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洛河岸邊上陽宮三千佳麗 引發唐朝詩人傷感哀嘆
洛陽城
在諸多的皇家行宮別院中,上陽宮最負盛名。
引子:
在洛陽、三門峽諸多的皇家行宮別院中,最負盛名,也最能激發唐朝詩人創作熱情的,是上陽宮。這主要是由於此宮曾居住著數千佳麗,她們的命運辛酸悽涼,引發無數人的悲憫之心。
唐玄宗是個風流皇帝,極為好色。他每年派所謂「花鳥使」滿天下「選美」,然後全部納入後宮。據說最多時宮中美女多達三四萬人。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後,楊貴妃專寵,其他美女「無復進幸矣」,六宮中美豔漂亮的,都被安排到別的地方。上陽宮就是安置佳麗的處所之一,據說有三千美女被幽閉在這座離宮的高牆大院裡,與世隔絕,「宮門一閉不復開,上陽花草青苔地。月夜閒聞洛水聲,秋池暗度風荷氣。日日長看提眾門,終身不見門前事」。
安史之亂前,三千佳麗都還青春年少,在上陽宮裡虛耗韶華,引發詩人們浪漫的遐想,著名的「紅葉傳詩」就發生在這個時候。安史之亂後,她們逐漸凋零,數十年後,倖存者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空對宮中繁盛的鮮花,引起詩人們無盡的同情……
洛水岸邊華美宮闕
洛陽之美在洛河。站在洛河岸邊,放眼望去,寬闊的洛河柔波蕩漾,潤澤著大地和天空。
近年來,洛南新區蓬勃發展,洛陽再度跨河發展,形成類似隋唐洛陽城「洛水貫都」的城市格局。而橡膠壩增寬洛河,洛浦公園美化河岸,使洛河兩岸成為城市最美的地方。
在洛河與澗河交匯處,四五座高大的仿古建築飛簷翹角,氣度不凡。這是上陽宮文化園,是根據古籍資料在原址復原的上陽宮觀風殿。
「我們復原的只是上陽宮的一部分。」一位工作人員說,「上陽宮太大了,大約有七平方公裡,如今不可能全部復原。」
如今知道上陽宮的人並不多,但在唐代,這座皇家別院卻是大名鼎鼎。該宮由觀風殿、仙居殿、甘露殿、芬芳殿、冰井院等組成,各處建築自成一體,組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院落。
上陽宮以奢華精美著稱。所有房屋的牆壁是深淺不一的紅色,屋頂則是翠色鴛鴦瓦,宮中遍植奇花異草,又引澗河水貫穿全宮,營造出優美雅致的居住環境。
前些年,考古人員發掘了遺址的一小部分,發現了溪流、池塘遺存,出土大量黃、綠琉璃瓦和精巧玲瓏的銅質、石質建築構件,讓人一窺當年上陽宮的奢華。
據說由於上陽宮過於奢華,工程剛完工,主持建造的司農卿韋弘機就因狄仁傑的彈劾「落馬」。韋弘機其實是唐高宗的替罪羊。建造上陽宮是唐高宗的主意。初唐的某一天,高宗偶然走到這洛河與澗河交匯處,看到這裡視野開闊,環境優美,心中大喜,當即令韋弘機在此興建上陽宮。
上陽宮建成後,深得高宗喜愛,他常居此宮,連處理朝政也在這座宮中。武則天也深愛上陽宮,曾長期在此居住辦公,最終就在上陽宮仙居殿辭別人間。唐玄宗即位後,對上陽宮更偏愛有加,居住洛陽期間,有「十日一朝於上陽宮」之慣例,還曾在此舉辦元宵燈會、科舉考試、百官宴會。
因為尊貴華美,有機會進入上陽宮的詩人,往往不吝讚美之詞,宗楚客的《奉和幸上陽宮侍宴應制》寫其富麗堂皇、鳥語花香,猶如仙境:「紫庭金鳳闕,丹禁玉雞川。似立蓬瀛上,疑遊昆閬前。鳥將歌合轉,花共錦爭鮮。湛露飛堯酒,薰風入舜弦。水光搖落日,樹色帶晴煙。向夕回雕輦,佳氣滿巖泉。」
張九齡的《上陽水窗旬宴得移字韻》中,上陽宮河渠密布,如天上星河:「河漢非應到,汀洲忽在斯。仍逢帝樂下,如逐海槎窺。春賞時將換,皇恩歲不移。今朝遊宴所,莫比天泉池。」
到了中唐,沒有機會進入上陽宮的王建,寫出了傳揚天下的名詩《上陽宮》,他將宮牆內的世界想像得如同天上宮闕,水木蔥蘢,花草鮮妍,樓臺精巧,天音繚繞,美女穿行。
但其實,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上陽宮就已經告別了繁華輝煌和蓬勃生機,悄悄地變成了一座行宮、冷宮,華美宮闕成為數千佳麗的「金絲籠」,從此「清洛但流嗚咽水,上陽深鎖寂寥春」。
深鎖數千佳麗的「金絲籠」
這件事的起因,應該從50多歲的唐玄宗遇到18歲的楊玉環說起。
那年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辭世,有人向他推薦了兒媳婦楊玉環。唐玄宗一見鍾情,召開著名的荔枝攻勢、歌舞攻勢、提拔娘家人攻勢,並讓楊玉環出家當女道士「洗白」身份,經過一系列的運作,天寶四年(745年)八月,正式冊封楊玉環為貴妃,60周歲的唐玄宗從此收心,專寵楊貴妃一人。
以前玄宗是著名的「花心大蘿蔔」,曾每年派「花鳥使」滿世界搜羅美色,據《舊唐書》記載,當時長安、洛陽的宮女大約四萬人,名義上這些佳麗都是唐玄宗的女人,但其實很多人一輩子也見不到他。如今他專寵楊貴妃,其他人更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了。怎麼處置這些人?
歷史上,不乏皇帝將宮女放歸民間的先例,但這位唐玄宗卻沒有這樣做,他將「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
在這件事上,唐明皇一點也不「明」,而是非常「暗黑」,這一念之差,造成了數萬青春少女的人生悲劇。
安置到上陽宮的宮女據說有三千人,她們每個人都有一部辛酸史。入宮前,她們沒有選擇命運的權力,無論家世、年齡、是否婚嫁,一經選中,便意味著與家人生離死別,而此時,她們更無選擇的權力。「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愍(mǐn)怨曠也》以一位宮女的遭遇,概括「佳麗三千」共同的悲劇命運:16歲被選入宮中,當時正是少女初長成,貌美過人,「臉似芙蓉胸似玉」,但「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被遣至上陽宮,從此「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被幽閉深宮,失去自由、毫無希望的青春少女們,對自由和外面的世界有著極為強烈的渴望,宮中來了一位新的「環衛工人」,她們就會興奮地奔走相告,不惜花費金錢,打聽外面的消息:「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
「三千佳麗」中也有膽大的,曾不顧一切地表達追求自由的願望,著名的「紅葉傳詩」就發生在上陽宮。
幽幽深宮紅葉傳詩
天寶末年,也就是安史之亂前,年輕詩人顧況與朋友一起在上陽宮外遊玩,從宮中流出的小河中,一片紅葉漂浮在水波之上,好奇的顧況上前撈起,發現上面竟然題寫著詩句:「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這詩顯然出自一位宮中佳麗之手。顧況誦讀玩味再三,對宮中美女萌生了愛意。
顧況不是那種循規蹈矩的人,他生性不羈,又幽默多才。後來在長安見到年青的白居易,他曾拿後輩開玩笑:「長安米貴,白居不易。」這樣的秉性,促使顧況決意給宮中美女一個回復。
那時沒有微信,聯絡通道唯有那穿宮而過的溪流。於是顧況來到上遊,也將一首詩題寫在紅葉上:「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
奇蹟發生了。十多天後,有人在出宮的溪流中又拾得一片紅葉,拿來交給顧況,上面是那位宮女再次題寫的詩:「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
相傳這個故事有兩個結局。其一,紅葉傳詩這事「後聞於朝,遂得遣出」,唐玄宗放這位宮女出了宮。其二,此後,顧況與宮女經常借紅葉傳遞愛戀心聲,安史之亂時,洛陽被叛軍圍攻,顧況趁戰亂找到那位宮女,逃出上陽宮,二人結為連理,白頭到老。
仔細分析,這兩個說法都不靠譜。身在長安的唐玄宗,一個楊貴妃已經讓他忙得不亦樂乎了,只怕顧不上兩個小人物的情事;第二種說法只怕更不靠譜,據說上陽宮極大,約七平方公裡,能傳遞一兩次信息已經是奇蹟,「失聯」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紅葉傳詩又不能加密,靠這個經常聯繫、逃出深宮,只能是美好的想像。
或許這位宮女對自己的處境最清楚,她只是藉此傾訴心聲。
安史之亂中,上陽宮「三千佳麗」的命運十分悲慘,她們被唐王朝忽略了,帶著楊貴妃倉皇逃跑的唐玄宗根本顧不上這些女子,如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上陽白髮人》所說:「御馬南奔胡馬蹙,宮女三千合宮棄。」
安史之亂後,洛陽滿目瘡痍,「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井邑榛荊,豺狼所嚎。」上陽宮大約也損毀嚴重,唐王朝由盛到衰,已無力大舉修復,但仍有大量宮女被安置此處。此後,唐朝皇帝基本不再來洛陽,上陽宮徹底成為深宮冷院,宮女們只能虛度歲月,等待老去的那一天。
顧況也許跟白居易講過他紅葉傳詩的故事,白居易後來對上陽宮中「三千佳麗」的命運傾注了深厚的同情。在眾多為那些宮女吟詠的哀歌中,他的《上陽白髮人》與元稹的《行宮》最負盛名。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居易的《上陽白髮人》,自注「愍怨曠也」,古代稱女成年而無夫為「怨女」,男成年無妻為「曠夫」,白居易這裡的「怨曠」,顯然重在「怨女」,是為哀憐宮女而作。
這首詩寫一位暮年宮女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從16歲到60歲,她在被「綠衣監使」嚴密把守的上陽宮中,住了44個春秋,從妙齡少女變成白髮老婦。她的穿著打扮,仍是三四十年前的樣式。幸虧不見外人,見了外人只怕被笑為怪物。死寂的宮中,沒有春光,沒有生氣,沒有豪華喧鬧,沒有輕歌曼舞,如同監獄和墳墓。與所有親人隔絕,空房長夜,秋風冷雨,孤燈相伴,形影相弔,那種悽涼與孤獨,令人心碎。春去秋來,白髮蒼蒼,意外得了「尚書」的名號,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生活中,還是只有絕望和悽苦。有研究者說,這樣的孤苦無望,使上陽宮浸染上揮之不去的幽怨與悽清。
與白居易《上陽白髮人》相比,元稹的《行宮》很短,卻詩味雋永,內涵豐富:「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曾經繁華的上陽宮,如今蕭條、冷落、寂寥,雖然正值春天,宮中鮮花盛開,卻全然沒有爛漫的春意。詩人要表現悽涼哀怨的心境,卻著意描繪紅豔的宮花,以盛開的紅花映襯寥落的行宮、宮女的白髮,表達世事變遷、紅顏易老,突出宮女被幽閉深宮的生命悲劇。「以樂景寫哀情」,使詩篇含蓄蘊藉,餘味無窮。
上陽秋晚瀟瀟雨
曾經無比奢華的上陽宮,在晚唐時,成為詩人常寫的景致。但他們喜歡寫傍晚或者夜晚的上陽宮,寫得寂寥清冷。
「泠泠寒水帶霜風,更在天橋夜景中。清禁漏閒煙樹寂,月輪移在上陽宮。」杜牧的《洛陽秋夕》,描繪出一幅洛陽晚秋夜景圖,寒月下的上陽宮,煙樹寂寥,周遭只有霜風聲、寒水聲。
「高梧葉盡鳥巢空,洛水潺湲夕照中。寂寂天橋車馬絕,寒鴉飛入上陽宮。」這首詩寫的是夕陽下的上陽宮,但也同杜牧的夜景一樣,悽清冷落。
韋應物送別友人時,也寫到了上陽宮:「上陽秋晚蕭蕭雨,洛水寒來夜夜聲。自嘆猶為折腰吏,可憐驄馬路傍行。」用上陽宮瀟瀟秋雨和寂靜夜晚洛河的水聲來營造清冷的氣氛,意境蕭索。
大唐盛世不再,東都繁華不再,中晚唐的詩,再也沒有盛唐的自信從容,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感傷和悲愁,而歷經滄桑的上陽宮,大約很能表達這樣的情緒,因此頻頻被納入詩中。
(責編:黃莎、宋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