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我們也看到了花團錦簇,我們也知道了燈彩佳話,那一夜我也曾夢見百萬雄兵」———郭德綱
有人對郭德綱拯救了相聲事業嗤之以鼻,而在我看來相聲成就了郭德綱,郭德綱也成就了如今相聲事業。也許大家不是通過德雲社,在其他地方很少能了解到相聲。德雲社不僅僅對相聲事業做出了貢獻,並且在年輕人中把相聲發揚光大。
蘇秦曾說「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配六國相印」這句話配得上郭德綱,正因為我一無所有,我才能不顧一切去拼搏。
郭德綱這一生充滿了戲劇性,曾經三進北京,本想當狗,最後卻成了龍。他這一生的成功離不開老婆王慧的支持,和搭檔于謙的幫助。其實提到郭德綱,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怎麼紅起來的,也許是覺得是網絡和現實媒體的合作炒作。
郭德綱的相聲極具代表性,與其他相聲表演藝術家截然不同,其中最富含的個性是對傳統相聲的改造,當中加了許多與時俱進的新包袱,其次是完全創新的段子。早期郭德綱的相聲作品名字都會帶一個我字,《我要幸福》、《我這一輩子》、《我要上春晚》,當中夾雜小人物生活的包袱。
郭德綱十五六歲就進入北京,在那時凡是想要闖出點名堂的藝人,都會選擇北漂。初入北京的郭德綱開始加入全總文工團,但只是臨時工。文工團說:你先暫且在團裡幹著,看看你的情況。
郭德綱心想那就先幹著吧,找個機會登臺演出,積攢舞臺經驗和名氣,到下面走個穴也能掙個萬兒八千。但哪兒掙那萬兒八千呢?他連登臺的機會都沒有,每天幹著端茶倒水的活,正因為有了這些打雜的生活,後來才把這一段經歷加入《我要上春晚》的段子中。
第三次進入北京是郭德綱人生轉折點,這一次依然還是從底層做起,給劇組跑龍套、打雜幹零工,只要給錢什麼都做,郭德綱最心酸的一句話:三次來北京懇求收留我,穿個小西裝,當個小馬仔,演出一場一百塊錢就知足了,可是你怕我咬你把我轟出去,結果我成龍了。
在北京漂泊只哭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當年在沙子口某個小劇團唱戲,答應的一個月給一千塊錢,但是唱完卻不實現承諾,晚上散場時因為公交車已經沒有了,身上只有兩塊錢,也沒法打車。晚上只能走回大興,用僅有的兩塊錢買了幾個包子,邊吃邊走,但是走著走著,眼淚流了下來。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十載風雨回頭看過來感謝那個歲月,孤身一人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身無分文舉目無親。郭德綱說但凡他們給一口吃的,就不會有現在的德雲社。六分靠運氣一分靠貴人,拜師侯耀文為師是郭德綱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
郭德綱一生的經歷,鼓勵著如今還在北漂的年輕人,說起來郭德綱也算我的半個導師,雖然未曾謀面。再過幾年會看看,一定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註:文章屬於個人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