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影片能否投放到市場或者在影院放映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流程。如果出現不符合國內法規或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往往就不能通過影院的銀幕和國內觀眾見面。這裡為大家介紹的都是國內電影公司和創作團隊製作的影片,當年因為種種原因在審批環節卡住,然而在國外參賽或公映後備受好評的作品:
No.1活著
《活著》是由年代國際有限公司在1994年出品的影片。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導演是張藝謀執導,主演為葛優、鞏俐等人。
該片以中國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時期為時代背景,講述了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變遷。1994年,該片在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改片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通過當時國內的審批,因此沒有得到國內供應的機會。不過該片最終卻在法國、荷蘭、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日本等國家上映,1994年在香港上映。並獲得了第47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於1995年獲得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等多項國外獎項。
歧視在國內影迷心中,該片一直有較高的地位:一方面由於其對人物命運的細緻刻畫,和對中國時代背景波瀾壯闊的表現,加上影帝葛優的一流演技,最終在豆瓣上也得到了9.1分的高分評價。
No.2 鬼子來了
《鬼子來了》是2000年由華億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推出的帶有喜劇色彩的戰爭片。改片導演為姜文,主演由姜文、姜鴻波、香川照之等擔當。
影片取材於作家尤鳳偉的小說《生存》,拍成電影後改動較大,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被抵抗遊擊隊受命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幾經波折最後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
導演姜文在創作中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 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有影評人評論:整部影片如同老子所說「上善若水」,反映了中國人忍讓但堅韌不拔的性格。這個觀點老夫還是高度認可的。
觀影過程中觀眾可以看到在中國人心底裡流動的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種善不能被隨便欺侮。
該片完成於1999年,在國內審片時被指有損中國人形象,面臨修改壓力。2000年4月,姜文未通過審查卻私自將該片送往第5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參賽,引起國家電影局反感,要求3家製作公司從坎城電影節上撤回該影片,但沒想到該片卻一舉獲得坎城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豆瓣評分:9.2。
No.3 無人區
《無人區》是一部由寧浩導演的國內首部大西北公路片電影,由徐崢、黃渤等人主演。主要拍攝場地集中在中國的甘肅的敦煌和新疆克拉瑪依等地的戈壁沙漠。嚴格來講,《無人區》不算是被國內禁映的影片,因為該片於2013年12月在國內公映,並取得了2.6億的票房……
但是,在真正了解這部片子創作歷程的寧浩導演粉絲團中,人們則不會這麼認為。原因在於這部片子在初次拍攝完成送審後多次未過審,被批:「影片太多負面人物,為了好看,為了藝術極致,不惜違背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最主要的失誤是丟失了藝術家的一份社會責任。」。最終經過多次改稿和妥協,得以在國內上映。內容已經照比寧浩導演最初的想法改變了太多……儘管如此,該片仍獲得了豆瓣8.1的高分。
《無人區》開創了中國西部公路喜劇片的先河,其中的音樂與畫面都充滿了濃厚的異域色彩。故事的主人公(徐崢扮演),因為一場官司來到了這個導演虛構出的西北罪惡之城。這裡,警察和暴徒沒有本質區別,人人信奉暴力摧毀一切,保護一切。暴力被作為解決事情的唯一手段,最終男主角用暴力消滅了暴徒,保護了弱者,而自己則永遠留著了陌生的戈壁中。
影片用暴力的情節透露了人性的實相,文明社會的準則在無人區釋放擁有存在的意義,則需要觀眾與導演共同完成探尋。
以上三部片子都是導演和演員及創作團隊傾盡熱情創作的上乘佳作,但由於時代原因和國內文化市場發展的階段性特色,有的沒能上映,有的經過了劇烈的修改。值得深思的是,這幾部片子在國外市場、專業界及國內網友心中都得到了好評。其實作為一名中國的影迷,老夫真心期待國內的環境能給藝術創作更寬鬆的環境,讓我們的文化擁有更強的影響力。畢竟通過以上幾部片子可以說明,我們的電影人擁有創作讓老外認可作品的能力。為什麼不讓他們多試試呢?
其實早有網友總結:我國可以嘗試借鑑國外的電影分級制度,指導不同年齡,不同接受能力的觀眾觀看適合的影片。一方面避免青少年接觸成人內容,起到保護青少年群體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拓展創作思路,給不同層次的觀眾帶來更豐富的作品題材。只有這樣才能把國內電影文化市場的潛力充分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