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364篇》不出戶以知天下.帛書老子.47
悟學十八子 20200603
《德經》 第47章
【原文】「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譯文】「不出門,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窺望窗外,就能夠了解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
走出戶外越遠,領悟的道理越少。所以,聖人不必經歷就能知情,不必親見就能明白,無為就能自然成功。」
【注釋】「(1)戶:門。(2)規:通『窺』,偷看,在此指通過孔隙看。(3)牖(yǒu):窗戶。(4)天道: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引申: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5)彌:愈,更加。(6)名:通『明』,明白。」
【評析】不少書把此章釋義聖人是具有特異思維,特異功能的人。鄙人不敢苟同,在此大膽猜度:此即老子晚年的自我真實寫照。
同時代的聖人,儒家創始人孔子,也有類似的感慨:見《論語.為政第二》:「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習;三十歲自立;四十歲不疑惑;五十歲知天命之始終;六十歲能聞其言而知其意;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四十而不惑" :孔安國曰:"不疑惑也。"
"五十而知天命" :孔安國曰:"知天命之始終。"
"六十而耳順":孔安國曰:"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
《說文》:順字,「理也,從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唐以前古注】皇疏:"從,猶放也。踰,越也。矩,法也。年至七十,習與性成,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雖復放縱心意,而不逾越於法度也。"
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可以說博覽群書,學貫古今。天下萬事瞭然於胸,自然可以『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其作哲學巨著《道德經》,僅五千文,但包含哲理玄妙深邃。『有無之相生』,系統地提出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觀。以對人性的體察之微,推崇『示弱守拙』、『知足知止』,『順其自然』等為人處世之道。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與第5章
「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有相同之意。
拓展閱讀:《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節選:『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36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