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岸邊上陽宮三千佳麗 引發唐朝詩人傷感哀嘆

2020-12-10 人民網河南頻道

原標題:洛河岸邊上陽宮三千佳麗 引發唐朝詩人傷感哀嘆

  洛陽城

  在諸多的皇家行宮別院中,上陽宮最負盛名。

  

  引子:

  在洛陽、三門峽諸多的皇家行宮別院中,最負盛名,也最能激發唐朝詩人創作熱情的,是上陽宮。這主要是由於此宮曾居住著數千佳麗,她們的命運辛酸悽涼,引發無數人的悲憫之心。

  唐玄宗是個風流皇帝,極為好色。他每年派所謂「花鳥使」滿天下「選美」,然後全部納入後宮。據說最多時宮中美女多達三四萬人。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後,楊貴妃專寵,其他美女「無復進幸矣」,六宮中美豔漂亮的,都被安排到別的地方。上陽宮就是安置佳麗的處所之一,據說有三千美女被幽閉在這座離宮的高牆大院裡,與世隔絕,「宮門一閉不復開,上陽花草青苔地。月夜閒聞洛水聲,秋池暗度風荷氣。日日長看提眾門,終身不見門前事」。

  安史之亂前,三千佳麗都還青春年少,在上陽宮裡虛耗韶華,引發詩人們浪漫的遐想,著名的「紅葉傳詩」就發生在這個時候。安史之亂後,她們逐漸凋零,數十年後,倖存者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空對宮中繁盛的鮮花,引起詩人們無盡的同情……

  洛水岸邊華美宮闕

  洛陽之美在洛河。站在洛河岸邊,放眼望去,寬闊的洛河柔波蕩漾,潤澤著大地和天空。

  近年來,洛南新區蓬勃發展,洛陽再度跨河發展,形成類似隋唐洛陽城「洛水貫都」的城市格局。而橡膠壩增寬洛河,洛浦公園美化河岸,使洛河兩岸成為城市最美的地方。

  在洛河與澗河交匯處,四五座高大的仿古建築飛簷翹角,氣度不凡。這是上陽宮文化園,是根據古籍資料在原址復原的上陽宮觀風殿。

  「我們復原的只是上陽宮的一部分。」一位工作人員說,「上陽宮太大了,大約有七平方公裡,如今不可能全部復原。」

  如今知道上陽宮的人並不多,但在唐代,這座皇家別院卻是大名鼎鼎。該宮由觀風殿、仙居殿、甘露殿、芬芳殿、冰井院等組成,各處建築自成一體,組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院落。

  上陽宮以奢華精美著稱。所有房屋的牆壁是深淺不一的紅色,屋頂則是翠色鴛鴦瓦,宮中遍植奇花異草,又引澗河水貫穿全宮,營造出優美雅致的居住環境。

  前些年,考古人員發掘了遺址的一小部分,發現了溪流、池塘遺存,出土大量黃、綠琉璃瓦和精巧玲瓏的銅質、石質建築構件,讓人一窺當年上陽宮的奢華。

  據說由於上陽宮過於奢華,工程剛完工,主持建造的司農卿韋弘機就因狄仁傑的彈劾「落馬」。韋弘機其實是唐高宗的替罪羊。建造上陽宮是唐高宗的主意。初唐的某一天,高宗偶然走到這洛河與澗河交匯處,看到這裡視野開闊,環境優美,心中大喜,當即令韋弘機在此興建上陽宮。

  上陽宮建成後,深得高宗喜愛,他常居此宮,連處理朝政也在這座宮中。武則天也深愛上陽宮,曾長期在此居住辦公,最終就在上陽宮仙居殿辭別人間。唐玄宗即位後,對上陽宮更偏愛有加,居住洛陽期間,有「十日一朝於上陽宮」之慣例,還曾在此舉辦元宵燈會、科舉考試、百官宴會。

  因為尊貴華美,有機會進入上陽宮的詩人,往往不吝讚美之詞,宗楚客的《奉和幸上陽宮侍宴應制》寫其富麗堂皇、鳥語花香,猶如仙境:「紫庭金鳳闕,丹禁玉雞川。似立蓬瀛上,疑遊昆閬前。鳥將歌合轉,花共錦爭鮮。湛露飛堯酒,薰風入舜弦。水光搖落日,樹色帶晴煙。向夕回雕輦,佳氣滿巖泉。」

  張九齡的《上陽水窗旬宴得移字韻》中,上陽宮河渠密布,如天上星河:「河漢非應到,汀洲忽在斯。仍逢帝樂下,如逐海槎窺。春賞時將換,皇恩歲不移。今朝遊宴所,莫比天泉池。」

  到了中唐,沒有機會進入上陽宮的王建,寫出了傳揚天下的名詩《上陽宮》,他將宮牆內的世界想像得如同天上宮闕,水木蔥蘢,花草鮮妍,樓臺精巧,天音繚繞,美女穿行。

  但其實,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上陽宮就已經告別了繁華輝煌和蓬勃生機,悄悄地變成了一座行宮、冷宮,華美宮闕成為數千佳麗的「金絲籠」,從此「清洛但流嗚咽水,上陽深鎖寂寥春」。

  深鎖數千佳麗的「金絲籠」

  這件事的起因,應該從50多歲的唐玄宗遇到18歲的楊玉環說起。

  那年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辭世,有人向他推薦了兒媳婦楊玉環。唐玄宗一見鍾情,召開著名的荔枝攻勢、歌舞攻勢、提拔娘家人攻勢,並讓楊玉環出家當女道士「洗白」身份,經過一系列的運作,天寶四年(745年)八月,正式冊封楊玉環為貴妃,60周歲的唐玄宗從此收心,專寵楊貴妃一人。

  以前玄宗是著名的「花心大蘿蔔」,曾每年派「花鳥使」滿世界搜羅美色,據《舊唐書》記載,當時長安、洛陽的宮女大約四萬人,名義上這些佳麗都是唐玄宗的女人,但其實很多人一輩子也見不到他。如今他專寵楊貴妃,其他人更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了。怎麼處置這些人?

  歷史上,不乏皇帝將宮女放歸民間的先例,但這位唐玄宗卻沒有這樣做,他將「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

  在這件事上,唐明皇一點也不「明」,而是非常「暗黑」,這一念之差,造成了數萬青春少女的人生悲劇。

  安置到上陽宮的宮女據說有三千人,她們每個人都有一部辛酸史。入宮前,她們沒有選擇命運的權力,無論家世、年齡、是否婚嫁,一經選中,便意味著與家人生離死別,而此時,她們更無選擇的權力。「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愍(mǐn)怨曠也》以一位宮女的遭遇,概括「佳麗三千」共同的悲劇命運:16歲被選入宮中,當時正是少女初長成,貌美過人,「臉似芙蓉胸似玉」,但「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被遣至上陽宮,從此「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被幽閉深宮,失去自由、毫無希望的青春少女們,對自由和外面的世界有著極為強烈的渴望,宮中來了一位新的「環衛工人」,她們就會興奮地奔走相告,不惜花費金錢,打聽外面的消息:「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

  「三千佳麗」中也有膽大的,曾不顧一切地表達追求自由的願望,著名的「紅葉傳詩」就發生在上陽宮。

  幽幽深宮紅葉傳詩

  天寶末年,也就是安史之亂前,年輕詩人顧況與朋友一起在上陽宮外遊玩,從宮中流出的小河中,一片紅葉漂浮在水波之上,好奇的顧況上前撈起,發現上面竟然題寫著詩句:「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這詩顯然出自一位宮中佳麗之手。顧況誦讀玩味再三,對宮中美女萌生了愛意。

  顧況不是那種循規蹈矩的人,他生性不羈,又幽默多才。後來在長安見到年青的白居易,他曾拿後輩開玩笑:「長安米貴,白居不易。」這樣的秉性,促使顧況決意給宮中美女一個回復。

  那時沒有微信,聯絡通道唯有那穿宮而過的溪流。於是顧況來到上遊,也將一首詩題寫在紅葉上:「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

  奇蹟發生了。十多天後,有人在出宮的溪流中又拾得一片紅葉,拿來交給顧況,上面是那位宮女再次題寫的詩:「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

  相傳這個故事有兩個結局。其一,紅葉傳詩這事「後聞於朝,遂得遣出」,唐玄宗放這位宮女出了宮。其二,此後,顧況與宮女經常借紅葉傳遞愛戀心聲,安史之亂時,洛陽被叛軍圍攻,顧況趁戰亂找到那位宮女,逃出上陽宮,二人結為連理,白頭到老。

  仔細分析,這兩個說法都不靠譜。身在長安的唐玄宗,一個楊貴妃已經讓他忙得不亦樂乎了,只怕顧不上兩個小人物的情事;第二種說法只怕更不靠譜,據說上陽宮極大,約七平方公裡,能傳遞一兩次信息已經是奇蹟,「失聯」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紅葉傳詩又不能加密,靠這個經常聯繫、逃出深宮,只能是美好的想像。

  或許這位宮女對自己的處境最清楚,她只是藉此傾訴心聲。

  安史之亂中,上陽宮「三千佳麗」的命運十分悲慘,她們被唐王朝忽略了,帶著楊貴妃倉皇逃跑的唐玄宗根本顧不上這些女子,如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上陽白髮人》所說:「御馬南奔胡馬蹙,宮女三千合宮棄。」

  安史之亂後,洛陽滿目瘡痍,「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井邑榛荊,豺狼所嚎。」上陽宮大約也損毀嚴重,唐王朝由盛到衰,已無力大舉修復,但仍有大量宮女被安置此處。此後,唐朝皇帝基本不再來洛陽,上陽宮徹底成為深宮冷院,宮女們只能虛度歲月,等待老去的那一天。

  顧況也許跟白居易講過他紅葉傳詩的故事,白居易後來對上陽宮中「三千佳麗」的命運傾注了深厚的同情。在眾多為那些宮女吟詠的哀歌中,他的《上陽白髮人》與元稹的《行宮》最負盛名。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自注「愍怨曠也」,古代稱女成年而無夫為「怨女」,男成年無妻為「曠夫」,白居易這裡的「怨曠」,顯然重在「怨女」,是為哀憐宮女而作。

  這首詩寫一位暮年宮女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從16歲到60歲,她在被「綠衣監使」嚴密把守的上陽宮中,住了44個春秋,從妙齡少女變成白髮老婦。她的穿著打扮,仍是三四十年前的樣式。幸虧不見外人,見了外人只怕被笑為怪物。死寂的宮中,沒有春光,沒有生氣,沒有豪華喧鬧,沒有輕歌曼舞,如同監獄和墳墓。與所有親人隔絕,空房長夜,秋風冷雨,孤燈相伴,形影相弔,那種悽涼與孤獨,令人心碎。春去秋來,白髮蒼蒼,意外得了「尚書」的名號,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生活中,還是只有絕望和悽苦。有研究者說,這樣的孤苦無望,使上陽宮浸染上揮之不去的幽怨與悽清。

  與白居易《上陽白髮人》相比,元稹的《行宮》很短,卻詩味雋永,內涵豐富:「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曾經繁華的上陽宮,如今蕭條、冷落、寂寥,雖然正值春天,宮中鮮花盛開,卻全然沒有爛漫的春意。詩人要表現悽涼哀怨的心境,卻著意描繪紅豔的宮花,以盛開的紅花映襯寥落的行宮、宮女的白髮,表達世事變遷、紅顏易老,突出宮女被幽閉深宮的生命悲劇。「以樂景寫哀情」,使詩篇含蓄蘊藉,餘味無窮。

  上陽秋晚瀟瀟雨

  曾經無比奢華的上陽宮,在晚唐時,成為詩人常寫的景致。但他們喜歡寫傍晚或者夜晚的上陽宮,寫得寂寥清冷。

  「泠泠寒水帶霜風,更在天橋夜景中。清禁漏閒煙樹寂,月輪移在上陽宮。」杜牧的《洛陽秋夕》,描繪出一幅洛陽晚秋夜景圖,寒月下的上陽宮,煙樹寂寥,周遭只有霜風聲、寒水聲。

  「高梧葉盡鳥巢空,洛水潺湲夕照中。寂寂天橋車馬絕,寒鴉飛入上陽宮。」這首詩寫的是夕陽下的上陽宮,但也同杜牧的夜景一樣,悽清冷落。

  韋應物送別友人時,也寫到了上陽宮:「上陽秋晚蕭蕭雨,洛水寒來夜夜聲。自嘆猶為折腰吏,可憐驄馬路傍行。」用上陽宮瀟瀟秋雨和寂靜夜晚洛河的水聲來營造清冷的氣氛,意境蕭索。

  大唐盛世不再,東都繁華不再,中晚唐的詩,再也沒有盛唐的自信從容,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感傷和悲愁,而歷經滄桑的上陽宮,大約很能表達這樣的情緒,因此頻頻被納入詩中。

(責編:黃莎、宋芳鑫)

相關焦點

  • 眾多唐人詩詞裡的建築,唐帝國恢宏繁盛的象徵—洛陽上陽宮
    其中上篇第二章第一節,就提到寫到了洛陽上陽宮!唐代吟誦上陽宮的詩詞可謂不勝枚舉,白居易作《白髮上陽人》詩云:「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描寫了一位上陽宮女長達四十餘年的幽禁遭遇,揭示了「後宮佳麗三千人」的悲慘命運,同時對封建帝王強制徵選民間女子以滿足自己淫慾的罪惡行徑提出強烈的控訴!
  • 七首紅顏知已唐詩: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佳麗三千,只專寵一人
    上陽宮並不是輕歌曼舞、歡聲笑語的華美宮殿,而是一座禁錮青春、絞殺熱情和希望的墳墓,是一座無情無義、無聲無息的監牢。2.《上陽白髮人》唐.白居易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賞析:三千佳麗,被深鎖在上陽宮中,沒有君王的召見,也無法與家人團圓。風霜雪雨,她們就這樣不聲不響地凋落成殘花敗柳,聽憑命運的「清場」。就像繁華的一場春夢,未及登臺,已經散去。空留下白髮宮女,人老珠黃,在寂寞的日子裡,傾聽歲月的懷想。3.
  • 唐朝時期的嬪妃制度:後宮佳麗三千人,寂寞空庭春欲晚
    唐朝時期的嬪妃制度:後宮佳麗三千人,寂寞空庭春欲晚我們都知道,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以及李世民,都與隋朝的皇室有著很深厚的關係,唐朝在剛剛建國的時候,對於後宮的嬪妃等級,也是參照隋朝的後宮等級而設立的。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中的記載,唐朝的後宮之中,最高級別當然是皇后;在皇后之下,則是正一品的四妃,分別是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也有說設三夫人(四夫人)的。
  • 唐朝皇家園林上陽宮,秋天楝樹葉黃,洛浦公園最美風景
    作者:巴圖洛浦公園上陽宮對面的楝樹葉子黃了,便計劃早晚各拍一次。周六早上不到7點,太陽剛升起,我便持尼康相機來到上陽宮文化園,圍繞這棵黃葉楝樹,拍下了上陽宮美麗的秋景。在距今1300多年的唐朝,唐高宗在洛陽皇城西南、洛水之濱興建上陽宮,宮內建築氣勢雄偉,園林風景秀美宜人
  • 後宮佳麗三千,皇帝臨幸有妙招
    審時度勢後,王昭君決定不掛在一棵樹上等死,她聽說匈奴向大漢求親,大漢朝廷捨不得自己家的公主,便從宮女中選招「公主」,以遠嫁匈奴「和親」,於是,她便抓住機會,主動報名,一舉被選中。 到了遠嫁辭行的那一天,被賜予了豐厚嫁妝的「公主」,紅妝粉面,美麗無雙。她上朝拜別大漢天子,漢元帝一看,天哪!這是哪裡來的美人?六宮頓時無顏色啊!
  • 鑲嵌在洛河岸邊的一顆明珠——餵北村
    ,可以說,她是十三朝古都洛陽的母親河,古時的洛陽就是因其位於洛河之陽而得名。「河出圖,洛出書」,一條洛河的歷史悠久,記載著中華文明延續的密碼。曹植的名篇《洛神賦》驚豔,又讓洛河充滿了浪漫和悽美。古洛河東流,在偃師市境內的岸邊誕生了最早的中國——夏朝。
  • 唐朝一宮女的情詩流出,被一詩人截獲,詩人的回覆太感人了
    ,洛陽的一條叫洛水的河流,橫穿上陽宮。當時有一位年輕的詩人顧況,他與幾位友人在踏春,恰巧路過上陽宮附近池村的御溝,發現水中飄著的一片大梧桐葉,仿佛葉上有字跡,顧況和友人們撈起來一看,原來是一首詩歌。這回遇到梧桐葉的,不是詩人,而是一位名叫於佑的落榜書生,他的做法比顧況更絕,於佑跑到河的上流,同樣用梧桐葉寫了一首詩,任這首詩順著流水飄向深宮,作為回復,於佑的詩是這樣說的: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
  • 「後宮佳麗三千人,個個貌美如花」,可信度僅有10%!
    白居易也在《長恨歌》中提及「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講訴了唐明皇放棄後宮三千佳麗,專寵楊貴妃的感人愛情故事。那麼微拍堂小編要提問啦,古代皇帝的妃嬪真的有三千人之多嗎?真的全都貌美如花嗎?後宮,就是帝王妻妾所生活的地方。
  • 上陽宮裡有梅香(河洛拾珠)
    秋風起,葉飄零,在高樓上俯瞰,夏日枝繁葉茂的楊樹,如今「瘦」了,又是一年秋。遂想起在唐代,洛陽城裡有一個「花木不曾秋」的繁華所在,那就是上陽宮。  大唐著名詩人王建曾賦詩《上陽宮》:「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澗橙花發,玉輦登山桂葉稠。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遊。」  開元盛世時,唐玄宗經常在此舉行宴會。有一年上元節,唐玄宗於上陽宮大陳影燈,設置宮廷火炬。從禁中到外殿,燭火連綿不絕,盛極一時。
  • 悵惘到灑脫,古詩文中的白髮意向,真的只是詩人對生命的哀嘆嗎?
    人命如草芥般被隨意踐踏,這催生了文人們對人生無常的哀嘆和憂傷。從《古詩十九首》開始,歷經建安、正始,到晉宋,人們都在悲傷著同一個主題:生命短促,人生無常,這也是那個時代憂懼情緒的深刻內涵。二、唐朝詩人對無所依歸的悵惘唐朝詩文多承魏晉風骨,白髮的意象也以各種不同的名詞形式在唐人的詩作中層出不窮。除了慨嘆生命短促、人生無常。因唐代文人絕大多數都具備了一種身份「遊子」,白髮也就有了另外一重含義。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漂泊是一種生活常態,也是一種心理常態。
  • 「天津西望」為詩人李商隱所寫,它跟現在的天津有何關係
    上面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一個詩歌作品,其中,「天津西望」四個字與如今天津這座城市有何關係呢?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天津西望」這四個字,顧名思義,它就是說從「天津」向「西望」,而詩人李商隱為什麼要「西望」呢?
  • 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唐朝上陽宮女看似光鮮實則孤苦的生活
    晚唐詩人孟啟在《本事詩》中記錄了許多唐朝詩人的奇聞軼事,在提到中唐詩人顧況時,講述了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紅葉傳情」的故事。其實,這一則極富浪漫色彩的故事,實際上折射出的是唐朝上陽宮宮女外表光鮮亮麗、實則貌是情非的寂寞枯燥生活。上陽宮與上陽宮宮女上陽宮始建於唐高宗上元年間,當時唐朝雖然定都長安,但洛陽亦被稱為東都,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都非常高。
  • 洛陽唐詩欣賞的 // 上陽宮紅葉傳詩
    上陽宮地跨澗河東西,是座超大型的宮殿。是唐高宗、武則天在此辦公生活的地方。這裡宮女最多的時候應在四萬以上,寂寞的宮女如何打發無聊的時光成了最大的課題,她們非常後悔入宮,每天都在研究如何才能飛向外面那自由的天空。
  • 後宮佳麗三千,皇帝真的幸福嗎?唐朝皇帝這幾天都要裝病躲過去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24個朝代,分別是 夏朝、商朝、周朝、秦朝、西楚、西漢、新朝、東漢、三國、晉朝、南北朝、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宋朝、元朝、 明朝、清朝。在古代社會保持了一夫多妻的制度,所以皇帝的妻妾有很多,後人常常用「後宮佳麗三千」來形容皇帝嬪妃數量之多,那麼皇帝的妃嬪真的有三千那麼多嗎?其實遠遠不止三千,最多的數量可以達到1萬多,可想而知皇帝面對眾多佳麗,是真的忙不過來。
  • 唐朝著名詩人顧況作品《茶賦》品讀(一)顧況簡介
    在唐朝的中後期,陸羽的《茶經》、盧仝的《七碗茶歌》、皎然的《三飲歌》(「飲茶歌誚崔石使君」)、顧況的《茶賦》、張又新的《煎茶水記》等等,成就了茶文化歷史上第一個裡程碑式的高度。讓我們現在仰望起來,都還嘆為觀止。
  • 唐朝詩人高蟾很孤獨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感人肺腑,描寫得無比傷感
    每個人都會孤獨,都會感動莫名的傷感,由於我們生活在這個凡人堆裡,自然而然會有這樣的一種感受,不過當我們孤獨的時候往往思考的也更為深刻,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唐朝的詩人寫下了很多孤獨的作品,他們把自己對於人生的感悟,還有在現實生活中所遭受的打擊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作品裡處處充滿了孤獨
  • 都說「後宮佳麗三千人」,而論子女數量,這個皇帝的紀錄也很驚人
    而中國的皇帝也是有後宮佳麗三千。但是皇帝為了保護好自己的江山,往往要非常勤奮地學習政務,以及其他的技藝,可謂是加強自己各方面的素質。但有的皇帝雖然有後宮佳麗三千,所生育的子女卻非常的少,有些卻非常的多。下面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哪個皇帝生育能力最強,生的兒女最多吧。排名第二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