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364篇》不出戶以知天下.帛書老子.47

2020-12-06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364篇》不出戶以知天下.帛書老子.47

悟學十八子 20200603

《德經》 第47章

【原文】「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譯文】「不出門,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窺望窗外,就能夠了解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

走出戶外越遠,領悟的道理越少。所以,聖人不必經歷就能知情,不必親見就能明白,無為就能自然成功。」

陶澗生書法作品賞析

【注釋】「(1)戶:門。(2)規:通『窺』,偷看,在此指通過孔隙看。(3)牖(yǒu):窗戶。(4)天道: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引申: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5)彌:愈,更加。(6)名:通『明』,明白。」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

【評析】不少書把此章釋義聖人是具有特異思維,特異功能的人。鄙人不敢苟同,在此大膽猜度:此即老子晚年的自我真實寫照。

同時代的聖人,儒家創始人孔子,也有類似的感慨:見《論語.為政第二》:「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習;三十歲自立;四十歲不疑惑;五十歲知天命之始終;六十歲能聞其言而知其意;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四十而不惑" :孔安國曰:"不疑惑也。"

"五十而知天命" :孔安國曰:"知天命之始終。"

"六十而耳順":孔安國曰:"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

《說文》:順字,「理也,從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唐以前古注】皇疏:"從,猶放也。踰,越也。矩,法也。年至七十,習與性成,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雖復放縱心意,而不逾越於法度也。"

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可以說博覽群書,學貫古今。天下萬事瞭然於胸,自然可以『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其作哲學巨著《道德經》,僅五千文,但包含哲理玄妙深邃。『有無之相生』,系統地提出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觀。以對人性的體察之微,推崇『示弱守拙』、『知足知止』,『順其自然』等為人處世之道。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與第5章

「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有相同之意。

弗為而成

拓展閱讀:《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節選:『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365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177篇》帛書老子.47
    《悟學.第177篇》帛書老子.47悟學十八子 20200701 《德經》 第47章【原文】「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34;【唐以前古注】皇疏:&34;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可以說博覽群書,學貫古今。天下萬事瞭然於胸,自然可以『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
  • 《悟學.第184篇》帛書老子.54
    《悟學.第184篇》帛書老子.54悟學十八子 20200708 《德經》 第54章【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夆;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 《悟學.第176篇》帛書老子.46
    《悟學.第176篇》帛書老子.46悟學十八子 20200701 《德經》 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 《悟學.第202篇》帛書老子.72
    《悟學.第202篇》帛書老子.72悟學十八子 20200728 《德經》第72章【原文】「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則我者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 《悟學.第373篇》知者弗言.帛書老子.56
    《悟學.第373篇》帛書老子.56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 第56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譯文】「明智的人不誇誇其談,誇誇其談的人不聰明。
  • 《悟學.第203篇》帛書老子.73
    《悟學.第203篇》帛書老子.73悟學十八子 20200729 《德經》 第73章【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譯文一】「能知其所不知者,上也。不能知其所不知者,病矣。
  • 《悟學.第186篇》帛書老子.56
    《悟學.第186篇》帛書老子.56悟學十八子 20200710 《德經》 第56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譯文】「明智的人不誇誇其談,誇誇其談的人不聰明。封閉感官之口,關閉(思想上的)知欲之門,調和(你的)光芒,混同於塵俗中,消磨(你的)銳氣,消除(人世間的)糾紛(爭鬥),這就是『玄同』。
  • 《悟學.第182篇》帛書老子.52
    《悟學.第182篇》帛書老子.52悟學十八子 20200706 《德經》 第52章【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棘。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 《悟學.第195篇》帛書老子.65
    《悟學.第195篇》帛書老子.65悟學十八子 20200720 《德經》第65章【原文】「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 《悟學.第178篇》帛書老子.48
    《悟學.第178篇》帛書老子.48悟學十八子 20200702 《德經》 第48章【原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有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要想治理天下,唯無為之道為正途;至於人為生事,政令繁多,煩擾百姓,那就不夠格君臨天下了。」
  • 《悟學.第188篇》帛書老子.59
    《悟學.第188篇》帛書老子.59悟學十八子 20200712 《德經》 第58章【原文】「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
  • 《悟學.第397篇》正言若反.帛書老子.80
    《悟學.第397篇》帛書老子.80悟學十八子 20200617《德經》 第80章【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接著老子指出天下人之通病:『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知而不行』。何也?老子沒有回答。首先『知』就很難,真知、假知?行之更難,再能持之以恆地施行就更是難之又難矣。繼老子兩千年之後,王陽明就提出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心學,把中國哲學思想再一次升華。
  • 《悟學.第189篇》帛書老子.59
    《悟學.第189篇》帛書老子.59悟學十八子 20200713 《德經》 第59章【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蚤服。蚤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道家三寶之一,見第69章。『嗇』,本義:小氣,吝惜。『儉』:節省,不浪費。結合第55章及老子一貫的主張『無為,無事』。『嗇』可以釋義為:於人則吝惜、節省精氣、精力,收斂、蓄藏精氣、精力而充實於內。於國則注重內政,減少政令、少幹亂百姓,處無為之事,順其自然而已。『德』與『道』的關係。見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涵蓋了事物的三個方面:「抽象、具體、本質」。
  • 《悟學.第198篇》帛書老子.68
    《悟學.第198篇》帛書老子.68悟學十八子 20200723 《德經》第68章【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 《悟學.第190篇》帛書老子.60
    《悟學.第190篇》帛書老子.60悟學十八子 20200715 《德經》 第60章【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
  • 《悟學.第196篇》帛書老子.66
    《悟學.第196篇》帛書老子.66悟學十八子 20200721 《德經》 第66章【原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
  • 《悟學.第187篇》帛書老子.57
    《悟學.第187篇》帛書老子.57悟學十八子 20200711 《德經》 第57章【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國家滋昏;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
  • 《悟學.第173篇》帛書老子.43
    《悟學.第173篇》帛書老子.43悟學十八子 20200628 《德經》 第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三層:『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第一層及第二層解釋的都是自然現象,客觀規律。老子明確告訴我們:他的思想是從自然現象、客觀規律中領悟而來。我因此而知道無為的好處。從過『水滴穿石、氣無孔不入』的自然本質,悟出『無為之有益』。第四層: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悟學.第321篇》無為而治.帛書老子.3
    《悟學.第321篇》帛書老子.新解讀(3)悟學.十八子20200520《道經》 第三章【原文】「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使夫知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譯文】「不尊崇賢能的人,讓民眾不會(因想得到尊崇而)去爭鬥;不使難得的東西珍貴,讓民眾不會(因想得到貴重的東西而)去盜竊;不顯耀會引起貪念的事及物,民心則不會迷亂。
  • 《悟學.第201篇》帛書老子.71
    《悟學.第201篇》帛書老子.71悟學十八子 20200727 《德經》 第71章【原文】「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譯文】「統帥軍隊的人說:我不敢主動挑起戰爭(不主動進攻),而是應戰(採取守勢);我不前進一寸,而是後退一尺。這就是說,行軍卻不見行列,攘臂卻沒有胳膊,握持卻沒有兵器,這樣就無敵於天下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乎等於犧牲(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