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長文預警!
請在WiFi環境下閱讀!
友善書業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由臺灣各地的獨立書店組織發起,通過集單的方式為獨立書店解決進書難、選書難的問題。無論是偏鄉書店還是離島書店,只要是合作社成員,就可以同步全臺其他獨立書店一起共同選書、進書。友善書業合作社也在為圖書產業組織更多交流活動,組織行業內部對話,通過實務經營討論會等等,希望可以為書業帶來新的氣象。
《閱讀的島》是友善書業合作社出版的一本「書店志」,每期有不同的專題:由書店人、行業專家、作家進行撰文,也會為大家推薦書店,介紹書店店員的生活,推薦書店人在讀的書;更與出版人攜手組織書業沙龍,為書業創造對話機會。
第一次看到《閱讀的島》,是2017年2月的時候,當時我還在臺南逛書店,在唐恩書店裡看到這本書店志,突然就被吸引了,這是一本完全由書店人做出來的雜誌,記錄的就是書店的大事小情。後來,我到臺北去參加國際書展,也在書展現場看到這本雜誌的身影,雜誌主編更和友善書業合作社的多位社員在現場組織講座、電臺。
雖然友善書業合作社在2014年便成立了,但是我在兩年之後才重新回到臺灣,其實對這個合作社理解不多,總是以為合作社與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是相似的機構。在讀過了合作社的DM和參加了合作社的訪談之後,才知道原來臺灣的獨立書店一直處於困境中。
「臺灣的獨立書店遇到的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一直以來不被上遊出版社或經銷商重視的進書問題。」——友善書業合作社社長詹正德。
臺灣的獨立書店除了集中在臺北,還有很多在其他縣市,書店未必開在都會區,有些開在偏鄉或者是離島的書店,常常會面臨著進不到書的困難。除了距離,書店的吞吐量小也成為了經銷商不重視獨立書店的原因,獨立書店進書少、賣得慢,還要專門為他們設一本帳,實在是不划算。
如果這些書店就這樣被「放棄」,那該有多少有趣的書店會消失,有多少遠方的孩子面臨無書可讀的境況。友善書業合作社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書店自己組織起來,自己做自己的經銷商。這樣可以讓書店通過集單的方式一起進書,也因為進書的書店數量和進書數量大,可以和出版商談折扣,讓獨立書店能夠保證賣書能有利潤。
說到這裡,也想和大家介紹一下我眼中的臺灣販書與書價狀況。
在臺灣買書要到哪裡去買?
有折扣的書店(新書79折,普通書可以有85折):金石堂、墊腳石、政大書城;
不打折的書店(一般有會員折扣,但折扣不高):誠品、獨立書店;
網店(博客來有折扣,另外兩家是第三方在賣書):博客來、露天拍賣、雅虎奇摩等;
特別情況:二手書店(如果收到新書,大概是5折),國際書展(三本79折,甚至更低),回頭書展(最高下殺到3折)。
獨立書店一般的進價是書的7折,但是對比一些大的銷售渠道可以打到79折,獨立書店的利潤就真的是低的可憐,完全不夠店租、水電、薪水……書店真的不是靠情懷和夢想就可以撐住的。所以我非常佩服合作社,感謝這群努力的臺灣書店老闆們,因為有你們,才有這麼美好的臺灣書店風景。
說回這本雜誌,有10個欄目,分別是:
編輯室報告、專題、出版社沙龍、社務傳真
作家的書店觀察、新書店注目、書店大小事
書店店員的一天、書店推書、書店小旅行
最推薦的欄目除了每期的專題外,就是出版社沙龍和書店故事(作家的書店觀察、新書店注目、書店大小事)了。看完之後會有一種感覺,誰還能比書店老闆更了解自己家的店呢?書店老闆都出來寫書店了,沒有我們這些路人什麼事了……
BOOK1 2017.01 創刊號
專題:圖書定價與折扣
本期專題是關於圖書定價與折扣,邀請了兩位學者來討論圖書定價銷售的可行性,以及廣邀臺灣書店老闆、店員來討論自己店的狀況。大部分臺灣書店都是不打折,最多9折,這就很難吸引讀者購書;但是也有店認為打折是條不歸路,最後讀者還是會被養成看價格買書的習慣,不是自己打價格戰搞死書店,就是沒有人買書,書店關門……
臺灣的新書上市就打折,還打得不低,這真的是令人難以理解。雜誌中還提到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有一天讀者上門來找書店老闆,說是想向書店老闆了解自己兒子的情況,因為她兒子很喜歡在書店看書,但是她對自己兒子的狀況不清楚。書店老闆和讀者說明了她兒子喜歡閱讀的情況後,還推薦了一本關於孩子成長的書給這位讀者,結果讀者當著書店老闆的面,馬上打電話給她老公,請她老公去另一家更便宜的書店買這本書,這裡的差價只有30元新臺幣……
雖然圖書定價銷售制似乎可以遏制上市亂打折的狀況,但是最後獨立書店真的會收益嗎?學者邱炯友就提到,要實施這個制度一定要有政府的政策與社會的支持,不能單靠書業自己來改革。我們提到圖書定價銷售的時候,一定會想到法國的朗格法,這在當時是法國總統、文化部全力推廣的政策,才令今天的法國書業有近93%的書店認為這是對售書有幫助的。在衝繩烏拉拉書店店主的著作《一個人開書店》裡,提到日本的再販制度(日本的圖書定價銷售制)對新書店的衝擊,新書店不能制定圖書的價格,必須靠活動、店員推薦等方式賣書,這無疑增加了書店的成本。
本期的出版社沙龍邀請了南方家園和衛城出版的兩位編輯來講述她們的出版故事,其中提到一點讓我非常感動:即使選題小眾,也要出版,這些都是值得討論、思考的社會議題。這兩家出版社都不是什麼大社,但是他們都出版了非常多不同角度觀察世界的非虛構作品,很多書都十分震撼人心。
BOOK2 2017.04
專題:繪本大亂時代
這是5本雜誌裡,我最喜歡的一本,要給五星好評!這本雜誌的專題主編是前花蓮凱風瑪卡書店的店主陳培瑜,她經營繪本書店多年,對繪本的了解與熱愛令人感動!如果說上一本的專家文章少,除了專題之後的關聯性低;那麼這本就是有介紹繪本的前世今生、繪本的製作出版、繪本的買賣市場、繪本要怎麼讀?這期的書店故事是邀請了繪本/兒童書店來講他們的故事,出版社沙龍也是邀請了臺灣本土的繪本出版社來談他們的出版故事。
幾乎整本都是與繪本與兒童圖書相關,我這個對繪本不甚了解的人,都讀得津津有味!內容非常好,即使這是5本裡最薄的一本,真的,做得好好啊!深入淺出,還有很多繪本推薦!
這期專題內有四篇文章,每一篇都言之有物:
繪本不止是繪本:這篇從圖畫書講起,當時的臺灣還沒有「繪本」這種形式,這些書都稱呼為圖畫書。從70年代的兒童讀的國民讀物圖畫書,到現在00後讀的來自全球的翻譯繪本、臺灣本土自製作的繪本。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讓讀者得到共鳴,願意去接觸繪本,這種形式的圖書。
從書展看童書市場:這篇講到了兒童書商在書展上大肆打折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讀者逛展的狀況。父母都要帶孩子、推嬰兒車,但是只能走在狹窄的通道中,吵鬧的環境不利於家長給孩子選書,更難考慮是否是孩子需要的。作者還提到了KOL群組賣書,也就是大陸常見的團購。家長群團購「教育目的性」強的繪本,賣書的數量很可觀,但是這些賣掉的書真的是好書嗎?還是家長為了偷懶,以為買了這些繪本,就可以替自己教育好孩子?
轉彎,往繪本的小路上:這篇承接上一篇的問題,從讀者的角度考慮繪本的作用。讀繪本最重要的是陪伴,而不是講述繪本的技巧,繪本是不能幫你教小孩的。繪本並不是只給小孩讀,成人也可以一起讀啊!那哪些繪本值得推薦?作者給出了四個方向:一、有大人味的繪本;二、讀的人可大可小;三、能感受到自己與外在結合;四、挑戰刻板印象。
臺灣原創繪本推薦:這篇介紹了優秀的臺灣本土創作的繪本,因篇幅與版權的緣故,我只在這裡一併推薦,不多做介紹了。《阿茲海默先生》、《小班》、《夢想的陀螺》、《杯杯英雄》。出版社沙龍裡也推薦了相關的繪本出版社,我也在此處列出來:漢聲、小魯、玉山社星月書房、和英、小典藏、米奇巴克。
BOOK3 2017.07
專題:書店人的餐桌
大家都知道臺灣有一個別稱叫寶島,其實我覺得臺灣應該叫飽島才對,因為真的非常多好吃的,而且可以每一頓都飽飽的。之前在臺灣逛書店的時候,就喜歡在那些有提供簡餐的書店逛,餓了就直接點餐吃,省事!當然不是每家書店都有簡餐服務,但是臺灣的書店卻越來越多與農業聯繫上了,臺灣書店關注農地、農業、食品安全,而且這是一件自下而上的事情,從90年代就開始講述這些主題的圖書製作出版了。
這期的書店故事也是主題性非常強,都是與農業相關的書店,一些會販售農產品+農業書的書店。比如我在其他文章中一直有提到小間書菜、溪州農用書店、從註書店轉身變成的或者書店,還有在離島的雛鳥藝文空間,常喜咖啡雜貨(也賣書)。
本期的出版社沙龍則是邀請了三位出版社編輯,一起和大家聊聊「農業四重奏」——歸田、餐桌、文創與社群。編輯們除了講述農業圖書出版故事,還給我們推薦了很多農業相關好書,在此我也一一向大家推薦:《懶人農法》、《裡山生活實踐術》、《臺灣好野菜》、《食愈》、《菜籃子革命》、《散步山城歲月》、《食鮮限時批》、《辭職就好了》、《有田有木,自給自足》、《明日的餐桌》、《農村,你好嗎?》、《小農復耕》、《巷仔口的農藝復興》、《藏種於民》。
除了農業相關的書店信息,本期還推薦了一家天文主題的書店——仰望書房。老闆十分熱愛天文學,也是天文所畢業的人,收集了非常多天文相關的書籍,也會組織科普活動。在這家書店,我們一起看星星。
總而言之,通過這一期雜誌可以看到臺灣人生活的其中一面。
BOOK4 2017.11
專題:港澳星馬看臺灣書店
本期邀請了香港序言書室的老闆李達寧、澳門邊度有書的老闆吳子嬰、新加坡草根書店的老闆林韋地、馬來西亞月樹咖啡書房的老闆劉藝婉來介紹他們所在地區的書店以及他們眼中的臺灣書店。
唐山書店
特別有趣的是,港澳星馬的四位老闆都和臺灣有著絲絲縷縷的關係,有的是求學時期在臺灣,有的是經常往返臺灣工作。在他們講述自己眼中的臺灣書店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提到臺北的書店,其中唐山書店的出鏡率最高,也是我在臺北非常喜愛的一家書店,純書店,新書店,文史哲方向的書店。不過,還是有其他城市的書店入鏡,李達寧特別提到了臺南的草祭二手書店,兩間老厝打通,後面的樓房裡的地板被敲碎只剩鋼筋,上面放著各色作家的籤名板。可是這家書店不在了,這家書店的姊妹店城南舊肆也在上周宣布熄燈……
本期的隱藏專題其實是「旅行」,是逛書店的人的行蹤,是書店遷徙的記錄,是旅行主題書店的日常。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是為了在臺工作的東南亞移工而創辦的。這群人本身就帶著旅行的屬性,從故鄉帶一本書到臺灣,再交換給另一位愛書人,是人的旅行也是書的旅行。永樂座則講述了一家書店多次「遷徙」的故事,一次一次地搬家,一次一次地安定下來,最後落在臺北市圖書館旁。旅人書房的瑟倫則講述了自己在外遊歷的故事,在葡萄牙走讀書店與城市。
本期出版社沙龍邀請了八旗文化和馬可孛羅兩家出版社的總編輯,聊聊旅行與書本的當代樣貌與意義。馬可孛羅是臺灣非常出名的旅行類出版社,他們出版了很多遊記散文和文化行旅類圖書。八旗文化的總編姓富察,非常滿族了。八旗文化則是尋找從文化、哲學出發的作者來出版他們的旅行書籍,比如何偉的書,許知遠的書,都在八旗文化出版。
在閱讀這期雜誌的時候,忽然想到之前看到旅人書房推薦的一本書——《看不見的島嶼》,介紹了50座「孤島」的故事,臺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座孤獨的島嶼吧。
BOOK5 2018 特刊
專題:獨立書店 × 社區關係
本期介紹了臺灣10個城市,41家書店與社區的關係,除了南部都有涉獵,每一篇的作者都是書店人,用他們獨特的眼光帶領我們走進書店與社區的故事。令人驚奇的是,臺北以外的縣市書店數量和質量都在上升,而且新竹還有了自己的書店聯盟來一起組織策劃活動,嘉義的書店則組織了島讀市集,號召全臺書店來擺攤賣書。
因為這期是特刊,內容的欄目都有所不同,其中要介紹的重磅欄目是:書與人沙龍!一共三篇文章,每一篇都是乾貨滿滿,令人心動。
田園城市風格書店
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的老闆陳炳槮與真書軒的品牌總監,也是《Shopping Design》的前主編李惠貞對談獨立書店與社區設計。田園城市不僅是書店也是出版社,他們出版了很多與社區相關的書,與城市相關的書。可以說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已經超過了社區與書店的關係,是書店在社區裡成為了一個核心,和社區裡的人一起共生發展。
「從書店看社區,從社區看書店」這篇是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的康旻傑教授和東海書苑的廖英良老闆的一場分享。這篇太棒了,我無法用簡短的文字複述出來。溫羅汀為什麼會成為臺北書店的地標?是誰做的溫羅汀書店地圖?書店與社區可以怎麼玩?這些都可以在康教授的分享中得知,我要為康旻傑教授打Call,謝謝他給了我們一個「溫羅汀」。
而廖英良老闆的分享裡,則希望我們分清社區與社群的區別。在大陸,社群大概就是線上群的意思,一般都是以興趣愛好等目標明確的點聚集起來,這些社群有著強大的自發性。但是社區裡什麼人都有,書店可能是中心也可能是異類,書店不能拒絕奇怪的客人,但是可以經營好自己的社群,讓願意來書店消費買書的人可以幫助書店活下去。
第三篇是詹宏志的「少年讀書追想錄」,非常長的一篇文章,講述了詹宏志年少時的讀書故事,分享了《福爾摩斯探案集》、《魯濱遜漂流記》和《沙河悲歌》。詹宏志很會講故事,很長的文字讀起來卻沒有讓人疲倦的感覺。
最後,有一個自己的故事想和大家分享。我在2017年的時候去聽友善書業合作社的分享,當時提了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新開的獨立書店選書都很相似」。當時的書店老闆給我的回覆,讓我感覺自己是提了一個破壞氣氛的問題,我是一個找茬的人。
但是後來,合作社的社長和社員們都在不同雜誌上發文回答我這個問題,還說這個問題真實存在,但是受限於臺灣的出版現狀(好書少),進書難,陳列方式雷同。也有我很尊重的書店前輩說,如果不賣那些書,就連買書的人都沒有了。
一陣悲從中來。
比書店更了解書店的人,在努力讓書店更好地活下去。而我們?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體貼的讀者,賺更多的錢,可以在書店買更多的書,鼓勵書店、出版社、作者。借用友善書業合作社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從友善開始,讓書業重生」。
系列文章,歡迎閱讀
從雜誌望出去,看到的臺灣書店風景丨雜誌×書店 1
小日子,專注體驗一件事的美好丨雜誌×書店 2
為什麼這本設計採買雜誌那麼喜歡書店?丨雜誌 × 書店 3
關於我
獨立書店的粉絲。2013年開始走讀珠三角獨立書店,
2014年赴臺交換,獨自走讀臺灣64家獨立書店。
現在經營這個公眾號,訴說更多臺灣獨立書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