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垂不朽最早見於《左轉》,但在《魏書》中也有詳細記載:「雖不足綱範萬度,永垂不朽,且可釋滯目前,釐整時務。」
歷史上,能對得起永垂不朽四個字的人並不多,但也不少。為了抵禦外侮,從來不缺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的中華兒女。所以,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這樣的不朽人物,比如抗金英雄嶽飛,漢朝名將霍去病,以及第一任皇帝秦始皇等。
01
在西安事變中,也有兩位不朽的人物。他們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眾所周知,張學良將軍的父親是三大軍閥之一。老根據地在東北,所以他們的部隊成員大多是東北人。九一八事變時不戰而退,導致東三省迅速淪陷。對此,張學良一直感到羞愧,因此決心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然而此時,國民黨正忙著圍剿共產黨的軍隊。在親衛部隊不夠的情況下,國民黨高層也想方設法調走張學良的部隊。
這時,張學良的反應是對敵停戰。國民黨高層堅決不同意張學良的觀點,為此幾次爭吵。在多次任命張學良未果後,國民黨高層不再以討論的口吻對待張學良。他們決定直接威脅說,如果張學良不出兵圍剿共產黨,他們就把張學良的部下全部撤出東部。張學良對東三省的失守耿耿於懷,於是再次拒絕國民黨高層。局勢一度陷入僵局。
02
面對國民黨高層的強勢,張學良決定「軟硬兼施」。但到目前為止,「軟」的顯然不行,所以只能用「硬」的。1936年12月的這一天,張學良邀請國民黨軍隊常駐華清池。原因是軍心不穩。國民黨高層表示同意,理由有二。
第一,張學良所言可信度高。張學良的部下大多來自東北,那裡有他們的父母妻兒。東三省淪陷,將士們家屬危在旦夕。軍心動蕩在所難免。第二,他們可以藉此機會與張學良的東北軍接觸,最好是能策反張學良的東北軍,為他們所用。但國民黨高層顯然認為這是手到擒來的。首先,張學良和父親治軍很厲害,要反制並不容易。第二,這是張學良設下的圈套。更何況,此時張學良和楊虎城早已聯手。他們兩人決定互相進諫。接著發生了舉世聞名的「西安事變」。國民黨高層被迫採取緩兵之計--同意抗日。
03
西安事變後,國民黨高層對張學良,楊虎城懷恨在心。所以不久之後,他們對張學良和楊虎城做了新的安排。當時,楊虎城被剝奪了軍權,失去了對西北軍的控制。但楊虎城身在國外,仍十分關心國內戰局。待了一段時間後,他決定私自回國,但他的一舉一動早已被國民黨高層密切監視。回國後,楊虎城還沒來得及施展抱負,就被軟禁了12年。
即使楊虎城被徹底軟禁,國民黨高層仍心存怨恨,所以最終派毛人鳳去殺他。楊虎城被殺後,他的孩子們的結果如何?
因為父親的經歷,楊虎城的孩子們對國民黨很生氣。楊虎城的長子楊正民在楊虎城犧牲後加入我黨,參加了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他再次參加石油工作,是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偉大功臣。所謂虎父無子,便是如此。
楊虎城的大女兒楊正坤和哥哥一樣加入了我黨,後來在中宣部工作。二女兒楊正梅後來也加入了我們黨。新中國成立後,她出任甘肅省輕工業廳廳長。五女兒楊正祿和大哥一樣,投身石油工業建設,但在一次勘探時不幸遭遇天災,因此遇難。與這些孩子相比,楊虎城的三女兒和四女兒相對樸實。他們一個在黨政機關工作,一個在楊虎城研究會工作。
結論
楊虎城將軍和張學良將軍都是抗日戰爭史上的英雄。但西安事變後,楊虎城將軍的結局實在令人惋惜。之後,楊虎城將軍的兒女們都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延續了父親為國為民的理想。可見,楊虎城將軍和他的兒女們算得上滿門忠義,令人敬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