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形意拳

2020-12-17 武極

形意拳創始於何人,長期以來有不同的說法,有達摩說,有嶽飛說,也有姬隆峰說,近人比較普遍認同姬隆峰化槍為拳創心意六合拳的說法,此拳傳衍兩百多年至李能然,為之一變,經李能然改進提高成為形意拳,因此一般又認同李能然為形意拳之祖師。形意拳發展到清朝晚期,雖然在人才、理法、技術上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尚未被當時武術界廣泛認同,更未被社會所認識。根據《清稗類鈔》記載,截止到清末,各派拳術共列有數十種,其中無形意拳,可見直到清末時形意拳在社會上影響不大。民初,形意拳異軍突起,一方面是形意拳在人才、技術、理法等方面長期積累的結果,另一方面主要得益於兩個人起了關鍵性作用,一位是李存義,一位是孫祿堂。

圖片

李存義的貢獻主要是在人才培養方面,1911年天津成立了中華武士會,該會在中國北方武術界頗有影響,其中匯聚了北方重要拳種如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通背拳、八極拳、披掛拳的代表人物,在李存義等人的努力下,很快中華武士會就成了形意拳的發展基地,武士會的骨幹不僅以形意拳家為主,而且武士會也成為各派武術家學習形意拳的中心,時人稱:「大河以北宗之」。這對壯大形意拳隊伍、培養形意拳人才貢獻巨大。

孫祿堂則是全面提升了形意拳的技術,完善了形意拳理論,通過對形意拳的全面提煉與熔鑄,使形意拳成為完備一切武技的三大基礎之一,形上形下一理貫之,升華了形意拳文化品位。於是形意拳在民初時的眾多拳派中能夠脫影而出,為社會各界所矚目。因此,民國時期是形意拳發展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民初這20年,形意拳的發展達到了巔峰。主要表徵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形意拳理論始臻完善並不斷豐富

二、形意拳技術體系走向完備

三、高手輩出,形成巍然壯觀的形意拳流派

四、形意拳門人擂臺戰績顯赫

五、形意拳出身的孫祿堂成為中國武學領域的巔峰人物

一、形意拳理論始臻完善並不斷豐富

民國前,形意拳雖有拳譜傳抄,但「隱語錯雜,文字訛誤」,不成理論,至民國四年(1915年)孫祿堂出版了《形意拳學》,形意拳理論才始臻完善。此後又有劉殿琛的《形意拳抉微》、李劍秋的《形意拳術》、姜容樵的《形意母拳》、《形意雜式捶》、靳雲亭的《形意拳譜五綱七言論》、凌善清的《形意五行拳圖說》、薛顛的《形意拳術講義》、董秀升的《嶽氏意拳五行、十二形精義》、寶鼎的《形意拳譜》等著作對形意拳的理論皆有所豐富,尤其是孫祿堂的《拳意述真》不僅是形意拳,也是傳統武學的集大成之作。後來出現的嶽飛的《九要論》雖是偽託之作,但其內容得到一般拳家好評,也可歸為民國時期的作品。民國時期的武術家中對形意拳理論的形成和完善貢獻最大、成就最高者是孫祿堂,其主要成就為:

1、創立了以修為內勁為核心的形意拳體用理論,形成了以以無極為體,以太極為用,以三體式為基,以五行為綱、十二形為目、以中和為宗旨的形意拳理論體系。從而將郭雲深的技術理論和宋世榮的拳學思想有機地融合在一個完整的拳學理論體系中。

2、總結出形意拳演習要義即一塌、二縮、三扣、四頂、五提、六橫順、七起鑽落翻等技術要則,並提出「順中用逆、逆中行順」這一符合中和原則的技術運作的總綱。

3、提出形意拳的修為特性是對勁性的縱向開發,提升勁力的協同作用質量,即「形意以經之」,其性質屬「地」。

4、揭示出形意拳的作用原理符合儒家「誠中」之理,具有渾圓純剛的作用特徵,完善了培育至大至剛的剛球勁力結構。

5、提出形意拳「打堅不打瑕、擊實不擊虛」的戰術原則以及「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拳術運用原理和修為方法。

6、揭示出形意拳能夠有助於培養人的「誠中形外」的品格。

因此,孫祿堂總結、提升、創建並完善了形意拳的理論體系。

二、形意拳技術體系走向完備

形意拳自姬隆峰始至李能然,完成了技術體系第一次由簡而博,再由博轉約的過程,使形意拳技術架構初步定型。以後經郭雲深、劉奇蘭、宋世榮、車毅齋、李奎元、李存義、李復禎等人的努力,使形意拳技術在勁力品質日趨深化的同時,其技擊方法也日趨豐富。

以郭雲深為代表,「半步崩拳打天下」,使形意拳的勁力品質日趨深化,然而此時形意拳的技術架構還在不斷演化中,如作為形意拳基礎的三體式的不同形式即為一例。這種演化本身說明其技術架構尚不完善。

以車毅齋為代表,使形意拳的技擊技法日趨豐富,體現在為了吸收其它拳派的技術,使形意拳的技術套路日趨龐雜,然其基礎不一。反映出尚未在不同技法之間提煉出共同的本質。

民初,孫祿堂對形意拳進行了全面的凝鍊與提升,在理論上以《易》為指導,在技術法要上則全以「神氣」(中和之氣)為基礎。在勁性上,將形意拳的勁性提煉為剛球勁。在技擊原則上,凝練出直中的原則。在修習心法上化生出「十字中求生活」的法門。在拳性上升華出「誠中」的品質。在技法體系上,凝練出以五行拳為綱,得中和之理。以十二形為目,又為萬形之綱,得格致萬物之道。形成形式簡約、動靜一如、勁意渾厚、理法完備的技術體系。

此外在拳術技能的進階程序上,改進、發展了形意五行生剋炮拳和安身炮拳,孫祿堂定型的五行生剋炮拳和安身炮拳是對技擊這種相互作用運動中的合理作用方式的總結、純化和凝鍊,升華為符合內勁作用原理的作用方式。換言之,五行生剋炮拳和安身炮拳修為的並不是一種教條的、僵固的技擊招式,而是使人掌握技擊中合乎內勁的作用原理的基本方法,並通過修為逐漸成為習者本能的作用方式。所以,修為孫氏五行生剋炮拳和孫氏安身炮拳是欲達「不打而打,打若未打」的技擊能力的必經之梯。

孫祿堂還通過進一步完善郭雲深的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的理論,建立了提升勁性品質的階梯。孫祿堂一方面提煉出誠一、直中、剛球勁等形意拳的特性,提升了形意拳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將太極拳、八卦拳的精義融入其技術體系中。在提純、升華形意拳技術特點的同時,使其技術體系自然與太極、八卦兩大技術體系相通、兼容。

孫祿堂改進的形意拳是以無極式築以呼吸、動靜、內勁之根,以太極式得以身法之理,再以孫氏三體式為一氣作用之本體,形成四正八柱、周身彈簧、渾圓剛球之意,進而演五行、十二形、連環、對練,經明、暗、化三步功夫,得其全體大用。

所以說,孫祿堂完善了形意拳的技術體系,升華了形意拳的品質與拳性。確立了形意拳成為完備技擊技能的必要基礎。

經過孫祿堂對形意拳改進、凝鍊與提升,使形意拳理論系統,技法簡約,勁意精深,鍛鍊效果明顯,因此當年形意拳成為中央國術館以及國內各省市國術館的必修課。

三、高手輩出,形成巍然壯觀的形意拳流派

民初,形意拳高手如雲,第二代碩果尚存者有車毅齋、宋世榮等,第三代則以李存義、劉殿琛、李復禎等為著,第四代以孫祿堂、尚雲祥、韓慕俠、郝恩光、李星階、黃柏年、馬玉堂、喬錦堂、董秀升等為著。

第五代中以裘德元、孫存周、高振東、朱國福、朱國禎、李玉琳、靳雲亭、齊公博、朱國祿、馬承智、胡鳳山等為著。

民初形意拳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的知名拳家還有很多,數不勝數,不一一枚舉。形成了巍然壯觀的形意拳流派,被當時國術界稱為中國武術四大流派之一,可見形意拳人才之多影響之大。當時中央國術館以及各省市級國術館主管教務的國術家中,以形意拳家的地位最為突出,如孫祿堂曾任中央國術館首任教務主任兼武當門門長、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高振東曾任中央國術館第二任武當門門長,朱國福曾任中央國術館教務處處長,陳泮嶺曾任河南省國術館館長、鄭佐平曾任浙江省國術館副館長、孫存周曾任江蘇省國術館教務長,李玉琳曾任山東省國術館教務主任、教務長,朱國禎曾任湖南省國術館總教官,田鎮峰曾任山東省國術館教務長,郭漢芝曾任天津國術館教務主任,李星階曾任河北省國術館教育科主任等。由此可見當時中國國內所有主要的國術館主持教務工作的國術家幾乎都是形意拳的門人。當時在中央國術館和各省市國術館擔任國術教授、教習的形意拳門人就更多,其中知名者有:中央國術館教授黃柏年、姜容樵,北平市國術館教授尚雲祥、劉彩臣,江蘇省國術館教授齊公博、孫振岱、胡鳳山,上海國術館主任教員靳雲亭、山東省國術館教習馬耀南等。因人數眾多,其餘從略。

四、形意拳門人擂臺戰績顯赫

民國時期形意拳門人在國內外各級擂臺比賽中戰績顯赫,為各拳種之冠。如:孫祿堂曾參加世界大力士格鬥大賽,贏得總冠軍。朱國福在上海法租界參加國際拳擊比賽擊敗俄國拳擊手裴依哈伯爾。在民國時期歷次全國性的徒手擂臺比賽中形意拳門人戰績驕人,如:

1、中央國術館首屆國術國考(1828年10月)

在獲取中央國術館首屆國術國考最優等15人中,形意拳門人有6人:朱國福、張長義、顧汝章、朱國禎、朱國祿、馬承智。佔獲得全部最優等人數的40%。其中朱國福曾先後師從馬玉堂、李彩亭、孫祿堂。張長義曾先後師從馬玉堂、孫祿堂。顧汝章先後師從嚴蘊齊(少林)、孫祿堂。馬承智先後師從黃樹生(少林)、孫祿堂。朱國禎先後師從張鳳巖(摔跤)、劉玉春(通臂)、孫祿堂。

2、中央國術館第二屆國術國考(1933年10月)

在中央國術館第二屆國術國考中獲得拳術甲等13人,形意拳門人佔5人,亦接近40%,他們是馬正武、張潤淇、李成希、康寶元、李春芳。

3、浙江國術遊藝大會(1929年11月)

浙江國術遊藝大會比賽結果前10名為最優等,其中形意拳門人有朱國祿、章殿卿、胡鳳山、馬承智等。佔40%。

4、上海國術大賽(1929年12月——1930年1月)

上海國術大賽獲獎者為前12名,其中形意拳門人有7人,他們是第二名的馬承智、第三名的張熙堂、第四名的章殿卿、第八名袁偉、第九名韓其昌、第十名張長信、第十二名李成希。接近佔60%。

此外,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在歷次擂臺比賽中獲得驕人戰績的這些形意拳門人皆隸屬形意拳河北派,其中尤以孫祿堂的弟子為最,如朱國福、張長義、顧汝章、朱國禎、馬承智、胡鳳山、張熙堂、袁偉等。次之是馬玉堂的弟子,如朱國福、張長義、張長信等。

五、形意拳出身的孫祿堂成為中國武學領域的巔峰人物

孫祿堂,河北完縣東任家疃人(今屬望都縣),生於1860年12月26日,逝於1933年12月16日,自幼嗜武,曾隨李魁元、郭雲深習形意拳十餘年,隨程庭華習八卦拳,後得郝為真太極拳之傳,曾遊歷大江南北,融通十數家武術門類,經提純升華,創立了拳與道合的武學體系,即孫祿堂武學體系。

孫祿堂天賦聰慧、性情沉勇雄毅,史載生而嶷嶷,超絕常兒。12歲考取秀才,因家貧輟學,後因武學顯名,晚清時肅王從其學,曾被選用知縣、知州。徐世昌任民國總統期間,被聘為總統府武承宣官。1928年3月24日中央國術館成立,孫祿堂被聘為中央國術館首任教務主任兼武當門門長,後任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和《八卦劍學》等五部專著及大量武學文論。由於孫祿堂道德修養極高,技擊功夫獨步於時,因此被當時武林譽為「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

1931年9.18事變爆發後,孫祿堂立即從江南返回北平,勸說門下帶隊伍的弟子,與政府合作共同抗日。結果隊伍被收編後,國民政府不準他們對日作戰。1933年10月國民政府又迫於日本的壓力同意與偽滿洲國通車、通郵並禁止一切抗日活動。孫祿堂深感有心討贌o力回天。於是返歸故裡,預言自己去世之日,於1933年12月16日早晨6點零5分端坐室內,無疾而逝。當時的許多著名報刊如《大公報》、《申報》、《世界日報》、《京報》以及中央國術館的《國術周刊》、《國術統一月刊》等國術界權威媒體皆對孫祿堂的一生做了極高的評價。

據1935年出版的《近世拳師譜》記載:「孫師祿堂諱福全號涵齋,直隸完縣人,幼從李奎元習形意拳,李之師為拳法大師郭雲深,孫實學於郭,相從最久,又隨名師程庭華習八卦拳,民初得郝為真太極之傳,孫師聰慧絕人,又得數位名師真傳,其苦心孤詣非常人可及,孫師喜交遊,行跡所至聲譽雀起,嘗遇方外隱士密授仙法,故孫精易經黃老奇門遁甲諸術,體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絕詣,技擊獨步於時,為治技者冠。徐東海督奉,招為內巡捕,清室意公亦折節師之,民七入總統府,授六等文虎章,民十七國術研究館成立,聘為武當門門長,蘇省國術館副館長等職,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等流傳於世,孫師一生術合於道,其武藝舉世無匹,晚年行止氣質迥異常人,世人疑之為神,民二十二年冬無疾卒於裡第,子存周承其傳,亦名重於時。」

形意拳名家李星階在《拳術初階》序文裡寫道:「世人言近日善者,拳術以孫祿堂先生為絕,劍術以李景林將軍為絕,槍術以李書文先生為絕。餘與孫、李、李三位先生皆相識,時相過從。餘雖不才,研究國術亦數十年矣,深知拳術為各門法術之基。孫、李、李三位先生之武藝於近代各佔一絕,然究其根底,尤以孫祿堂先生為最。昔日餘嘗見孫先生徒手破彼之劍,破彼之槍,神勇絕倫。全賴拳術根基深厚耳。」

另一位形意拳名家董子英在《技擊述聞》中說道:「孫祿堂先生道德極清、武功極高,其德之清,如天也,無所不容,其藝之高,蓋世也,無人可及。其德其藝,非世人所能測所能知者,其知其行與古之聖賢大德足可比倫,至於技擊末技合於道體,神乎其神,更遙遙不能望,無可比倫者也。今有得其拾一者,足可獨步一時矣。餘兄與先生交厚,嘗嘆曰千古奇人耳。」

「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孫祿堂於形意拳正合此說,孫祿堂融會百家,通過建立卓絕的武學成就,使自己成為了近代以來中華武林最傑出的代表人物,獨步武學巔峰。由於孫祿堂早期武藝的根基主要是形意拳,因此山西形意拳家白守華參加中央國術館二次國術國考時曾言其師感嘆:「沒有見過孫祿堂的拳就不知道形意拳有多高妙。」通過當時這些形意拳同門的評價,反映出他們認為孫祿堂代表了形意拳的最高境界,因此,孫祿堂無形中也成為了形意拳的一個時代品牌,對當時形意拳的發展產生了無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相關焦點

  • 他是民國武術大師,形意拳無人可敵,解放後做了什麼被槍斃?
    他是民國武術大師,形意拳無人可敵,解放後做了什麼被槍斃?說到民國時期,除了有戰爭之外,其實很多傳統藝術和武術都在蓬勃發展,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成龍的功夫電影也讓很多人對武術痴迷,其實在民國時期,有一個武術大師,他的一手形意拳無人可敵,本來以為他也能和葉問等武術宗師一樣,成為一代名家,但是沒想到的是,解放之後他竟然被槍斃了,他究竟做了什麼呢?
  • 民國形意拳大師薛顛先生的心猿意馬鷂子鑽天
    術講義》是民國那些年形意拳門不可多得的譜書精品在這部作品中薛顛的形意拳形展示地淋漓盡致形意拳講的是精細精細中蘊藏著功夫功夫來源於對身體細節的把握和掌控。 大師不大師不是自封的假如你是個一無所知的網絡噴子,不懂形意拳的奧妙,我告訴你個辦法,按照他的樣子你擺一個,拍出來對比下就行,那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姿勢有多難看。不對比就沒有傷害!!!
  • 民國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論形意拳,形意愛好者必看!
    惟內家拳法,純本於先天,按陰陽、五行、六合、七疾、八要諸法以成其技,此則總根底,不能不先為培植也。夫人非氣血不生,氣血充足則精神健旺。此三者以心為謀主,炁為元帥,力為將士,蓋炁不充則力不足,心雖有謀亦無所用,故炁意練好而後可以外帥力意內應心意切謂三意之連亦以炁為先也;五行要順者,外五行為五拳即劈崩鑽炮橫是也,內五行為五臟即心肝脾肺腎是也。
  • 形意拳拳名之創立與傳播
    民國三年(1914),李存義最後一次到太谷,與同門師兄李復禎、布學寬、宋鐵麟、劉儉等共同商討形意門人這輩次,決定從飛羽公第二代傳人起,以「華邦惟武尚社會統強寧」十字為輩序,使後之來者有譜可稽。是年,形意拳新秀郝恩光首將形意拳傳到國外,開創了中國拳師教外國人學形意拳的新紀元。
  • 民國武術大師,一手形意拳無人能敵,為何在解放後被槍斃
    民國武術大師,一手形意拳無人能敵,為何在解放後被槍斃?因為影視劇和小說的影響,我們對於近代歷史的印象,除了那些文人政客、黑道舞女外,還有的就是武術俠客了,像黃飛鴻、方世玉、霍元甲之類的,都是廣為人知的人物。
  • 民國形意拳五綱七言論
    可能是因為年代的關係,這本書雖然也是畫像,但是比較逼真精美,在拳架的整體顯示中,衣服的皺褶都刻畫的非常細微,給形意拳後輩留下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我們設想一下,假如這本書出自大清年間,大清朝的袍子馬褂一穿,同樣練習形意拳,那麼在寬袍大袖的遮蔽之下,很多細微之處就看不到了。 靳雲亭先生的拳架子非常的正,可以用「中正仁和」來形容一點不過分。
  • 三晉富庶地 風流金太谷——形意拳文化發展篇
    嘉慶七年(1801),戴龍邦臨終前再次叮囑其子戴文雄(二閭):心意拳絕對不能外傳。二閭武藝得其父真傳,是嘉慶、道光時期最為著名的心意拳大師,並以保鏢聞名遐邇,聲震武林。道光十六年(1836年),直隸(河北)深州人李飛羽(字能然,人稱老能、洛能)慕名來到山西祁縣學藝,但遭戴氏拒絕。李氏卻心誠意堅,以租地種菜為生,每日為戴家送菜,三年來風雨無阻,不取分文。
  • 山東國術館的建立與李鏡齋系形意拳的濟南傳播
    據1934年2月出版的《勤奮體育月報》第一卷第五期,與民國時期出版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等資料的記載,山東國術館成立於民國十八年即1929年4月,也就是中央國術館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後。館址在商埠經四緯五路。根據規定,省、市國術館正館長,「應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長兼任,或有省、市政府及董事會推定資望相當者充之。」
  • 李洛能和形意拳
    民國三年(1914年),李存義最後一次到太谷,與同門師兄李復禎、布學寬、宋鐵麟、劉儉等共同商討形意門人的輩次,決定從飛羽公第二代傳人起,以「華邦惟武尚社會統強寧」十字為輩序,使後之來者有譜可稽。同年,形意拳新秀郝恩光首將形意拳傳到國外,開創了中國拳師教外國人學形意拳的新紀元。
  • 李洛能始創形意拳 「鐵羅漢」傳藝河洛郎
    壹  形意拳脫胎於心意拳,一字之別兩派武功  還記得我們曾提過的心意(六合)拳嗎?形意拳與心意拳,看起來只有一字之別,其實還真有關聯。  武術教育家康戈武所著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這樣記述:形意拳脫胎於心意拳而自成一系,要求「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1856年後,河北深縣李洛能開始以「形意拳」為名,因「取其以心行意之義」,亦稱「行意拳」。  李洛能是中國武術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其先祖為退役武將,家傳戰場拳法,聰穎好學,聞名師即求教益。
  • 形意拳大師李桂昌
    民國十七年(15歲)經張安泰先生介紹拜在形意拳大師董秀升先生門下學藝,前後歷經八載。先生自幼聰慧過人,骨骼奇特,天生習武奇才,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加上董秀升慧眼識英才,學藝期間師徒二人朝夕相伴,情同父子,更兼家中富足,無後顧之憂。董先生融全部心血將平生絕學溶化於先生身上,加之他心智敏慧領悟貫通性強,又苦心鑽研,幾年之間功夫已臻上乘。
  • 從傳統武學內家拳「形意刀」和「形意槍」淺談形意拳之「橫拳」
    這兩年,有些人標新立異,非要考證形意拳橫拳的「橫」是蠻橫不講理的「橫」!衲子要說,這完全是對於形意拳的誤解和曲解。形意拳心正、意正、氣正、形正,至正至剛,講求的是儒家的溫良恭儉讓,是道家的陰陽之「道」,是佛家的大慈悲心懷,怎麼又會出來一個什麼蠻橫不講理的「橫」?這簡直是對於形意拳的詆毀和污衊!橫拳屬土護脾,土生金而克水。
  • 我所認識的內家拳:一個形意拳練習者的體驗
    內家拳這個詞,本身是個主觀定義的概念,據說從前是沒有內家外家的區別的。大概是民國時期,武術界競爭造成的人為概念。李老農宗師創立形意拳的時候,恐怕是沒有這個說法的。但扯上內家拳這個名頭,估計也和所謂的三大內家拳的拳名有關,容易和中國傳統古文化的一些東西掛號。
  • 形意拳——行如槐蟲
    尚派形意拳強調「腳打七分手打三」,這趟步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技法之一。形意拳同好們都知道形意拳不起高腿,強調起腳不過胯,即使狸貓倒上樹和龍虎相交的極個別動作用腳也都是低腿。尚派形意拳別具特色的槐蟲腿法。在運動中要求用腰催動胯、膝、足。
  • 形意拳的發展和演變
    有人說,由於他要求」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外形和內意高度統一,所以稱為「形意拳」。還有的解釋說,這種拳法象形取意,表現了很多動物的特長,故名「形意拳」。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形意拳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隆豐,至今有三百多年歷史。
  • 淺論形意拳正確的練習方法~《橐龠集》功法篇
    形意五行拳之劈拳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練習形意拳的正確方法現代習形意拳者眾,但得其法而有所成者寡。又應該如何正確練習形意拳呢?正確練習形意拳會達到什麼樣的功態?簡述如下:一、初學者最易犯的弊病觀現在練習形意拳者,包括一些練習多年的,練習之時常剛猛有力,跺地有聲,其皆為不得法。
  • 我與形意拳
    後來在同事的引薦下,參加了一節形意拳體驗課,當時正趕上有一個學員在站樁的時候出現手抖和腿抖的現象,更給自己增加了對形意拳的神秘感。後來逐漸對形意拳從陌生到熟悉,從懷疑到受益,就逐漸喜歡上了。練習形意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對於初學者我來說,大有「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得入」的畏懼感。
  • 形意拳的魅力
    形意拳至今有三百多年歷史了,也有的說嶽飛那時候就有了,但是因為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所以很少為人所聞,一直到李老能廣開門戶,把所學發揚光大,門內眾弟子皆有震驚武林的藝術,和驚世駭俗的實戰成績,才蜚聲宇內。一時間,武林中人爭相學形意拳,都是為了達到那種神奇的驚人能力,追求那個至高的意境。
  • 走近馬氏形意拳傳承人劉俊陽
    劉俊陽,內江人,生於1950年10月,內江市非遺項目馬氏形意拳第六代傳人。年少時期,劉俊陽師從形意拳家馬玉堂之子馬元基,從此走上武術道路。上世紀七十年代,劉俊陽退伍回到內江,教授家鄉弟子修煉新拳法。四十餘年來,其刻苦練習和研究形意拳,將健身和技擊融為一體,廣傳民眾,受到歡迎。其所著《形意拳健身與技擊》面世後,吸引了各省份諸多武術愛好者慕名拜訪。
  • 形意拳的「蓄」與「放」
    很多形意拳愛好者和同好們,經常一起探討研究形意拳勁的「蓄放」是如何習練上身的,這是古今形意拳愛好者一致追尋的形意拳妙諦。這個問題很難用一篇或幾篇文章講清楚,即使能講明道理,又只是個人粗淺的理解和體會,待到同好們將「蓄放」勁習練上身,還需要有一個理解消化、習練的過程。而且,最好是請明拳理、功夫深、技藝精、竅要明的老師來指導方可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