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很豪放的一首《書憤》,只有20字,卻寫盡了對小人的不屑

2020-11-14 沉醉古詩文

文/顧無


【引觴漫談】

誰也不會想到,那個平生鬱郁不得志,詩歌以「故國三千裡,深宮二十年」這樣細膩感傷地宮詞出名的張祜,會留下一首豪氣縱橫的絕唱《書憤》。

《書憤》這個題目,古往今來寫的人很多,聽得最多的應該是陸遊的書憤。陸遊的一生自然有著無限的「憤恨」,那是關乎民族命運,關乎朝堂政治的國讎家恨。

這樣的憤恨是由整個時代的大環境賦予的,如果不是生在南宋這樣特殊的時代,陸遊也不會寫出如此著名的《書憤》。


生在中唐的張祜,並沒有面臨那麼嚴重的社會問題。雖然盛唐的輝煌一去不復返,但是中唐君臣共振,一度中興的局面還是非常振奮士人之心的。

張祜所述之憤,只是在個人的生平遭遇裡,經歷過這樣那樣的不平事,「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是同時代韓愈的說法。下面我們就從張祜這首《書憤》中,看看張祜的雄心壯志。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張祜這「海內名士」的野望,終究也在進入官場之後,慢慢地隨風而逝了。


【臨其詩境】

張祜是清河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邢臺清河縣,他出身名門望族,又兼之有才學有修養,所以被世人稱為「張公子」,又有「海內名士」之譽。

可惜這位「海內名士」張祜,他的仕途並不順利。早年曾經寓居姑蘇,後來被當時的宰相名臣令狐楚舉薦,這樣有分量的舉薦最終不知何故,石沉大海。後來朝廷徵辟,給他一個諸侯府內的小官,也就是一個地方勢力的手下,並不接觸中央權力。


可是這次徵辟也沒能成行,受到了當時同為著名詩人的元稹的排擠。就這樣,經歷過幾次政治官場中的明爭暗鬥,這位望族出身的貴公子受夠了委屈,在政治上的熱情也淡淡下去,於是隱居於淮南等地,後又偏愛丹陽曲阿,餘生都在隱居中度過。

即使後來想通了,心境開闊了,在剛開始受到排擠,仕途不順的時候,從小嬌生慣養的張祜心中肯定是會有不平之氣的。

下面這首《書憤》,就很好地詮釋了何謂「年少輕狂」,將青年張祜胸中的豪情與不屑展現得淋漓盡致。


【經典原文】

書憤

唐代:張祜

三十未封侯,顛狂遍九州。

平生鏌鋣劍,不報小人讎。

【條分縷析】

這首詩真的寫得特別帥,帥到我想不到其他的形容詞來描述它。

已經三十歲了,我卻還沒有封侯。在世家子弟心中,自己的仕途就該一帆風順,祖上餘蔭也夠自己封侯了,所以張祜說這句話的時候是自信的,認為自己生下來就是該封侯的,所以到了30歲還沒有建樹的時候,他會感到失落,同時也會對整個社會秩序,整個時代產生質疑。

有質疑之後,張祜開始思索其他的人生之路。蔣勳在一次講座中說,當你心目中既定的觀念的被打破,貧窮與富貴,尊貴與卑微開始混淆,你對整個世界,對自己感到迷茫的時候,正是你作為一個個體思考開始的時候。

張祜這時候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是社會運作機器中的一個零件,而是一個覺醒了自我意識的個體。


反正家裡有錢,於是就遊歷天下,「顛狂遍九州」,這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生活狀態。誰不想這樣瀟瀟灑灑地環遊天下呢,可惜現代人與古代不同,身上的責任與壓力重了太多太多。

最後一句話是主要的抒情部分。我平生行事光明磊落,分寸分明,手中的金玉寶刀,不屑於回應小人的攻擊詆毀。

「平生鏌鋣劍,不報小人讎。」重新把這句話讀一遍,可以讀出一種叫做氣度的東西,這句話可能是寫給元稹的,也可能是其他在朝堂上詆毀他的小人。對於人們的陷害與詆毀,張祜真正表現出了一個世家大族出身的底蘊與氣度。

這句話的意韻與民間的幾句俗語很像,「狗咬人,你還要咬回去?」抑或是「殺你,髒了我的寶刀」這樣。但是從張祜這裡,用一種更文雅的方式表達出來,給人的衝擊會更加強烈,因為詩中的不屑更加徹底。

相關焦點

  • 張祜的《書憤》豪氣縱橫,只有短短20字,卻寫盡了對小人的不屑
    文/顧無【引觴漫談】誰也不會想到,那個平生鬱郁不得志,詩歌以「故國三千裡,深宮二十年」這樣細膩感傷地宮詞出名的張祜,會留下一首豪氣縱橫的絕唱《書憤》。《書憤》這個題目,古往今來寫的人很多,聽得最多的應該是陸遊的書憤。
  • 短短四句20字,詩人豪情盡在《書憤》:平生莫邪劍,不報小人仇
    張祜的運氣始終差上那麼一點兒,總是與所謂的成功人生錯失交臂。那一年,得到令狐楚賞識的他,三百首詩作被呈上皇帝面前。可惜,僅僅因為元稹一句:「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若獎激大過,恐變陛下風教。」完全忘記了自己也是靠了這雕蟲小技得到重用。
  • 打醬油的張祜是怎樣驚動大唐詩壇的?
    人們淚奔之後紛紛打聽那個戳中了自己的痛點,跳動了大唐詩壇神經的張祜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詩人呢?竟能把一個不認識的歌手的故事寫得這樣柔腸寸斷,竟能把一首小詩寫成千古悲曲的代名詞!反饋的信息卻讓人大跌眼鏡。那個叫張祜的寫詩人,根本不承認自己是什麼詩人,而只是一個打醬油的,正巧遇見元稹、白居易、杜牧那些傢伙在搞什麼同題詩賽,就一時興起,隨口胡謅了幾句。(二)他想做俠客、浪子,卻只有詩神搭理了他祖籍河北清河的張祜,自幼生活在江南姑蘇城內。
  • 張祜:祜哥,哭哥!都是元稹惹的禍
    這首詩名曰《書憤》,便是那中晚唐時期著名詩人張祜(祜,念hu,四聲)所寫。這首詩在老張傳世的幾百首詩中,不算好的、不算有名的、不算狠的,但是我卻覺得這首詩還是值得說一說的。而立之年、事業無成,狂人一個、踏遍九州;腰中帶劍卻不去找那無恥的小人報仇。這首詩看起來像是詩人自敘其心,是一種情緒的發洩。為啥要發洩?因為被小人傷害了,心中充滿了憤懣。
  • 張祜很著名的一首詩,全篇僅僅20字,因情感深刻流傳1000餘年
    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位以宮體詩而著稱的詩人,名叫張祜,被當時人稱為張公子,又有海內名士的譽稱,前半生仕途順利,後來被元稹排擠,就一直在淮南地區隱居,不再過問世事,因為從小的公子生涯,張祜寫起宮體詩可謂是得心應手。他家世顯赫,在京城之內也是比較有勢力的家族,對於皇宮之中發生的事情自然也是一清二楚。
  • 張祜:杜牧是我朋友,三十未封侯,雙淚落君前
    唐代著名詩人中只有兩個人沒有做過官,一個是盛唐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還有一個就是晚唐的張祜。張祜家世顯赫,人稱「張公子」,年輕時候喜歡結交富家子弟,飲酒作樂,活得瀟瀟灑灑。書憤唐代:張祜三十未封侯,顛狂遍九州。平生鏌鋣劍,不報小人讎。雔:chóu。
  • 故國三千裡,深宮二十年——生前坎坷死後寂寞的詩人張祜
    被薦失敗,張祜心情鬱悶,寫下了一首《書憤》:「三十未封侯,顛狂遍九州。平生鏌鋣劍,不報小人仇。」隨後,他無奈地回到了蘇州。在此之後,他又幾次到長安、洛陽謀求官職,卻每次都是失落而歸。據說他最後一次離開長安時,已然是身無分文。
  •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生前坎坷死後寂寞的詩人張祜
    被薦失敗,張祜心情鬱悶,寫下了一首《書憤》:「三十未封侯,顛狂遍九州。平生鏌鋣劍,不報小人仇。」 隨後,他無奈地回到了蘇州。在此之後,他又幾次到長安、洛陽謀求官職,卻每次都是失落而歸。 據說他最後一次離開長安時,已然是身無分文。
  • 晚唐詩壇依舊絢爛,這首詩只有短短20字,卻催人淚下動人心魄!
    其中,有「海內名士」之稱的張祜寫下了一首《宮詞》。這首詞雖然只有短短20字,卻催人淚下,動人心魄。張祜《宮詞》 故國三千裡,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在有唐一代的詩壇,張祜的名氣並不太大。作為一位職業詩人,他作詩常常要反覆吟誦,字斟句酌,因此常為一些靠天賦來作詩的詩人所不齒。據說當初唐穆宗因為他的才名要召見他時,找元稹打探虛實,結果元稹一臉不屑地說到:「他那些詩作都是一些雕蟲小技,不值得提倡。否則有害風化。」
  • 張祜:千首詩輕萬戶候
    張祜十八歲那年,他聽說宣武軍代理節度使陸長源為其部下所殺,而且被煮熟吃掉,十分悲痛憤慨,寫了一首《哭汴州陸大夫詩》,對陸長源的慘死表示哀悼,一時流傳甚廣。但除了喜歡伸張正義,張祜表現更多的是放蕩不羈的一面。張祜最喜歡的事情,是時不時約一幫好友到杭州、揚州等地旅遊,大把青春,肆意揮霍。要麼夜宿於青樓,要麼對酒吟詩。
  • 李白最感人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卻寫盡了悽涼!
    李白最感人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卻寫盡了悽涼!感情真摯的讓我們感動,語言簡樸的,可以為我們所有人明白,而他一生也是漂泊動蕩的一生,生活在盛唐時期的李白,有著詩人們共有的情懷,又有著自己的壯志雄心,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李白最感人的一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但卻讓人感到他內心的孤獨和悽涼之感,也讓我們深刻地走近是李白的內心世界。《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 宋詞壇最孤獨的一首《如夢令》,短短33字,寫盡人生最大的孤獨!
    向滈,字豐之,號樂齋,河南開封人。他自小便才氣頗高,無奈生活窮困,仕途坎坷,終其一生只做了個萍鄉縣令。因為生活困窘,他的嶽父一度逼迫他的妻子改嫁。幸好,他的妻子對其情深似海,堅決不從,最後與向滈白頭偕老。
  • 唐朝詩人張祜的八首詩,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張祜出身清河張家,身世顯赫,郡望之姓,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極高的才情和風度,因其文章立意和刻畫真實無華,廣為流傳,被譽為「海內名士」。雖然他出身名門,但仕途不順,早年寓居姑蘇,以山水為樂,忘卻煩惱和爭鬥。後受到友人推薦入仕,張祜婉拒,後出任幕府賓客,深得令狐楚、杜牧等人的賞識和厚愛,閒散之人,文筆之事,案牘之形,讓滿腹經綸的張祜漸漸嶄露頭角,一時風光無限。
  • 唐朝詩人張祜的八首詩,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張祜,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臺市清河縣)人,唐朝著名詩人。張祜出身清河張家,身世顯赫,郡望之姓,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極高的才情和風度,因其文章立意和刻畫真實無華,廣為流傳,被譽為「海內名士」。雖然他出身名門,但仕途不順,早年寓居姑蘇,以山水為樂,忘卻煩惱和爭鬥。
  • 宋詞壇最孤獨的一首《如夢令》,短短33字,寫盡人生最大的孤獨
    向滈,字豐之,號樂齋,河南開封人。他自小便才氣頗高,無奈生活窮困,仕途坎坷,終其一生只做了個萍鄉縣令。因為生活困窘,他的嶽父一度逼迫他的妻子改嫁。幸好,他的妻子對其情深似海,堅決不從,最後與向滈白頭偕老。
  • 文人多愁懷,張祜受元稹排擠,懷才不遇,一生坎坷
    近讀唐詩,詩人多為黃河以南之人,今日終於遇到一個黃河以北的老鄉,他就是河北邢臺清河的張祜,名字不是讀「古」,是讀「戶」音。兩位伯樂多次舉薦張祜,但張祜命中遇小人元稹,致使仕途一直不順。元稹是一位大詩人,也是一個花心大蘿蔔。寫過著名的紀念亡妻詩《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剛寫完這首詩就結識並與大他11歲的薛濤相戀,最終薛濤遁入道門。
  • 張祜最經典的一首詩,短短四句蘊含人生哲理,杜牧看後讚嘆不已
    其實不是,他是李白的堅定追隨者,狂熱腦殘粉,他叫張祜,在文壇中小有名氣。張祜可謂是中晚唐時期的一個著名詩人,他的圈中好友有被稱為「小杜」的杜牧,不過「小李」的名字被李商隱佔有了,此時張祜一定在惱火自己為什麼不姓李。雖然不姓李,但是不能妨礙他追隨李白的足跡,他不僅詩風像李白,就連性格也像李白,他一生狂放不羈,也最愛提著劍自稱為俠客。
  • 名師解讀丨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簡介《書憤》是南宋詩人陸遊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鑑賞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 此人因才華過高被元稹嫉妒,卻獲杜牧力挺,一首千古名作證明實力
    杜牧當年寫過一首名叫《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的七律,在詩中他寫道「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意思是說白居易是個有眼無珠的人,這樣的痛批不可謂不犀利了。那麼杜牧為何會如此為難比自己年長31歲的前輩呢?為了好友張祜。
  • 幼兒學唐詩之名詩欣賞:書憤
    書憤注釋  書憤:抒發義憤。書:寫。  早歲:早年,年輕時。  氣如山: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有如山嶽。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企圖從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軍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