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白坭陳氏大宗祠:既一姓之所系 亦時代之印記

2020-12-18 佛山在線

寂寞應千歲,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

雲雨飛何處,山川是舊時。獨憐春草色,猶似憶佳期。

——《過桃花夫人廟》·劉長卿

又是一個冬日的下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如往常一般推開了三水白坭陳氏大宗祠的大門。在他身後,是慕名而至的一個市民參觀團。

8年前,這裡處處雜草叢生、斷壁殘垣;8年後的今天,這裡成為佛山人感受嶺南祠堂建築文化、進士文化、家風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大觀園。

老人的名字叫陳達榮,8年前,正是他同一眾族人一起,推動著這座始建於1511年的祠堂從頹敗到涅槃的蝶變。

祠亦成史,祠亦寄思。矗立於樵桑聯圍三水白坭段祠巷村內的陳氏大宗祠,宛如銜接過往700餘年古今歷史的一個人文坐標,它所承載與呈現的,是一個續寫了新時代鄉賢精神的族群故事。

三水白坭陳氏大宗祠外佔地十餘畝,十分氣派恢弘。

當代守祠人亦成風景

「榮叔——那幾對旗杆石上面為什麼會有石獅子?」「聽說陳氏大宗祠有不得不看的三大寶?」「你們的宗譜從南宋末年一直延續到現在,已經是第32代共700多年了?」

一連串問題的答案,陳達榮早已爛熟於心。今年65歲的陳達榮,是白坭陳氏的第25代後人。8年前他與一眾族人一起扛起重建大宗祠的重擔,如今,從小愛讀史書的他,又成了這裡的義務守祠人與講說員,給每一位來客詳細介紹陳氏先賢的故事。

過去短短8年,陳冕、陳朝綱、陳宣遠、陳國炎……每當講起這些人的故事,陳達榮都分外親切。喜歡讀史的他,尤能明白把名字寫在族譜,是一種榮耀。

陳冕,第9代族人,從碩儒陳白沙講學而號稱「高弟」,師徒倆情篤意厚。如今祠堂正門所見的「陳氏大宗祠」五個大字,即系由陳冕向陳白沙求得。陳冕壯年去世,陳白沙為之扼腕,他不僅親臨弔喪,更寫下《祭陳冕文》和《墓銘》。三水人津津樂道一個傳說,溝通西江、北江的天然河道思賢滘便是因陳白沙尋陳冕不遇而得名。

陳朝綱,第22代族人,隨名將馮子材前往廣西並在幫助越南抵抗法國侵略者的戰爭中犧牲。後來,中越軍民取得鎮南關大捷,越南安南王將他自己正殿的一張御用大案桌贈給陳朝綱後人。除此以外,安南王后來還派人用大船將一批雞鵝木送到陳朝綱家鄉,為其建造「將軍第」。清廷為表彰陳朝綱的忠義勇猛,也派欽差送葬,誥封陳朝綱三代,並為其建將軍家廟。如今,陳氏大宗祠外擁有石獅子的旗杆石,於第二進建的接旨亭,均由此而得。

陳氏大宗祠內的接旨亭。

陳宣遠,第26代族人,僑居海外多年的他,改革開放初期無償投資北京飯店建設,最終只要「一塊錢回報」;陳國炎,於動蕩年代冒險將族譜帶至香港保存;陳崇信,發動族人重修祠堂……在陳達榮等人的持續挖掘整理中,先賢的故事宛如擦去埃土的琥珀重現眼前。

祠堂內專門開闢的陳氏先賢展館。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講述著先賢故事的陳達榮,亦守護著這座祠堂的過去與現在——他欽慕《白坭陳氏宗譜》上那些做出貢獻的族人,他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這座祠堂最具人文關懷的一道風景。

陳達榮和他們這一批陳氏族人,將祠堂文化與鄉賢文化拉出歷史塵埃。

十郡所望冠絕一時

如今,這座擁有四進規格、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佔地達10畝的嶺南古建築,被打造成為一個集中展示嶺南祠堂建築文化、進士文化、家風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大觀園。那一本700餘年不曾中斷的《白坭陳氏宗譜》,恰是引導來客走進這一座大觀園的地圖。

大宗祠的樣式設計、磚雕灰塑、族人的源流追溯,均採自《白坭陳氏宗譜》,可謂無出其右。

祠堂內有展出其他風格的祠堂模型。

蘇山毓秀,穎水朝宗。從《白坭陳氏宗譜》梳理出來的《陳氏遷徙圖》再現了陳姓的起源,同時勾勒了陳氏族人從始祖陳規南遷至此的發展脈絡。《白坭陳氏宗譜》記載,過去700多年一共出了3名一品大員,51名七品以上大吏,以及2名進士、5名舉人。

合共17 冊的《白坭陳氏宗譜》,還完整地記錄了700多年來陳氏始祖陳規南下避戰禍、經珠璣巷遷白坭,於此繁衍生息的全過程以及規範家族道德秩序的族規、族約,為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村基層治理提供了一個非常珍貴的範本。

從2014年起,陳氏族人根據《白坭陳氏宗譜》的記載,恢復了中斷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老人捧銀和添燈等儀式。每年重陽,陳氏族人筵開150席舉辦敬老晚宴;每年元宵,則舉辦隆重的添燈儀式。陳氏族人的世系圖也被製成長達145米的掛幕,以供後人尋根問祖。

多個偏祠分別被打造成為祠堂文化博物館、家風家訓館等。祠堂文化博物館內,以3D列印的方式展示了陳氏大宗祠以及晉祠等全國各地有名的祠堂模型,遊人來到這裡,可以實地感受陳氏大宗祠所代表的嶺南建築文化,通過微觀對比而領略嶺南祠堂文化的「和而不同」。

圍繞「德孝」「禮義」而打造的家風家訓館,集中展示了新修訂的《陳氏大宗祠家訓十六條》,如:學文者,不操縱文章文字搬弄是非,為官者,不仗恃權力欺壓他人,行商者,不欺行霸市,催徵租稅者,不迫害良民;士農工商應一藝,毋以遊乎色荏為心,毋朋歌布飲為樂,毋以賭博為生等。

這是對先賢陳白峰的致意。陳白峰修訂家規40條,勸善懲惡,家庭肅然,宗族數百人欣然向化。這得到了當時兩位侍郎(相當於副部長)的嘉許,並推廣至廣東(十郡)全省學習。陳、黃兩位侍郎還親自批覆:俾為善者知其所勸勉,而棄禮玩法之徒有愧心焉。

祠亦成史祠亦寄思

祠堂,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所衍生的特定產物,自明代中葉以來朝廷允許民間建祠,這一「敬天法祖」的現象在清代達到鼎盛。同時,建祠修譜,又是一個家族政治經濟地位的象徵,放眼整個嶺南,有著「順德祠堂南海廟」的說法。

縱觀整個佛山,白坭陳氏大宗祠又有著它不可或缺的一面——從誕生之初,從南宋末年到當下整整700餘年,歷史賦予了它見證時代進程的機會,成就了它「既一姓之所系,亦時代之印記」的傳奇。

從地緣格局來看,三水白坭與南海西樵接壤,從境內4000年前的銀州貝丘遺址開始,就受到發軔於西樵山的珠江文明的浸染。白坭學子始終能第一時間接受珠江文明的先進思想。而陳氏大宗祠始建的年代,正是明代中葉「大禮議」之爭爆發的前夜。從時間軸上來看,理學經過陳白沙,以及後世湛若水、霍韜等人的接續播衍,已經在珠江水系一帶漸成星火燎原之勢。

建造陳氏大宗祠的陳氏族人,正是南宋官員的後裔,其開村始祖陳規官至大理寺評事,家學淵源深厚,為後世接受理學薰陶埋下了必然的伏筆。

從人文歷史來看,陳白沙曾經在西樵山和三水講學,陳冕先在肇慶庠求學後拜在白沙先生門下,這直接印證了當時理學在西江流域的傳播。在明清兩代,與西樵接壤的三水白坭文人輩出,考取進士、舉人的人數更是佔了三水的一半有多。

陳白沙去世之後,他的學生湛若水等人在西樵山結廬講學,西樵山成為理學名山。筆者由此推測,如果陳冕沒有早亡,以他對陳白沙學說的精研,以及陳白沙對他的器重,也許在嶺南理學發展的進程上,就會多一個分量十足的名字。

從宗法社會來看,一個族群,往往是在鄉村地區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族群是村落形成的主要功臣——先民南渡,多半以宗族、家庭為單位,如陳氏開村始祖陳規,便是舉家遷徙。而祠堂,作為慎終追遠的場所,除了祭祀和行使族權,同時又闢作書塾,成為維繫一個族群的情感紐帶。

從基層治理來看,過去「皇權不下縣」,宗法制度與鄉紳成為農村長治久安的基石。《白坭陳氏宗譜》中,教化佔很大比重,族譜中規定:要揚善懲惡,尊老恤幼,族人讀書免費等。《白坭陳氏宗譜》還設有防腐制度,如族譜帳目須公開透明,一月一結,禁止挪用公款。

從宋末到當代,這綿延了700餘年的歷史,幾乎在這裡都有跡可循,徜徉之際,俯仰之間,遊人似乎看盡古今,這座涅槃的祠堂,漸次展現它與過去的勾連和呼應。

至少從鄉賢情結來看,最近一次的重建祠堂,陳氏第22~25代乃至26代海內外族人陳國炎、陳崇信、陳應標、陳達榮等緊緊維繫在一起。正是因為他們,祠堂得以恢復,族人強化聯繫,過去鄉村治理的基石——鄉紳群體若隱若現,這便是新時代佛山新鄉賢的故事。

歷史不斷翻篇,往事如絲如縷。這座仍保留著清代嶺南建築風格的祠堂,雕梁畫棟朱顏未老,一磚一瓦亦古亦新。儼然,這座飽經500餘年歲月淘洗的祠堂,這個繁衍生息700餘年的族群,是他們共同構成一扇門:打開它,穿門而入,我們就能追尋這個農耕民族一段長達700年歷史的過去,也似乎能理解她的當下與未來。

原標題丨三水白坭陳氏大宗祠:既一姓之所系 亦時代之印記

文丨佛山日報記者 楊立韻

圖丨通訊員 梁宇聰

編輯丨鍾靜文

相關焦點

  • 廣東白坭:創新探索「祠堂+文化」模式,為鄉村振興賦能!
    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至今保留著50多座明清風格的嶺南廣府系祠堂,形成鮮明的宗祠文化品牌,堪稱三水「祠堂文化大觀園」。  (10月28日,來自全國各地近百家城市新聞網站的總編輯和業務骨幹齊聚三水白坭,感受「祠堂+文化」特色)  如何將數量龐大的祠堂資源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護傳承、開發利用?
  • 白坭鄉賢故事| 陳冕「寂寂無名」,一代碩儒陳白沙緣何多次為其贈詩?
    通過追溯陳白沙與陳冕乃至三水結緣的種種印記,不難發現,最早在明代,白坭一帶已經學風蔚然,而從白坭鄉間走出的陳冕,憑藉學識、才華和人格魅力,早已與這位碩儒「亦師亦友」,成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最佳註腳。
  • 白坭鄉賢故事:陳冕「寂寂無名」,碩儒陳白沙緣何多次為其贈詩?
    通過追溯陳白沙與陳冕乃至三水結緣的種種印記,不難發現,最早在明代,白坭一帶已經學風蔚然,而從白坭鄉間走出的陳冕,憑藉學識、才華和人格魅力,早已與這位碩儒「亦師亦友」,成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最佳註腳。「得與白沙從遊」陳白沙是明代碩儒,陳冕的事跡卻鮮有記載。
  • 美女主播帶你打卡最好玩的三水
    三水發布隆重推出【三水旅遊精品線路】欄目,帶你走遍我們的大美三水~本期【嶺南水韻遊】,跟著發布君一起探訪灣區源頭、感受水韻文化,既好玩又有內涵,快來嗨翻天!在三水,賞大美荷花、嘗鮮甜河鮮!吃喝玩樂購,帶你全打卡!
  • 三水白坭沙圍村:一個傳統鄉村的振興之路
    昨日,在三水白坭鎮沙圍村外的一處鋼鐵大棚旁,村民小組長李棠光向記者描繪著沙圍村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再過幾天,這些大棚將鋪上塑料薄膜,他和一幫種植能手將重新擁有「用武之地」。在粵語中,「圍」是堤圍的意思。200年間,從五湖四海陸續遷來的沙圍村村民圍河造田,自力更生。如今,滄海已成良田。
  • 三水南部嶺南水鄉線遊玩攻略戳↓
    這裡也是精明的商家垂涎之所, 早在100多年前,尚處於水運運輸時代,英國人就已認識到三水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三水作為經貿重鎮的重要價值,在三水設立海關,並把昆都山下的江根村列入開放口岸。03白坭鎮鄧氏大宗祠(周村村委會)鄧氏宗祠位於白坭鎮周村村委會崗尾村,計劃以紅色文化打造示範點特有品牌,品牌口號為「紅色傳承」。
  • 白坭周氏大宗祠:300年古祠流芳,蘊藏方圓智慧
    毗鄰西江河畔,距離「理學名山」西樵山最近的三水白坭鳳果村,一座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周氏大宗祠佇立於此。周氏大宗祠背靠山、面朝水,兩座旗杆石分立祠堂左右兩側,旗杆石旗幟隨風飄揚,彰顯了周氏歷代族人的赫赫功名。
  • 臺灣陳氏大宗祠
    臺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創建年代,清鹹豐十年(公元一八六○年)祠堂地址,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二十七號,由臺北後火車站步入大圓環,再順寧夏路方向走去,在蓬萊國小前右轉進到平陽街,左首即為陳氏大宗祠,每念臺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拜祭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
  • 白坭沙圍村油菜花海,一生必去一次!
    在詩人蘇曼蘇筆下,春天的細雨微風,是「霏微」之姿;在三水白坭沙圍村,春天的細雨微風,是一片油菜花海上的「搖曳生姿」。今天早上,記者來到了位於樵桑聯圍邊上的沙圍村。春光正好,這裡連片近百畝的油菜花漸次開放,齊膝高的油菜花海隨風搖曳。在這片油菜花海之上,蜜蜂、蝴蝶流連翩躚,涼亭、風車錯落有致。美景讓人驚羨,美食則讓人留戀。
  • 三水的祠堂大變身啦
    當天,調研組對西南街道江根村歲松公祠、白坭鎮祠巷村陳氏大宗祠、白坭鎮中社村中社公祠開展實地調研而在白坭鎮的陳氏大宗祠、中社公祠,更是感受到了村中祠堂功能的轉變。「每年陳氏大宗祠都會開暑期夏令營,招收新白坭人的子女或本地村民孩童,免費培訓書畫。」村中的文旅講者介紹,平時到宗祠內讀書、看報、學習書法,已成為周邊群眾的日常文娛消遣。
  • 三水也有一個「陳家祠」!這個佛山新晉網紅打卡點很有「歷史感」
    建於明代的陳氏大宗祠歷經了500多年風雨和重修加固,如今依然光彩奪目,成為了富景社區內文化活動的中心。航拍視角帶你看~祠巷·祠堂「陳」作為廣東第一大姓氏,在廣東各地都坐落著不同「陳氏大宗祠」,而位於三水白坭鎮祠巷村的這一座「陳氏大宗祠」名字叫做「萃慶堂」。
  • 三水白坭鎮為什麼要一個強中心?
    三水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白坭鎮委書記林建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小鎮、鄉村振興以及大交通建設等多重機遇疊加,尤其是重大交通建設的利好至關重要,關係到白坭對外開放格局的重構,是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目前,全區10個市統籌的重點交通項目,7個涉及白坭,包括佛山一環西拓、富龍西江特大橋、季華路西延線、廣明高速全互通、金石大道西延線、三水三橋、廣湛高鐵等。
  • 三水十大「白坭新鄉賢」名單出爐!
    佛山日報訊記者盧鈺儀報導:今日,首屆白坭鄉賢文化節之發現「古鎮新賢」活動進入材料審核階段。白坭鎮綜合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的成績,評選出10名「白坭新鄉賢」以及10名「白坭新鄉賢貢獻人物」。接下來,白坭鎮將為白坭新鄉賢授牌。「古鎮新賢」的標準是什麼?
  • 北流獨竹陳氏大宗祠
    從廣場拾級而上,迎面看見陳氏大宗祠正大門上面高懸牌匾:北流潁川文化苑。潁川鍾靈毓秀,潁川陳氏家族一脈相承、世代相傳,名重魏晉。家族地位300年不墜。相比而言,所謂王謝之家只能算後起之秀。自陳霸先「自雲漢太丘長陳之後」以來,天下陳氏大都以潁川為祖。在中國,陳姓是第五大姓;在海外,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 三水全面推進「祠堂+文化」,實現文化聚民、文化悅民、文化惠民
    近年來,三水抓住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的契機,以白坭鎮為先行點,在全區範圍內選取蘆苞鎮蔡氏大宗祠(北部)、雲東海街道南山書社(中部)及白坭鎮陳氏大宗祠(南部)等為試點,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不斷融入黨建、社會組織孵化、文明教化、鄉村治理等內涵,賦予祠堂新的作用和使命,以「祠堂+文化」開啟新時代農村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新模式。
  • 三水白坭龍舟音樂節超精彩
    三尺蘭橈翻白浪,百鄉龍艇競頭名……」10月2日,三水「歌標王」徐國林撰詞的粵曲《平湖秋月之白坭西江賽龍》歌聲在佛山市三水區白坭西江公園響起,該曲由「粵曲星腔」非遺傳人李月友演唱,節奏輕快、氣勢昂揚,唱出了龍舟賽的激烈、磅礴之勢。這是由龍舟歌標改編而成的粵曲,三水白坭推動龍舟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的創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