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寫陳毅是粟裕的「知己」?

2021-02-13 掌上文史

為什麼不寫陳毅是粟裕的「知己」?

        ——答記者的一個提問

        張雄文

   《名將粟裕珍聞錄》一書中,有一個佔很大篇幅的粟裕知己系列,如實地記載了粟裕與領袖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元帥林彪、劉伯承、葉劍英、大將陳賡、蕭勁光之間的關係。這幾個人對粟裕有的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誠欣賞,特別是粟裕1958年患難之際,他們能一如既往,甚至「拉」了粟裕一把。

   曾有記者問我,「很早就聽說陳毅是粟裕的知己,他們有幾十年形影相隨的交往」,為什麼不寫呢?

   這位記者先生的提問,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疑問。

   首先,他們受以往「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宣傳灌輸,對歷史的認知有一個很大誤區。「陳不離粟,粟不離陳」是一個與歷史真實想去很遠的偽命題。

   歷史上,陳毅與粟裕一生真正「形影相隨」的時間不到3年,即新四軍時期的1939年8月至1941年1月與解放戰爭時期的1947年1月至7月,所以三野第9兵團政委、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郭化若說:「由於工作需要,陳、粟之間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就三年解放戰爭而言,陳、粟始終在一起只有11個半月,大部分時間不在一起,特別是非常關鍵的一段時期,陳總在中野,即二野工作。」

   當年的三野司令部作戰股長秦叔謹老人對我說:「『陳不離粟粟不離陳』不是那麼回事。我的看法是:陳不離粟,粟可離陳。陳毅離開粟裕就沒打過好杖。他實際上不會打仗,後來毛主席準備讓徐向前來山東,陳毅就負責搞後勤。」(注釋1)

   1994年12月粟裕正名前,許多文章反覆宣傳與歷史不符的「陳不離粟,粟不離陳」,其用意多半在延長陳毅在華野的時間,突出他的華野「核心」地位,掩蓋粟裕對華野的決定作用。

    由於粟裕在三野的實際核心地位,建國之初的1950-1951年,毛澤東為防大野戰軍坐大,效仿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四大野戰軍軍事主官調離原統領區域,調往中央或其它地方工作時,四野林彪、一野彭德懷、二野劉伯承、三野粟裕幾乎是同時離開的。而陳毅則是1954年才調往北京,這反映了毛澤東對他在華野的實際作用的看法,並不設防於他。

   其次,就在這些時間段裡,陳毅「培養」粟裕也無從談起。粟裕從班長升職為紅七軍團參謀長的過程,陳毅起初並非擁有人事權的最高領導,後來遠離權力與決策中心,在屬地方軍區的江西軍區任職,他的影響幾乎為零。

   抗戰初期,粟裕以當年中央紅軍軍團參謀長的資歷出任先遣支隊、第2支隊司令員、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也是新四軍最高領導項英在毛澤東的提議下決定的(陳毅為第1支隊司令員)。新四軍軍部重建後,陳毅以江北指揮部指揮升任代軍長,粟裕以副指揮身份擔任新四軍1師(江北指揮部所部改編)師長也就順理成章。

    至於抗戰後粟裕的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更是中共中央代理主席劉少奇、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和粟裕之間反覆推薦、謙讓最後任命的結果。1946年9月,毛澤東同意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和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統一指揮」、「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後,「提議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到1948年5月,毛澤東更是當面任命粟裕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代司令員。

   因此,以陳毅粟裕「幾十年形影相隨的交往」的誤解出發,想當然認定粟裕是陳毅不斷提拔、重用的結論,是與歷史真相大相逕庭的(中共至今的人事任命特點,也可以看出,正職與副職都是上一級組織任命,而正職任命自己的副職現象是不允許存在的)。

   第三、陳毅與粟裕在重大戰略上意見多有不合,幾次發生激烈的爭論,與我選取的毛澤東到蕭勁光等人對粟裕的軍事才幹十分欣賞,並始終如一的標準不同。

   比如,1946年7月,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七戰七捷期間,陳毅不但不同意粟裕先內線作戰的戰略,向毛澤東發電報:「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粟裕捨不得離開蘇中,以主力在該地打轉,實際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蘇中更重要,此道理以前講過多次,講不通。」(注釋2)後在毛澤東明確支持粟裕,終於取得「七戰七捷」並通令全國各戰區學習的前提下,陳毅也一直未能釋懷。

   秦叔謹老人告訴我:「陳毅始終認為粟裕是錯的。在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上大批這件事。」

   他還回憶說,「1959年召開華東戰史審編會議,我從空軍調來編寫戰史,陳毅主持會議,把七戰七捷狠批一頓。」

   當時的華東戰史編委會(編輯室)主任是梅嘉生。秦叔謹說,梅嘉生採用了陳毅的話做基調編寫戰史。期間,秦叔謹拿著一大撂原始電報和梅嘉生爭了幾句,結果,他成為大家群起而攻之的對象。

   秦叔謹說:「我不幹了,我是空軍調來的,我要求回去。」

    這樣,他被排除在了戰史編寫人員之外。著名的七戰七捷從此也從戰史消失了,直到1980年代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江蘇公開提出來並予以正名。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陳毅整過粟裕。

   秦叔謹說:「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批判粟裕,陳毅起了很大作用,沒有他,批粟裕就搞不起來。」

   這也能從楊尚昆的回憶中得到印證。他1983年2月2日對楚青說:「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我了解,當時我是中央辦公廳主任。他的事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得罪了兩個半元帥,兩個是彭和聶,半個是陳。」

   陳毅最早給粟裕下結論:「陰(險)」。因此,當粟裕試圖說明自己從不爭權,堅持華野司令員由陳毅擔任和主動不就任華中軍區司令員一職時,彭德懷脫口而出:「這正說明你陰險(注釋3)!」

   軍委擴大會議期間,陳毅甚至指責粟裕到蘇聯訪問時與對方總參謀長的幾句談話為「到國外找根據」的「告洋狀」(後被彭德懷進一步引申為「裡通外國」),並對三野與會幹部做了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不止一次地進行了個別談話,施加了巨大壓力。

   他還在大會上做了專門發言,彭德懷對他的發言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陳毅同志的發言對我們有很大教育意義,對我們反個人主義有很大作用。」(注釋4)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三野將領不敢為粟裕說話,有人甚至跟風批鬥起粟裕來。

   他後來也「幫」粟裕說了「好話」,在粟裕第9次檢討後說:「講得很好。」並帶頭鼓掌表示通過。第二天又在大會上說:「昨天他(粟裕)的檢討,我覺得很好……我個人表示歡迎。過去他在叄野軍事上貢獻是很大的,這是不能抹殺的,戰場指揮搞得好的,主要是打勝仗的……他轉了就很好,歡迎他這個態度(注釋5)。」

   這一方面是因為粟裕將強加給自己的「罪名」承認了,另一方面關注毛澤東的一段公道話傳到了會場:「粟裕同志戰爭年代打仗打得好,是為公的。到北京以後是為公還是為私?不能說都是為私吧!請大家來判斷。」陳毅最早領會了毛澤東的意圖。

    對於這一點,粟裕心知肚明。

   1958年以後,一些老部下去看望粟裕,閒聊中又談起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一位老部下說:「粟老總,我們三野(華東野戰軍)參加那次會議的將領很多,除了陶勇、王必成談了一些個人看法之外,沒有一個敢站出來替你說話的。站出來替你說話的,卻是肖勁光和其他野戰軍的將領。」另一位則說:「還有兩三個人,顛倒黑白、無中生有、肆無忌憚地羅列你的罪名……如XXX,你對他十分敬重。」(注釋6)

   粟裕平靜地說:「三野沒有人站出來說話是因為有人做了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不止一次地進行了個別談話,施加了巨大壓力的緣故,因此,我們應該理解才是。」見老部下們越說越氣,他又說:「我堅信,華野廣大指戰員的心是與我相通的。」(注釋7)

   不僅如此,他依然對陳毅很敬重和寬容。除在陳毅夫婦辭世後收留了他們的兒子陳小魯並答應他與唯一女兒的婚事外,還在各種公開的文章、書籍譬如《戰爭回憶錄》中也一再為陳毅說好話。

   1979年,粟裕在葉劍英的支持下向中共中央提交平反申訴報告,雖然義正嚴詞地說到「彭德懷同志發動對我批判用心是不好的,方法是錯誤的;強加給我的罪名是莫須有的,目的是要把我打下去。」對陳毅的事情卻隻字不提。

   但這只是粟裕個人的美德,與客觀書寫歷史無關。他實際上是將寫這一段歷史的任務交給了後人,晚年病重之時,他不無遺憾地對楚青說:「六十年代編寫華東戰史,因1958年對我進行『批判』,有的人便因人及事,對我所指揮的戰役橫加指責,做了許多不符合事實的評論和記載,而我這個當年華東戰場的戰役指揮者,卻一直沒有機會見到這些材料,更沒有機會談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這不僅是個人問題,它關係到正確理解毛澤東軍事思想和正確總結華東解放戰爭的歷史。」(注釋8)

   秦叔謹曾告訴我:「寫陳粟關係,實事求是地寫,陳毅的後代不高興,粟惠寧也不高興,因為陳毅是她公公。但歷史就是歷史,不污衊不造謠,實事求是,也只能這樣。」這個體會也是我的看法,儘管很多三野的老前輩和我打招呼,很欣賞陳小魯見面就叫叔叔的鞠開老人還當面和我交代過,要我注意寫陳粟關係,但我一直「我行我素」,秉筆直書而已。

   正因為以上四點,我在《名將粟裕珍聞錄》中實事求是未將陳毅寫成粟裕的知己,卻有許多篇幅披露陳毅與粟裕之間並不愉快的過節。

相關焦點

  • 陳毅和粟裕為什麼不能分開
    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陳毅和粟裕相識於南昌起義餘部轉戰途中,陳毅時任團指導員,粟裕為五連指導員。二人一道參加了湘南起義,又一起隨朱德走上井岡山。朱毛兩軍合編為紅四軍後,陳毅擔任的職務較高,粟裕依然屬於基層幹部,兩人已很難直接見面。此後十年,二人罕有來往。
  • 邂逅:粟裕與陳毅
    在四面圍攻的逆境下,朱德所部官不識兵,兵不信官,處境堪憂。陳毅直爽地說:「朱德同志在南昌暴動的時候,地位並不重要,也沒有人聽他的話,大家只不過尊重他是個老同志罷了!」陳毅,最大的愁苦是背負「五皮主義」譏諷,面臨的難題是如何在官兵中樹立威信。南昌起義後,一介書生陳毅擔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指導員。周恩來有些不好意思:「派你幹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什麼小不小哩!
  • 粟裕戰場得意情場失意,陳毅連夜支招,可給楚青寫情書還是被撕碎
    聽完楚青的經歷之後,粟裕對楚青的好感又多了幾分。但粟裕沒有感情經歷,不知道怎麼追求女同志,便求陳毅支招。這可把陳毅給急了,便坐下來連夜傳授經驗,但粟裕在這方面卻是個榆木疙瘩,怎麼也理解不了。陳毅絞盡腦汁,終於知道怎麼說。
  • 陳毅粟裕大軍的成立,為什麼要給張靈甫記上一功?
    陳毅和粟裕陳毅之所以堅持粟裕主力西進,主要是認為淮南在全局上比蘇中重要。而粟裕則堅持認為蘇中不可丟。粟裕在前線指揮毛澤東既不反對粟裕在蘇中繼續殲敵,也不放棄出擊淮南的計劃,也沒有在陳毅和粟裕之間明確表態,而是作出了一個近乎「和稀泥」的指示,這在他的一生中是極為罕見的
  • 魯南戰役,繳獲的坦克大炮太多,陳毅粟裕把華野也換裝成美械部隊
    1946年12月,蔣介石派大部隊分四路向蘇皖地區發動進攻,陳毅,粟裕率領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迅速南下,在很短的時間就殲滅了戴之奇的整編69師,殲敵27000多人,擊斃師長戴之奇,繳獲大量武器裝備。為了保衛魯南根據地,陳毅,粟裕在殲滅整編69師後,又迅速率領部隊向北移動。整編26師師長馬勵武看到華野這麼快就把整編69師給全殲了,嚇了一跳,於是把部隊停在距離臨沂只有30公裡的卞莊,向城等地,任憑薛嶽怎麼催促,都死活不敢往前走了。整編26師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這支部隊是全美械裝備,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 軍委和粟裕意見相反,本想另換統帥,陳毅:只有粟裕才能勝任!
    中央軍委在下發命令後,便要求粟裕將自己的想法上報中央,進行最終決策。對於中央軍委的命令,粟裕卻有著不同的想法。他在這段時間裡面,很是猶豫,不知道該不該上報自己的想法。倒不是說粟裕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粟裕擔心自己的考慮是否有局限,沒有從全局來思考問題。倘若自己將想法上報,會否會干擾中央的決策,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 粟裕以反突破對付強敵突破,講了四點原因,陳毅聽完拍手叫好
    這就是蔣介石的方針,他吸取了先前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的連戰連敗的教訓,想要將部隊團團圍住,不留空隙,不讓我軍各自為戰,這樣就擠壓了我軍的戰場空間,在戰略層面和戰役態勢上佔據主動。戰爭爆發之初,由於國民黨各部緊抱不放,所以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一時找不到戰機,數次制訂的分割殲滅計劃也未能實現。
  • 皖南事變真相,陳毅粟裕兩場戰役激怒老蔣,消滅新四軍是既定計劃
    皖南事變真相,陳毅粟裕兩場戰役徹底激怒老蔣,消滅新四軍是既定計劃!今天我寫了一篇關於上官雲相的微頭條,遭到了果粉姜粉的一致攻擊。
  • 張震請陳毅「儘管下命令」,陳毅因何說「命令不敢下」
    張震請陳毅「儘管下命令」,陳毅因何說「命令不敢下」張雄文1948年5月,毛澤東採納粟裕華野三個縱隊暫不過江
  • 陳毅和粟裕有分歧,毛主席急電:讓粟裕指揮
    陳毅所指揮的山東野戰軍和粟裕所指揮的華中野戰軍因此認識到,要改變局勢,兩支野戰軍必須會師。但是對於會師後如何作戰,陳毅和粟裕有很大的分歧。陳毅認為重心應該放在魯南,粟裕認為重心應該放在蘇中。10月4日,陳毅給山野8師寫了著名的檢討信,承認自己在泗縣戰鬥中的指揮失誤,但陳毅同時對未來的戰局很有信心。因此,在10月8日,陳毅突然提出山東野戰軍負責魯南,華中野戰軍負責蘇中,還是分兵作戰。
  • 歷史解讀:三野十虎將 三野大將們為什麼不服粟裕?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三野戰軍是由華東野軍改編成的,所以也被稱為「華野」,陳毅擔任三野總司令官,粟裕是副司令官。眾所周知,三野大將很多,幾乎所有的大將都不輸粟裕,並且基本上都和粟裕有矛盾,這是為什麼呢?譚震林不贊成,說戰略上問題不大主要是組織指揮和戰術上的問題。陳毅也同意了當時譚的意見,譚還特意給粟裕寫信。粟裕直率地指出,「軍事上總是粗心大意,遠見不足」「不能簡單樂觀地討論問題,所以問題不明確」。粟裕聽了這個,有些情緒,單獨給中央去電自求處分。部下的看法:葉飛:「吳化文過去是我們的手下敗將,竟然敢跟著我們的屁股追!葉飛現在有了個外號,你們知道不?我叫麵包!」陶勇接過話來:「麵包雖然稀鬆卻是乾貨。
  • 陳毅、粟裕的指揮部,80多年後「串珠成長鏈」了
    1938年夏,粟裕、陳毅、張鼎丞分別率領新四軍先遣支隊和第一、第二支隊,相繼從皖南挺進蘇南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38年秋,陳毅率第一支隊司令部進駐水西村。1939年11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在水西公開宣布成立,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統一領導第一、第二支隊和蘇南地方抗日武裝,至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江南指揮部及其主力渡江北上。
  • 孟良崮戰役,許世友摔了粟裕的電話,仗打完後陳毅也沒放過許世友
    而當時在司令部的粟裕大將,也是讓許世友這一頓吼氣得說不出話來。不過這次兩人之間的不愉快並沒有影響到接下來的戰鬥。許世友將軍在發完火之後依然嚴肅按照指揮部的命令在行事,迅速讓自己的隊伍調頭,原路返回。其實這次之所以粟裕會下達這樣的命令,是因為司令部最初的意圖是消滅敵軍的48師,但是這時他們發現張靈甫的第74師摸上來了。
  • 朱老總車隊突遇蔣軍,從容指示陳毅粟裕:開大燈,繼續走!
    實施這一計謀,往往是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需要沉著應變,不做反常之舉,而是順乎敵方的慣性規律和節奏,使敵人毫不察覺我方的企圖,這需要大智大勇的過人膽略。 、粟裕兩位華野主要指揮員的一次遇險。
  • 葉飛:誰說陳毅不會打仗?
    他本人也多次回憶,「我很多情況只發揮一個政委的作用,軍事指揮就是粟裕。」(注釋)     作為華東野戰軍的政委,陳毅政工方面的貢獻質疑的人不多(但陳毅大部分時間並不在華野)。他是粟裕的老部下,按華東野戰軍一些將領的說法,粟裕一直對他不薄,除了南陽事件這一特殊背景的誤會外,其餘時間均相得益彰,並無芥蒂。
  • 部下說古田會議有粟裕一份功勞,粟裕為何制止?
    因為他堅持辭職,前委書記一職最後由第一縱隊政委陳毅代理。隨後的紅四軍「七大」選舉前委書記時,毛澤東又落選,當選者是持調和立場的陳毅。這一前後,僅有幾個明確支持毛澤東的人,分別是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第三縱隊司令員伍中豪、第二縱隊政委譚震林等人。其中,林彪表現最為突出。粟裕也參加了紅四軍「七大」,見證了這場罕見的大爭論。
  • 讓一代名將張靈甫隕落的孟良崮戰役,到底是不是粟裕指揮的?
    孟良崮戰役也是粟裕大將比較經典的戰役。近年來對大將粟裕的爭議一直比較大,那孟良崮戰役到底是不是粟裕指揮的呢?這裡小編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其實孟良崮戰役談不上誰指揮,只能說誰的功勞最大。大家都是知道陳毅和粟裕是一對經典的組合被人稱作陳粟組合,孟良崮戰役也是他們兩人組合的。如果按照正常的情況,一個元帥和一個大將一起打仗,打了勝仗,功勞必定安在元帥頭上,那戰後為何卻給了粟裕?
  • 揭秘劉少奇為何極力反對陳毅入選十大元帥?
    每個今天都會發生不一樣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值得我們去品鑑。華聲在線歷史頻道以「歷史上的今天」為切入點,尋找曾經此時此刻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警醒、或感動、或離奇、或讓人開懷一笑……所有這些,我們都將一一呈現,以饗讀者。
  • 1958年批判粟裕最積極的5名將帥是誰?他們與粟裕有什麼冤讎?
    粟裕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十大將軍之首,幾乎全部得意於他的軍功。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隨著戰爭硝煙的沉寂,和平鐘聲的敲響,粟裕這個為戰爭而生的人,也就似乎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粟裕大將在1958年軍委擴大會上受批評,但不作組織結論。
  • 粟裕與蕪湖:渡江戰役中的粟裕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在他傳奇的一生中,與蕪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土地革命時期時期,他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深入皖浙贛邊界,威名波及蕪湖; 抗日戰爭爆發,為響應中央號召「向北發展」,粟裕率新四軍二支隊挺進江南敵後,威脅南京、鎮江、蕪湖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