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應千歲,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
雲雨飛何處,山川是舊時。獨憐春草色,猶似憶佳期。
——《過桃花夫人廟》·劉長卿
又是一個冬日的下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如往常一般推開了三水白坭陳氏大宗祠的大門。在他身後,是慕名而至的一個市民參觀團。
8年前,這裡處處雜草叢生、斷壁殘垣;8年後的今天,這裡成為佛山人感受嶺南祠堂建築文化、進士文化、家風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大觀園。
老人的名字叫陳達榮,8年前,正是他同一眾族人一起,推動著這座始建於1511年的祠堂從頹敗到涅槃的蝶變。
祠亦成史,祠亦寄思。矗立於樵桑聯圍三水白坭段祠巷村內的陳氏大宗祠,宛如銜接過往700餘年古今歷史的一個人文坐標,它所承載與呈現的,是一個續寫了新時代鄉賢精神的族群故事。
三水白坭陳氏大宗祠外佔地十餘畝,十分氣派恢弘。
當代守祠人亦成風景
「榮叔——那幾對旗杆石上面為什麼會有石獅子?」「聽說陳氏大宗祠有不得不看的三大寶?」「你們的宗譜從南宋末年一直延續到現在,已經是第32代共700多年了?」
一連串問題的答案,陳達榮早已爛熟於心。今年65歲的陳達榮,是白坭陳氏的第25代後人。8年前他與一眾族人一起扛起重建大宗祠的重擔,如今,從小愛讀史書的他,又成了這裡的義務守祠人與講說員,給每一位來客詳細介紹陳氏先賢的故事。
過去短短8年,陳冕、陳朝綱、陳宣遠、陳國炎……每當講起這些人的故事,陳達榮都分外親切。喜歡讀史的他,尤能明白把名字寫在族譜,是一種榮耀。
陳冕,第9代族人,從碩儒陳白沙講學而號稱「高弟」,師徒倆情篤意厚。如今祠堂正門所見的「陳氏大宗祠」五個大字,即系由陳冕向陳白沙求得。陳冕壯年去世,陳白沙為之扼腕,他不僅親臨弔喪,更寫下《祭陳冕文》和《墓銘》。三水人津津樂道一個傳說,溝通西江、北江的天然河道思賢滘便是因陳白沙尋陳冕不遇而得名。
陳朝綱,第22代族人,隨名將馮子材前往廣西並在幫助越南抵抗法國侵略者的戰爭中犧牲。後來,中越軍民取得鎮南關大捷,越南安南王將他自己正殿的一張御用大案桌贈給陳朝綱後人。除此以外,安南王后來還派人用大船將一批雞鵝木送到陳朝綱家鄉,為其建造「將軍第」。清廷為表彰陳朝綱的忠義勇猛,也派欽差送葬,誥封陳朝綱三代,並為其建將軍家廟。如今,陳氏大宗祠外擁有石獅子的旗杆石,於第二進建的接旨亭,均由此而得。
陳氏大宗祠內的接旨亭。
陳宣遠,第26代族人,僑居海外多年的他,改革開放初期無償投資北京飯店建設,最終只要「一塊錢回報」;陳國炎,於動蕩年代冒險將族譜帶至香港保存;陳崇信,發動族人重修祠堂……在陳達榮等人的持續挖掘整理中,先賢的故事宛如擦去埃土的琥珀重現眼前。
祠堂內專門開闢的陳氏先賢展館。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講述著先賢故事的陳達榮,亦守護著這座祠堂的過去與現在——他欽慕《白坭陳氏宗譜》上那些做出貢獻的族人,他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這座祠堂最具人文關懷的一道風景。
陳達榮和他們這一批陳氏族人,將祠堂文化與鄉賢文化拉出歷史塵埃。
十郡所望冠絕一時
如今,這座擁有四進規格、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佔地達10畝的嶺南古建築,被打造成為一個集中展示嶺南祠堂建築文化、進士文化、家風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大觀園。那一本700餘年不曾中斷的《白坭陳氏宗譜》,恰是引導來客走進這一座大觀園的地圖。
大宗祠的樣式設計、磚雕灰塑、族人的源流追溯,均採自《白坭陳氏宗譜》,可謂無出其右。
祠堂內有展出其他風格的祠堂模型。
蘇山毓秀,穎水朝宗。從《白坭陳氏宗譜》梳理出來的《陳氏遷徙圖》再現了陳姓的起源,同時勾勒了陳氏族人從始祖陳規南遷至此的發展脈絡。《白坭陳氏宗譜》記載,過去700多年一共出了3名一品大員,51名七品以上大吏,以及2名進士、5名舉人。
合共17 冊的《白坭陳氏宗譜》,還完整地記錄了700多年來陳氏始祖陳規南下避戰禍、經珠璣巷遷白坭,於此繁衍生息的全過程以及規範家族道德秩序的族規、族約,為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村基層治理提供了一個非常珍貴的範本。
從2014年起,陳氏族人根據《白坭陳氏宗譜》的記載,恢復了中斷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老人捧銀和添燈等儀式。每年重陽,陳氏族人筵開150席舉辦敬老晚宴;每年元宵,則舉辦隆重的添燈儀式。陳氏族人的世系圖也被製成長達145米的掛幕,以供後人尋根問祖。
多個偏祠分別被打造成為祠堂文化博物館、家風家訓館等。祠堂文化博物館內,以3D列印的方式展示了陳氏大宗祠以及晉祠等全國各地有名的祠堂模型,遊人來到這裡,可以實地感受陳氏大宗祠所代表的嶺南建築文化,通過微觀對比而領略嶺南祠堂文化的「和而不同」。
圍繞「德孝」「禮義」而打造的家風家訓館,集中展示了新修訂的《陳氏大宗祠家訓十六條》,如:學文者,不操縱文章文字搬弄是非,為官者,不仗恃權力欺壓他人,行商者,不欺行霸市,催徵租稅者,不迫害良民;士農工商應一藝,毋以遊乎色荏為心,毋朋歌布飲為樂,毋以賭博為生等。
這是對先賢陳白峰的致意。陳白峰修訂家規40條,勸善懲惡,家庭肅然,宗族數百人欣然向化。這得到了當時兩位侍郎(相當於副部長)的嘉許,並推廣至廣東(十郡)全省學習。陳、黃兩位侍郎還親自批覆:俾為善者知其所勸勉,而棄禮玩法之徒有愧心焉。
祠亦成史祠亦寄思
祠堂,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所衍生的特定產物,自明代中葉以來朝廷允許民間建祠,這一「敬天法祖」的現象在清代達到鼎盛。同時,建祠修譜,又是一個家族政治經濟地位的象徵,放眼整個嶺南,有著「順德祠堂南海廟」的說法。
縱觀整個佛山,白坭陳氏大宗祠又有著它不可或缺的一面——從誕生之初,從南宋末年到當下整整700餘年,歷史賦予了它見證時代進程的機會,成就了它「既一姓之所系,亦時代之印記」的傳奇。
從地緣格局來看,三水白坭與南海西樵接壤,從境內4000年前的銀州貝丘遺址開始,就受到發軔於西樵山的珠江文明的浸染。白坭學子始終能第一時間接受珠江文明的先進思想。而陳氏大宗祠始建的年代,正是明代中葉「大禮議」之爭爆發的前夜。從時間軸上來看,理學經過陳白沙,以及後世湛若水、霍韜等人的接續播衍,已經在珠江水系一帶漸成星火燎原之勢。
建造陳氏大宗祠的陳氏族人,正是南宋官員的後裔,其開村始祖陳規官至大理寺評事,家學淵源深厚,為後世接受理學薰陶埋下了必然的伏筆。
從人文歷史來看,陳白沙曾經在西樵山和三水講學,陳冕先在肇慶庠求學後拜在白沙先生門下,這直接印證了當時理學在西江流域的傳播。在明清兩代,與西樵接壤的三水白坭文人輩出,考取進士、舉人的人數更是佔了三水的一半有多。
陳白沙去世之後,他的學生湛若水等人在西樵山結廬講學,西樵山成為理學名山。筆者由此推測,如果陳冕沒有早亡,以他對陳白沙學說的精研,以及陳白沙對他的器重,也許在嶺南理學發展的進程上,就會多一個分量十足的名字。
從宗法社會來看,一個族群,往往是在鄉村地區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族群是村落形成的主要功臣——先民南渡,多半以宗族、家庭為單位,如陳氏開村始祖陳規,便是舉家遷徙。而祠堂,作為慎終追遠的場所,除了祭祀和行使族權,同時又闢作書塾,成為維繫一個族群的情感紐帶。
從基層治理來看,過去「皇權不下縣」,宗法制度與鄉紳成為農村長治久安的基石。《白坭陳氏宗譜》中,教化佔很大比重,族譜中規定:要揚善懲惡,尊老恤幼,族人讀書免費等。《白坭陳氏宗譜》還設有防腐制度,如族譜帳目須公開透明,一月一結,禁止挪用公款。
從宋末到當代,這綿延了700餘年的歷史,幾乎在這裡都有跡可循,徜徉之際,俯仰之間,遊人似乎看盡古今,這座涅槃的祠堂,漸次展現它與過去的勾連和呼應。
至少從鄉賢情結來看,最近一次的重建祠堂,陳氏第22~25代乃至26代海內外族人陳國炎、陳崇信、陳應標、陳達榮等緊緊維繫在一起。正是因為他們,祠堂得以恢復,族人強化聯繫,過去鄉村治理的基石——鄉紳群體若隱若現,這便是新時代佛山新鄉賢的故事。
歷史不斷翻篇,往事如絲如縷。這座仍保留著清代嶺南建築風格的祠堂,雕梁畫棟朱顏未老,一磚一瓦亦古亦新。儼然,這座飽經500餘年歲月淘洗的祠堂,這個繁衍生息700餘年的族群,是他們共同構成一扇門:打開它,穿門而入,我們就能追尋這個農耕民族一段長達700年歷史的過去,也似乎能理解她的當下與未來。
原標題丨三水白坭陳氏大宗祠:既一姓之所系 亦時代之印記
文丨佛山日報記者 楊立韻
圖丨通訊員 梁宇聰
編輯丨鍾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