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出席嘉賓共同按下啟動球
大眾網·海報新聞威海9月26日訊 「沒想到能在威海看到這麼高水準的展覽,真是太震撼啦!」現場一位孫姓書法愛好者在參觀展覽後說道,這次展覽對自己書法研究非常有作用,看的非常過癮。今年是有漢字鼻祖之稱的甲骨文發現120周年。9月26日上午,威海市舉行大美中國古文字——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書法作品展,以此慶祝兩大盛事、喜事。展覽首日就吸引了眾多行業專家及本地市民到場觀看,此次展覽於9月26日持續至10月7日。
出席嘉賓及現場市民
與會嘉賓參觀展覽
威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張建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名譽會長王宇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原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谷谿,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原組聯部部長鄒德忠,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樊中嶽,設計師、羅振玉(「甲骨四堂」之一)後裔羅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協、美協、畫院顧問李萬柱,中國古文字學會會長李來付,山東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威海市甲骨文學會名譽會長劉景春等出席本次活動,開幕式由威海市甲骨文學會第二屆學會會長卞傳忠主持。
捐贈現場
開幕式現場還舉行捐贈儀式,威海市甲骨文學會名譽會長劉景春、會長卞傳忠分別向威海市博物館、威海美術館提交捐贈書法作品名錄,受贈單位威海市博物館邵毅館長、威海美術館鄒本虹館長接受捐贈並頒發收藏證書。開幕式當天下午,在威海市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行了甲骨文書法專家、學者講評會及來賓書法創作筆會。
中國古文字學會會長李來付向威海甲骨文學會捐贈作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名譽會長王宇信接受採訪
「在威海舉辦甲骨文的展覽,實際上已經是第二次了,這次非常感謝當地政府及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名譽會長王宇信介紹到,目前各地展覽比較多,大家都開始重視甲骨文了,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希望威海市民能夠近水樓臺先得月,能有更多的市民和兒童前來觀看,了解中國古文字。
山東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威海市甲骨文學會名譽會長劉景春接受採訪
威海市甲骨文學會名譽會長劉景春介紹說,此次展覽就是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及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所做,此次作品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價值之大,都是非常難得的,這次總共徵集了2000多件作品,入選了200件,評選出優秀作品20件,同時學會利用一年多時間出版了兩本和甲骨文相關的書籍面向全國發行,希望能更好的將中國古文字能夠傳承下去。
威海市甲骨文學會會長卞傳忠接受採訪
「這次展覽有三個特點,一是涵蓋性大,這次展覽作品徵集是國際徵稿,涵蓋了各個省市、以及國外只要有古文字的都可以參與。二是結合性強,正規出版了《甲骨文書法藝術》及《大美中國古文字——威海第二屆古文字書法篆刻作品集》,辦了展覽出了書,以有字紀念。三是文化性好,本次除展覽外還捐贈給市博物館100幅作品,奉獻於民、服務於民,同時也是對國家文化的發揚,讓古文字走向大眾,更多為現實服務。」威海市甲骨文學會會長卞傳忠表示。
羅琳接受採訪
「如川方至乃受眾水,若農及穡亦有康年」在一幅展覽作品前,記者看到了這幅作品的作者,她就是設計師、羅振玉(「甲骨四堂」之一)的後裔羅琳。「沒有文字就沒有永恆,沒有文字就記錄不下歷史,我的祖父是『甲骨四堂』之一的羅振玉,我6歲開始跟著祖父學習寫字,現在中國發展的更好了,希望更多人能夠傳承好古文字。」羅琳介紹到。
記者注意到,本次展覽邀請了中國新聞出版書法家協會、威海市書協、環翠區書協、高區書協、經區書協、文登區書協、乳山市書協、威海壽山石博物館等學術團體進行參觀、指導、交流。「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為提高威海市古文字書法創作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中共威海市委宣傳部、威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威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威海市甲骨文學會、威海市博物館、威海美術館承辦。近20家新聞媒體參與報導。
還未到現場觀看的市民,國慶期間可到威海市文化藝術中心四樓威海美術館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