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世存談《易經》:本來就是普通人學問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著名學者、作家餘世存即將出版《大時間》,試圖還原真正的「易經」,他說「《易經》起源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一種歷史敘事,是古人對於宇宙最初的認識,三代以前,不過是許許多多的普通人觀察天文、制定曆法的知識」。因此,餘世存說,他要把《易經》還給普通人。在傳統時代,《易經》一直都被稱為「群經之首」,在眾多經典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受重視的同時,《易經》本身也發生了奇妙的變化,一方面士大夫們把它作為治國安邦的根本,另一方面,它又是江湖術士們算卦問卜的利器。

  人人知天的時代

  伴隨著傳統文化熱潮,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自然也隨之而熱,不論是電視講座,還是各種文化論壇,乃至小學生國學班,講《易經》的比比皆是,不過究竟怎樣才算是講好《易經》,餘世存有他的看法。

  「不管是在傳統時代,還是在現代社會,不管是學院派,還是江湖派,各種各樣對於《易經》的解釋,其實都和普通人無關,這恰恰是對《易經》最大的誤解」,餘世存說,「《易經》本來就是普通人學問,顧炎武曾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意思是說這些典籍裡的名詞,看起來艱深古奧,其實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用語,顯然,這句話說的是三代以前,三代指的是夏商周,那個時代的普通人,對於天文曆法都很熟悉,而天文曆法,恰恰是《易經》一個很關鍵的立足點」。

  不過,原本普通的知識,因為某一些特殊的事件、時代而變得艱深,變得神秘,甚至被遮蔽了。餘世存說:「一般人都覺得古人用的是陰曆,或者說是農曆,農曆其實是一種陰陽合曆,但是更多被人理解為陰曆,陰曆就是太陰曆,以月亮的變化作為制定曆法的根據,陽曆則是太陽曆,以太陽和地球的關係變化作為制定曆法的標準。比如說一個月三十天,這是以月亮運行軌跡來算,二十四節氣,反映的則是太陽運行的變化。農曆是一種和農耕文明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曆法,因此它既要關注太陽和地球關係的變化,也要關注月亮和地球關係的變化。此外,在古代,還有過使用太陽曆的時代,但是這個傳統,後來被遮蔽了。」

  餘世存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釋和還原《易經》,目的在於,把《易經》還給普通人,他說「我想我們這個時代,能不能真正讓《易經》回到那種普通人日用的狀態呢」?

  防火牆下的文化

  從日常所用,到艱深的經書,餘世存認為,發生這樣的變化,和傳統時代士大夫對於知識的壟斷有關,和幾千年愚民的傳統有關。

  餘世存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重要的時代,或者說兩次著名的文化演變事件,使得《易經》離普通人越來越遠,成了少數人專有的知識。「一個是傳說中的顓頊絕地天通,在這之前,人人可以關乎天文,而絕地天通其實是把天文曆法的知識收歸史官和巫師所有,普通人不再能接觸到它。此後有了專門研究天文的人,《墨子》裡稱之為『日者』,《史記》也有日者列傳,本來是觀天象的人,後來日者也被妖魔化了。」

  另外一個重要的轉折,是文王做八卦。餘世存說「八卦有先天後天,文王做八卦,是後天八卦,此後後天八卦取代了先天八卦,所有的研究者、學習者學的都是後天八卦,它對中國後來的政治、文化、乃至傳統價值的建立,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一直到宋代,先天八卦才被找回來,研究者也才又一次有了不同的視角」。

  先天後天,看似是很神秘的概念,不過餘世存說,其實不神秘,「先天八卦,其實是中國的古人對於宇宙的一種最初的認識,它是一種建立在對時間、對空間的認知上,可以說帶有非常濃厚的自然哲學的色彩。而後天八卦,則是建立在政治倫理上的,自然哲學的色彩沒有了」。

  餘世存把這兩個變化稱為文化的防火牆,他說「以後的人們,都是在這個牆裡面翻來覆去的折騰,不管是學院派,還是江湖派,不管是神秘化,還是考據化,其實都在慢慢地把原本最簡單、最普通的《易經》,變成了普通人再也看不懂聽不懂的學問」。

  通《易》能過得自在

  學院派注重義理考據,江湖派看中的是相術佔卜,不管是哪一種,不管是高深艱澀,還是神秘難測,都不是《易經》真正的面目,更不是《易經》的價值所在。

  餘世存說要把《易經》還給普通人,但是究竟如何還法?又還什麼東西?他說「《易經》是個大時間的概念,它是中國文化在它的童年時代,偶然發現的一個宇宙模型,一個最初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因此它的所用非常廣泛,小的方面來說,讓人趨利避害,大的層面來說,讓人學會如何看待人生,更高的形而上的層面,讓人學會如何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馮友蘭曾經說『《易經》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這既是說它用途廣泛,某種程度上,也是它神秘化、妖魔化的原因之一。」

  學《易經》顯然不是為了卜算兇吉,不論是作為五經之首,還是作為古代的天文曆法典籍,《易經》的價值都不僅僅是在卜算上,也不僅僅是在考據中,餘世存說,學習《易經》,對於每一個人,其實最重要的是,他會活得坦然,會有人生的坐標。

  「我們生活在一個『小時代』裡,缺乏的正是對於大時間的概念」,餘世存說,「在這個小時代中,每個人關注的其實都很有限,以時間而言,一個人會考慮的可能僅僅是三五年,這幾年之中會不會發財?會不會升官?等等,很少有人去把自己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段裡,比如說一百年,在一百年中,一個人的生命,一個人的一生,究竟處在什麼樣的位置?」

  這正是餘世存把它的書命名為《大時間》的原因,他說「不論過去現在,真正通《易》的人,都過得很自在、坦然,因為他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人生坐標,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究竟要怎麼才能活得好。」

  學傳統從祛魅開始

  傳統文化熱潮下,《易經》自然是熱門的領域,但不論是學還是講,和《易經》相關的,都不僅僅是一種學術,更不是餘世存說的「日常所用」,更多時候展現出來的,是神秘主義的一面,是江湖騙術的流行。

  餘世存說「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還是人們缺乏一種現代社會的正常心態。弘揚傳統文化是好事,但我們畢竟生活在現代社會,應該有一種現代意義上的心態,而建立現代心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完成現代性的祛魅,沒有祛魅,心態就不正常。或者過分自大,紅衛兵一般地,把所有傳統踩在腳下,或者過分自卑,把傳統高高舉起,頂禮膜拜」。

  什麼樣的心態是現代心態?餘世存認為,「平等的對待世界,不僅是身邊的世界,也包括歷史。儒家文化一統的專制時代,中國人的人格是一個沒長大的人格,是子民人格,就像個孩子一樣,把每一個單獨的人,都放在天地君親師之下,人格被矮化了。而現代人格是一種公民人格、公民精神,一種成年人的、理性的人格」。

  儘管生活在現代社會,但是社會上的許多人,其實還保留著傳統的人格色彩,餘世存說「不僅僅是對傳統的態度出現了兩種極端,即便是對待身邊的世界,對待身邊的人,也可以看出來現代人格的不健全。比如說怎麼樣對待精英階層,當有一個官員、學者、或者名人出現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去仰望它,可能這些身份和角色在網絡上,在平常已經被許多人罵,甚至變成了一種含有貶義色彩的測繪,但是只要他們出現在人群裡,他們就自然成為人群的中心。這隻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社會中,還沒有真正解決怎麼對待別人的問題,還沒有扭轉對於權威的仰視態度,事實上,權威這個詞,本身就帶著非常濃重的專制時代的色彩,帶著人格不平等的色彩。」

  晨報記者 周懷宗

  餘世存

  餘世存,詩人、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著有《人間世》、《家世》、《非常道》、《老子傳》等。

相關焦點

  • 餘世存談新作《時間之書》:節氣是關於時間的文化
    當初,餘世存應《國家人文歷史》雜誌之約開了一個專欄,前後寫了整整一年。  這本書帶著明顯的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風格,既不學院派,又不過於通俗,既有作者對《易經》等中國哲學的思考,又有對現代性的反思與追問,還夾雜了許多文化典故與中外詩歌作品。  「這是我最好看的一本書。」餘世存的這句笑稱,一語雙關,不僅僅意味著這本書內容可讀,還指這是一本顏值很高的圖書。
  • 餘世存做客青廬大師課 解讀易經和時間中的節日智慧
    9月,青廬會特別邀請到著名學者、詩人、思想家餘世存老師做客【青廬大師課】,餘世存著有《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家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非常道》等,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衝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
  • 餘世存:每個人都攜帶著時空代碼
    在這之前,您寫過《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上次您也說到在研究易經。為何對時間特別感興趣? 餘世存:這本書是應《國家人文歷史》雜誌之約開專欄的結果。我也曾問一個知名的歷史學家,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歷史學家張口結舌。我才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這些學問在現代學術中是極為邊緣的。就這麼寫下來,寫了整整一年,真正成了我的研究成果。 時間是最好的朋友。
  • 學者餘世存:對待自己的身體像煎一條魚
    餘世存:肯定還是要從現代理性的立場去判斷。傳說中有很多怪力亂神的東西,比如說他一生下來就鬚髮皆白,所以叫老子,還有說他在娘胎裡待了八十多個月,所以生下來就是個老小孩了。這些東西都不足取,我取的是符合我們正常感受的東西。再比如,我認為孔子去首都拜訪老子的時候,他們確實是有年齡差異的,這種差異使得孔子在老子那裡受益更多一些。
  • 馬雲在外國元首面前演講《易經》,南懷瑾卻告誡:普通人不要碰?
    南懷瑾演講告誡可對此,南懷瑾先生卻有不同的說法,在一次演講上,南懷瑾談起了《易經》和佛學思想。南懷瑾先生很認真地說:我常常告訴人,世界上有兩種學問不要去碰,第一種是佛學,第二種是《易經》,結果有人碰這兩種學問,一輩子鑽進去爬不出來了,所以建議大家不要去研究它們。
  • 書房裡的世界觀|餘世存:年輕人不要懷疑,閱讀一定有幫助
    本期嘉賓為學者餘世存。學者餘世存談書房:書房現在對我來說是一個起居室曾經有人問過我說:你的書房是什麼樣子?我說我的書房是流動的。餘世存談理想的閱讀:如饑似渴的閱讀,本身就是青春的一種生命狀態其實我年輕的時候也像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有過焦慮和自我懷疑。但是後來我遇到一個老先生,是桐城派的一個大家的後人,原名叫方管,筆名叫舒蕪。
  • 白巖松餘世存對談「二十四節氣」:古人教我們用時間解決問題
    恰逢其時的是,著名學者、作家餘世存的最新力作《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也把焦點放到了「二十四節氣」上。到底「二十四節氣」和時間之間有何關係?21日,餘世存帶著新書在北京師範大學和央視名嘴白巖松來了一場對談。
  • 研究了上千年的學問,古老性格學教會你認識一個人《易經談性格》
    中華文化源出於易經。在它之後的諸多學術流派皆以「易」為理論基礎和方法準則,其中談論人的一生的六十甲子四柱學派,流傳相當廣泛,學習者也多,更深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六十甲子、二十四節氣等,都其中重要的基礎理論。
  • 餘世存:沒讀《論語》就罵孔子,那很搞笑
    十年前,文化學者餘世存主編的《非常道》面世,風行一時,爾後,他又陸續出版了《老子傳》《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家世》《大國小民
  • 餘世存:時間是最好的朋友
    著名學者餘世存的新書《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也正在此時與讀者見面了。在餘世存看來,時間是最好的朋友,而現代人經常「時間紊亂當作一種進步,把超越時間當作文明的飛躍,這是片面的。」對於「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餘世存說道,事實上,節氣是鮮活的存在,它不是只屬於「地方性知識」,不僅只與民眾的生活世界有關,也跟全球的時間演變有關,跟文明有關,就是說,它跟所有人的時空感相關。目前,中國的非遺項目大多數都是一種技藝、學問,「是『地方性知識』,即使仍傳承下來,但也屬於遺老遺少或說小眾的。」
  • 跟著餘世存,讀龔自珍的《己亥雜詩》
    我承認餘世存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其間他行走九千裡路,寫成315首詩,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大型組詩《己亥雜詩》。它讓龔自珍得以躋身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列。離開官場,並非被貶被逐,而是權衡之下的自我選擇,所以,這一年不能說是龔自珍的至暗時刻。只是人習慣了體制內尤其是官場的生活,一旦脫離,總有種種不適。
  • 這次餘世存不說《非常道》,改講二十四節氣了
    多年以來,知名詩人、學者餘世存的名字幾乎就是和他主編的書《非常道》捆綁在一起的。但他最近推出的新書卻說起了和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二十四節氣——兩天前,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閒來無事讀《易經》,沒有必要去精通(關於《易經》的學問)
    《易經》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的內容十分廣泛,它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社會生產到社會生活,從帝王將相的治國到老百姓的處世做人,等等都有詳盡的論述,真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所以有人説,易經是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在《禮記》這本書裡對易經的評價是;「潔淨精微,易之教也。」這是孔子對易經的評語。
  • 餘世存:堅持年輕時的夢想
    人物名片餘世存詩人、學者、自由作家,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家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東方聖典》(主編)等。
  • 圍棋本來就是解釋《易經》的
    圍棋以黑白二色棋子為基本元素,以方圓為基本造型,在縱橫一十九路的小小棋盤上,相依並存,此消彼長,如「陰陽」之道衍生萬物一樣,蘊蓄著無窮的可能性,整個過程與《易經》所顯示的宇宙萬物生成發展的模式完全吻合。易經的繫辭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 |餘世存讀《己亥雜詩》
    9月8日,初岸文學和建投書局,在建投書局北京國貿店舉辦了《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的新書發布會,邀請了此書的作者餘世存和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一起對談龔自珍在己亥年的歷史和人生。龔自珍在鴉片戰爭前就是「經世派」的一員,他們認為當時的社會需要變革,包括傳統的學術界,因為當時的學術界的風氣太過注重訓詁考據的小學,不夠關注現實。龔自珍父親這一系是走仕途的,其父親和祖父都是進士,仕途都很順。他母親這一系是研究學術的,他外公是段玉裁,是大名鼎鼎的學者。他的家世可以說政學一身。這種家庭環境使他在關心學術的同時又敏感於現實政治和社會。
  • 朱光潛《談美》摘錄分享:藝術本來就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談美》寫於1932年,朱光潛先生曾說:「在寫這封信時,我和平時寫信給我的弟弟妹妹一樣,面前一張紙,手裡一管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什麼書也不去翻看,我所說的話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強要你全盤接收」。
  • 餘世存:人類要對自然的反噬抱有「羞恥感」
    再細化到節氣中,「雨水」提醒人們要做好一年的規劃;「驚蟄」是要告訴人們,別再裝睡了,要投入生活,去聽聽世界的聲音,繼續昏睡者就是不道者。《時間之書》餘世存說,這些都是自然和季節給人帶來的啟示與能量,當人真正感覺自己處在自然之中,而非自然之上或之外時,才會和自然產生有機的聯繫。
  • 餘世存:我們的人生被什麼浪費了
    3年後,餘世存離開了大理,因為逃到那裡的人太多,越來越喧囂。回到北京,餘世存先後完成了《東方聖典》《家世》《大時間》《人間世》《時間之書》……從歷史到國學,從現代到傳統,雖然駁雜,卻有一個主脈,就是努力去破解那個曾被追問了幾千年的問題:生而為人,我們該怎樣度過今生?
  • 家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讀餘世存《家世(修訂版)》
    餘世存是當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他的《非常道》,以「編錄」的方式,展現中國的成敗探索,已成為歷史寫作中的經典,至今印象深刻。這本《家世(修訂版)》,餘世存放下高調和說教,從個人與當下出發,解答關於「家庭」與「家族」的疑問,展現家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