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火箭少女101告別典禮》上,火箭少女再次穿上了選秀時期粉色選手服,貼上屬於自己的銘牌,再次跳起《創造101》。至此,這個限定女團的故事,有始有終,告一段落。
不論是最終工作總量還是曝光的頻次和密度,"火箭少女101"毫無疑問是近年來團體偶像中發展最炙手可熱的"內娛第一女團"。兩年前,11位女孩披荊斬棘,從101個選秀成員中脫穎而出,開啟全新偶像時代的畫面仿佛還在眼前,轉瞬兩年的成團限定期便已結束。
限定團是偶像選秀的宿命
粉絲們希望愛豆們成團後運轉的規律,按照自己的標準、節奏行進,每一步都充滿效率,每次營業都是神仙現場,每個成員都有高光時刻。
但現實是,限定團從站上舞臺的那一刻起,就捲入一場不能認輸的博弈。明面上是粉絲們拼排名,搶出道位,私下裡,是經紀公司暗自使勁。而女孩們要想登上王座,戰鬥是必不可少的。出道的過程就像一場逃生遊戲,對於女團和她們的粉絲來說,不快速出圈,就會被鏡頭遺忘。
在火箭少女的運營中,最令粉絲詬病的,便是小分隊模式的打包代言,高人氣隊員與下位圈隊員的組合式代言,無疑是對商業價值的消耗,成員間沒怎麼battle,粉絲先擼起袖子喊不平。
可以說,限定團的打造過程,就是一路剝奪入局者的安全感,團隊成員的、粉絲的,甚至是經紀公司的。大到代言、影視角色,小到屏幕上那一腳站位,成團路上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爭奪戰。
有人曾評價,火箭少女這個團,是在綜藝和商業活動裡當練習生。粉絲們自知這一點,對外安利自然也很樂意拿商業價值去秀。而對於限定團來說,能紅多久這個問題,看的不是路人盤,而是願意真情實感砸銀子的粉絲有多少。
日本的養成系女團、韓娛成熟的造星工業,甚至是近年來摸爬滾打起來的內娛選秀,他們所推出的偶像團體,大多沒能逃脫限定團的宿命,不是出道即巔峰,就是解散見真心。
因為這種選秀出道的偶像團體本來就有一定的保質期,他們沒有辦法一直靠團體來吸引粉絲的關注,並且這些偶像本身在成團之前也並沒有任何合作的經歷,彼此屬於不同的公司。這些不同的公司在演出安排方面肯定會互相制約,很難讓所有成員同時出現在一檔節目當中。
曾經因為《偶像練習生》而出道的內娛偶像團體NINE PERCET,就達成一項前無古人的記錄,在組合出道的500多天內,他們9個人同框出現的時間只有58天,比例剛剛超過10%,也難怪粉絲會申請成團時間最少的金氏世界紀錄。在NINE PERCET的告別演唱會上,粉絲在臺下大喊經紀公司倒閉的口號,足以證明粉絲對於限定團的不滿以及惋惜。
火箭少女曾經在2018年有過成員退出女團的風波,雖然最終成功達成一定和解,但退團風波也讓火箭少女一度處在分崩離析的邊緣。選秀節目選出來的偶像團體確實能夠一夜爆紅,不過她們能夠有多好的發展,能夠在未來走多遠,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限定團所限定的,遠遠不止時間。
偶像產業生態圈的逐利本性
火箭少女101成團之後,擁有藝人的樂華、麥銳等娛樂公司與騰訊視頻達成了一致協定,為限定女團發展趟出了一條路子:藝人經紀公司將藝人、話語權讓渡給平臺方,平臺方為藝人砸資源,助推藝人的成長和商業價值提升,並且得到限定團活動期間藝人的商務代言、活動通告費的分成。
作為平臺方和運營方的騰訊視頻,在砸錢推廣"火箭少女101"上可謂不遺餘力,既有專屬綜藝《橫衝直撞20歲》,又有各類演唱會、演出的直播等。當然通過女團馬不停蹄的參加各類活動、綜藝、影視作品和商演,也可以看出限定活動兩年內,女團自身攜帶的流量,也被迅速變現。
據藝恩發布的《中國偶像產業迭代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偶像市場總規模將超過1000億。逐利的投機本性讓各路新老玩家選擇性忽視選秀綜藝造星率逐漸降低的事實爭相入局,換句話說,大部分人的根本動機並非致力於打造真正的偶像明星,而是為了藉此滿足自己的利益。
節目製作方、視頻平臺、經紀公司、品牌方、粉絲,作為偶像產業生態圈的每一環參與者,在各自利益最大化原則下竭盡所能為這場狂歡盛事添磚加瓦。所有關聯方義無反顧投身偶像選秀紅海,從中獲利。
對節目製作方與播出渠道方(即:視頻平臺)而言 ,當兩者合體或聯姻時,可以充分發揮制播營銷一體的優勢。對於種子選手,平臺會安排相應的出道"劇本",優質資源向其傾斜,若押對寶捧出"頂流",後續的粉絲紅利會源源不斷。
同時,偶像選秀網綜也是視頻網站會員拉新和提高已有會員粘性的一種手段。從選秀節目中勝出的佼佼者也可以成為平臺儲備的藝人資源,為自製劇和自製網綜輸送高性價比的新鮮血液。
此外,這類粉絲向節目比較容易招商引資,看中粉絲經濟的品牌會以冠名特約等身份入駐節目,平臺斥巨資打造也更有底氣。
對經紀公司而言,把旗下藝人送往偶像類選秀網綜更是無往不利。那些偶像型經紀公司大都抱有誕生下一個"楊超越""蔡徐坤"的美好希冀,由此能拉升公司估值,在資本層面為融資或上市背書。
而且還能通過節目傍上平臺大腿,即使旗下藝人無法成功組團出道,但人氣選手依然有可能得到資源優先權。比如有參演平臺自製內容的機會,持續的曝光利於維持新人熱度。
除了深耕偶像產業的專業公司,這兩年一些影視公司也開始涉獵偶像業務。譬如去年參加《青春有你》的陳宥維來自慈文,《創造營2019》的豐楚軒來自嘉行。今年在《青春有你2》引發熱議的虞書欣就來自華策影業。
對品牌方而言,偶像選秀網綜是追星女孩的大本營,平臺的主流受眾與一些年輕化品牌的主力消費人群高度重合。與其去做難以監測投放效果的傳統廣告,倒不如與平臺方聯手共創粉絲經濟的新玩法,銷售數據立竿見影。
電商直播站上風口,公司也讓偶像們紛紛入局。火箭少女101成員孟美岐作為品牌大使上淘寶直播和當紅帶貨主播李佳琦共同直播帶貨,吳宣儀在淘寶的愛心助農直播中為海口帶貨佛手瓜和香水菠蘿,楊超越也作為代言人在官方旗艦店為品牌直播帶貨。另外還有青春有你2虞書欣、劉雨昕進李佳琦直播間等等。
不管能否成功造星,偶像選秀都令玩家們趨之若鶩,過程遠比結果更有吸引力。今年偶像選秀的戰場依舊硝煙瀰漫,眼花繚亂的選秀網綜扎堆襲來,也考驗著選手的出圈力和粉絲的忠誠度。
面前的市場固然廣闊,但不顧行業的良性發展、一味壓榨觸手可得的商業利益,只會浪費偶像本人的青春和夢想,消耗粉絲的投入和熱情,讓偶像產業變成又一個泡沫的代名詞。想讓粉絲們能夠真正安心、真心、全心為本土偶像買帳,國內的偶像產業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