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萬類由心」與「筆墨當隨時代」:陳愷水墨人物畫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陳愷·藝術簡歷

  原名陳凱,上海人,中國當代實力畫家,副教授,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本科及碩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青年美術家委員會委員,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國韻文華書畫院特聘畫家,李可染畫院特聘畫家,江蘇國畫院特聘畫家,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曾受聘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教授。

  作品以表現當代都市秀女精神風貌為關注點,多次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大型全國美術作品展並獲獎。並分別於1997年和2002年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兩屆個人作品展,於2009年和2010年在北京財智邦國際藝術會館舉辦《婉窈清韻——陳愷水墨人物畫個人展》,《臥遊溪山——陳愷水墨畫展》,2012年在景德鎮雕塑瓷廠美術館舉辦《青瓷墨韻——陳愷個人藝術展》,2013年在北京798國際藝術中心舉辦《沉醉東風——陳愷水墨作品展》,2015年在北京飯店人民藝術展覽館舉辦《花香無塵——陳愷個人藝術展》,2017在蘭州敦煌文化交流中心美術館舉辦《花蹊雨潤——陳愷中國畫展》。曾受邀先後赴日本,匈牙利,奧地利,斯洛伐克,捷克,印度,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出版有《名家風範—陳愷中國畫解析》,《中國當代繪畫範本—陳愷都市人物畫精選》等10餘部個人畫集。

 

談「萬類由心」與「筆墨當隨時代」

——陳愷人物畫創作隨筆

  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云:「窮天地之不至,顯日月之不照,揮纖毫之筆,展方寸之能,而千裡在掌。」其意為畫家要畫出自然界有生命的萬事萬物,必須先師造化,師法自然,提高繪畫技巧,方可「中得心源」,使萬物形象進入心靈之府。「萬類」是指萬物,是自然界中的生命形態。「由心」即指心靈深處,「心」指精神活動和思維活動。「萬類由心」是強調畫家主觀情思的作用,重點是在畫家的主觀感受上。

  而「筆墨當隨時代」是指畫家的筆墨技法和形式語言應隨時代審美風尚的變化而變化,使自己的筆墨個性成為時代最典型的體現。清石濤《大滌子題畫詩跋·跋畫》云:「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澹,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初唐盛唐,雄渾壯麗;下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麗而漸漸薄矣;到元則如阮籍王粲矣……」石濤看待筆墨及作品的畫風,不是孤立的觀點。他認為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筆墨風格與其時代的藝術審美密切相關,筆墨的個性受時代藝術共性的影響和制約,這便是「筆墨當隨時代」的意義。

  「萬類由心」和「筆墨當隨時代」是一個問題的兩個面,前者是畫家的個體行為,後者則強調畫家個體應與社會總體的協調發展,兩者互為依託,互為條件,缺一不可。如果將二者綜合起來看,這就是說畫家要實現自己的藝術價值,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個性,在作品中抒發自己的情思,並確立自己的語言體系,而這個體系同時又要符合時代審美風尚的需要,並且是能被社會接受和認同的。因此「萬類由心」只是畫家在實現自我藝術價值進程中的準備階段,而「筆墨當隨時代」才是畫家在實現自我藝術價值中的最終目的。

  在此必須明確的是關於「時代」這個概念,由於「時代」是發展的,變化的,不確定的,因而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那麼「筆墨當隨時代」的本質含義也就成了一個動態的,發展的,不確定的建構過程。即所謂的不斷創新,然而一切事物的創新,總難免會讓一部分藝術家興奮愉悅,同時也會使一部分藝術家迷茫,有膽識的藝術家從來不會因一些小的阻礙而放棄追求。美術史歷來如此,在幾度歡樂幾度愁中我們一路走來,一直走到了今天這個樣子。

  筆者想藉此就由「萬類由心」引出的藝術家的主觀情思的特殊性和「筆墨當隨時代」引出的筆墨個性如何成為時代的普遍性作進一步的探究。

  首先「萬類由心」中的「由心」,是以畫家主觀情思直取靈府,正象金農提出的「獨詣」主張,金農《冬心畫跋》云:「先民有言,同能不如獨詣。又曰眾毀不如獨賞。獨詣可求於己,獨賞難逢其人。予畫竹亦然。不趨時流,不幹名譽,叢篁一枝,出之靈府。」

  鮮明的提出了敢於創新,突破古法,使其作品抒自己的情,立自己的貌。即石濤所謂「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堅持創新立異精神,探索與之相適應的藝術表現方法和形式語言。此外「由心」還具有使自我心靈愉悅的作用。南朝陳姚最《續畫品·蕭賁》云:「右雅性精密,後來難尚。含毫命素,動必依真。嘗畫團扇,上為山川,咫尺之內,而瞻萬裡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學不為人,自娛而已。雖有好事,罕見其跡。」

  姚最的「自娛」說,為當時藝術為自己的一種時代風氣,是士大夫畫家們以繪畫作為一種自我娛樂,陶醉於其中,並通過自己的繪畫作品影響觀賞者,這種風氣直到明末清初時期還在盛行。現代畫家齊白石也提到「自娛」:「吾畫不為宗派所拘,無心沽名,自娛而已。人慾罵之,我未聽也。」作為表現自然美的山水花鳥畫家,由於創作題材的特性,齊白石的自娛成份與古人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齊白石的「自娛」是針對當時保守摹古派畫家自矜自持其繪畫有師承法度而言。其主張師造化,我有我法,因此齊白石的「自娛」表明他絕不放棄自己的藝術主張。

  正如清代惲格《南田畫跋》中所說:「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生情。」惲格在繼承前人的思想上,把作畫的情感作用發揮到空前的高度,使「情」在創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綜合前述金農的「獨詣」說,姚最,齊白石的「自娛」說,以及惲格的「攝情」說等等,可看出「萬類由心」中的「由心」實際上是畫家心靈深處對待藝術的一種真誠而又自由的狀態,可以說擁有了這種狀態,藝術家就有可能在藝術語言上擁有自己鮮明的個性。

  第二,是「筆墨當隨時代」的問題,當今藝術界關於「筆墨當隨時代」這一提倡似乎早已形成共識,但是什麼樣的筆墨當隨什麼樣的時代這個問題,並未被人廣泛關注。是否意味著只要是前人沒有做過的,具有鮮明個性的筆墨語言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被當今社會所接受,或是成為這個時代的典型,換句話說就是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筆墨?更有人提出當今時代不需要筆墨。對於這個問題,在筆者看來,作為東方藝術代表之一的中國畫,其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就是筆墨意境,如果筆墨不存在,中國畫藝術的一切文化內含都無從談起。

  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筆墨,只能從大的文化環境中去尋找,歷史清楚的告訴我們,當今社會已步入資訊時代,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已不是農耕時代,或工業時代那種簡單的平面的需求,這個時代人們對文化的要求更高,範圍更大,內容更豐富,並且是多層次,全方位4D式的需求。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如何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並不是創造或者變換幾個筆墨語言的形式就能辦得到的。

  而藝術家個體的語言若僅僅滿足於小範圍的交流,甚至孤芳自賞,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因此藝術家必須融入時代,融入社會,這樣藝術家就必須明白社會和時代對藝術創作的需求是什麼,以及藝術家如何才能將「由心」之物由「自娛」轉化為具有時代典型特徵的文化財富。這是個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國人應該考慮的問題,並非本文的能力範圍。

  總之,「萬類由心」和「筆墨當隨時代」只是宏觀的提出了生存在新時代的藝術家必須面對的問題。

  本文刊登於中國藝術2004年特輯

(責任編輯:李冬陽)

相關焦點

  • 生命之境 筆墨之歌——談杜滋齡的水墨人物畫
    生命之境 筆墨之歌——談杜滋齡的水墨人物畫五六十年代,水墨寫實人物畫已經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不僅開闢了反映人民生活的新時代,而且發展了水墨寫實畫風,南北不同,各擅勝場。而杜滋齡先生正是脫穎於五六十年代、崛起於新時期的中國人物畫家。    杜滋齡的人物畫,以描寫現實生活為主,古代題材為次,也有少量域外題材。在現實題材中,有描繪重大題材的鼓舞人心之作,更多作品則描寫平凡而普通的群眾,特別是邊塞少數民族同胞。
  • 筆墨傳情——王彥發水墨人物畫賞析
    水墨人物畫是一個具有悠久人文傳統的畫種,這個畫種經過幾代人的學理探索和創作積累,已經形成了一種當代水墨人物畫的新傳統。梳理、擴充、研究和理論的詮釋是一個有著重要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新課題。近日,看到王彥發教授的一組水墨人物畫作品,筆墨生動,氣息淳樸。作品的表現力、思想性,風格鮮明,凝聚著畫家對精神超越的理解和反思,飽含著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內涵。
  • 收藏年鑑:陳愷
    並分別於1997年和2002年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兩屆個人作品展,於2009年和2010年在北京財智邦國際藝術會館舉辦《婉窈清韻——陳愷水墨人物畫個人展》,《臥遊溪山——陳愷水墨畫展》,2012年在景德鎮雕塑瓷廠美術館舉辦《青瓷墨韻——陳愷個人藝術展》,2013年在北京798國際藝術中心舉辦《沉醉東風——陳愷水墨作品展》,2015年在北京飯店人民藝術展覽館舉辦《花香無塵——陳愷個人藝術展》,2017
  • 水墨人物畫的造型與筆墨關係
    有史以來,水墨人物畫的筆墨與造型,主次之分,爭論不休。人物畫講究造型是筆墨的依託,沒有依託的筆墨就是一種符號。造型如骨,筆墨如肉,骨肉不能分離。如果水墨人物畫離開人物結構去追求所謂的筆墨精妙,那這種純粹的筆墨形式也毫無意義可言。
  • 現實中的別樣華麗——畫家陳愷
    陳愷藉助具有民族象徵意義的形象符號在進行傳統水墨轉化的進程中,對周圍現實生活的直接關注和表現正靜悄悄展開,陳愷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都可以歸結到一點,即用最廣泛散播於大眾的形式語言與現實生活進行最直接的對話。▲《夜色浮華》144x367cm 從氣質談,陳愷的「都市秀女系列人物畫」創作彰顯清新的氣質。
  • 方增先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怎麼處理質量感和筆墨技法的關係?
    編者按:出版於1973年5月的方增先先生的《怎樣畫水墨人物畫》一書,曾對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起著指導性作用,當年學中國畫的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本。時光流逝,經典永恆,今天我們重讀舊文,或許會有新的感受與體會。本報公眾號每周三推出「方增先先生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專欄,歡迎持續關注。
  • 舞動的水墨——陳玉先水墨舞蹈人物畫
    丟掉水墨形態抑或水墨因素不再成為繪畫主體時,毋須置疑,水墨畫的民族性會隨之消失,附著其中的精神因素將隨之崩潰,民族審美心理必然無法面對失去自尊的空白和荒蕪。這是陳玉先舉起水墨旗幟進行藝術長徵所始終秉持的一個理念。他的實踐成果表明,水墨創新不是夢,現代水墨藝術體系處在發展壯大之中,從而不斷驗證了民族文化面對時代進步應具有的創建性和先進性。
  • 陳愷︱稽古澄心——當代中國畫名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組織機構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學術顧問:趙成民展標題字:劉曦林  陳愷  參展畫家  並分別於1997年和2002年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兩屆個人藝術展,於2009年和2010年在北京財智邦國際藝術會館舉辦《婉窈清韻——陳愷水墨藝術個人展》,《臥遊溪山 ——陳愷水墨藝術展》,2012年在景德鎮雕塑瓷廠美術館舉辦《青瓷墨韻——陳愷個人藝術展》,2013年在北京798國際藝術中心舉辦《沉醉東風——陳愷水墨藝術展》,2015年在北京飯店人民藝術展覽館舉辦《花香無塵——陳愷個人藝術展》,2017
  • 中國當代實力派人物畫畫家、陳愷筆下的水墨美女
    陳愷(陳凱)1963年生於安徽合肥,上海市人中國當代實力派人物畫畫家,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兼書畫藝委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受聘副教授,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藝術系副教授,北京至高美術館專職畫家山東文軒畫廊推薦畫家。
  • 淺談:水墨畫的筆墨及素描
    水墨人物畫借鑑素描,豐富了水墨人物畫深入生活,再現客觀的表現形式。同時就水墨人物畫表現方法中筆墨與素描的關係也引發了爭議和探討的話題。水墨畫以軟毫,易滲化的紙,素色的墨,流動的水為材質,其媒介有東方的形式與精神。其語言擺脫物質的境界,傾向於印象描寫,表現寫意精神。素描是反映客觀表象的一種便捷方式。工具自由語言單純。
  • 方增先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畫面筆墨的藝術處理
    王時敏南巡圖畫面筆墨的藝術處理一幅人物畫既要具有高度的思想內容,同時也要有完美的藝術形式。我們既要研究人物畫的主題思想的表達,同時也還須研究它的筆墨技巧。研究筆墨技巧,有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筆下去,既是筆也是墨,平時我們把筆墨分開來談,只是為了研究討論中的方便。毛筆筆頭上,含有墨水,筆在紙上運行,就顯出墨線來。筆頭按得低,線就顯得粗;筆頭稍提起,線就變得細;筆走動得慢,容易形成溼墨線;筆走得快,筆線就出現飛白。
  • 水墨人物畫的造型
    水墨人物畫的造型問題是其關鍵問題,關乎著作品優劣,造型問題不能解決,水墨人物畫就無從談起,就可能回到傳統,走向程式,又回到筆墨遊戲之中。只有解決了造型問題,諸如形神兼備問題、筆墨問題、造型與筆墨的關係問題等,才有談論的前提基礎。水墨人物畫的造型可說是骨架,是依託。水墨人物畫的造型既要符合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又要符合中國畫的藝術規律、精神特質。
  • 趙建成水墨人物畫
    名家點評趙建成水墨作品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趙建成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藝術家,創作態度十分嚴肅認真。在《先賢錄》系列中,他在水墨的自由揮灑與色彩、肌理的交響中,馳騁自己的才賦,表達對社會、人生和藝術的態度,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與傳統人物畫相比較,趙建成的人物畫不以筆線造型見長,但並非不重視線的作用。
  • 陳政明談國畫人物畫創作
    我們常常為永樂宮壁畫中剛健飄逸的中鋒長線勾勒所嘆服,為梁楷「潑墨仙人」圖中雷馳電掣般的水墨揮灑而激動。先輩們辛勤勞動積累下來的無數優秀技法和經驗,為中國畫人物畫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的發展,我們也明顯感到,中國畫傳統技法的表現力並不是全能的,它在深度和廣度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它那容易引發程式化的勾線,那強調正面受光和物體固有色的描繪方法,與豐富的對象比起來,常常顯得單調和貧乏。在自然界中,光和影是客觀存在,白天和黑夜不可能一個樣,我們的先輩們仿佛在這方面顯得無能為力,避而不見,這不能不說是遺憾的地方。
  • 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這樣的寫意人物畫才好看
    就人物畫而言,離開「形似」這個起碼要求,連所畫對象究竟為何別人都看不出,談何去傳達對象之神呢?人物畫發展的最初價段,對「形似」的追求尤其如此。由此看來在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這一理論之前的先秦到西漢,中國 繪畫實踐和理論基本上是沿著崇尚「形似」這條主線行進的。
  • 水墨交響!「大頌江山——張明川中國畫展」在濰坊十笏園開幕
    濰坊十笏園文化街區全國書畫名家展示館,在裝修一新後剛剛舉辦過「時代的印記」靳尚誼油畫和素描精品展,「百年軌跡油畫展」,接著又迎來軍旅畫家張明川100多幅凝聚畫家深厚繪畫功力和藝術情懷的精心之作。一層大廳展出的是畫家近年來創作的大幅山水和主題性創作,其中《紫氣東來》《黃山和風》《黃山和風》《江山攬勝》等丈二巨幅山水,煙雲飛動,山巒起伏,筆墨蒼茫;反映海軍生活題材的主題性創作《海上的風》《蔚藍的港》《礪海蒼穹》等作品,融傳統水墨和現代藝術表現於一體,視野開闊,水墨交響,作品洋溢著畫家的家國情懷和讚美祖國美麗山河的崇高主題。
  • 上海藝術家陳凱現代水墨畫人物作品欣賞
    本平臺是致力於推廣「藝術世界」真、善、美的公眾平臺,讓世界藝術與我們對話,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地球村概念是當今時代的聲音
  • 淺論水墨人物畫的寫生
    水墨人物寫生是高等美術教育人物畫教學的重要環節。文章通過對中西有關寫生、造型等概念的比較闡釋,在北宋郭熙有關「勢」與「質」的論述基礎上,探討在西方明暗素描的影響下,當代水墨人物寫生的觀念發展,著重分析人物寫生中「取勢」和「取質」的方法論意義以及二者的和諧關係在當前水墨人物寫生中的重要作用。
  • 谷麗麗《水墨人物畫藝術淺析》
    浙美的優勢是注重中國畫傳統基礎教學,強調筆墨的重要性,注重寫意人物用筆的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嚴格按書法的筆法來用筆,每條線,每個點有動作、有力量、有轉折,一波三折不能描摹。雖然宣紙上用水墨作畫有它的難度,但由於宣紙與水墨這種特殊的材質也易於表現出意象化的筆墨效果,也易於通過筆墨線條表現出一種清零縹緲的精神意韻,浙美在中國畫教學中充分體現了這種傳統特色和審美意趣。
  • 方增先談水墨人物畫——大膽落筆,細心收拾之臨摹
    另一方面即使是預先曾有水墨的底稿,也決不允許看一筆畫一筆地進行。所以落筆前的周密打算,只能解決畫畫的一半問題,當落筆以後的每一具體用墨用筆,又往往有臨時從筆端跑出來的因素,這就是所謂「筆墨相互生發」的道理。我們畫完這一筆,另一筆就同時立刻跟著出現在眼前。畫了那一筆,則旁邊一筆又立即浮出腦中。有時是不假思索,是自然而然從筆底流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