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成名只為茗:陸羽和《茶經》在我國茶文化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2020-12-12 舊時樓臺月

「人在草木間」對於茶這個字的拆解可謂形象而又傳神。相傳神農發現茶是在野外用鍋煮水,葉子剛好飄到鍋裡,而煮出來的水顏色微黃,入口唇齒生香,提神醒腦,生津止渴。因此,神農便把它作為一種藥編錄在冊,而飲茶在中國,至少在唐朝或者比唐朝更早就已經被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

在中國古代的文獻記錄中,唐朝書籍《封氏聞見記》裡邊就記載了茶道在唐朝十分受歡迎,不管是王侯將相還是尋常百姓家幾乎沒有不飲茶的,唐朝年間的人們對於飲茶修身養性更是十分的講究方式方法,對禮儀,環境,操作流程方式都十分的注重。而在這當中,茶聖陸羽所創作的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是我國茶文化的劃時代標誌。

一、陸羽的出現,使得茶文化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陸羽是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學家,被當時的人們尊稱為「茶聖」。他的一生都嗜茶,愛茶,如痴如狂,因著作世界第一部茶葉文化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引領了一個茶文化發展的新時代,為世界茶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石。

在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字,是寫做荼,有著藥用價值,可解毒。茶這一字在陸羽之後才有,陳師道說過,陸羽之後,方有茶學,才有茶使用於世,草木如詩,春意盎然,美人如織,翩翩起舞,在古代的中國古代人的思想觀念裡面,天人合一的大境界是大自然最高法則,是自然之道,茶來自於草木植物,因為人的緣故而得到了其特有的價值。

更準確的說,茶是因為陸羽的學術普及而擺脫了大自然的法則束縛得到了人類的解放。陸羽,唐代復州竟陵人,根據陸羽的自傳可以看出,陸羽年少疾苦,是個棄嬰,其貌不揚,口齒不清,說話結巴,他自幼就是被天門龍蓋寺的智積禪師在古雁橋上撿到並且撫養長大,積公是唐代德高望重的高僧,喜歡飲茶修禪,非常善於品茶,對於飲茶一道也是十分的有研究。

相傳積公和尚對於茶品的鑑別,沏茶的用水都非常擅長,甚至是煮茶人的不同,他都可以品嘗出來,被人們傳為「茶仙」下凡,而陸羽幼年跟隨在他左右煮茶奉水,積公禪師作為陸羽的啟蒙老師,年少就培養了陸羽飲茶煮茶的愛好,陸羽也跟隨積公禪師練就了品茶煮茶的基本功,陸羽自十九歲下天門山,就立志考察研究茶事,心無旁騖,並且為此陸羽曾經跟隨誠州難民北上,遊歷長江、淮河流域各地,考察研究茶道一事,研究水質,水品,並且撰寫《水品》,可惜現在已經失傳。

而讀過《水品》的張又新在自己的《煎茶水記》裡寫過陸羽品嘗評價的全國各地江河井泉還有雪水的水品,並且提過陸羽在品嘗南零水煮茶的一段趣事。

相傳,陸羽在揚子江畔遇到李季卿相談甚歡,李季卿當時聽說在揚子江畔的南零水用來煮茶,茶湯的味道非常好,就安排身邊的士兵駕船去取水,但是,士兵在取水的路上不小心潑灑出很多,士兵為了不被李季卿斥責,就偷偷兌上江邊的水,陸羽嘗了一口就指出這不是水是江裡的水,李季卿就又讓士兵去取了一趟水。

回來之後,陸羽再嘗,笑道,這才是南零水,這種品嘗茶湯口感來辨別水質的技能,讓士兵嘆服不已,士兵就把自己兌水的前因後果說給陸羽聽,陸羽的名氣也就這樣被傳出去,傳得神乎其神,可以說,得了他的啟蒙老師真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陸羽生在安史之亂前後,儒釋道三家文學並行的年代,剛到江南的時候,他就認識了狀元出身的縣尉皇甫冉,皇甫冉本就是當世名仕,所以,為陸羽的茶道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是要說對陸羽研究茶葉文化的幫助最大的還是著名的高僧皎然。

陸羽跟皎然兩人相識相知,是難得的忘年交,結交的四十多年裡,情誼非常深,皎然高僧隱居山林,內心歸隱,行跡卻不隱秘,所以他跟當時的很多名人異士,高僧達官都有非常廣泛的聯繫,這個極大的幫助了陸羽開拓視野,廣闊思路,增大交友範圍。

陸羽在高僧皎然的妙喜寺居住了很多年,一邊收集整理研究茶文化茶道的資料,一邊著手開始寫《茶經》。在中國的茶葉文化歷史中,陸羽整理收集分析總結概括的茶葉學識,還有他的著作《茶經》這些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歷史上一個大的開端和奠基石。

二、《茶經》:我國茶文化中的巔峰之作

《茶經》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唐朝及唐朝以前最早的茶葉知識書籍,《茶經》反映了唐朝和唐朝以前大部分茶葉的生產現狀、源流歷史、生產技術還有飲茶技藝,茶道思想等除了茶法以外這個是概括最全的綜合性書籍,是一部茶葉文化歷史上劃時代的茶葉文學專業著作

在莘莘學子們勵志研究儒釋道的時代下,陸羽的茶文化學說相當於雜學,研究著作因為史無前人而更加困難,這部著作把茶事工作升華成一種藝術技能,《茶經》推動了我國茶葉文化的發展。

《茶經》主要包括十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了茶葉的起源、名稱、形狀、品質、功用,詳細地描述了土壤環境對於茶葉品質的關係,烘焙方法的不用對於人體生理保養健康的作用;第二部分講述了採摘茶葉和製作茶葉的工具,焙茶棚和蒸茶灶的工作要求,使用採茶籃採摘茶葉要求和重點,還有採茶的重要時機。

第三部分則是論述茶葉的品種和各品種的製作方法,餅茶根據其外形的色澤和均勻整齊來分成八個種類;第四部分是敘述了煮茶和飲茶使用的器皿,例如24種飲茶的工具:茶碗、木碾、紙囊、茶釜、風爐等等,還有各種工具的使用方式規則和好壞鑑定。

在第五部分中,《茶經》講述了煮茶烹茶的技藝方法以及各地的水質品評次第,烤茶煮茶過程裡使用的燃料,還有衝泡煮茶過程裡的火候,煮沸的程度會對茶湯的色澤和香味造成的影響;第六部分主要講解了各地各個時代飲茶的風俗習慣,也就是唐代之前的飲茶歷史,其中包括飲茶的起源,流傳,還有飲茶的方法;第七部分主要講的是跟茶有關的故事,茶葉的產地和茶葉的藥效等等;

在第八部分中,《茶經》主要將唐代全國各地的茶葉產區劃分歸納為嶺南、江西、黔中、浙東、劍南、浙西、浙南、山南等八個區域,並且詳細的解說了各地生產的茶葉的優態劣勢;第九部分則是綜合分析了採茶、制茶的各種用具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當時現場的環境不同,而省略某些用具;第十部分是教大家使用絹素抄寫茶經,陳諸座隅,看到的都可以儲存一份。

全書共計七千多字,三卷十節,分門別類,總結完整,整部《茶經》非常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採摘製作以及飲用的經驗。並且全面詳細的論述了有關於茶葉的生產、飲用、用水、起源等各個方面的事項以及問題,全面的總結茶葉科學方面的知識,促進茶葉行業的生產和發展,方便傳播學習,開創了中國茶道的先河。

整部《茶經》是我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文化書籍,除了茶法以外,幾乎所有跟茶有關的所有內容,都有所涉獵,後世的茶書都是以它為原本,由它分裂增述而來。

中國的茶經最一開始就跟佛教有斬不斷的關係,茶為僧人提供不能夠被替代的修身養性的物資,寺院和僧人對茶葉生產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陸羽的《茶經》分析了在茶事實踐和茶道跟佛教千絲萬縷的關係中,他找到了共同之處,禪茶就是在這種基礎上產生的。

陸羽在各大茶葉產區學習觀察茶葉的生長環境、時間地理、生長規律,並且觀察種植茶葉的農民們對於茶葉的加工技藝手法然後總結分析茶葉品種和品質之間的優態劣勢,學習民間烹煮的各種技巧方法總結分析篩選良好的技藝方法。

在這個基礎上他還總結出一套良好的煮茶規律,並且還很用心的關注民間的飲茶用具和茶器的製作,同樣總結歸納分析製作出自己獨樹一幟的一套茶具。在茶事活動實踐裡收集整理的茶葉史料,茶葉歷史、茶葉產地環境、茶葉種類功效、茶葉採摘製作、各地區茶葉的煎炒烹煮、飲用技巧、茶道思想等等知識匯總出我們第一部完備的茶書,陸羽終其一生研究茶葉文化,他的腳步遍及大江南北全國各地。

結語:

我國久遠的品茶歷史給人類和世界留下了非常豐富的茶葉文化資料,在浩瀚如海的茶文化書籍中,有大量的茶道思想書籍,但是這些文獻都是由《茶經》延伸出來的。《茶經》的誕生是中國茶葉文化歷史的分水嶺,也是唐代茶業文化發展的時代需要和必然產物,它是對唐代茶文化的歸納,也是對後來的茶葉文化發展的一種推動。

相關焦點

  • 怎樣的經歷讓茶聖陸羽著作了《茶經》,改變了中國和世界的茶文化
    中國人愛茶,習慣於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驕傲於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茶歷史的源遠流長。這是不無道理的。因為我們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在領受著茶的恩惠,沐浴著茶的芬芳,享受著「一杯清茶」帶來純淨的精神境界······茶在中國人心目中佔有獨特的地位。生活中關於茶,我們總是有許許多多的話題,茶可謂是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喝茶不僅僅是生活中的一件尋常事,同時也是一種意蘊深長的文化情趣。
  • 《茶經》問世,搭建了茶文化的基本框架!
    談到茶文化的形成,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一個光輝時期——唐王朝。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和陸羽的《茶經》共同促進茶文化的發展。陸羽一手搭建了茶文化的基本構架,陸羽的《茶經》一出,中國茶文化的輪廓方成定局。
  • 茶船I一器成名只為茗
    清代陳瀏所著《陶雅》中記載:「盞託,謂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盞,則託作圓形,而不空其中。宋窯則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頗樸拙也。」 雖然茶船在眾多茶具中,只是輔助工具,但在漫長的茶事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表現了古人精緻的生活品質,和追求浪漫的生活態度。可謂「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 「鵬為文化精校推薦」——《茶經》與茶文化
    》是我國乃至世界第一部系統地闡述茶葉科學知識及生產實踐的百科全書,成書於公元780年,作者為唐代的陸羽。《茶經》中記載了唐代以前的不少神話、寓言、史記、詩賦、傳記、地理、藥理等書籍,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寶庫。
  • 吃茶看畫賞器靜心!「事茗深圳新人文生活——2020茶文化藝術主題展...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魏沛娜文/圖吃茶、看畫、賞器、靜心……11月27日下午,「事茗深圳新人文生活——2020茶文化藝術主題展」在深圳市東門步行街思月書院開幕展覽分為「書畫篇·丹青事茗」「茶器篇·器以載道」「茶餅篇·一葉一世界」,共展出近百件(幅)作品,使觀眾領略中國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和精緻的茶器。本次展覽由深圳市羅湖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羅湖區殘疾人聯合會主辦,深圳市羅湖區文化館、深圳市羅湖區齡方畫院承辦,展期將持續至12月7日。深圳市羅湖區文聯主席戴素霞等出席活動。
  • 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
    昨天我們談到了《茶經》作者陸羽,他的生活背景、名字的由來、生平的經歷。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茶經》的主要內容和它在茶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已經簡單介紹《中國茶經》這本書。明天我們將介紹歷代朝廷貢茶的起源、發展及概況。我是「50茶葉」,關注我,了解更多茶文化、茶製作、茶審評等相關茶葉知識。
  • 唐宋茶詩是我國茶文化的瑰寶,在茶文化發展與傳播中功不可沒
    唐宋茶詩是我國茶文化的瑰寶,在茶文化發展與傳播中功不可沒儘管早在唐宋之前,茶葉就已經成為許多文人墨客筆下的描述之物,比如晉代文學家左思、大詩人杜育寫了很多關於茶的篇章,但「茶文化」的真正興盛時期,卻是從唐朝開始的,《
  • 茶詩鼻祖著袖珍版《茶經》,開風雅茶文化模式,陸羽服,蘇軾贊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代茶詩數不勝數。白居易一生寫茶詩60餘首,陸遊寫茶詩則多達300餘首。乾隆也寫了100多首茶詩……優美的茶詩猶如點綴在茶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每每品讀,如嘬甘泉雨露,似品芬芳佳茗,讓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 唐朝陸羽《茶經》的問世代表著我國茶文化的誕生!
    唐朝陸羽《茶經》的問世不僅標誌著我國茶文化的誕生,而且也意味著我國文人茶飲活動集團的形成。飲茶這一風俗在中唐後便流行於文人士族之間,而我國的茶文化體系也自此更具文化性與內涵性。唐朝是我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階段,宋朝茶業經濟的繁榮促進了茶文化的興盛,並且為明朝茶文化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文化基礎。「茶以雅志」的文化風尚也成了文人墨客競相追逐的人生境界,飲茶被視為精神享受與修身養性的統一體。
  • 我國茶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有著怎樣的發展史?
    一、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1、茶文化的定義茶文化是中國人幾千年以來在發現和利用茶作為食品、飲品、禮品、貢品以及祭品的過程中,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各種理念、信仰、情感、愛憎等思想觀念的各種文化形態的總和。
  • 茶文化發展史:器與茶的前世今生
    因茶性之不同而適配相應的茶具,不僅能更好的發掘一款好茶的精髓,還能通過茶具和茶的交融碰撞,靜思當下,念今懷古。器與茶如果能做到相得益彰,不僅讓人心情愉悅,還能在享受閒暇寧靜的同時,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實所謂茶文化本就不是一個主角,器與茶相互推動和影響的這個過程就是茶文化的發展史。
  • 認知每個朝代「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先秦時期是茶文化的萌芽期,而當時在中國,還沒有出現我們現在說「茶」字,當時茶的別稱有「荼、檟、荈、茗、蔎」等。都可以來代表茶。而在這一時期民間茶葉開始進入流通市場,成為商品。在西漢王褒的《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四川省成都彭山縣雙江鎮)買茶」的記載。這個小典故講的是。王褒當時居住在一個叫楊慧的寡婦家裡。楊氏家中有個僕人叫便了。王褒經常指派便了去買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又懷疑他與楊氏有曖昧關係,極不情願替他跑腿,有一天便了就跑到主人墓前一邊哭著一邊說,大人您當初買了便了,只要我看守家裡,並沒有要我為其他男人買酒。
  • 茶聖陸羽:《茶經》的寫作及其引發的茶文化浪潮
    陸羽南遷及《茶經》初稿755年,安祿山造反,殺向洛陽,同年崔國輔逝世。756年,叛軍佔領唐都長安,24歲的陸羽和許多中原難民一起渡過長江,避亂江南。他先到湖州吳興,此後的四十八年,他一直在江南地區探索茶文化。
  • 精行儉德,一直是陸羽茶經思想的重要研究部分
    學者多是通過《茶經》的人文精神,美學思想,茶道等方面解讀《茶經》。其中遊修齡對《茶經.七之事》「茗菜」的質疑,丁以壽對《茶經.七之事》《廣雅》的考辯,寇丹對《茶經》文化內涵的揭示,朱乃良對《茶經》與唐代茶文化關係的研究等,都有一定的創見。稍晚於陸羽的唐代詩人皮口體在他的《茶中雜詠序》中說:「自周以降及於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
  • 茶道與茶文化解析:《陸羽茶經》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 無論是茶經,還是陸羽,都是我們真正了解茶文化的關鍵元素
    無論是茶經,還是陸羽,都是我們真正了解茶文化的關鍵元素整部茶經中涵蓋了與茶相關的各種關聯元素。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與茶相關的專著,所以整部著作中,我們能夠看到與茶葉生產相關的所有細節。最後,在茶經中,陸羽融入了必要的精神內涵,這是茶經之所以能夠傳世的重要原因,通過融入精神內涵,從而將飲茶過程發展升級為一種文化。在陸羽看來,品茶的過程是人們生活理念不斷成熟,同時也學會享受生活的過程。一直以來,我國的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形成獨立的文化體系,無疑與我們使用正確的對待理念有很大關係。
  • 茶經:一杯清茶多少事付笑談中,一聲鐘聲萬念俱歸空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只要有客來,必先奉上一杯清茶,簡簡單單的一杯茶確是衡量一家人是否懂禮的先決條件,可見茶對於中國人的生活意義多麼大。《茶經》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一杯茶,一部茶經,勾勒出茶學的萬千姿態,茶就在一沉一浮之中映射出品茶人百轉千回的人生,茶完美的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之中。而《茶經》的作者陸羽,字鴻漸,據說陸羽是個孤兒,自小被家人拋棄,被龍骨寺龍蓋寺的主持智積禪師在西湖之濱撿回去,帶回寺廟收養。積公佔卦得《周易》第五十四卦,《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以陸為姓,羽為名,鴻漸為字。
  • 陸羽為我國茶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愧為一代茶聖
    陸羽為我國茶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愧為茶聖儘管《茶聖陸羽》全方位考證盛唐茶文化知識,然而歷史小說首先是小說,其次才是歷史,其本質是作家對歷史的審美體認和情感評價,如果作家在小說中連篇累牘介紹唐代茶文化,不經過藝術審美機制加以轉換
  • 從《茶經》中,探尋唐代茶道的流派發展
    由此可見,飲茶風氣在唐代時期尤為興盛,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或不可缺的食物之一,佔據重要的地位。「茶興於唐」並非空穴來風,是具有一定史學依據和經濟因素。唐代在當時社會環境中屬於世界性的大國,其綜合國力、經濟實力、文化繁榮程度都佔據世界前列,並將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輸出,向世界各地傳播。
  • 陸羽《茶經》家喻戶曉,那麼《茶經》裡面的茶文化有沒有差錯?
    說到中國的茶文化與歷史,有一個家喻戶曉、不可不提的人物,那就是茶聖陸羽。陸羽一生酷愛茶,對茶道有著非常深刻的了解與鑽研,盡其一生心血寫下流傳千年的著作《茶經》。這本書的誕生,讓中國有了第一部對茶進行全面介紹的專著,說對中國的茶文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