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委」李貴敏指出,今年1到11月的出口數據,臺灣出口成長4.2%,貿易順差530億美元,看似光鮮亮眼;但光是對大陸出口就成長14.0%,佔臺灣出口高達43.8%,創歷史新高,順差更高達783億美元。換言之,臺灣當局「政治仇中、經濟傾中」的傾向已進一步惡化,宛如燙手山芋。倘若大陸採取貿易制裁,臺灣經濟馬上遭受重大打擊,民進黨「政府」有辦法因應嗎?
李貴敏提醒,不要想像大陸不會制裁,以澳洲為例,大陸佔澳洲出口38%,澳洲對大陸享受約450億美元巨額貨貿順差。但大陸已對澳洲立即採取一連串制裁措施,包括最近對澳洲進口葡萄酒課徵107.1%至212.1%反傾銷稅、停止六家牛肉企業自澳洲進口牛肉等萬一中國大陸對臺灣也採取經濟制裁,「政府」有什麼措施可以解決?
李貴敏批評,蔡當局「執政」以來,無視臺灣經濟「傾中」的事實,一直配合美國川普政府對大陸採取敵對立場,甘作美國「抗中」的代理人;自去年中美貿易戰強度升高,已讓兩岸局勢更加險峻,蔡「政府」難道不怕大陸在此刻採取反制措施嗎?尤其「政府」一直講說要分散投資,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到目前為止,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會毫無因應準備與應變措施,遑論成效。
李貴敏指出,臺灣最應憂慮的是逐步被排除在供應鏈之外,或被日韓所取代。畢竟RCEP成員中有許多新興國家可提供廉價勞力,也有也日韓等已開發國家享有國際品牌;供應鏈成形與發展更不光是考量成本,還有時效、風險等複雜因素。可以預見的是,日後將有更多RCEP地區的企業將原料出口至其他RCEP國家組裝再出口,以享受便捷成本與效應。「政府」如繼續掉以輕心,不預防供應鏈地位被取代,問題就更嚴重了。
李貴敏也提到,美國前亞太助卿、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核心幕僚坎貝爾(Kurt Campbell)日前已明確表態,期盼兩岸緊張情勢趨緩及恢復某種程度對話。未來拜登上臺後,「政府」的兩岸政策是否調整?是不是更弦易張,回到國民黨向來力主的恢復兩岸對話與良性互動的軌道,或持續採取川普時期「仇中」態度,總要給民眾一個交代吧。
海峽導報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