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

2021-01-12 騰訊網

接到參加紀念潘光旦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的通知,我就開始想該怎麼講,花了很多時間。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在想這個問題。在這個會上,怎麼表達我的心情呢?想了很多,也確實有很多話可以講講。可是我來開會之前,我的女兒對我說:不要講得太激動,不要講得太多。我馬上就到九十歲了,到了這個年齡的人不宜太激動。可是今天這個場合,要不激動很不容易。我同潘先生的關係,很多人都知道。我同他接觸之多,關係之深,大概除了他的女兒之外就輪到我了。從時間上看,我同潘先生的接觸要比他有的女兒還要長一些。小三出生之前,我已經和潘先生有接觸了。我們是在上海認識的,時間是一九三○年之前,早於我來北京上學的時間。後來,在清華大學,我和潘先生住得很近,是鄰舍。到了民族學院,住得更近了。有一個時期,我們幾乎是天天見面,一直在一起,可以說是生死與共,榮辱與共,聯在一起,分不開了。這一段歷史很長,我要是放開講,可以講上半天。

昨天晚上我還在想,要講潘先生,關鍵問題在哪裡?我覺得,關鍵是要看到兩代人的差距。在我和潘先生之間,中國知識分子兩代人之間的差距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同潘先生的差距很清楚,我同下一代的差距也很清楚。差在哪兒呢?我想說,最關鍵的差距是在怎麼做人。做法不同,看法不同。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才能覺得過得去?不是人家說你過得去,而是自己覺得過得去。這一點,在兩代知識分子之間差別很大。潘先生這一代和我這一代就差得很遠。他是個好老師,我不是個好學生,沒有學到他的很多東西。

潘先生這一代人的一個特點,是懂得孔子講的一個字:己,推己及人的己。懂得什麼叫做「己」,這個特點很厲害。己這個字,要講清楚很難,但這是同人打交道、做事情的基礎。歸根到底,要懂得這個字。在社會上,人同別人之間的關係裡邊,有一個「己」字。怎麼對待自己,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首先是個「吾」,是「己」。在英文裡講,是「self」,不是「me」,也不是「I」。弄清楚這個「self」是怎麼樣,該怎麼樣,是個最基本的問題。可是現在的人大概想不到這個問題了。很多人倒是天天都在那裡為自己想辦法,為自己做事情,但是他並不認識自己,不知道應當把自己放在什麼地方。

潘先生這一代知識分子,對這個問題很清楚。他們對於怎麼做人才對得起自己很清楚,對於推己及人立身處世也很清楚。不是潘先生一個人,而是這一代的很多人,都是這樣。他們首先是從己做起,要對得起自己。怎麼才算對得起呢?不是去爭一個好的名譽,不是去追求一個好看的面子。這是不難做到的。可是要真正對得起自己,不是對付別人,這一點很難做到。考慮一個事情,首先想的是怎麼對得起自己,而不是做給別人看,這可以說是從「己」裡邊推出來的一種做人的境界。

這個道理關鍵在哪裡?我最近的一個想法,是覺得關鍵在於「己」字。「己」是最關鍵、最根本的東西,是個核心。決定一個人怎麼對待人家的關鍵,是他怎麼對待自己。我從這個想法裡想到了自己。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我看人看我」,意思是講我看人家怎麼看我。潘先生同我的一個不同,是他自己能清楚地看待自己。我這一代人可以想到,要在人家眼裡做個好人,在做人的問題上要個面子。現在下一代人要不要這個面子已經是個問題了。我這一代人還是要這個面子,所以很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們深一層,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麼看待自己。這一點很難做到。這個問題很深,我的力量不夠,講不清楚,只是還可以體會得到。我這一代人還可以體會到有這個問題存在。

孔子的社會思想的關鍵,我認為是推己及人。自己覺得對的才去做,自己感覺到不對的、不舒服的,就不要那樣去對待人家。這是很基本的一點。可是在現在的社會上,還不能說大家都是在這麼做了。潘先生一直是在這麼做的。這使我能夠看到自己的差距。我看人看我,我做到了,也寫了文章。可是我沒有提出另一個題目:我看我怎麼看。我還沒有深入到這個「己」字,可潘先生已經做出來了。不管上下左右,朋友也好、保姆也好,都說他好,是個好人。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怎麼對人,知道推己及人。他真正做到了推己及人。一事當前,先想想,這樣對人好不好呢?那就先假定放在自己身上,體會一下心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今天講潘先生,主要先講這一點。我想這一點會得到大家的贊同,因此可以推廣出去,促使更多的人這麼去想、這麼去做。現在的社會上缺乏的就是這樣一種做人的風氣。年輕的一代人好像找不到自己,自己不知道應當怎麼去做。

要想找到自己,辦法是要知道自己。不能知己,就無從「推己」。不能推己,如何「及人」?儒家不光講「推己及人」,而且講「一以貫之」,潘先生是做到了的。我想,潘先生這一代知識分子在這個方面達到的境界,提出的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怎麼做人的問題,學校裡不講,家裡也不講。我們今天紀念潘先生因此很有意義。怎麼做人,他實際做了出來。我作為學生,受潘先生的影響很深。我的政治生命、學術生命,可以說和潘先生是分不開的。我是跟著他走的。可是,我沒有跟到關鍵上。直到現在,我才更清楚地體會到我和他的差距。在思考這個差距的過程中,我抓住了一個做人的問題,作為差距的關鍵。我同上一代人的差距有多大,我正在想。下一代人同我的差距有多大,也可以對照一下。通過比較,就可以明白上一代人裡邊為什麼有那麼多大家公認的好人。

潘先生這一代人不為名、不為利,覺得一心為社會做事情才對得起自己。他們有名氣,是人家給他們的,不是自己爭取的。他們寫文章也不是為了面子,不是做給人家看的,而是要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他們自己的「己」之所需。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受些啟發,多用點腦筋,多懂得一點「己」字,也許就可以多懂得一點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有一種超越自己的力量。有些文章說潘先生「含冤而死」,可是事實上他沒有覺得冤。這一點很了不起。他看得很透,懂得這是歷史的必然。他沒有怪毛澤東。他覺得文化大革命搞到那個地步不是毛澤東的意思。為什麼呢?他推己及人,想想假定自己做毛澤東會是什麼樣的做法,那根本不會是這個做法。因此不應該怪他。這就是從「己」字上出來的超越一己榮辱的境界。這使潘先生對毛澤東一直是尊重的,是尊重到底的。他沒有覺得自己冤,而是覺得毛澤東有很多苦衷沒法子講出來,也控制不住,最後演變成一場大的災難。潘先生經歷了災難,可是他不認為應該埋怨哪一個人,這是一段歷史的過程。潘先生是死在我懷裡的,他確實沒有抱怨,沒有感到冤,這一點我體會得到。他的人格不是一般的高。我們很難學到。造成他的人格和境界的根本,我認為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

*本文為費孝通先生在紀念潘光旦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的演講,錄音整理稿原載於《讀書》1999年第12期。

清心悅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及核心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孔子的思想作為總指導的,它以「仁」為核心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行為準則,注重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 【國學智慧】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恕、忠、孝、悌、節、仁、義、禮、恕、勇、讓、智、信等十三個方面,儒家的思想核心介紹如下:一、儒家思想核心: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四、儒家思想核心:悌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 【國學】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聖(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 費孝通:推己及人
    潘先生在四十年代批評費先生的研究「只見社會不見人」,費先生到80年代「接受了潘先生的批評」,認識到人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晚年更是發生了重要的思想轉向。在紀念潘光旦先生誕辰一百周年(1999年)的座談會上,費老深情緬懷潘先生的高德厚義,認為他的一生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平生風儀兼師友」,費老的這篇文章既感人肺腑,又意味深長。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儒家思想到底是什麼?它的理論核心是仁者愛人還是天人合一?
    在中國的人間社會,對中國人的社會發展和人的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其中,儒家是綿延了中國數千年以來的主流思想。中國的社會制度、治理方式以及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而道家和佛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只是扮演著配角的角色,所以說,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特徵。那麼 ,到底什麼是儒家思想?
  • 儒家思想該不該被拋棄
    但經過兩千多年的浸潤,儒家思想中的很多價值觀早已深入我們這個民族的骨髓,與我們這個民族融為一體了。在現代這個崇尚自由、平等、多元化的社會,應該如何看待傳承了兩千年之久的儒家思想?它是不是已經變成了過時的垃圾而應該被拋棄掉?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先了解下什麼是儒家思想,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不是徵服別人,而是徵服自己。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儒家思想能否適應當代社會?
    無論有些人怎麼無知,怎麼反對,你都改變不了儒家作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的存在;無論你是否承認,是否有意選擇健忘或者無視,你都改變不了你身上被刻下的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原來是一種學派,一種思想,這種思想已經深入到我們的血液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因此,「仁」所傳達的就是一種愛人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也更多地貫徹到人們的行動和言語之中。儒家所講的「愛人」始於「愛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是人自身所具備的的一種優秀品質,以愛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親人為尊。「愛親」明確的指向人們所熟知的日常親情,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以及兄弟之間的愛。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其核心就是關於理想人格的塑造,簡而言之,即所謂的「內聖外王」四個字,這是中國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標準,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內聖」是指在內在精神修養方面達到聖人的精神境界,「外王」則是在現實社會中建功立業,實現儒家「天下大治」的社會理想。
  • 從《紅樓夢》看曹雪芹的儒家思想
    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自幼受到封建正統思想儒家文化的教育而形成積極的用世思想,是極其自然的。因此,通過此偈可以說明曹雪芹曾經有過積極的人生追求——「補蒼天」,即修齊治平的儒家理想。曹雪芹的人生追求與他所處的時代特徵和他的儒家思想緊密相關。
  • 文化傳承與創新: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
    文化傳承與創新(136):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未來學者 譚北海 我們知道,中國2000多年來的封建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袁梅教授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儒家思想淵源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核心價值觀有其固有的根本,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認真梳理分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家思想淵源,以便更好的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作用。
  • 【我的投稿】淺談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形塑中華民族性格、促進文明發展起到巨大作用,影響了東方兩千多年,形成了「儒家文化圈」。他雖不是宗教的創始人,但有學者將其與佛教的釋迦牟尼、基督教的耶穌、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並稱於世,被奉為「至聖先師」。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孔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其實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如何才能愛人呢?也就是說,仁者愛人是孔子最核心的倫理觀,而它的方法論又是什麼呢?孔子是個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是啟發式教學,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儒家思想就是孔子思想嗎?
    儒學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使到現在儒學思想也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的發展。提起儒學我們大家本能的想起孔子,中國歷史上被奉為統治思想的儒家思想是否就是兩千多年前孔子的思想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學思想至少經歷了三個大的演變。
  •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儒家思想後來居上?
    第一是仁,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就是要愛人。首先是愛誰?從血緣上來說,我們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其次是愛自己的兄弟姐妹,親人朋友,再把這種仁愛的精神推廣到全社會,那麼這就是一個充滿仁愛和溫暖的社會。孟子把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往前大大地發展了。孟子說「仁者無敵」,他渴望在社會上實行仁政。