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誰也不會想到,那個平生鬱郁不得志,詩歌以「故國三千裡,深宮二十年」這樣細膩感傷地宮詞出名的張祜,會留下一首豪氣縱橫的絕唱《書憤》。
《書憤》這個題目,古往今來寫的人很多,聽得最多的應該是陸遊的書憤。陸遊的一生自然有著無限的「憤恨」,那是關乎民族命運,關乎朝堂政治的國讎家恨。
這樣的憤恨是由整個時代的大環境賦予的,如果不是生在南宋這樣特殊的時代,陸遊也不會寫出如此著名的《書憤》。
生在中唐的張祜,並沒有面臨那麼嚴重的社會問題。雖然盛唐的輝煌一去不復返,但是中唐君臣共振,一度中興的局面還是非常振奮士人之心的。
張祜所述之憤,只是在個人的生平遭遇裡,經歷過這樣那樣的不平事,「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是同時代韓愈的說法。下面我們就從張祜這首《書憤》中,看看張祜的雄心壯志。
「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張祜這「海內名士」的野望,終究也在進入官場之後,慢慢地隨風而逝了。
【臨其詩境】
張祜是清河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邢臺清河縣,他出身名門望族,又兼之有才學有修養,所以被世人稱為「張公子」,又有「海內名士」之譽。
可惜這位「海內名士」張祜,他的仕途並不順利。早年曾經寓居姑蘇,後來被當時的宰相名臣令狐楚舉薦,這樣有分量的舉薦最終不知何故,石沉大海。後來朝廷徵辟,給他一個諸侯府內的小官,也就是一個地方勢力的手下,並不接觸中央權力。
可是這次徵辟也沒能成行,受到了當時同為著名詩人的元稹的排擠。就這樣,經歷過幾次政治官場中的明爭暗鬥,這位望族出身的貴公子受夠了委屈,在政治上的熱情也淡淡下去,於是隱居於淮南等地,後又偏愛丹陽曲阿,餘生都在隱居中度過。
即使後來想通了,心境開闊了,在剛開始受到排擠,仕途不順的時候,從小嬌生慣養的張祜心中肯定是會有不平之氣的。
下面這首《書憤》,就很好地詮釋了何謂「年少輕狂」,將青年張祜胸中的豪情與不屑展現得淋漓盡致。
【經典原文】
書憤
唐代:張祜
三十未封侯,顛狂遍九州。
平生鏌鋣劍,不報小人讎。
【條分縷析】
這首詩真的寫得特別帥,帥到我想不到其他的形容詞來描述它。
已經三十歲了,我卻還沒有封侯。在世家子弟心中,自己的仕途就該一帆風順,祖上餘蔭也夠自己封侯了,所以張祜說這句話的時候是自信的,認為自己生下來就是該封侯的,所以到了30歲還沒有建樹的時候,他會感到失落,同時也會對整個社會秩序,整個時代產生質疑。
有質疑之後,張祜開始思索其他的人生之路。蔣勳在一次講座中說,當你心目中既定的觀念的被打破,貧窮與富貴,尊貴與卑微開始混淆,你對整個世界,對自己感到迷茫的時候,正是你作為一個個體思考開始的時候。
張祜這時候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是社會運作機器中的一個零件,而是一個覺醒了自我意識的個體。
反正家裡有錢,於是就遊歷天下,「顛狂遍九州」,這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生活狀態。誰不想這樣瀟瀟灑灑地環遊天下呢,可惜現代人與古代不同,身上的責任與壓力重了太多太多。
最後一句話是主要的抒情部分。我平生行事光明磊落,分寸分明,手中的金玉寶刀,不屑於回應小人的攻擊詆毀。
「平生鏌鋣劍,不報小人讎。」重新把這句話讀一遍,可以讀出一種叫做氣度的東西,這句話可能是寫給元稹的,也可能是其他在朝堂上詆毀他的小人。對於人們的陷害與詆毀,張祜真正表現出了一個世家大族出身的底蘊與氣度。
這句話的意韻與民間的幾句俗語很像,「狗咬人,你還要咬回去?」抑或是「殺你,髒了我的寶刀」這樣。但是從張祜這裡,用一種更文雅的方式表達出來,給人的衝擊會更加強烈,因為詩中的不屑更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