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藏品怎樣才能「活」起來?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重慶一座民間博物館的困境與呼喚

「過去,這些藏品散落在巴蜀各地,不被人們重視,隨時可能被損毀。為挽救這些文化載體,我25年來耗費巨資搜集10餘萬件古代建築構件,就是為了讓它們免於損毀。但現在,它們在我手裡也處境堪憂,隨時有損毀風險。」重慶大圓祥博物館館長劉健憂心忡忡地說。

2013年成立的重慶大圓祥民間博物館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巴蜀古建築藏品博物館。該館收藏了10餘萬件木雕、石雕等古建築構件,被業內人士認為具有很高的文化和社會價值。

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該館前期投入巨大,後期又面臨運營、資金、場地等難題,不但藏品文化價值無法有效挖掘,還因火災、蟻害、潮溼等威脅,隨時有損毀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一些博物館真假難辨、贗品泛濫之際,對真正投身於文化藝術傳承與保護的博物館,應當予以足夠重視、扶持,以讓面臨損毀、正在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來。

承載傳統文化基因的博物館

重慶市璧山區城南約20公裡,有一座金劍山。山下有個叫健龍鎮新石村的地方,這裡有一座清代工業遺址,名叫天福碗廠。碗廠始建於清鹹豐四年,興於民國,盛於新中國,後來逐漸衰敗。

如今,這裡是大圓祥博物館所在地。博物館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六根大煙囪和十幾幢舊式生產車間、辦公樓、職工宿舍,這一切都在訴說著它久遠的歷史。

走進博物館,5萬餘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和廠區裡,各種藏品眼花繚亂地呈現在眼前。有巴蜀古門、古窗、匾額、木雕、石雕、柱礎等建築構件,也有古床、古櫃、廚、桌、椅、橙、架等古舊家具,還有神龕、神位、佛道造像等傳統文化藏品。

「我過去一直從事房地產行業,看到這些精美文物散落在民間,隨時可能損毀,就一件件買了回來。隨著物件越來越多,我把這個廠房都買了下來,專門存放這些藏品。」重慶大圓祥博物館館長劉健介紹說,這些建築物件雕功精美,寓意深刻,體現著巴蜀地區獨特的工藝和文化。「一些木門上精美的繪畫,是用原生態礦物原料一層又一層堆畫而成,這種工藝現在已經失傳,很值得研究。」

「這個博物館的收藏展示出了片段的重量和基因的能量。」曾對該館做過研究的清華大學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說,該博物館收藏的古建築構件是感人的片段,這些片段甚至在一些古鎮中都已消失。業內人士認為,這些藏品包含了厚重的歷史信息和技術工藝,承載著沉甸甸的傳統文化基因,顯得異常珍貴。

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主任委員何智亞表示,重慶大圓祥博物館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古建築構件博物館,不僅對研究古建築工藝、風格等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研究巴蜀傳統文化的特性,尋求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結合點,從而更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大圓祥博物館的藏品不僅具有文化價值,還有社會價值、經濟價值。」重慶市文旅委副主任朱茂表示,這些藏品不僅是藝術品,還展現了當時的道德水準、社會規範、風俗民情等,同時具有與旅遊融合的巨大潛力,可以形成產品、體驗,產生巨大經濟價值。

「捧著金飯碗討飯吃」

劉健說,儘管大圓祥博物館的價值和意義得到廣泛認可,但受制於多種因素,該博物館處境堪憂,不少藏品不但價值無法有效挖掘,甚至最基本的保護都無法保障,隨時有被損毀風險。

「首先是藏品不能估值作價,無法融資和開展合作。」劉健告訴記者,由於無力聘請專業機構估價藏品,致使金融機構無法認可其價值,因而無法融資貸款。一些市場主體雖願意進行項目合作,但由於藏品價值不確定,導致股權劃分困難,項目合作無法進行。「我是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劉健說。

其次,營運保護費用巨大,長年虧損,面臨倒閉風險。劉健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博物館42名員工每年工資及運行費300多萬元;10餘萬件藏品的日常保養、保護費用每年300萬元。由於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等原因,博物館的門票收入每年僅幾十萬元。「所有錢已都用於收集藏品,導致後期養護投入不足,博物館隨時面臨倒閉。」劉健說。

「博物館還面臨火災、蟻災、盜竊、搶劫等安全風險。」重慶大圓祥博物館顧問何世維說,博物館無財力投入完善的消防設施,更無防白蟻措施,既面臨火災風險又面臨白蟻啃食隱患。同時,博物館的安保、安全措施也極不健全,珍貴文物被盜、被搶的風險很大,並且由於博物館藏品的特殊性,又不能參加保險。

基本的安全尚無法保證,挖掘其文化和藝術價值更是免談。記者在該博物館看到,受制於場地太小,藏品多數是堆碼式展陳,大量木製藏品露天擺放,毀損嚴重。

「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甚至連最基本的圖錄都無法製作,更不用談挖掘藏品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了。」劉健介紹說,國內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對博物館藏品的研究興趣濃厚,但缺乏資金支撐,難以形成成果。「有一次,一個高校的研究機構多次來我們這裡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寫成了著作,但因為缺乏幾十萬元資金,這個成果現在也沒能出來。」劉健嘆息著說。

重慶市璧山區文旅委副主任洪軍表示,璧山區歷來重視文化資源挖掘和文物保護,尤其是今年全市層面開展「曬文化·曬風景」活動後,對文化的重視、挖掘和投入日益加大。「當前,區裡正圍繞大圓祥博物館制訂相關規劃,但大圓祥博物館藏品多、體量大,加之當前對民間博物館保護缺乏頂層設計支撐,地方政府在保護和挖掘時,財力、專家等資源有所欠缺。」洪軍說。

真藏品怎樣才能「活」下去?

業內人士認為,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資源的保護和挖掘,採取多種措施「活化」文化資源、提升民族自信,在這種背景下,一批民間博物館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但由於政策上缺乏扶持,民間博物館普遍生存艱難,一些博物館甚至靠賣藏品求生存,造成部分文物的流失。

「目前,國家對文物保護日益重視,但對民間博物館還缺乏足夠的扶持政策。」朱茂說,民間博物館也是在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宜從全民族文化保護的高度,將其納入扶持範圍,從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像大圓祥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如果沒有足夠的支持,有可能造成藏品損毀,到時不僅是大圓祥博物館的損失,更是整個民族的損失。」

何智亞等專家也認為,近年來,國家對文化保護重視,主要體現在對國有博物館投入力度逐步增大,但民間博物館還缺乏有效投入。「國家可以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將部分代表性博物館納入扶持,防止優秀文化資源因保護不力而損毀。」何智亞說。

「就大圓祥博物館來說,當務之急是加強對該博物館藏品的保護、研究及開發。」劉暢等專家建議,相關部門可組織文化旅遊專家和研究機構對藏品進行搶救性整理、深入研究和挖掘其價值,並開發文化產品;同時,發揮博物館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經濟效益,將該博物館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古建築研究基地、旅遊目的地等。

一些專家認為,真正要讓民間博物館藏品「活」起來,要通過科學評估賦予藏品一定的價值,使藏品具備貸款融資等金融功能。如此,博物館才能與其他市場主體合作,從而大大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但在目前,評估資源稀缺,評估費用過高,民間博物館往往只能「望而卻步」。(記者韓振)

相關焦點

  • 怎樣的藏品才能達到真正的收藏級別?
    怎樣的藏品才達到真正的收藏級別?在小編看來,任何一件藏品想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收藏界別,必須要同時具備真、稀、精這三個條件。清18世紀掐絲琺瑯饕餮紋方觚(一對),尺寸:寬36.4釐米,估價:HKD 400,000 ~ 600,000,成交 HKD 687,500 另外,其藏品想要達到真正的收藏級別
  • 單霽翔:不能沒有尊嚴地沉睡在庫房,只有面對公眾,文化遺產才能真正活起來
    在10月17日開幕的首屆漢文化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做了《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報告,他提議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應賦予公眾更多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這樣才能把文化遺產保護得更好。單霽翔說,30多年來,中國擁有了一大批世界遺產,有力弘揚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中華傳統文化。就徐州來說,流過徐州全境的中國大運河於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
  • 給收藏家正名,給文物鬆綁,才能真正讓文物活起來
    研究中國文化首先要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才能有學習了解認識重視保護傳承。愛古玩的人能見到很多不一樣的事物,他們的大腦也被訓練得能夠專心在美的事物上。繼續閱歷的新鮮事堅持了大腦思想和視野的敏銳性。他們能夠從他人眼裡的凡事中發掘出不凡之美,收穫到真正沒人注意的無價之寶。他們能發現他人發現不了的美並掌握時機。知道怎樣去做一個更有價值的出資。
  • 如何讓社會文物真正活起來
    中國文物活起來,不能狹隘的認為指的是國有文物和館藏文物,民間文物活不起來,讓中國文物活起來就無從談起。那麼,如何讓民間文物與國有館藏文物一起活起來呢?對於這一說法的背後隱涵著什麼樣的貓膩,可存而不論,但我們必須要弄清楚的是,八千萬民藏大眾手中的藏品究竟是不是古代藝術品,僅憑早已全面淪陷、彌爛大街、臭不可聞的所謂磚家們言說無據的傳統眼鑑,就可以定論嗎?這樣給出的判斷還有人會相信嗎?
  • 怎樣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
    怎樣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呢?先來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整天悶悶不樂的,幹啥都無精打採的,怨天尤人,總抱怨老天對他不公,自己無法解脫 ,就想尋找能讓自己開心快樂起來的答案。你是怎樣做到的呢?牧童回答:「是啊,我每天能坐在牛背上吹笛子就很高興啊。」路人試了試沒有什麼用,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路人又繼續往前走,走到一個山洞口看到一老者坐在那裡容光滿面,很平靜、很平和,心想他一定是一位智者,就上前去問老者:「看上去你很灑脫,你是怎樣做到沒有煩惱的呢?」老者說:「你到底想知道什麼?」路人便說:「我每天都被痛苦和煩惱纏縛著,我很焦慮、很苦惱、很無助,想找解脫的辦法。」
  • 讓文物活起來才能促進中華發展
    只有中華文明,才能真正給予世界永久的和平。習主席教導我們要以"自信人生二百年,合當擊水三千裡的勇氣去爭取文化興邦讓文化活起來才能真正促進中華文明,才能真正文化強國的美夢成真。盤龍蛇之蟄古代和田玉擺件家傳古玉藏品近三十年,我們是古代藝術品流失最嚴重的國家。都是因為缺乏重視那能不流失?好得民藏人不信邪,自己收藏自己研究,從而才保住了大量的民族遺產。
  • 上海電影博物館探索新模式 讓電影文化藏品「活」起來
    移動博物館實現雙贏開館之初,上海電影博物館擁有藏品1.2萬餘件,常設展出3746件(套)。7年後,館藏數達2.6萬餘件,而這只是上影大量藝術檔案中的一小部分。2015年,英國威廉王子到訪上海電影博物館,並捐贈了攝製於20世紀初上海的珍貴影像資料。從此,上海電影博物館開啟電影遺產的國際性保護、收藏和研究。
  • 讓中國五千年古代藝術品這個寶,活起來才能促進中華文化大發展
    古玉藏品分享欣賞收藏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和利用,消費是為了欣賞和傳承,真正好的藏品才會有出路和前途,八千萬民藏護佑的中華民族資產古代藝術品文化遺珍瑰寶不容輕視古代玉雕刻文房用品民間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很多是精品、極品,從一些藏家的藏品來就看他們的保護與利用,就是今後的主題
  • 自己的收藏品要同博物館或拍賣公司藏品進行比較,對比中才能進步
    磨破了嘴皮子,說破了天,藏品不行,說再多都沒有意義。古玩行最貴的不是古董,而是眼力決定收藏成敗。古董收藏,要把自己的收藏品經常要根博物館和拍賣公司的藏品進行比較,在對比學習中才能進步。  真正的好藏品是對比出來的。不是靠忽悠出來的。你有他們認為的藏品,例如博物館的或者和大拍賣公司相似的藏品可以對比一下嗎?發表出來。是金子就是金子。以器物服人。他說他的東東流傳有序,是他的觀點。我說我東東有序傳承是我的解釋。但是!器物本身會說話。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本質決定。敢於面對拿出自己收藏的東西來對比一下才是真正的藏家,才能從中互相學習。當然,這不是爭你對,我不對的口舌之鬥。
  • 湖北省博物館"接地氣" 文物融入科技"活"起來
    融入生活 文物才能「活」起來   在湖北省博物館每天都會上演「千古絕響——曾侯乙編鐘音樂會」,已成為湖北的一大文創品牌,將編鐘文化與編鐘音樂融入了百姓生活中。淡季每天演奏三場,旺季演奏四場,自2016年來曾侯乙編鐘音樂會編排新曲目7首,並開發了原件編鐘演奏的CD、全面曾侯乙編鐘的DVD、CDROM,年均銷售近萬張。
  • 數字故宮:六款App應用讓故宮文化真正活起來
    原標題:數字故宮:六款App應用讓故宮文化真正活起來   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 日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時表示,針對當前移動新媒體用戶不斷增加的趨勢,故宮博物院於2012年開始嘗試探索基於行動裝置的觀眾服務及藏品介紹應用程式,「數字故宮」的建設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舉措,該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開展實施,以立體、多元、全方位的信息化手段,讓故宮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
  • 讓博物館「活」起來的理念、路徑與底色
    在筆者看來,可歸結於這一句話:今天,博物館的管理者理應思考讓博物館「活」起來,讓參觀者在其中感悟文化的對話、文明的呼吸、成長的睿智,養育傳承文脈、走向遠方的情懷。理念要先「活」起來讓博物館「活」起來,需要博物館的管理理念先「活」起來。
  • 湖北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萬全文:讓文物「活」起來很重要
    籌建於1953年的湖北省博物館就坐落在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上,其位於武漢東湖之濱,藏品眾多,以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戰國秦漢漆器、戰國秦漢簡牘等為館藏特色。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還有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都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適合自己的路,才能夠實現出手藏品
    但如今的收藏市場,有很多陷阱,稍有不慎不但藏品賣不出去,反而會上當受騙。令很多古董變成了有價無市的尷尬結局。到底要怎麼才能出手呢?其實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一定要弄清自己藏品的真正價值,才不會陷入收藏市場的泡沫之中。玩得多了,只要你肯投入,出手的機會會慢慢變得多了起來。很多以藏養藏的玩家到最後,愁的不是東西賣不掉,而是找不到真正的好古董。這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只有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才懂的其中的幸酸與滿足!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 只有讓古代藝術品活起來,才能把五千年文化傳承下去。
    中華文化五千年似乎整個民族都和龍鳳、仙人、神話、文人雅士分不開,古代藝術品都是有圖必有意一幅不用徐徐展開的活生生故事畫面,就在方寸之中盡收眼帘,把歷史研究個透,把國寶留在中國,把頂級的藝術品展示出來,把中國文化的韻味講出來讓中華文化一直口口相傳才能促進中華文化進步。
  • 讓文物說話活起來,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會議重點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收藏了頂級古代藝術品的藏家是不是感到了鼓舞和高興因為我們就希望這個事早曰落實一下才能真正促進中華文化古代藝術品市場發展。
  • 而立之年,怎樣才能算是真正的立身於世
    早晨起來,生個懶腰,靜靜的躺在床上,翻看著抖音。走在沒有你的夜裡好大的北京我哭都沒有了聲音「一個人的北京」這首火爆了抖音的音樂,悄然響起在耳邊。一個人,獨自走在北京的夜裡遠處的住房中,滿載著家的燈光眼前的道路上,飛速著車的歸程一個人彷徨著,一個人思考著漂泊在這莫大帝都,面對即將奔三之齡,我們的未來會怎樣
  • 單霽翔:故宮背後的AI力量 讓文物「活起來」
    7月10日消息,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就「AI+文化」——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主題展開分享
  • 是要怎樣的幸運,才能碰上一座美術館的藏品展
    佛羅倫斯的烏菲茲,法國的羅浮宮,馬德裡的普拉多......這些聽起來就人文氣息濃厚的城市,都有看不完的藝術奇珍,和文學、哲學、電影一樣,看展像癮,總讓我們馬不停蹄。,你都想看到的話,那麼一件藏品讓你看三秒鐘,一年時間或許剛剛夠看完。
  • 故宮「守門人」單霽翔:讓沉睡中的文物都「活」起來
    乾隆眼中的慈寧宮是怎樣的?對此,單霽翔有一肚子話要說。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重回課堂」上,向觀眾講述故宮在網際網路化與文創產業發展方面的成就。所以,我的想法和做法就是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權利,每個人都獲得文物保護的知情權、受益權、監督權,它不是博物院人的專利,也不是文物工作者的專利,把這個權利交給大家文物才最安全。過去我們認為,展示的文物越少越穩妥、開放的區域越小越安全,嚴防死守少量地方,其它區域不予開放,可沒想到後來還是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