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張學良策劃「西安事變」,張學良晚年安詳,而他卻被敵人暗害

2020-12-13 恰似三月春景

永垂不朽最早見於《左轉》,但在《魏書》中也有詳細記載:「雖不足綱範萬度,永垂不朽,且可釋滯目前,釐整時務。」

歷史上,能對得起永垂不朽四個字的人並不多,但也不少。為了抵禦外侮,從來不缺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的中華兒女。所以,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這樣的不朽人物,比如抗金英雄嶽飛,漢朝名將霍去病,以及第一任皇帝秦始皇等。

01

在西安事變中,也有兩位不朽的人物。他們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眾所周知,張學良將軍的父親是三大軍閥之一。老根據地在東北,所以他們的部隊成員大多是東北人。九一八事變時不戰而退,導致東三省迅速淪陷。對此,張學良一直感到羞愧,因此決心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然而此時,國民黨正忙著圍剿共產黨的軍隊。在親衛部隊不夠的情況下,國民黨高層也想方設法調走張學良的部隊。

這時,張學良的反應是對敵停戰。國民黨高層堅決不同意張學良的觀點,為此幾次爭吵。在多次任命張學良未果後,國民黨高層不再以討論的口吻對待張學良。他們決定直接威脅說,如果張學良不出兵圍剿共產黨,他們就把張學良的部下全部撤出東部。張學良對東三省的失守耿耿於懷,於是再次拒絕國民黨高層。局勢一度陷入僵局。

02

面對國民黨高層的強勢,張學良決定「軟硬兼施」。但到目前為止,「軟」的顯然不行,所以只能用「硬」的。1936年12月的這一天,張學良邀請國民黨軍隊常駐華清池。原因是軍心不穩。國民黨高層表示同意,理由有二。

第一,張學良所言可信度高。張學良的部下大多來自東北,那裡有他們的父母妻兒。東三省淪陷,將士們家屬危在旦夕。軍心動蕩在所難免。第二,他們可以藉此機會與張學良的東北軍接觸,最好是能策反張學良的東北軍,為他們所用。但國民黨高層顯然認為這是手到擒來的。首先,張學良和父親治軍很厲害,要反制並不容易。第二,這是張學良設下的圈套。更何況,此時張學良和楊虎城早已聯手。他們兩人決定互相進諫。接著發生了舉世聞名的「西安事變」。國民黨高層被迫採取緩兵之計--同意抗日。

03

西安事變後,國民黨高層對張學良,楊虎城懷恨在心。所以不久之後,他們對張學良和楊虎城做了新的安排。當時,楊虎城被剝奪了軍權,失去了對西北軍的控制。但楊虎城身在國外,仍十分關心國內戰局。待了一段時間後,他決定私自回國,但他的一舉一動早已被國民黨高層密切監視。回國後,楊虎城還沒來得及施展抱負,就被軟禁了12年。

即使楊虎城被徹底軟禁,國民黨高層仍心存怨恨,所以最終派毛人鳳去殺他。楊虎城被殺後,他的孩子們的結果如何?

因為父親的經歷,楊虎城的孩子們對國民黨很生氣。楊虎城的長子楊正民在楊虎城犧牲後加入我黨,參加了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他再次參加石油工作,是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偉大功臣。所謂虎父無子,便是如此。

楊虎城的大女兒楊正坤和哥哥一樣加入了我黨,後來在中宣部工作。二女兒楊正梅後來也加入了我們黨。新中國成立後,她出任甘肅省輕工業廳廳長。五女兒楊正祿和大哥一樣,投身石油工業建設,但在一次勘探時不幸遭遇天災,因此遇難。與這些孩子相比,楊虎城的三女兒和四女兒相對樸實。他們一個在黨政機關工作,一個在楊虎城研究會工作。

結論

楊虎城將軍和張學良將軍都是抗日戰爭史上的英雄。但西安事變後,楊虎城將軍的結局實在令人惋惜。之後,楊虎城將軍的兒女們都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延續了父親為國為民的理想。可見,楊虎城將軍和他的兒女們算得上滿門忠義,令人敬仰不已。

相關焦點

  • 晚年的張學良否認,他發動西安事變是為了將功補過,表示問心無愧
    在很多人看來,張學良不僅選擇不抵抗,將東三省拱手讓給日本,還將龐大的軍械工程和大量的武器留給日本,助漲了日本的野心,犯下了滔天大罪。所以,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初衷,是為了將功補過,刷新群眾對他懦弱的認知。
  • 西安事變的見證:「張學良公館」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扣。12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等應邀從延安來到西安,當時住在「張學良公館」東樓。12月23日至24日,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與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宋美齡在公館的西樓舉行談判。
  • 張學良晚年承認,西安事變是由楊虎城策劃,自己只是名氣更大而已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時任西北「剿總」副司令的張學良和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發動兵諫,扣留了蔣介石。在這場「犯上作亂」的軍事行動中,張學良由於名氣更大,職位更高,一直承擔著主要責任。1991年,已經90高齡的張學良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西安事變』他(楊虎城)是主角,不過名義上是我,當然由我負責任。」
  • 「西安事變」,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張學良晚年終於給出了答案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聯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停止「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號召儘快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楊虎城當時的頭銜是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張學良則是西北「剿總」副司令。
  • 張學良為何親自送蔣介石到南京去?他後悔發動西安事變了嗎?
    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統帥張學良與西北軍統帥楊虎城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實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逮捕了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張學良個人對蔣介石是非常崇拜的,他認為,蔣介石乃當今中國第一人,只有他才能救中國。晚年張學良也談到這一點。四、鞏固西安事變取得的成果西安事變和談協議有宋子文籤字,蔣介石未籤字。蔣介石同意到南京後可以同中共開展和談,合作抗日。張學良陪同老蔣回南京,有鞏固西安事變成果,督促蔣介石履行其諾言的意思。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不敢殺張學良?少帥晚年說出答案
    西安事變,是一出撲朔迷離、雲山霧罩的隔夜戲。粉墨登場的有各色人等,軍閥楊虎城、財閥宋子文、看客閻錫山等等,但其核心主角是張學良、蔣介石和宋美齡。 有人說:張學良沒有輸給蔣介石,而是輸給了宋美齡。 張學良還說過:只要夫人活著,我就要把秘密守住。這是一個什麼秘密?
  • 趙一荻侄孫女向西安事變紀念館捐贈張學良遺物
    趙一荻侄孫女向西安事變紀念館捐贈張學良遺物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1日 16:06 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西安七月十一日電 (記者 冽瑋)今年上午,美籍華人、張學良夫人趙一荻的侄孫女趙荔向西安事變紀念館捐贈了兩件張學良先生晚年的遺物。
  • 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的一生
    張在中原大戰勝負已分時入關,未受到任何損失,他卻不僅在戰爭中靠賣軍火和索要軍費發了一筆財(張部一入關蔣即發開拔費500萬元),還於戰後獲得了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青島三市的地盤,整編後的晉軍和西北軍一部也歸張指揮。政治上張學良還獲得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的職位,成為蔣介石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進入南京中央政府。中原大戰後的張學良,實力和聲望達到了其人生的頂點。
  • 張學良晚年透漏說:西安事變發生之後,楊虎城當時幾乎與其決裂
    張學良晚年透漏說:西安事變發生之後,楊虎城當時幾乎與其決裂 蔣介石被扣押後的第二天,楊虎城連夜召集部下研究如何處理蔣介石。一時間,殺蔣之聲瀰漫會場,也有部分將領主張謹慎行事。與此同時,國民黨親日派何應欽親率數十萬大軍逼近陝西潼關,揚言要「血洗長安」,營救蔣介石。
  • 張學良晚年談西安事變,執意送蔣回南京遭反對,但已抱著必死決心
    提起張學良,想必大家都會想到那個風流倜儻的帥哥,同時也是西安事變的始作俑者之一,東北王張作霖的愛子,他擁有著傳奇的一生。不過,在晚年的時候,張學良表示,一生中最佩服一個人,而此人並非是毛主席也不是蔣校長。那麼,他口中所說的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 西安事變紀念館,張學良住過一年多,西安事變的「指揮所」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以原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的西安事變舊址改建的,是遺址性博物館。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張學良公館。
  • 被囚禁50多年的張學良,老蔣沒給他錢,為何晚年能夠揮金如土
    張學良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物,因為發動了西安事變,導致他一直都被蔣介石所記恨,儘管這件事情背叛了蔣介石,但是張學良堅信自己是為了正義而這樣做的,因為當時日寇欺人太甚,一致對外才是最重要的。蔣介石雖然表面上是不以為然,但重新掌握了實權之後,張學良立馬成了囚犯。
  •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的東北軍為何不救他?原因讓人無奈!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的東北軍為何不救他?原因讓人無奈!但是在當時還有另外一種人,那就是和前者相反的人。歷史上的戰爭都不是平白無故的發生的,都是有人發起,或者是因為一些事變,在這場戰爭中,有一位叫做張學良的人,也就是這場戰爭的發起人之一,張學良是一個從很小的時候就失去母親的孩子,之後跟隨張作霖,不過張學良從小就非常的努力,並且做什麼事情都有能吃苦的品質,於是張作霖看這是一個不錯的孩子,就支持他想做的一切事情,但是張學良卻因此變得開始縱容起來,開始花天酒地,
  • 陝西省西安市:西安事變舊址——張學良公館
    張學良公館在建國路69 號,建於1932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6年12月11日晚,張學良在西樓2樓會議室召集東北軍高級將領王以哲、董英斌、黎天才等,宣布次日對蔣實行兵諫,布置其戰略部署,並草擬了八項抗日主張。
  • 細說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不是單純逼蔣抗日
    「西安事變」促成了這次轉折,至今,它仍是國民黨人心中無法抹平的傷痛。隨著相關檔案的陸續公開,中國大陸學界對「西安事變」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進展。我們需要從新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歷史。大陸近代史學者楊奎松教授接受了本報特約記者採訪。他14年前寫作的《西安事變新探》被國內外學界認為是該領域的扛鼎之作。
  • 胡軍《西安事變》扮張學良 與霍思燕演繹戀情
    在「西安事變」七十周年即將來臨之際,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和中央臺共同投資拍攝的《西安事變》近日在西安的張學良故居投入了拍攝。  《西安事變》的製作班底可謂是超豪華,葉大鷹作為總導演,硬漢胡軍(胡軍新聞,胡軍說吧)飾演少帥張學良,當紅花旦霍思燕(霍思燕新聞,霍思燕說吧)飾演趙四小姐,唐國強(唐國強新聞,唐國強說吧)飾演毛澤東,劉勁(劉勁新聞,劉勁說吧)飾演周恩來。
  • 張學良將自己比作一位古人,認為自己和他一樣,生不逢時
    張學良是近代爭議性很大的一個任務,身為東北軍的的主帥,在東北被日本人佔領之際沒有開一槍,將整個東北拱手讓給了日本人,所以當時人們對他罵聲一片,張學良因此有了一個不抵抗將軍的名號,而張學良晚年也承認當時的不抵抗命令確實是自己所下。
  • 西安事變後,為什麼張學良只是一直被軟禁而楊虎城卻被殺害?
    西安事變兵諫處1939年12月24日,張學良在見飛赴西安解決事變問題的宋美齡時說:「楊虎城及其部下不願意釋放委員長,他們說因為宋子文和夫人都對我友好,所以我的腦袋是安全的,可是他們的腦袋怎樣呢在1936年12 月15日中共代表到達西安後,張學良、楊虎城和中共代表曾一起商討如何處置蔣介石,對於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見,楊虎城就不放心,提出疑問:「把蔣介石放回去之後,翻了臉怎麼辦,應如何才有保證呢?」
  • 楊奎松說張學良:西安事變不只是逼蔣抗日(圖)
    原標題:楊奎松說張學良:西安事變不只是逼蔣抗日 「西安事變」促成了這次轉折,至今,它仍是國民黨人心中無法抹平的傷痛。   隨著相關檔案的陸續公開,中國大陸學界對「西安事變」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進展。我們需要從新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歷史。大陸近代史學者楊奎松教授接受了本報特約記者採訪。他14年前寫作的《西安事變新探》被國內外學界認為是該領域的扛鼎之作。
  • 《少帥》、《少帥傳奇》、《西安事變》、走進影視裡的張學良
    金安歌版:愛國英雄   電影《西安事變》1981年   銀幕第一人 把握痛苦魄力   這是張學良的形象第一次出現在銀幕上,金安歌是特型演員中最像張學良的一個。電影圍繞張學良兵諫的過程,展示了該歷史事件,沒有用太多筆墨刻畫張學良其人。   金安歌說,這是他第一次拍電影,壓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