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專業 · 開放
阿爾法工場APP 主題投資社區
引言:要讀懂當代藝術,就不能主觀判斷,而是要客觀理解。先弄清楚藝術家說的是什麼事,再來判斷這件事是不是重要。
當代藝術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流行話題,現在許多人都喜歡閒暇時候去798,草場地看看畫展。如果你不是美院出身,可能你會覺得無法看懂當代藝術,不知道是啥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怎麼去看懂當代藝術。
我們先來看一張攝影作品。這張照片中呈現的是一隻伸出來的胳膊,下面是空曠的街道,好像一個人在看時間。這張照片你能讀懂嗎?如果讀不懂,你會如何去弄懂它?
單純看這張照片的圖像,確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不美,也不仔細,不好看,甚至都沒有色彩。這樣一張黑白照片,你可能都不願意擺在家裡,還不如放一張自己的照片,或者放一盆花。可是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人類攝影史上一張至關重要的攝影,原作是天價,你會怎麼想?
沒錯,聰明的你,一定會問這張照片說的是什麼事。
這張照片是捷克攝影大師寇德卡在布拉格之春的代表作,當時是隨手一拍。1968年8月,華沙條約組織的坦克入侵布拉格,寇德卡用相機見證並記錄下了這一切。「我記得那時候別人看到我都說我瘋了,因為當時俄國人看到誰拍照就射誰,可我就站在他們的坦克前!」這是其中一張經典作品,記錄了當時的時間。
這些照片被秘密偷運出捷克,由瑪格南圖片社提供給外界媒體。後來這張照片成為一個時代的重要符號。
然後回到剛才那個問題:剛才你為什麼讀不懂這張照片?是的,是因為你不了解這張照片的歷史背景,一旦了解了,哪怕你沒有學過攝影史,你也會知道這張不好看的照片比你自己的彩色寫真集更有價值。
事實上,我們讀不懂當代藝術,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當代藝術的背景。我們只是按照以往的判斷標準去評價,按照自己的主觀好惡去評價。如果我們按照主觀好惡去評價,我們能得出的結論是「喜不喜歡」,但自己喜歡的,卻未必重要。
另外,我們所理解的「藝術」,有時候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標準。用過時的標準來衡量新事物,往往容易出問題,量不準。
我們用「道德」來舉例。漢代的時候,一個男人去碰一個女子的腳,是非常不道德的;一個女子在丈夫死後改嫁,也是不「道德」的,可今天如果誰不讓一個寡婦改 嫁,我們反而會說他不「道德」。還是那個詞,還是那樣寫,但由於時代不同,標準也不同了。藝術也是一樣,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換標準的。唐代的時候,婦 女喜歡濃妝豔抹把自己養成大胖子,今天卻想辦法抽脂減肥。
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頭腦中的藝術標準都是落後的,中國部分主要是古代的藝術標準,西方部門主要是二戰以後——這已經是很不錯得了,更多的人只有中國古代傳統的 標準。古代人看藝術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品味高雅,格調不俗,修身養性,顏色美麗感人。我們總是聽到許多人說,畫得不好看,不美,認為只有美的才是藝術。
如果你用這個標準,你就永遠看不懂當代藝術。因為當代藝術的標準不是好不好看,而是重不重要。就像剛才寇德卡那張照片,你用美不美來衡量,永遠衡量不出它的價值。
我 們再來看一看德國當代藝術大師約瑟夫博伊斯的《油脂椅子》。這件被稱為藝術品的東西,是在一把破舊的椅子上塗抹了許多油脂,椅子上還有一段鐵絲。這件東西 是西方藝術史的經典作品,是德國的國寶級別藝術品。
與中國傳統藝術標準來看,這非但不高雅,恰恰都是由些又俗又髒的東西構成,而且不美,還有點噁心人。這 樣的東西我們都能做,沒什麼技術難度,怎麼就被德國人看做寶貝?德國人都是傻子麼?德國人當然不是傻子,看看你的寶馬奔馳,廚房刀具就知道了。
其實波伊斯想通過這個作品講述他的故事和感想。你若聽了他的故事,就明白這件作品的意義。1938年,波伊斯參加了希特勒空軍青年團。1943年,波伊斯駕駛的飛機在轟炸蘇聯克裡米亞地區的基姆防空基地時被敵方擊落,艙內的戰友當場喪命,而波伊斯則幸運的在顱骨、肋骨和四肢全部折斷的情況下被當地的韃靼人救了回來,並靠動物油脂、奶製品和毛毯恢復了健康。
這 段經歷改變了波伊斯的許多思想。一個象徵現代文明國家的人,駕駛著象徵先進科技的飛機,卻用於戰爭,而諷刺的是卻被一群象徵落後文明的遊牧民族救活。波伊 斯覺得畫畫不能表達這些反思,就用了一種象徵的手法,用鐵絲,椅子,油脂表達了他的感受。之後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現毛毯、急救包,血瓶,毛氈,就是這個意 思。因為這些作品是關於二戰的反思,所以變成了重要的歷史證物。
由此可見,當代藝術的標準,是藝術家的思想是否重要,是否是那個時代的重要反映。和波伊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也有許多藝術家,有畫畫的,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方力鈞,看看中國備受吐槽的醜陋光頭繪畫為什麼能夠進入西方一流美術館。
這是方力鈞的繪畫,是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作品。如果按照我們傳統的藝術標準來看,這件作品第一感覺就是「醜」,這樣的作品能上封面,美國人是 故意的吧,是弱智嗎?前面說到,德國人不傻,那麼美國人也肯定不傻。前面還說到,當代藝術的標準不是美醜,如果你到這裡還在堅持「醜的就是不好的」,我只 能說前面白寫了。您先去看看別的吧,您離當代藝術還有段距離。
方力鈞畫的這些看起來像痞子的人,在90年代的時候,可以說是許多人的形象寫照。經過八十年代的人文熱情,90年代中國決定全面走向市場經濟,在那個特殊的 歷史時期讓許多人茫然。要知道,在過去那麼多年中,市場可是資本主義的代名詞,現在又突然要提倡,到底該怎麼辦?
我們從小就接受的「資本主義每個毛孔都流 著骯髒的血」,現在怎麼辦?會不會又來一次反覆?王朔的痞子文學,和方力鈞畫中的痞子,都是一回事。我們接受不了方力鈞,是因為我們覺得畫就應該好看,愉悅,而文章卻不一定寫得優美才是好文章。方力鈞不是不能畫美女和鮮花,只不過他覺得那些東西不能講清楚他的經歷和感受,不能代表當時中國人那種迷茫的心理 狀態。
如果一個人從小收到一種「正確的教育」,長大了發現全是騙人的,這個人的表情可不就是方力鈞畫的那樣?更何況我們受騙的可是整整一代人。
要讀懂當代藝術,就不能主觀判斷,而是需要客觀理解。先去弄清楚藝術家說的是什麼事,再來判斷這件事是不是重要。當代藝術理解並不難,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之所以總是看不懂當代藝術,主要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成見。藝術如人,我們在不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就開始厭惡他,那我們永遠不可能體驗人性的複雜。
作者簡介:
趙子龍,藝術評論人、策展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曾多次參與、策劃大型藝術展覽,曾擔任《藝術時代》副主編,為《證券日報》、《投資者報》、《上海證券報》等撰寫藝術市場評論。現致力於藝術品電商的探索和實踐。
本內容由作者趙子龍(公眾號:趙子龍)授權發布
❶ 聚焦,專業,開放
❷ 主題投資社區
❸ 長按右側二維碼,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