利用!北京這七處文物有望「下凡」
    晉江會館,林海音寫作《城南舊事》的藍本之一;梨園公會,尚小雲、荀慧生等在京戲曲界人士曾在這裡組班、邀角;西單飯店舊址,曾見證過蔡鍔與袁世凱周旋的歲月……西城區正在對七處文物的活化利用方案進行預審,這些文物建築有望變身文化、旅遊、非遺傳承的場所,在講述城市過去的同時,重新走入市民的生活。
  • 北京七處文物要「活」起來,擬通過市場運作實現更好保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作家林海音把她在北京城南的生活寫進了《城南舊事》,她的故居、有上百年歷史的晉江會館被北京市西城區納入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目前已完成騰退,正等待一個量身定製的方案「活」起來。
  • 深圳龍崗推出181處客家文物活化利用項目
    深圳龍崗舉辦「新時代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推介」活動。 12日,龍崗區在大田匠作文化村舉辦新時代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推介活動,希望將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加以活化利用,以達到保護文物、傳承中華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