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由武警廣東省總隊宣傳處處長黃定龍與樟木頭鎮文聯主席聶豔聯合創作的《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戰場》全網發布。這不僅是一首抗疫歌曲,也是一首鼓舞士氣的軍歌。歌曲以武警的軍旅生活為創作原型,分男聲、女聲兩個版本,獲多位知名音樂家和歌唱家點讚。
文藝戰「疫」,重任在肩。樟木頭鎮的文藝工作者先後創作出《還是你最美——致敬白衣天使》《我們去武漢看櫻花》抗疫宣傳MV、客家山歌《萬眾一心共抗疫》《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戰場》等多部文藝作品,在社會及網絡上引發關注及好評。作為「中國作家第一村」所在地,樟木頭鎮上長期工作和生活著諸多的文藝工作者,他們在此次疫情中用文藝作品鼓舞士氣,致敬英雄,成為東莞各鎮街抗疫宣傳的一道風景線。
●南方日報記者 朱晉
聲援抗疫
用客家山歌宣傳疫情防控知識
客家話是樟木頭鎮的母語,當地許多老人聽不懂普通話宣傳廣播,對疫情防控了解不深,而老人恰恰是此次疫情的高危感染人群。因此,為了讓歌曲具有地域特色,樟木頭鎮文廣中心副主任遊東強決定把歌曲用客家話方式進行創作,並根據東江客家山歌調進行編曲。
遊東強聯合客家山歌歌手張育玲共同創作客家山歌《萬眾一心共抗疫》,用耳熟能詳的客家鄉音演唱,使得防疫知識變得簡單易記,入腦入心,讓社區居民感覺接地氣。同時,他還聯繫樟木頭本地客家山歌愛好者蔡志芬和廖俊雯一同演唱。簡潔有力的語言,用客家人民喜聞樂見的山歌形式,進行防控疫情知識的教育和宣傳。
遊東強是河源人,對客家山歌有著濃厚的愛好。3月23日,樟木頭文藝工作者合作創作音樂快板《萬眾一心奪雙勝》,以鮮明的節奏,說唱的形式,通俗易懂的歌詞聲援抗疫,遊東強也是創作人員之一。
樟木頭鎮宣傳教育文體局局長陳昕表示:「《萬眾一心奪雙勝》歌長3分47秒,由我和遊東強填詞,樟木頭宏韜青少年宮語言藝術班10名小朋友演繹,歌曲以天真可愛的童聲演唱,唱出疫情發生以來無數感動的瞬間。作為文藝宣傳工作者,有義務、有責任在這個時候通過創作有溫度的作品和能傳遞溫暖、信心和正能量的作品,為疫情防控、儘快奪取雙勝利作出應有的貢獻。」
遊東強說,《萬眾一心共抗疫》與《萬眾一心奪雙勝》可謂是姐妹篇,前者是用客家話演唱的客家山歌,後者是普通話版本的音樂快板,涉及面更廣,希望能通過歌曲向社會傳遞更多的防疫正能量。
聯手打造
多首抗疫宣傳MV網上走紅
2月中旬,由周懿、聶豔、彭金燈三名文藝工作者合作創作的抗疫歌曲《還是你最美》全網發行。該歌曲歌詞含蓄深情,曲風婉轉優美,演唱聲情並茂,許多醫護人員聽後熱淚盈眶,感覺很受鼓舞。
歌曲《還是你最美》由周懿作詞,聶豔作曲並演唱,彭金燈編曲,這是三人的第四次合作。歌詞創作靈感來源於親身經歷,而曲作者聶豔為了更深情地演繹這首歌曲,採用了通俗帶著民族風的作曲方式和演唱風格,使整首歌曲更深情感人。
歌曲網絡發行以來,點擊率直線飆升。幾乎與此同時,樟木頭兩名警察共同創作的MV《我們去武漢看櫻花》也在網上悄然走紅,歌曲中對離家返崗和熱血抗疫的描寫引起大家的共鳴。
大年初一,利用輪休假期剛回到老家湛江的樟木頭公安分局法制室主任陳杰文,還沒來得及休息,就接到單位要求返崗的通知。與家人簡單告別後,他便馬不停蹄地回到樟木頭,投入到防疫一線。眾多情緒的交集,讓陳杰文有感而發,拿起筆,僅用短短7分鐘就一氣呵成地寫出了歌詞的第一段內容。
陳杰文這種「為給抗疫一線人員加油鼓勁、創作防疫宣傳歌曲」的念頭,與好友、樟木頭公安分局指揮中心副中隊長龐國才一拍即合。於是,利用休息時間,陳杰文寫詞,龐國才編曲,兩人首次合作共同創作的MV《我們去武漢看櫻花》就此誕生。
凝鍊「四字訣」
「樟味」作品傳遞正能量
疫情暴發以來,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大家都想盡己所能為這場「戰役」作力所能及的貢獻。東莞市文聯向駐莞文藝家發出了「風雨同舟、共抗疫情」的倡議。而樟木頭鎮宣傳部門則以「快、廣、準、靈」四字訣為抓手,做好全鎮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的宣傳引導工作。
在「需求抓得準」方面,樟木頭組織本土文藝工作者,先後推出3部文藝戰疫「樟味」作品,傳遞真情弘揚正氣。比如客家山歌《萬眾一心共抗疫》,用客家人民喜聞樂見的山歌形式,進行疫情防控宣傳,讓這些老年人聽著鄉音學防疫,非常接地氣,獲得好評。
談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戰場》的創作,兩位詞曲作家都感覺是「緣分」。「起因是由作曲聶豔的原創抗疫歌曲《還是你最美》開始,黃定龍聽到歌曲被深深感動。他通過朋友將自己撰寫的一首歌詞《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戰場》轉發給聶豔,看是否有興趣譜曲並做成音樂。」聶豔看到歌詞,深受觸動,便主動加了詞作者的微信。中間幾度磨合、修改,只用了一個星期作品就成功出爐,兩位一直未曾謀面的詞曲作者也因此成為朋友。
聶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樟木頭鎮文聯動員廣大文藝工作者,用實際行動積極參與抗疫,即使不能身赴一線,也要用文藝作品鼓舞士氣。全鎮19個協會積極響應,先後創作出190多件文藝作品,以音樂、朗誦、美術、書法、民間工藝、攝影等形式多樣、飽含深情的作品,讚美英雄,凝聚人心,向為這場疫情無私奉獻的所有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